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團菌和軍團菌病

軍團菌和軍團菌病

軍團菌廣泛分布在天然淡水環境和人T水系中,是引起軍團菌病的重要病原體。《軍團菌和軍團菌病》根據國內外有關軍團菌和軍團菌病的研究成果、文獻資料,以及編者多年來在軍團菌研究方面取得的科研成果和實際T作經驗編寫的專業書。內容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總論:對軍團菌和軍團菌病的基本概念、診斷標準、臨床和流行病學特徵、危害性,及其防治對策,作了簡要概述第二部分軍團芮(嗜肺軍團菌和其他軍團菌種):軍團菌的分類與命名、生物學特性、基因結構、毒力基因和分泌系統、致病機制、微生態學、生物環境與生命循環。第三部分軍團菌病:軍團菌病的臨床類型、發病機制、流行病學特徵、診斷與鑑別診斷、臨床治療與預防對策。第四部分軍網菌和軍團菌病的實驗室診斷技術。

基本介紹

  • 書名:軍團菌和軍團菌病
  • 作者:朱慶義 宋亞軍
  • 出版日期:2014年3月3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030392566
  • 外文名:Legionella and Legionellosis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頁數:488頁
  • 開本:16
  • 品牌:科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軍團菌和軍團菌病》由朱慶義、宋亞軍、邵祝軍、莫自耀主編。軍團菌病為一種新發現疾病,軍團菌也一直作為重要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病原體之一,由於其引起的肺炎被稱為非典型性肺炎而更加備受關注。軍團菌是一種在自然環境中廣泛存在的細菌,本著作中通過對大量軍團菌感染事件的分析,掌握了軍團菌感染或暴發事件中的病原體及相關影響因素,是傳染病溯源追蹤的實例,也是循證醫學的一部分。

圖書目錄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一篇
總 論第一章
概 述 2
第一節
軍團菌/2第二節
軍團菌病內容與範疇/2一
、軍團菌病/2二
、軍團菌病分類/3第三節
軍團菌病的危害/3第四節
軍團菌病診斷標準/4一
、診斷原則/4二
、診斷標準/4第二章
我國軍團菌病的現況與控制對策 7
第一節
軍團菌病變遷/7一
、首次證明軍團菌肺炎/7二
、首次證明軍團菌感染引起龐蒂亞克熱
/7三
、軍團菌病是一種新發現的疾病
/8第二節
軍團菌病的現狀/8一
、軍團菌病國外流行概況/8二
、軍團菌病國內流行概況/9第三節
控制軍團菌病的策略/10一
、對傳染源的措施/10二
、切斷傳播途徑/12三
、保護易感人群/12第三章
軍團菌病的流行病學 14
第一節
軍團菌病的傳播與流行/14一
、傳染源/16二
、傳播途徑/16三
、人群易感性/16四
、發病率與病死率/17五
、季節分布/17

、地區分布/17七
、軍團菌病人群(年齡)分布特徵
/18八
、流行病學分類/18九
、流行因素/19十
、流行形式/19第二節
軍團菌病的流行病學調查/20一
、總體原則/20二
、調查對象/20三
、調查內容和方法/21第四章
軍團菌病流行病學與菌株分型方法 23
第一節
軍團菌病流行與菌株分型/23第二節
軍團菌血清分型/25第三節
嗜肺軍團菌分子分型/26一
、脈衝場凝膠電泳分型/27二
、多位點序列分型/28三
、擴增片段長度多態性分型/
29四
、隨機引物擴增多態性DNA分型
/30五
、嗜肺軍團菌毒力島分子分型/
31六
、核糖體基因分型/31第五章
軍團菌病的預防 34
第一節
群體預防/34一
、自我防護/34二
、健康教育/34第二節
公共環境水源軍團菌監測/34一
、公共環境水源軍團菌監測的總體原則
/34二
、醫院冷熱水系統軍團菌監測/
36三
、冷卻塔軍團菌監測/39第六章
軍團菌的微生態學 43
第一節
微生態的形成/43一
、細菌的演變/43二
、微生態的構成/43第二節
細胞內生命循環/44一
、細胞內生命循環/44二
、微生態失調/45第二篇
軍團菌第七章
軍團菌屬 48
第一節
軍團菌的一般特徵/48一
、軍團菌分類/48二
、亞型分布與鑑定/49第二節
軍團菌分類與命名/49一
、軍團菌屬/49二
、軍團菌屬分類命名/49Ⅷ
第三節
嗜肺軍團菌血清學分型/54第四節
嗜肺軍團菌分子分型/56一
、擴增片段長度多態性基因分型
/56二
、脈衝場凝膠電泳基因分型/
57三
、基因測序分型/57第八章
嗜肺軍團菌 60
第一節
嗜肺軍團菌的生命周期、生長周期和發育周期
/60一
、前言/60二
、嗜肺軍團的生命周期/61三
、嗜肺性軍團菌生長周期/64四
、嗜肺軍團菌的發育周期/65五
、結束語/68第二節
嗜肺軍團菌基因組/69一
、嗜肺軍團菌基因組的一般特徵
/69二
、嗜肺軍團菌的泛基因組/70三
、宿主-病原體相互作用———嗜肺軍團菌基因組的獨有特

/71四
、由基因組序列推導出的代謝相關功能
/78五
、基因組中的調節和信號轉導/
79六
、嗜肺軍團菌的比較基因組學/
80七
、比較基因組學———軍團菌、柯克斯體和其他胞內致病菌
/
82第三節
嗜肺軍團菌的分泌系統/83一
、分泌系統的概述/83二
、嗜肺軍團菌蛋白跨越細胞質膜
(內膜)的途徑/85三
、嗜肺軍團菌的分泌系統/87四
、主要效應蛋白及其作用/90第四節
嗜肺軍團菌毒力島、毒力因子/
95一
、毒力島基因結構及其致病性/
95二
、毒力因子基因結構及其致病性
/97三
、毒力島與毒力因子致病機制/
99第九章
其他常見致病性軍團菌種 104
第一節
博茲曼軍團菌/104一
、生物學特性/104二
、致病性/105三
、細菌培養與鑑定/105第二節
長灘軍團菌/106一
、生物學特性/106二
、致病性/106三
、細菌培養與鑑定/108第三節
菲氏軍團菌/108一
、生物學特性/108二
、致病性/109三
、細菌培養與鑑定/109第四節
海倫山軍團菌/110一
、生物學特性/110二
、致病性/111三
、細菌培養與鑑定/111Ⅸ

第五節
杜氏軍團菌/112一
、生物學特性/112二
、致病性/113三
、細菌培養與鑑定/113第六節
麥氏軍團菌/114一
、生物學特性/114二
、致病性/115三
、細菌培養與鑑定/116第七節
約旦軍團菌/117一
、生物學特性/117二
、致病性/118三
、細菌培養與鑑定/118第八節
沃氏軍團菌/119一
、生物學特性/119二
、致病性/120三
、細菌培養與鑑定/121第九節
哈氏軍團菌/122一
、生物學特性/122二
、致病性/122三
、細菌培養與鑑定/123第十節
馬氏軍團菌/124一
、生物學特性/124二
、致病性/124三
、細菌培養與鑑定/125第十一節
伯明罕軍團菌/126一
、生物學特性/126二
、致病性/126三
、細菌培養與鑑定/127第十二節
辛辛那提軍團菌/128一
、生物學特性/128二
、致病性/128三
、細菌培養與鑑定/129第十三節
戈氏軍團菌/130一
、生物學特性/130二
、致病性/131三
、細菌培養與鑑定/131第十四節
圖森軍團菌/132一
、生物學特性/133二
、致病性/133三
、細菌培養與鑑定/134第十五節
茴芹軍團菌/135一
、生物學特性/135二
、致病性/135三
、細菌培養與鑑定/136第十六節
蘭辛軍團菌/138一
、生物學特性/138二
、致病性/138三
、細菌培養與鑑定/139第十七節
紅螢光軍團菌/140一
、生物學特性/140二
、致病性/141三
、細菌培養與鑑定/141第十八節
巴黎軍團菌/142一
、生物學特性/142二
、致病性/143三
、細菌培養與鑑定/143第十九節
橡樹嶺軍團菌/144一
、生物學特性/145二
、致病性/145三
、細菌培養與鑑定/146第二十節
聖靈軍團菌/147一
、生物學特性/147二
、致病性/147三
、細菌培養與鑑定/148第二十一節
昆氏軍團菌/149一
、生物學特性/149二
、致病性/149三
、細菌培養與鑑定/150第二十二節
吉斯特軍團菌/151一
、生物學特性/151二
、致病性/151三
、細菌培養與鑑定/152Ⅹ
第三篇
軍團菌病第十章
軍團菌病的臨床 158
第一節
軍團菌病的臨床特點/158一
、軍團菌肺炎臨床表現/159二
、臨床特徵/160三
、軍團菌病的病原體/160四
、易感因素/161第二節
軍團菌病的治療/162一
、治療原則———軍團菌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
WS195-2001
/162二
、治療策略/163三
、治療方案/164四
、其他/165第三節
軍團菌病的實驗室診斷方法/166一
、實驗室檢查/166二
、診斷和鑑別診斷/171第四節
軍團菌病的影像學診斷/173第五節
醫院和社區獲得性軍團菌肺炎———
同一疾病的2個方面/177第六節
軍團菌病死亡的危險因素/178第七節
軍團菌病潛伏期、發病期和初期的症狀
/179第八節
用左氟沙星和阿奇黴素成功治療重症軍團菌病
/180第九節
各種抗生素體外抗軍團菌活性/
181一
、抗生素體外抗軍團菌活性/
181二
、相關文獻報導/183第十節
體內抗嗜肺軍團菌活性研究/185一
、細胞內抗嗜肺軍團菌藥物有效濃度測定
/185二
、大環內酯類和氟低嘁┪鋃韻赴謔確尉啪淖?

/187三
、其他/188第十一節
併發症和預後/189一
、併發症/189二
、預後/189第十二節
嗜肺軍團菌與非嗜肺軍團菌社區獲得性肺炎的臨床對比分析
/
189第十一章
軍團菌病的診斷 194
第一節
PCR法診斷軍團菌病/194一
、引物設計和合成/194二
、試驗方法/195三
、套用/197第二節
實時PCR結合微量凝集試驗早期診斷軍團菌感染
/202第三節
反向斑點雜交法快速檢測嗜肺軍團菌
/203第四節
酶標法和螢光定量PCR檢測兒童下呼吸道嗜肺軍團菌感染
/
204第五節
環介導等溫擴增法檢測軍團菌/
205一
、方法簡介/205二
、套用/205第六節
各方法的實際套用/209
第十二章
軍團菌病的臨床流行病學 212
第一節
軍團菌病血清流行病學調查與現場殺菌的初步觀察
/212第二節
嗜肺軍團菌與非嗜肺軍團菌所致社區獲得性肺炎的臨床對比分析
/
214第三節
長灘軍團菌引起的感染/216第四節
旅行相關軍團菌病/217第五節
新生兒軍團菌病/221一
、國外流行情況/222二
、國內流行情況/222第六節
老年軍團菌肺炎的相關危險因素分析
/223第七節
重症軍團菌肺炎病例分析/225一
、12例重症軍團菌肺炎回顧性分析
/225二
、重症軍團菌肺炎16例臨床分析
/227第八節
軍團菌分子分型方法在流行病學調查中的套用
/228一
、脂肪酸分型/228二
、核糖體基因分型法/229三
、基於電泳的分子指紋圖譜技術
/229四
、直接測序分型技術(SBT)/
230第九節
MLVA方法在軍團菌分子分型中的套用評價
/231第十節
擴增片段長度多態性分析在軍團菌分型中的套用
/232第十一節
中國分離嗜肺軍團菌株脈衝場凝膠電泳分型及其資料庫的建

/234第十二節
嗜肺軍團菌血清1型菌株流行情況
/238一
、嗜肺軍團菌血清1型及分子分型研究
/238二
、P1菌株隨機擴增多態性DNA
指紋圖譜研究/239三
、我國九省(市、區)82株嗜肺軍團菌血清
1型菌株的序列分型
/239四
、嗜肺軍團菌血清1型環境分離株的脂肪酸成分分析及其
套用
/241第十三節
中歐軍團菌病流行情況/242第十四節
西班牙軍團菌流行情況/243第十五節
日本軍團菌病流行情況/247第十六節
韓國軍團菌的分布/250一
、軍團菌的血清學分布情況/
251二
、軍團菌地理分布分析/251三
、軍團菌種屬與設施類型/
251第十七節
新加坡環境監測和分子分型研究
/253第十八節
美國及其他國家軍團菌病流行情況
/253一
、美國/253二
、其他國家/254第十九節
國內軍團菌病流行情況/254一
、暴發流行/254二
、抗體水平研究/256第二十節
澳門地區公共場所軍團菌的檢出和脂肪酸分型研究
/257一
、採樣和軍團菌的檢測/
258二
、結果/260三
、討論/264
第二十一節
在患者和環境水中軍團菌基因
型的分布和相關性/266第二十二節
軍團菌活菌檢測/268第二十三節
軍團菌病的暴發、監測和預防
/271一
、LD的暴發/271二
、LD監測/272三
、流行病學研究/272四
、預防/273第十三章
軍團菌病與機體免疫 278
第一節
先天性免疫與獲得性免疫/278一
、引言/278二
、軍團菌免疫原/278三
、嗜肺軍團菌的固有免疫反應/
279四
、嗜肺軍團菌感染的適應性免疫
/280五
、軍團菌感染的獲得性免疫反應
/281六
、軍團菌抗原的加工和提呈/
281七
、免疫機制/282八
、結論/285第二節
軍團菌的先天免疫/286一
、oll樣受體在軍團菌免疫中的作用
/288二
、軍團菌感染後產生的細胞因子
/289三
、活化的巨噬細胞限制軍團菌生長
/290四
、未來研究方向/291第三節
軍團菌的先天免疫和Toll樣受體/
291一
、簡介/292二
、軍團菌結構/292三
、結論/295第四節
抗軍團菌的免疫活化/295一
、前言/295二
、天然抗原的免疫刺激/296三
、兒茶素的抗菌與抗病毒效應/
296四
、天然產物對細胞因子的調節/
297五
、軍團菌感染後兒茶素在樹突狀細胞產生細胞因子方面的
作用
/297六
、軍團菌感染後兒茶素在樹突狀細胞產生共刺激分子方面
的作用
/297第四篇
軍團菌病實驗室診斷技術第十四章
痰液常規檢查 300
第一節
痰液採集與性狀檢驗/300一
、痰液採集/300二
、性狀檢查/300第二節
顯微鏡檢查/301一
、痰液細菌塗片檢查/301二
、細胞學檢查/301
第十五章
軍團菌尿抗原測定 302
第一節
免疫層析法檢測尿軍團菌抗原/
302一
、基本原理/302二
、試劑盒組成/303三
、試驗方法/303四
、質量控制/303五
、結果報告/304六
、臨床意義/304七
、試驗注意事項/304第二節
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軍團軍尿抗原
/305一
、工作原理/305二
、試劑製備/305三
、尿抗原ELISA檢測程式/
306第十六章
軍團菌抗原和抗體測定 309
第一節
直接免疫螢光法檢測軍團菌抗原/
309一
、基本原理/309二
、螢光抗體製備/309三
、試驗方法/310四
、結果判斷/310第二節
間接免疫螢光法檢測軍團菌抗體/
310一
、基本原理/310二
、細菌抗原製備/310三
、羊抗人IgG、IgM螢光抗體製備
/311四
、試驗方法/311五
、臨床意義/311第三節
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軍團菌IgG
、IgM抗體/312一
、試驗原理/312二
、試劑組成和配製/312三
、操作步驟/314四
、結果判斷/314五
、臨床意義/314第四節
軍團菌抗體檢測商售試劑盒的套用
/315一
、方法原理/315二
、試劑組成/315三
、標本要求/316四
、試驗前準備/316五
、操作步驟/316六
、結果判定/317七
、診斷意義/317八
、注意事項/318第五節
乳膠凝集試驗快速鑑定嗜肺軍團菌
/318一
、基本原理/319二
、樣本收集和準備/319三
、試驗方法/319四
、注意事項/320五
、試劑保存/320第六節
微量凝集試驗測定嗜肺軍團菌抗體
/320一
、抗原製備/320二
、微量凝集試驗/321三
、診斷意義/321
第十七章
軍團菌分離培養與鑑定 323
第一節
標本採集與運送/323一
、臨床標本採集/323二
、環境水樣採集/323三
、標本運輸/324第二節
標本處理原則和方法/325一
、標本處理原則/325二
、臨床標本處理方法/326三
、水樣標本處理方法/326第三節
分離培養與初步鑑定/327一
、軍團菌選擇性分離培養基/
327二
、接種/328三
、孵育培養/328四
、初步鑑定/329第四節
生化試驗鑑定/329一
、基本原理/329二
、試驗方法/329三
、軍團菌屬生化試驗特徵/333四
、利用碳源反應鑑定軍團菌種/
338第五節
細胞脂肪酸成分分析/341一
、基本原理/341二
、試驗方法/342三
、臨床套用/343第六節
血清型鑑定/349一
、軍團菌家兔免疫血清製備/
349二
、乳膠凝集試劑的製備及其套用
/351三
、協同凝集試驗試劑的製備及其套用
/353第十八章
抗菌藥物敏感性試驗 357
第一節
準則/357一
、藥敏試劑和方法標準化/357二
、藥敏試驗質量控制和質量評價
/359三
、藥敏試驗報告規則與藥敏折點判斷
/359第二節
抗菌藥物敏感性試驗方法/360一
、基本原理/360二
、試驗方法/360三
、軍團菌藥敏試驗現狀/364第十九章
分子生物學技術在軍團菌病診斷中套用 369
第一節
分子生物學技術研究現狀/369一
、探針雜交技術的發展概況/
369二
、聚合酶鏈反應技術的發展概況
/370三
、基因測序分型研究現狀/371第二節
分子生物學技術在軍團菌檢測中套用
/373一
、探針雜交技術在軍團菌快速檢測中套用
/373二
、CR在軍團菌病快速診斷中套用
/374

、基因測序在軍團菌病診斷中應
用/375第二十章
核酸雜交技術在軍團菌病診斷中套用/
378 378
第一節
地高辛標記探針檢測嗜肺軍團菌/
378一
、基本原理/378二
、NA探針的設計與標記/
378三
、靶DNA製備/379四
、NA結合於硝酸纖維膜上/
379五
、探針與靶DNA雜交/379六
、雜交結果檢測/380七
、結果判定/380八
、臨床套用/380第二節
反向斑點雜交檢測嗜肺軍團菌/
381一
、基本原理/381二
、CR引物和探針的設計/
381三
、DNA提取/382四
、DNA的生物素標記/382五
、CR擴增及DNA探針的純化
/382六
、反向雜交與結果判斷/382七
、CR-微孔板反向雜交/
382八
、臨床套用/383第三節
聚合酶鏈反應結合探針雜交檢測軍團菌
/384一
、基本原理/384二
、引物設計和合成/385三
、DNA提取/385四
、探針標記/385五
、PCR擴增/386六
、擴增產物的雜交檢測/386七
、臨床套用/388第四節
螢光原位雜交在軍團菌檢測中套用
/389一
、基本原理/389二
、試驗方法/390三
、臨床套用/393第二十一章
聚合酶鏈反應(PCR)在軍團菌檢測中套用 396
第一節
概述/396一
、隨機擴增多態性DNA技術(RAPD)/
396二
、擴增片段長度多態性技術(AFLP)/
397三
、脈衝場凝膠電泳(PFGE)/
398四
、聚合酶鏈反應-直接測序分型
(PCR-SBT)/398第二節
常規PCR在軍團菌病診斷中套用
/399一
、基本原理/399二
、標本採集、運送與處理/
400三
、試驗菌株/400四
、PCR試驗/401

、臨床套用/403第三節
PCR酶切分型檢測軍團菌和嗜肺軍團菌
/403一
、基本原理/403二
、引物設計/404三
、試驗菌株/404四
、主要試劑和儀器/406五
、基因組DNA提取/406六
、PCR擴增/406七
、酶切試驗/406八
、特異性試驗/406九
、結果判斷/406十
、臨床套用/408第四節
巢式PCR酶切分型檢測軍團菌和嗜肺軍團菌
/409一
、基本原理/409二
、引物設計/410三
、標本採集與處理/410四
、DNA提取/410五
、PCR程式/410六
、快速酶切分型/411七
、特異性和敏感性/411八
、臨床套用/412第五節
擴增片段長度多態性分型檢測嗜肺軍團菌
/413一
、基本原理/413二
、嗜肺軍團菌AFLP分型試驗方法
/414三
、臨床套用/416第六節
實時螢光PCR檢測軍團菌和嗜肺軍團菌
/418一
、基本原理/418二
、引物和探針設計/418三
、試驗方法/421四
、臨床實際套用/423第七節
螢光共振能量轉移PCR檢測嗜肺軍團菌
/425一
、基本原理/426二
、試驗方法/426三
、臨床實際套用/427第八節
嗜肺軍團菌毒力島基因組PCR分型鑑定
/430一
、毒力島和毒力基因及其致病性
/430二
、試驗方法/431三
、臨床實際套用/433第九節
基因測序在軍團菌分型鑑定中套用
/435一
、嗜肺軍團菌SBT基因測序分型
/435二
、軍團菌屬基因測序分型/
438三
、多位點(MLSA)測序分型/
439第二十二章
培養基和常用試劑配製 443
第一節
培養基製備一般準則/443一
、培養基製備基本要求/443二
、質量控制/444第二節
軍團菌常用培養基和生化反應試劑
/444一
、軍團菌選擇性培養基/444二
、生化試驗培養基/447三
、非軍團菌選擇性培養基/
449四
、軍團菌運送培養基/450五
、軍團菌痰消化液(0.1DTT)/
451第三節
常用試劑和染色液製備/451一
、酸緩衝液/451二
、磷酸鹽緩衝液(PBS)/452三
、ELISA常用溶液配製/452四
、探針雜交試劑的配製/452五
、革蘭染色法/453六
、復紅染色/454七
、鞭毛染色法/454八
、不完全福氏佐劑(incom-pleteFreund
’sadjuvant,IFA)
配製/454九
、麥氏標準比濁管(MacFar-landStandards)/
455十
、離心力換算(Centrifugalforceconversion)/
456附錄
軍團菌常用縮略語和名詞中英文對照 458
圖版

文摘

第一篇
總 論-
第一章
概 述第一節
軍團菌軍團菌
(Legionella)是一種兼性細胞內致病菌,廣泛存在於天然淡水或人工水域中
,在阿米巴體內寄生,也可感染人巨噬細胞,在其胞內繁殖和殺死人巨噬細胞。其中嗜肺軍團菌
(Legionellapneumophila,LP)是引起軍團菌病(Legionellosis或Le-gionnairesdisease,LD)
的重要病原體。目前已知軍團菌屬有58個種70多個血清型。80
軍團菌病暴發流行是由嗜肺軍團菌引起,嗜肺軍團菌有16個血清型,血清型1型是臨床常見分離株
。軍團菌在溫水和溫暖潮濕環境中可迅速繁殖
,在人工水系統中能長期定植,如集中空調冷卻塔和人工冷熱水管道系統等
。水體和臨床標本中軍團菌檢測對於了解軍團菌環境污染
、病原流行病學調查和醫院內感染、臨床診斷、預防和控制突發性軍團菌病的暴發流行
,提供快速病源學診斷依據具有重大的意義。水體中的軍團菌可形成氣溶膠,是引起人呼吸道感染的重要載體
。軍團菌是由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CDC)McDade於1977年首次從暴發流行死者肺部組織中分離和鑑定到一種革蘭陰性桿菌
,1978年國際上正式命名為嗜肺軍團菌。第二節
軍團菌病內容與範疇一
、軍團菌病軍團菌病是由嗜肺軍團菌引起的一種以肺炎為主的全身性疾病
,主要通過空氣中氣溶膠傳播
,中央空調冷卻塔水系統是主要傳染源,有人稱其為“現代城市文明病
”。在我國被列入新發傳染病之一。軍團菌病於1976年在美國費城召開的退伍軍
第一章
概 述q3
人大會期間
,首次暴發流行,221人患病,34人死亡。隨後歐洲、澳大利亞等不同國家和地區相繼發現軍團菌病例報導
,我國於1982年在南京首次發現軍團菌病病例
。近30多年來,軍團菌病在世界各地時有暴發流行,引起WHO以及各國政府和衛生部門的高度重視
。二
、軍團菌病分類1.
軍團菌肺炎(Legionellapneumonia) 以嗜肺軍團菌感染為主,臨床特徵表現為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症狀
,具備肺炎的典型特徵,屬於非典型性肺炎範疇。又稱社區獲得性肺炎和醫院獲得性肺炎
,為重型,病死率為15~30,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可高達
80,嚴重地威脅到人們的生命健康。2.
龐蒂亞克熱(Pontiacfever) 是一種類似流感的非肺炎型軍團菌感染,為輕型
,症狀似感冒,有發冷、發熱、頭痛、肌肉痛、無肺炎,絕大多數均在短期內恢復。第三節
軍團菌病的危害軍團菌病是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
,主要通過呼吸道飛沫(氣溶膠)傳播,通常把污染本菌的水源
(天然水、人工管道水源、冷卻塔、冷熱管道系統水等)作為傳染源。由嗜肺軍團菌引起的軍團菌肺炎
,感染潛伏期2~10d,病情發作,呈現出典型的肺炎病症
。但比肺炎更為可怕的是它不會自然康復,如果不及時、不規範治療和用藥,患者可在
1周內死亡,若患者免疫力低下,當天死亡的情況也可能發生。軍團菌病在國內外時有暴發流行
,1976年在費城美國退伍軍人大會期間,與會者感染了一種神秘的類似肺炎的疾病
,總計221例,最後有34人死亡。在美國發現的軍團菌病
,平均每年有25000例。1998年在英國流行的1次軍團菌病,有226個病例,25
人死亡。我國自1982年在南京首次發現軍團菌病例,以後多地均有發現。醫院是軍團菌病高發區
,因為醫院內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多,感染的機會多,所以醫院要對軍團菌病的發生予以特別關注
。我國的一項調查表明
,軍團菌病占成人肺部感染的11,占小兒肺部感染的5.45
。軍團菌病全年均可發生,以夏秋季為高峰。軍團菌經空氣的傳播性很強,但目前尚未能證實人與人之間的傳播
。老年人、吸菸者、酗酒者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易患此病
。北京、南京、重慶、石家莊、唐山等地,近年都有軍團菌病散發病例報導。據某一次調查發現
,由於新建樓房牆壁尚未乾燥,室內十分潮濕,室內空氣中溶膠霧飄浮,導致
174人中66人感染了軍團菌。迄今,軍團菌病尚無有效預防措施,但是,如果加強空調器的供水系統
、加濕冷凝器和噴霧器等的衛生管理與消毒工作,對減少軍團菌病的暴發流行可以起到積極的作用

q4
第一篇 總 論第四節
軍團菌病診斷標準由於軍團菌肺炎臨床表現複雜
,缺乏明顯特徵,並且該菌難以用人工分離培養或其他方法檢測
,在感染患者的診斷和治療過程中,使用一種快速、準確的軍團菌檢測方法
,對於及時治療患者非常重要。關於軍團菌病的診斷標準
,根據WHO推薦的軍團菌病監測標準,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
》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實施辦法》制訂軍團菌病的診斷標準
,適用於各級、各類型醫療保健、衛生防疫機構和人員對軍團菌病病例的診斷和處理
。一
、診斷原則(
1)應根據流行病學資料及臨床表現和常規實驗室檢驗結果進行綜合分析。(
2)確診需依據患者2份血清軍團菌抗體恢復期較急性期增高4倍或以上或軍團菌培養陽性
。二
、診斷標準(
一)流行病學史全年均可發病
,多數發生在夏秋季節。中老年病例較為多見。有慢性肺病病史者、免疫功能低下者
、器官移植者、建築工地施工人員、近2周內的旅行者以及吸菸者較易感
。如發現2例或以上的成組病例,應當進行血清流行病學調查。同時對可疑軍團菌病患者的標本
,如痰、血液、胸水、支氣管肺泡灌洗液進行軍團菌的分離培養;還可從外環境如賓館
、醫院、電影院等的空調系統冷卻塔水、淋浴水、湖水、井水、池水以及地表面污水中分離軍團菌
。(
二)臨床表現軍團菌病臨床特徵表現為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症狀
,體格檢查發現具備肺炎的典型特徵
,並且(或者)影像檢查支持肺炎診斷,臨床上可以有2種類型:肺炎型和龐蒂亞克熱
。1.
肺炎型 亞急性起病;症狀有發熱、頭痛、寒戰、咳嗽或痰中帶血,胸痛和肌痛
,部分患者有噁心、嘔吐、腹瀉、相對緩脈,有些患者尤其是兒童,可出現精神神經症狀如譫妄
、幻覺甚至昏迷等,重症患者可發生急性腎功能衰竭、休克,或因菌血症產生的肺外器官感染
。2.
龐蒂亞克熱 為非肺炎型,臨床表現類似感冒,症狀有發熱、咳嗽、頭痛、肌痛和胸痛
,但無肺炎,病程3~10d可自愈。
第一章
概 述q5
(
三)常規實驗室檢查多數血沉加快
,白細胞計數增高,部分有中性白細胞核左移,可能有乳酸脫氫酶、血清穀草轉氨酶
、膽紅素升高或有蛋白尿、低鈉血症和低磷血症,血尿並不多見,但鏡檢時尿中可有紅細胞
。痰或氣管內抽吸物作革蘭染色和一般培養。軍團菌為革蘭陰性桿菌
,但初代分離菌革蘭染色著色不明顯,而且培養的陽性率很低。(
四)特異性實驗室檢查1.
軍團菌培養 分離培養法是鑑定軍團菌感染的金標準。軍團菌為需氧菌,但需要
2.5~5CO2
環境
,最適生長溫度為35~36℃,營養需求較苛刻,在普通血平板和麥康凱平板等培養基上不生長
,可在活性炭酵母浸液瓊脂培養基(BCYE)上生長,生長速度緩慢
,一般3~4d後可形成灰色菌落。該方法特異性強,但耗時長,敏感性很低
,並且結果易受標本採集質量的影響。2.
細菌抗原檢測(
1)直接螢光抗體法(DFA):取呼吸道分泌物標本,用螢光素標記的抗軍團菌抗體直接與標本作用後觀察細菌形態
,優點是簡便、快速、特異性好。缺點是敏感性低,且只能用於嗜肺軍團菌的檢測
。(
2)尿抗原的檢測:患者在感染軍團菌後3d,尿液中即會產生一種具有熱穩定性及抗胰蛋白酶活性的抗原
,通常採用金標法對此抗原進行檢測,特異性、敏感性均較高,缺點是只能檢測嗜肺軍團菌血清型
1型,對其他軍團菌引起的感染會漏檢。3.
血清特異性抗體檢測 採用間接螢光抗體法(IFA)、試管凝集試驗(TA)等方法檢測軍團菌特異性抗體
,起病時及3~8周后2次血清軍團菌抗體滴度呈4倍或以上增長
,單次抗體大於1∶256(1FA),或凝集抗體從1∶40呈4倍或以上增長或1次凝集滴度為
1∶320(TA)者,可確定有軍團菌感染。4.
分子生物學診斷方法 隨著分子診斷技術的發展,特別是螢光定量PCR檢測技術和
DNA探針技術,具有高度特異性和敏感性,且快速、簡便,但操作要求極為嚴格
,其中軍團菌引物的選擇是PCR檢測技術中的關鍵。分子生物檢測方法可作為軍團菌病診斷的重要參考指標
。5.
X線診斷 X線胸片顯示肺部有浸潤性陰影,部分有胸腔積液,重症患者有肺膿腫甚至空洞
。(
五)確診病例(
1)呼吸道分泌物(痰液、支氣管灌洗液、胸腔液、肺活檢組織)軍團菌培養陽性
。(
2)在呼吸道分泌物或尿液中檢測軍團菌特異性抗原陽性。(
3)採用間接螢光抗體法(IFA)、試管凝集試驗(TA)等方法檢測軍團菌特異性抗體
。起病時及3~8周后2次血清軍團菌抗體滴度呈4倍或以上增長,單次抗體大於1
∶256(IFA),或凝集抗體從1∶40呈4倍或以上增長或1次凝聚滴度為1∶320(TA)
者可確定有軍團菌感染。
q6
第一篇 總 論參考文獻
1.
FieldsBS,BensonRF,BesserRE.2002.LegionellaandLegionnairesdisease:25yearsofinves-tigation
.Clin.Microbiol.Rev.,15(3):506-526.2.
JamillouxY,JarraudS,LinaG,etal.2012.Legionella,Legionnairesdisease.Med.Sci(Paris).,28
(6-7):639-645.3.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誌編輯委員會.1992.軍團菌肺炎診斷標準(試行).中華結核和呼吸雜誌,5
:218.4.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行業標準.軍團病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WS195-2001.(
朱慶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