農業產業園區

農業產業園區

農業產業園區是指現代農業在空間地域上的聚集區。它是在具有一定資源、產業和區位等優勢的農區內劃定相對較大的地域範圍優先發展現代農業,由政府引導、企業運作,用工業園區的理念來建設和管理,以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以現代科技和物質裝備為基礎,實施集約化生產和企業化經管,集農業生產、科技、生態、觀光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示範園區,是農業示範區的高級形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農業產業園區
  • 外文名: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Park
  • 分類:組織機構
  • 功能:農業生產、科技、生態、觀光
  • 發展方式:政府引導、企業投資、市場運作
報告分析,類型,功能,作用,“農旅雙鏈”,政策補貼,

報告分析

數據顯示,產業園區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龍頭,是對外開放招商引資的主要載體,是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促進產業集聚的重要平台。在各地“十二五”規劃中,產業園的上馬和擴建令人矚目,如貴州要建設百餘個特色產業園、重慶要建設離岸數據開發和處理中心兩大基地、黑龍江要建設哈大齊工業走廊建設區、安徽要形成10個左右的新興產業基地,據不完全統計,“十二五”期間,各地千億級的產業園規劃就有十餘個,這意味著,未來五年,中國或將進入各類產業園區建設的高峰期,投資規模數萬億元。
各地在加快上馬產業園區項目的同時,要注意選擇適合自身特點的開發模式。報告詳細分析了產業園四種開發模式,現結合案例介紹其中的兩種,具體情況如下:
一、“園中園”開發模式——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
在布局模式上,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採取園中園的模式。該種空間布局是依據系統論,按其布局結構分為大園和小園。大園是科技園系統的有機整體,它的主要功能是為小園系統提供科學的管理、高質量的服務、優惠的政策、完善的基礎設施,並致力於小園系統和科技園關係協調及整個系統發展規劃;而小園系統是科技園大系統的重要支撐和整體目標實現的基礎。
二、“官助民辦”開發模式——大連軟體園
大連軟體園開發過程中,採取了“官助民辦”的模式。“官助”,就是大連市政府在巨觀指導、政策制定、園區推介、整體管理方面以主動的參與意識和為園區服務的心態,幫助園區儘快壯大。在軟體園的規劃設計、可行性論證、協調貸款、人才引入、企業項目引進等各方面,都派出專門人才協助軟體園,以保證各項事業順利有序地完成。總而言之,就是政府主要為軟體園營造投資、創業和發展的良好環境。

類型

按投資主體劃分:
(1)政府主辦。各級政府主辦的園區,經濟目標是著眼於區域經濟發展,帶動現代農業建設和農業結構調整。利益目標是建立園區和農戶的利益共同體,實現產業化經營,不求園區本身利益最大化。主要變化是將農業發展資金由分散使用轉向集中使用,由主要投向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轉向投入農產品生產。
(2)企業主辦。企業主辦的園區圍繞利益最大化進行設計和布局,與當地農業結構和主導產業有一定的聯繫,但沒有必然聯繫。
(3)企業與政府(農民)聯辦。政府與企業聯辦的園區,由政府規劃、招商和管理,企業投資自主經營,但產品生產要符合園區發展方向,使政府的經濟目標和企業利益目標相結合。一般認為,這種類型更能體現園區的綜合效益。
按照土地利用狀況劃分:
(1)種植類農業園區。包括花卉園區、苗木園區、種子園區、大棚蔬菜園區。這類農業園區用地基本上是租用農村集體土地,在種植區內一般沒有固定的建構築物,沒有破壞耕地的耕作層,土地用途沒有改變,仍屬農用地。這類農業園區引進高科技對傳統種植業進行改造和調整。園區建設規模大、標準高,對當地農業起到了示範和輻射作用。這類農業園區除種植基地外,建有與之配套的農產品集散地、花卉展示交易廳、蔬菜批發市場、農產品深加工工廠、科研所等建設項目,這些場所用地雖然占園區面積比例不大,但是標準高、投入大,是農業園區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2)養殖類農業園區。包括養豬(牛、羊)場、養雞(鴨)場、養魚(蝦、蟹)塘等。這類農業園區大部分租用農村集體土地,尤其是轉包農民承包地居多。各種養殖場按照標準化建設的要求,大多遠離村莊,養殖場之間有1公里左右的間隔距離,場內的畜禽棚房之間也有一定距離的隔離帶。這類農業園區建有標準化的畜禽飼養棚房、飼料儲備房和管理人員看護房,生產和配套設施多,園區占地面積大,場地硬化比例較高,建築密度較大。
(3)旅遊觀光類農業園區。這類農業園區主要依託發展高科技農業種植、現代化養殖來吸引旅客觀光休閒,固定建構築物占園區總面積一半以上,除種植、養殖用地外,園區其他用地全部硬化。這類農業園區的主要盈利是參觀園區門票、住宿、餐飲等收入。旅遊觀光類農業園區主要包括農業觀光園區、休閒農業園、採摘農業園、生態農業園、民俗觀光園、保健農業園、教育農業園等。
從批准和管理層面劃分:
(1)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開發區。如陝西楊凌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示範區。它由10個科研教育單位及其試驗基地作為園區的主體,常年開展以小麥育種,旱作農業,節水灌溉,水土保持等多領域研究與開發。
(2)工廠化高效農業示範區。由國家科委正式立項啟動,首批選在北京、上海、瀋陽、杭州和廣州5個城市實施,它們以現代設施農業為主體,集成國內外高新技術的組裝配套,進行工廠化生產。
(3)持續高效農業示範區。由科技部1998年批准立項,第一批啟動項目15個。示範區以先進實用的農業新技術為主體,以農業的持續高效發展為目標,為21世紀農業可持續發展起引導作用。
(4)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高新科技示範區。示範區面積一般為1萬畝以上,以突出農業高新科技成果的示範,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為主要目標,並將良種擴繁技術、節水灌溉、高效栽培、集約化種養技術、平衡施肥和信息技術等農業高新技術作為項目的優選內容。
(5)都市現代化農業示範園區。以高效、生態、特色、觀光為特點,集生產、科研、推廣、旅遊於一體,突出高起點、高科技和高效益。
(6)民營農業科技園區。民營資本投資為主,如河南農民郭留成在中國農科院幫助下,投資1200萬元興建的精品農業科技示範園。

功能

隨著創意農業理念的提出農業產業園也在進一步的發展過程中
(一)轉變了傳統農業的“低產”屬性
傳統鄉土中國的農業生產,是以“低效、粗放、低價”為主,不僅農業生產的單位產值低,而且農業成了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表征。
創意農業的提出,催生了大量的特色農業景觀農業科技農業都市農業等新型產業形態,農業產業園因其優良的社會效益,吸引了大批企業和投資商。傳統農業的“低劣形象”逐步轉變,“創意、時尚、休閒、生態”成為新時代農業的特色標籤。
(二)提升了農業生產的產品附加值
正因農業產業園融入了文化藝術、科技元素,把傳統開發與文化開發結合起來,賦予了豐富的內涵與附加值。將傳統的農業產品透過“創意”工具,轉化為更具審美價值形態、健康生態理念、文化創造內涵的全新農產品,其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有了顯著的提升,這是傳統農業生產所無法比擬的。
當前,我國高端農產品稀缺,市場亟待開發。可以預測,不久的將來,創意農產品將是中國高端農產品市場的主力軍。
(三)拓展了農業的產業鏈條
農業產業園的發展模式,最核心的觀念在於透過創意打造“農業產業園區全景產業鏈”,這個全景產業鏈又被日本的學者成為“第六產業”。
農業產業園的產業鏈是包括核心產業、支持產業、配套產業和延伸產業相關關聯的一系列產業,它構築了融合三產的全景產業鏈條。這極大轉變了傳統農業單一產業結構的限制,突破第一、二、三產的限制,實現傳統產業與現代技術的有效嫁接,文化與科技緊密融合,帶來產業融合的經濟乘數效益。
農業產業園區
(四)推動新村建設與城鄉統籌
農業產業園通過特色農業開發、農業景觀設計、農業休閒旅遊、農村基礎設施跟進建設等一些列創新,提高了農業的效益、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提升了農民的文化水平、改善了農村環境、創造了農民“居家就業”的新型就業形式,並最終實現農村地區的經濟形態、生活形態的結構變遷,改變農村的生產力布局和城鄉生活格局,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體化,保障了城鄉一體化建設的可持續性與落地性。

作用

1、典型示範作用。現代農業園區發揮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典型示範作用,探索傳統農業向高產、高效、優質的現代化農業的發展路子,發揮了為農業服務的整體服務功能。現代農業園區是現代農業的展示視窗,是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孵化器,是生態型安全食品的生產基地;是現代農業信息、技術、品種的博覽園,是提高農村經濟效益和農民收入的必然選擇。現代農業園區以環境優美、設施先進、技術領先、品種優新、高效開放為特點,代表現代和諧農業的發展方向,是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亮點工程。
2、現代農業的抓手。現代農業園區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和抓手,借鑑工業園區的經營管理理念,依託園區這一載體,推動農業生產要素向園區集中、優勢產業向園區集聚,推進農業產業化、多功能化經營,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加快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根本途徑。在過去發展的基礎上,不斷總結經驗,加強都市型現代農業園區建設,高標準規劃建設一批國家級、省級和市級現代農業園區。
3、產業聚集的載體。發展產業化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規模化生產是農業產業化的內在要求。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農業企業的單打獨鬥已不適應新階段農業發展形勢的要求,發展現代農業,必須打破區域界限,突破規模優勢,走農業區域化布局、一體化經營、合作化生產的路子。園區通過大力發展產業化經營,為發展現代農業增添了新的註腳。一是實施品牌戰略,不斷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市場競爭力。二是通過龍頭企業帶動,不斷凝聚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驅動力。三是促進產業升級,不斷吸納農民成為產業工人。

“農旅雙鏈”

以農業為主導的貧困地區往往給當地政府財政帶來巨大壓力,農業生產無法形成規模化運作,農產品沒有品牌,打不開銷路,人們缺少其他的收入來源,生活水平提升緩慢等等。這些問題困擾著當地政府與農民,如何抓住改革開放新時期的歷史機遇,尋找農村發展的突破口,成為了公眾共同關注的問題。
“農旅雙鏈模式”的獨特之處,以旅遊開發吸引人氣為起點,藉助於每年上百萬遊客量的無形品牌宣傳效應,傾力打造成功的果蔬品牌。使得旅遊地變成了果品產地,農民跳出農家樂的局限,走入車間、工廠,成為品牌果蔬加工業的生力軍。 從而實現了旅遊、現代農業兩種產業互相促進和共同發展的聯動效應。
“農旅雙鏈”模式的優點是兩條產業鏈能夠同時運轉,但運轉過程中,不同階段各有側重點,其效應的顯現也有一個先後過程,我們稱之為“兩步曲”。
第一步曲:旅遊加快發展階段
由於旅遊業對經濟具有巨大的帶動作用,因此第一步首先要大力發展旅遊業。在該階段要借旅遊發展良勢,形成人群集聚效應,加大旅遊商品品牌的宣傳力度,使目的地形成特色農產品的銷售。
靈山景區開放後的初期就以發展旅遊為主,3-5年後是旅遊的加速發展階段。在該階段通過主推“靈果匯”休閒度假業和做好宣傳“靈果”品牌旅遊商品,讓“靈果”品牌隨著“靈果匯”休閒度假業的火爆,紅遍環渤海地區以及東北三省,為下一階段的果品產業化發展打下紮實的基礎
第二步曲:農業產業運營期
當旅遊的發展將農產品品牌正式推入國內市場後,農旅雙鏈就會步入第二個階段—農業產業經營期。在這個階段,農業產業成為農民生財的第二條主渠道,品牌農業及農產品加工業正式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之一。同時特色農業的發展反過來也能夠推動旅遊業的發展,從而實現旅遊、現代農業兩種產業互相促進和共同發展的聯動效應。
靈山景區的第二個階段在景區經營五年以後,景區旅遊持續升溫,上一階段新引種的果品經過3-5年陸續成熟、掛果。藉助旅遊引爆的人氣,將“靈山”系列果品品牌正式推入國內市場。“靈果”品牌的農業及農產品加工業正式成為山神廟子鄉的支柱產業之一。同時,主導產業將堅持走“公司+基地+商標+農戶”的產業化扶貧之路,開始引領農民走產業化發展之路。
七大賣點——突破商業運營模式
一賣理念:獨具匠心的理念,是一個項目的靈魂。它雖不能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卻決定了項目可持續發展的前景,並能夠從精神上吸引一批志同道合的旅遊者。
二賣品牌:品牌是心靈的烙印,通過品牌,能夠提升項目地的形象,提高地塊的潛在價值,形成巨大的無形資產。
三賣生態:強調的是一種生態環境,一種低碳環保、有機樂活的理念。充分發揮都市農業淨化、美化、綠化環境的作用,為城市輸送新鮮的空氣,建立人與自然、城市與農業和諧的生態環境,使城市充滿生機和活力。
四賣生產:對於農業型休閒莊園,農業仍然是其長期發展的主導產業,應奠定其主導產業的基礎。因此從產業化角度考慮,發展一要脫離初級農產品的發展模式,延伸農業產業鏈條;二要通過農產品的研發、種植、深加工、包裝、儲藏、物流運輸、銷售等一系列活動實現產業化的發展,形成農莊的核心產業基礎。
五賣生活:開發休閒農莊度假項目並結合休閒地產項目,讓久居都市的遊客在鄉野田間享受一種慢節奏、自然品質的生活方式,而這正是市場的需求。
六賣項目:是賣市場升值後形成的溢價區間。這裡面積很大,裡面有很多具體項目,有些項目做初期開發,然後再把它賣掉,這就是賣市場升值以後的溢價空間。
七賣綜合:形成多產業融合。根據我院多年研究,農業產業是農業型休閒莊園的核心產業基礎,但不是唯一。休閒農業項目能夠整合資源,向旅遊業、地產業等方向發展,實現產業融合。對旅遊產業和房地產產業的開發與引入,應遵循“農業為基礎,旅遊創品牌,地產求收益”的原則,分期投資,逐步發展。

政策補貼

政策補貼對於現代農業產業園區來說十分重要。產業園區可以獲得還林造林補貼、水電路補貼、農機購置及更新補貼、土壤改良及提升補貼、基建補貼等紅利。
農業產業園區重點補貼項目:
林業局農業綜合開發名優經濟林示範項目,補貼金額150萬元至300萬元。
農業局菜果茶標準化創建項目,50萬元至100萬元。
農業局農業綜合開發園藝類生產示範基地項目,200萬元。
農業局水果蔬菜標準園創建項目,5萬元至100萬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