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藝術

文化藝術

《文化藝術》是地震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何躍青。本書主要講述了中國五千多年來的繪畫藝術,顧愷之繪畫大師等有關作品的內容。

基本介紹

  • 書名:文化藝術
  • 作者:何躍青
  • 出版社:地震出版社
  •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作品鑑賞,

內容簡介

作為該套叢書之一的《文化藝術》,將帶領讀者一睹五千年的文明風采。日往月來,物換星移,幾千年來,人類走過了的文化藝術逐漸變遷。
格外活躍,並促進了藝術的發展。作為奠立中國繪畫理論基礎的“傳神傳”、“六法論”就是在這一時期提出的。在繪畫上,被尊為畫祖顧愷之和他的捲軸畫最具有代表性顧愷之(344~405),原名長康,字虎頭,出生於晉陵(江蘇無錫)一個官僚家庭。年青時做過官,有機會遊覽各地的名山大川。他性格詼諧,精通詩文,時人稱他“才絕畫絕、痴絕”,畫史上關於他的軼事有不少記載。有一年,當時的都城建康(今南京)城裡要修建一座寺廟——瓦官寺,主持和尚靠化緣募集不到資金而一籌莫展。這時候來了個年青人,說要捐100萬錢。主持僧以為他吹牛,起初不相信。青年人提出要在一麵粉刷好的牆上畫一幅維摩詰(傳說中一個信佛教但不出家的居士)像,可以向前來觀看他作畫的人徵集捐款。就這樣,一連三天,觀眾人山人海,把瓦官寺擠得水泄不通。募集的錢早超過了100萬。這個年青的畫家就是顧愷之。 顧愷之在繪畫上的最大貢獻是他的“傳神”主張。史書記載,他畫人物像,曾數年不點瞳仁,人問緣故,他說:“四肢的美醜,無關於人的奧妙。傳神寫照,全在眼睛裡。”嵇康《送秀才入軍詩》中有這樣的句子:“目送歸鴻,手揮五弦。”顧愷之從繪畫角度總結說:“畫‘手揮五弦’容易,畫‘目送歸鴻’困難。”他認為“目送歸鴻”意在像外,要把這種意蘊通過繪畫表現出來是十分困難的。殷仲堪一隻眼瞎了,顧愷之要給他畫像,他死活不乾。顧愷之勸他說:“你不用怕。我只畫你的瞳仁,然後用飛白的方法拂掠,你的眼睛就會像輕雲蔽日一樣啦。”飛白是書法的一種,筆畫中露出絲絲白地,如枯筆書寫。顧愷之用這種方法畫殷仲堪的眼睛,果然非常有神。
文化藝術
生活中,顧愷之是一個富於智慧、幽默豁達的人。《晉書》顧愷之傳說他“好諧謔”。他曾是桓溫的幕僚,桓溫死後,他去桓溫墓地拜謁,作詩云:“山崩溟海竭,魚鳥將何依?”有人和他開玩笑,問他,以前桓溫很看重你,能把你哭桓溫的樣子描述一下嗎?顧愷之答道:“聲如震雷破山,淚如傾河注海。”
之後他在殷仲堪手下任職。有一年,他自荊州回江南探親,殷仲堪送了他一條帆船。結果行至一個叫破冢的地方,遇到風浪,船翻了,所幸沒有人員傷亡。他在給殷仲堪的信中說:“地名破冢,真破冢而出。行人安穩,帆船無恙。”他把“破冢而出”寓含的死裡逃生和“破冢”這個地方聯繫在一起,顯得機智詼諧。
顧愷之繪畫理論方面也卓有建樹,他留下來的論著有《論畫》、《畫雲台山記》等。他主張要形神兼備,更重傳神。他提出的“傳神論”成為中國繪畫的基本理論之一。根據記載,顧愷之的作品有70多件,他畫過歷史故事、神佛、人物、飛禽走獸、山水等。可惜,現在能看到的只有《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和《列女仁智圖》三幅捲軸畫摹本了。它們是迄今所知最早的捲軸畫。
洛神賦圖》是一幅題材非常吸引人的作品,這幅圖不只是表現了曹植洛神賦》這一文學佳作,更重要的是顧愷之用繪畫展現了文學作品所蘊含的那種真摯的情感。畫中顧愷之巧妙地把詩人的幻想在造型藝術上加以形象化。例如:洛神曾多次出現在水面上,手持麈尾,衣帶飄飄,動態委婉從容。她似來又去,含情脈脈,表現出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無限惆悵的情境。曹植頭戴梁冠,身穿寬衣大袖,在打著華蓋的隨從者的簇擁下,有著貴族詩人的優雅風度。畫中用來襯托洛神的景物也被形象化了,如畫面上有高飛的鴻雁和騰空的游龍;又有雲中的明月,初升的朝霞和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還有傳說的風神在收風,水神使洛水平靜和女媧在歌唱。這藉以描繪神靈都同情曹植甄氏的愛情遭遇。不僅增強了人物之間的聯繫,而且更添加了神話夢幻的色彩。
女史箴圖》是以西晉著名文學家張華作的《女史箴》為題材畫制的。女史,是宮廷中侍奉皇后左右、專門記載言行和制定宮廷中嬪妃應遵守的制度的女官。箴是規勸、告誡的意思。那時候,西晉皇帝昏庸無能,賈后耍陰謀,專朝政,引起宗室諸王不滿。張華作《女史箴》,用韻文形式,以女史的口氣寫宮廷規箴。規勸教育宮廷中婦女遵循封建道德,宣揚對主當忠,對神當敬,對夫當從的女性箴條。同時,也列舉歷史故事來諷喻放蕩而墮落的賈后。顧愷之就以這篇文章作畫題,展現了他的繪畫藝術。

作品鑑賞

地震出版社(Seismological Press)是中國地震局主管、主辦的中央級專業出版社,成立於1976年1月。建社以來,在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和中國地震局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執行我國防震減災工作方針和出版工作方針,以堅持為社會服務的方向,傳承科技成果,傳播科學文化,關注大眾閱讀,出版圖書精品,努力積累科技文化成果,積極交流與推廣科學技術,以不同形式普及地震科學知識,增強全民防震減災意識,為繁榮地震科學事業,推進國家經濟建設,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促進社會發展服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