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體產業

軟體產業

軟體產業:以生產或製造軟體的企業統稱,軟體這個術語首次被使用是在1959年,而軟體業從1949年就開始了。初期的發展,這個初期的發展幾乎都是在美國完成。引用麥肯錫的分類方法,到目前為止,軟體已經經歷了比較完整的5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軟體產業
  • 外文名:The software industry
  • 開始時間:1949年
  • 定義:以生產或製造軟體的企業統稱
簡介,行業,產品分類,重要性,發展,產品價值,功能介紹,軟體收入,前景,中國軟體業,軟體市場,發展障礙,相關政策,

簡介

如今,談軟體就像喝一口水那么平常,那么請你告訴我,到底什麼叫軟體,什麼叫軟體產業?我知道這個問題很傻,不是一般的傻。哪一個記者不會寫搶手的軟體文章,哪一家企業不會做十倍速增長的軟體業務,那一個官員不會談放眼全球的軟體戰略。
但是,我還是要問大家,請你簡單明了的告訴,到底什麼叫軟體?軟體是什麼時候的發明?有多少年的發展歷史?又是怎樣發展起來的?軟體有多少種?軟體業是怎么構成的?
現在是中國軟體企業最豪邁的時候,提出3-5年內成為全國“第一大”的軟體公司有不下十多家,包括那些剛剛起步,連影都還沒有的公司。提出幾年內達到“萬人”規模的軟體公司也是十個指頭排不過來。大家的決心實在令人感動。
乾脆,這些簡單的問題我還是殺雞用牛刀,直接問問這些軟體“巨頭”們。比如說,全球軟體業到底有多大?過去幾十年來,軟體業是怎么一步步發展起來的?給我說全了全球最大的十個軟體公司名字嗎?當然,有幾個名字肯定是知道的,比如微軟、Oracle、SAP、CA,但是你再問一下,這幾家公司又有多少年歷史,是怎么一步步發展起來的?各自的創業艱辛和成功經驗是什麼?美國、印度、以色列、愛爾蘭都是時刻掛在我們嘴上的,那么他們的發展用了多少年?都是這樣一步步發展到今天。我知道,這些都是小兒科的常識,懂得這些當然不見得你就能辦好軟體企業,就能成為一家前景無限的軟體公司的老總。但是我們還是相信,在急劇變化的軟體業中,一個連基本的軟體產業歷史和全球市場狀況和背景都不了解的人,如何能夠辦好企業?
很失望,沒有人能給我比較現成的答案,我只好自己努力去查照、去思考、去探究。以下答案我也是費了老鼻子勁,當然做得還很不能令人滿意。當然我是情有可原,因為我本來就是軟體業的門外漢。但是我很納悶的是,那些吃多軟飯(對不起,是軟體飯,不要因為歧義而誤解)的人,他們天天哭得是軟體,喊的是軟體,醒著是軟體,夢裡還是軟體。難道他們也可以一直像我一樣裝糊塗嗎?

行業

產品分類

軟體業一直分類混亂,網際網路實驗室結合軟體的產品特性、技術特性、市場特性和歷史發展特性,綜合出上述表格。將整個軟體產品劃分為四大門類:
1. 硬體+嵌入式套用軟體
2. 硬體+作業系統+通用型套用軟體
3. 硬體+作業系統+基礎件+通用型行業套用軟體
4. 硬體+作業系統+基礎件+業務基礎件+複雜型行業套用軟體
在四大門類基本上概括了軟體業由初級階段演變到高級階段的整個過程和歷程。而且,必須指出的是,每一個高級階段的出現,並不是簡單地代替原來的低級階段,而是各種階段都同時並存,並且各自都在快速發展之中。因此,這張地圖也代表著(包括不遠的將來)軟體業的全貌。
從第一到第四類套用,有著明顯的變化規律:
軟體集成度增加,套用複雜度增加;
增值空間增大,個性化增強;
開發沉澱成本增大,競爭壁壘增高;
信息化的有機化程度增高,套用產生的價值增高。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看,通用性降低,用戶數量降低,競爭對手數量減少。

重要性

軟體產業是信息產業的核心,是信息社會的基礎性、戰略性產業。軟體產業不僅能創造十分可觀的經濟效益,而且由於其強大的滲透和輻射作用,對經濟結構的調整最佳化、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倍增器”。

發展

軟體是個框,什麼都可以往裡裝。但是,我們還是要把一些基礎知識重複一下。分別是以下5個層次:
第一代
早期專業的服務公司,1949-1959 第一批獨立於賣主的軟體公司是為了客戶開發定製解決方案的專業軟體服務公司。在美國,這個發展過程是由幾個大軟體項目推進的,這些項目先是由美國政府出面,後來是由幾家美國大公司認購。這些巨型項目為第一批獨立的美國軟家公司提供了重要的學習機會,並使美國在軟體業中成了早期的主角。舉例:開發於1949年到1962年間的SAGE系統,是第一個極大的計算機項目。在歐洲,幾家軟體承包商也在50年代和60年代開始發展起來,但總體上,比美國發生的這種進展晚了幾年。
第二代
早期軟體產品公司,1959-1969 在第一批獨立軟體服務公司成立10年後,第一批軟體產品出現了。他們被專門的開發出來重複的銷售給一個以上的客戶。一種新型的軟體公司誕生了,這是一種要求不同管理技術的公司。第一個真正的軟體產品誕生於1964年,是由ADR公司接受RCA委託開發的一個可以在一個程式里形象的代表設備的邏輯流程圖的程式。
在這個時期,軟體開發者設立了今天仍然存在的基礎。它們包括了一個軟體產品的基本概念:它的定價;它的維護;以及它的法律保護手段。更進一步,它們證實了軟體項目和軟體產品企業是兩個不同的行業。
第三代
強大的企業解決方案提供商的出現,1969-1981 在第二代時期的後期歲月里,越來越多的獨立軟體公司破土而出,為所有不同規模的企業提供新產品--可以看出他們超越了硬體廠商所提供的產品。最終,客戶開始從硬體公司以外的賣主那兒尋找他們的軟體來源並為其付錢。70年代早期的資料庫市場是最活躍的,原因之一是獨立資料庫公司的出現。資料庫系統在技術上很複雜,而且幾乎所有行業都需要它。但從由計算機生產商提供的系統被認為不夠完善以來,獨立的提供商侵入了這個市場,使其成為70年代最活躍的市場之一
歐洲同樣進入了這個市場。1969年在德國法蘭克福南邊的一個中等城市達姆斯塔特的套用信息處理研究所的6位成員,創立了Software AG,至1972年它進入了美國市場,而且此後不久,就在全世界銷售它的主打產品。其他在這個市場扮演重要角色的公司有Cincom系統公司(1968年)計算機聯合(CA)公司(1976)和Sybase(1984)
在80年代和90年代,許多企業解決方案提供商從大型計算機專有的作業系統平台轉向諸如Unix(1973)、IBM OS/2和微軟NT等新的平台。這個轉變通常使這些公司從使用他們自己所有的軟體中贏得了暴利。
第四代
客戶大眾市場軟體,1981-1994 個人計算機的出現建立了一種全新的軟體:基於個人計算機的大眾市場套裝軟體。同樣這種市場的出現,影響了對於以前的的行銷和銷售方式。第一批"個人"計算機,1975年誕生於美國MITS的Altair 8800,同樣還有蘋果II性計算機於1977年上市,但是這兩個平台都未能成為持久的個人計算機標準平台。直到,1981年IBM推出了IBM PC,一個新的軟體時代才開始了。
這個時期的軟體是真正獨立的軟體業的誕生的標誌,同樣也是收縮-覆蓋的套裝軟體引入的開端。微軟是這個時代的最成功和最有影響力的代表軟體公司。這個時期成功其他的代表公司有一些就是Adobe、Autodesk、Corel、Intuit和Novell
總之,人們看到20世紀80年代軟體業以激動人心的每年20%的增長率發展。美國公司的年收入在1982年增長到100億美元,在1985年則為250億美元--比1979年的數字高10倍。
第五代
網際網路增值服務 1994-2008 由於Internet的介入,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儘管軟體公司的大部分還將進一步面臨多個不同標準和平台共存的挑戰,軟體業也許將會受到新的全球資訊網商機機遇和集中趨勢的強烈影響。同時,要指出網際網路不僅僅是軟體業的奇蹟,通信、媒體和最終消費電子業將同樣深深的捲入其中,這給這個行業帶來了一個新的方面,並可能引致軟體業和其他行業的集中。
根據數據顯示:世界IT產業年複合增長率1984年至2004年為12%,其中硬體從84年的占IT產業的67%的比例,1989年占IT產業的64%比例,1994年占有比例為55%,1999年占有比例為43%,逐年下降的一個趨勢顯示硬體的市場份額在減少中,硬體的年複合增長率為9%,而IT服務的1984年的占IT產業的比例僅有24%,而在94年、99年卻增長為29%和39%,年複合增長率達到15%,呈一個上升趨勢。軟體業的市場份額從1984年的9%發展到1999年的22%,年複合增長率為17%,增長速度為最快。
根據IDC其他資料的統計,2001年全球軟體市場規模達到了2070億美元,比2000年增加18%。中、美各國在全球軟體總額所占的比例 單位億美金
中、美各國在全球軟體總額所占的比例 單位億美金
中國
美國
以色列
1999年
53.2
2200
84.
67.5
所占份額%
1.0
42.0
1.6
1.3
2000年
71.7
2400
89.
88.5
所占份額%
1.2
40.2
1.5
1.48
圖表1-3 中美等國家的軟體份
根據《軟體雜誌》最新數據,2002年全球軟體與服務收入前15強最新排名如下:IBM(478.95億美元),MS(246.66),EDS(215.43億美元),Accenture(133.48億美元),Oracle(108.597億美元),CSC(105.24億美元),Compaq(77.467億美元),PwCC(74.81億美元),CapGEY(74.54億美元),NTT(64.60億美元),SAP(64.54億美元),Unisys(60.18億美元),NEC(58.92億美元),CA(41.90億美元),Sun(40.15億美元)。

產品價值

首先,我們要了解,為什麼軟體業會是如此分層演變的,每一類別和層次出現的理由和價值是什麼?在上述圖表中,我們大概劃分了7種產品類別,他們存在的價值分別是:

功能介紹

作業系統
為了與越來越多樣化的硬體實現“對話”。
基礎件
為了與越來越多樣化的作業系統“對話”。
業務基礎件
為了與越來越多樣化的基礎件“對話”。
直接與硬體“對話”。
通用型軟體
體現經濟高效,可以與作業系統直接“對話”。
通用行業軟體
體現經濟高效,而首先與基礎件直接“對話”。
複雜行業軟體
體現經濟高效,而首先與業務基礎件直接“對話”。
在七大類軟體中,每一類的機遇和命運都截然不同。比如以WPS、防毒軟體等組成的通用型套用軟體,是目前市場上最熱鬧的部分,但也是最窮途末路的部分。防毒軟體大戰就是典型的例子。防毒軟體的命運就是通用軟體的命運。“盜版”問題主要是工業時代的模式,著作權產品形式與內容統一,才可以完美運作。網路時代,著作權產品形式與內容分離,制度成本很高,技術進步不可阻擋,因此才會有這么多衝突。通用軟體的未來必然會兩極分化:一極走向服務,一極走向共享軟體。前者依然可以商業規模化,後者越來越成為個體企業化。微軟很明白這個趨勢,所以拚命在轉型,否則只有死路一條。不過,再快,也會有4-5年時間可以喘息。美國的通用軟體市場應該能夠保持得長久一些,因為其法律體系嚴密,生活水平高,觀念意識成熟,但是在中國這樣的開發中國家不一樣,不可能再建立如此嚴密的法律體系,即使建立也不可能付出如此高昂卻收益非常有限的制度成本和執行成本,有這錢應該做更多更有價值更有回報的事情。我們最多能夠做到打擊盜版工廠和銷售商。因此,順應技術潮流,下載和拷貝成為十分自然的消費方式。因此,開發中國家,通用軟體傳統模式會首先走到盡頭。誰讓你生在這塊土地,長在這塊土地,還一門心思要在這塊土地上掙錢?當然,美國也不可能太持久。
當然,軟體業新興的機會也很多。我們首先來看看縱向四大門類中,以正在形成的最複雜的第四類為例,它主要是針對大型公司和機構部屬大規模複雜套用而形成的:
1.作業系統:在這樣的複雜套用中,涉及的硬體包括大型機、小型機、伺服器、PC、筆記本電腦、掌上電腦甚至包括眾多嵌入式晶片,每一類硬體都可能有不同時期、不同品牌、不同供應商的產品,要讓這些硬體運作必然需要不同的作業系統。
2.基礎件:讓套用軟體直接與眾多作業系統直接“對話”顯然是不現實的,基礎件的出現就是為了解決Windows、LinuxUnix以及其他各種傳統系統友好統一的對話,大大降低套用開發的效率、成本和時間。
3.業務基礎件:這一般的行業套用中,在基礎件之上開發或部屬套用,已經是足夠。但是在更複雜、更龐大的套用中,我們還必須認識到,基礎件領域也來自不同的廠商、基於的平台,而且都是業界的超級巨頭,互不相讓,互不兼容。客戶為了與多樣化的基礎件“對話”,業務基礎件也應運而生。
4.複雜型行業套用軟體:體現經濟高效,而首先與業務基礎件直接“對話”。
需要指出的是,也可以不用業務基礎件,而直接在基礎件,甚至直接在作業系統上開放複雜套用軟體,這也是許多企業和機構正在做的事情。但是,這種思路將大大提升開放成本、延長開發時間。而有了業務基礎件,不但可以大大降低成本,也大大增加了河未來基礎件、作業系統和硬體設備部屬的靈活性和經濟性。據國內開發業務基礎件的Justep公司以實際案例剖析後發現,使用業務基礎件後,客戶的開發成本和開發時間可以縮減70%左右,經濟效益極其明顯。
要辨析和判斷軟體業的發展規律和趨勢,理解產業“融合”是關鍵。其實,“數字融合”的概念已經盛行10多年。但是,只有以網際網路為基礎,一場真正的大規模融合才成為可能。在無法清晰判斷未來圖景時,業界的領袖們假設未來的網際網路將是社會信息基礎設施的核心,將是計算、通信、娛樂、新媒體和電子商務等套用的共同平台。
基於這一預測,全球IT主要領導廠商紛紛從平台標準、身份認證、基礎構架,甚至接入設備等多個方面進行了“一統江山”的衝擊,促成了基礎件的誕生。而被冠以“業務”二字的基礎件,則趁勢補白,專注於大趨勢之下的“小宇宙”個體,為企業實現個性化管理鋪建最後的一公里道路。如果說夢想“融合”是關於未來事物發展的第一推動,促成了基礎件的誕生,那么,業務基礎件就是掛在這個夢想上的金蘋果,只有回過頭的人才能看見。與其說業務基礎件實現了“基礎件”概念的落地,不如說,它跟“基礎件”一起在實現“融合”的概念。
但是,目前國內軟體業喧囂直上,卻又有多少企業真正透視到產業根本性的變革?一個連產業基本格局和趨勢都無法把握的軟體企業,其未來能夠讓人有信心嗎?

軟體收入

豐富多彩,更千姿百態,更變幻莫測。其中數據出入之大,甚至可以差異一個數量級,你都搞不清楚大家說的軟體,究竟是不是地球上的同一種事物。一個人要研究清楚軟體業的真實狀況,就會如同鑽入數字迷宮一樣。
當然,這種差異有一定的道理。因為軟體市場主要三分天下:軟體服務(為一個客戶編寫軟體,無智慧財產權)、軟體產品(編好軟體,要賣給許多個客戶,有自己的智慧財產權)和自給軟體(企業為自己套用或者為自己配套產品開放的軟體)。一般而言,所謂的軟體產業,主要包括前兩部分,第三部分雖然僱傭程式設計師的數量不低於前兩類的總和,但是因為他們的勞動產品不是用於買賣,或者不是用於直接買賣,因此一般不包括在產業範圍之內。但是,在泡沫泛起的時候,如何計算就成為一門藝術。
計算軟體收入起碼有以下幾種方式:
1. 軟體產品×(兌水係數)
2. (軟體產品+軟體服務)×(兌水係數)
3. (軟體產品+軟體服務+自給軟體)×(兌水係數)
4. (軟體產品+軟體服務+自給軟體+硬體收入)×(兌水係數)
5. (軟體產品+軟體服務+自給軟體+硬體收入+房地產收入其他收入)×(兌水係數)
因此除去最活躍的變數:兌水係數和房地產收入等其他收入外,軟體業的收入計算公式一共就有5種。知道了這些公式,你就明白了華為的軟體業為什麼有50多億(其實大部分是自給軟體)?為什麼一些系統集成公司都號稱10多億的軟體產值(其實大部分是系統硬體收入)?更明白了,要實現軟體業神奇般增長,其實難度一點不大。不就是數字如何操作的最基本問題,否則軟體何以那么軟。

前景

中國軟體業

中國軟體業究竟是如何煉成的?我們就明顯地感受到令人振奮的發展步伐。看看兩個數據:一個是《2002年中國軟體產業前100家企業》的軟體總收入,居然達到了465.65億!而另一位記者在中國軟體博覽會新聞發布會上獲悉,2001年中國軟體產業總額為796億元,出口總額達到60億元人民幣!這兩串數據實在令人震驚,因為它們意味著,中國軟體業的市場規模在一夜之間就躍升了好幾倍!如此之神速,趕美超印指日可待
根據中國軟體協會統計,2000年中國軟體出口4億美元,占中國軟體產業總額的6%;2001年中國軟體出口7.2億美元,占中國軟體產業總額的8%。而據北京海關最新統計,1至10月份,北京市軟體出口額為5000萬美元,主要出口日本、美國。出口產品以資料庫、教育等套用軟體為主,大部分是根據對方要求進行的加工貿易。北京在中國軟體業占據了重要地位,超過三分之一的軟體生產和超過三分之二的軟體出口來自北京。
中國軟體業究竟有多大?根據國內(CCID)統計結果,2000年中國軟體市場規模達到230億元,2001年軟體銷售總額達285億元,其中67%的份額被國外廠商所占據(我們可以斷定,中國軟體企業的利潤比例肯定遠遠低於33%的市場份額),也就是說,中國軟體企業的實際總收入不到100億。而IDC研究認為,2001年中國軟體市場規模19.715美元,2002年28.1527億美元。這樣的話,中國軟體企業的實際總收入只有幾十億(利潤更是低得驚人)。我們稍微兌點水,按最高值100億算。聯想一年的PC銷售就是這個數字的兩倍,就連計算機外設的市場規模是它的5倍。那么,這個100億何以支撐起如此多的軟體公司?何以支撐出全國上下如此眾多的軟體園?何以支撐起諸多打著軟體旗號的上市公司?

軟體市場

令人驚訝的是,在中國軟體業泡沫崛起中,國外研究機構和國外媒體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著名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在其研究報告中斷言:中國軟體出口僅落後印度4年時間,將從2001年的8.6億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270億美元,年均增長率高達620%,同期印度僅僅從62億增加到275億。按照年初IDC最樂觀預計,IT市場將出現復甦,將增長5.5%,其中軟體市場將達到11%的增長幅度,銷售金額將高達2025億美元,約為2001年增長幅度的2倍。在這樣趨於成熟的軟體產業中,居然能夠出現年均620%的增長率,而且數據又居然出自一個以嚴謹理性著稱的研究公司,實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而根據Gartner早些時候的數據,中國的軟體企業的出口將從2000年的4億美金提高到2005年30億美金。當然,在一些其他的數據資料中,預測2005年,中國的軟體出口將達到60億美金。那么這些數據究竟應該相信誰,你需要的話,誰的都可以信,按需所取就是;你要不信,誰的都不可信。
而且,中國軟體業為了神化自己,首先就要先神化印度。印度是中國軟體業神話得以成勢最核心題材。其中原因無須我多說。但是,這個被國內無數媒體一而再、再而三所神化的、號稱全球第二大軟體帝國的地方,1999年軟體出口是39億美元,2000年是57億美元,2001年到62億美元。其62億美元的出口額在全球低於排名11名的德國SAP公司(64.54億美元)的年收入,也低於日本NTT(64.60億美元)的年收入。談何世界第二?相當於微軟收入的1/5,IBM軟體收入的1/8。也就是說,所謂的世界第二軟體大國作為一個軟體公司,還不能進入全球軟體企業的10強之列。
這些數據之間都完全缺乏可比性,矛盾之大出入之多,其實看多了就見怪不怪了。因為他們產地不同,使用目的不同。而且,世界都在快速變化之中,軟體業的變化更應該日新月異。差異是自然的。我們應該習以為常。

發展障礙

1.來自國外競爭對手的威脅。軟體產品既不通過關稅和配額來保護,傳遞成本又十分低廉,使得軟體產業徹底暴露在國際化競爭之中。國外品牌占據著高端的系統軟體、資料庫軟體、ERP高端產品、行業套用軟體市場份額的絕大部分,雖然國內企業在財務管理軟體、防防毒軟體、中文信息處理等領域占據優勢?但是國內軟體的銷售額太小,無法對國際巨頭形成挑戰。
2.軟體盜版現象嚴重。智慧財產權得不到有效保護,嚴重損害了軟體開發和研究企業的積極性。企業開發的軟體無法在市場上實現價值,為企業發展提供後續資金,缺乏進一步技術創新和升級開發的資金支持。如不能有效改變這種情形?軟體產業難以真正快速、健康地發展。
3.軟體企業的規模困境。國內上千人的軟體企業屈指可數?而印度規模較大的軟體外包公司通常有上萬人。規模小帶來的問題:一是人員調配有困難;二是技能覆蓋面也相對狹窄;三是不易獲得較大的訂單。
4.投融資渠道匱乏。許多企業由於資金短缺,只能靠投入較少的短期項目來維持運作,無法進一步開發高投入、高風險、高收益的大型軟體項目。由於軟體項目的可維持周期短,需要不斷升級換代,企業後期發展中受到資金短缺的制約較大。
5.人才瓶頸。雖然中國每年有大量的計算機類畢業生進入就業市場,但是由於學校教育和市場需求的脫節?企業較難直接獲得符合要求的人才,在相應的培訓機構和體制完善之前,人才仍然是軟體企業發展的瓶頸。
6.基礎軟體領域薄弱。由於中國的軟體產業起步遲、投入小,中國軟體企業在不容易形成壟斷的套用軟體、嵌入式軟體、系統集成和服務領域有一定的競爭力而在已形成壟斷的基礎軟體領域很難進入

相關政策

國家在2000年18號檔案《鼓勵軟體產業和積體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中提出了很多扶植國內軟體企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在十五規劃中,明確制定了軟體產業的發展目標:到2005年,軟體與服務業收入實現2500億,培育出20個以上年營業額超過10億的軟體企業和一批軟體著名品牌。軟體年出口額超過10億美元,力爭20億美元帶動相關產業鏈規模。但是,又說要在2-3年之間趕超印度,那么要實現就不可能是區區10億美元。
新18號文
23日,商務部服務貿易司副司長林哲瑩在中國軟體創新論壇暨投融資論壇上透露,支持軟體產業發展的“新18號文”正在醞釀當中,而商務部也正在做相應的規劃,準備將軟體出口和服務外包的內容納入到國家的“十二五”規劃當中。
據了解,2000年開始實施的《鼓勵軟體產業和積體電路產業發展若干政策》(即18號檔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給了國內軟體企業較大幅度的稅收優惠,將17%的增值稅降為3%,但這一政策即將到期。
業內人士認為,底將有望出台一系列軟體產業新政,而增值稅退稅力度可能會進一步加大,此外如“核高基”一類的國家重大科技專項也將有望獲得補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