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馬燈

車馬燈

車馬燈是一種傳統民俗舞蹈形式,在江西全南各地均有流傳,而以四燈二車一馬為表演形式的傳統民俗舞蹈,則主要流傳於全南南部的南逕鎮等地方。車馬燈歌詞生動、樸素、明朗,不事雕飾,從歌詞里體現出了客家人在贛南這片山川秀美的大地上,隨著季節的變化,合理安排農忙、農閒,奉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時間,符合自然生存法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車馬燈
  • 遺產類別:曲藝
  • 申報日期:2006年
  • 遺產編號::Ⅴ-8
  • 所屬地區::江西 · 贛州 ·全南縣
舞蹈信息,歷史溯源,主要特徵,表演形式,

舞蹈信息

申報人/申報單位:全南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遺產級別:

歷史溯源

南逕鎮馬古塘村的車馬燈老藝人譚春雲介紹,車馬燈這一種傳統民俗舞蹈約於清末民國初年間始創。據稱,全南縣金龍鎮員山村繆雲龍在贛州當兵多年,此人聰敏好動、記性尤強,特別酷愛湖南戲,他在贛州看了許多湖南戲班的演出。退役回鄉後,他便糅合湖南花鼓戲和本地採茶戲、客家傳統歌舞之長,首創了車馬燈這一集歌舞戲於一體的獨特藝術形式。之後,南逕人譚春雲再向繆雲龍學戲,把車馬燈傳到南逕鎮等地,並逐漸使之成為當地農村一種主要的文藝活動形式。

主要特徵

車馬燈的音樂常伴有以“十二月花會”為主題的一段燈歌。其音樂中“二月好看花”最早是唱“三十六古人標”(又叫“花會歌”),“跳加冠”舞伴以打擊樂,“撿包子”用的是一段“串子”。音樂曲調結構完整,旋律優美動聽,主奏樂器用

表演形式

車馬燈的表演者為一生二旦二醜,生角戴紗帽、掛口須;旦角頭飾絳珠、手拿花扇;丑角則車夫短打裝扮,類似戲劇人物造型。從人物造型及音樂等方面可看出,車馬燈受湖南戲的影響很大。
車馬燈這種傳統民間舞蹈共有三個層次:“走車馬”“跳加冠”“撿包子”。其藝術特點是“走車馬”舞熱烈,“跳加冠”舞風趣、詼諧,“撿包子”舞輕盈、活潑。這個節目一般在新年至元宵節這段時間演出,民間俗稱“打花鼓”。隨著車馬燈在全南的影響日隆,當地許多民間採茶戲班都是把這個舞蹈放在正戲的開頭,演完車馬燈再演出正戲。
相關樂器
二胡當地俗稱勾筒,車馬燈歌詞生動、樸素、明朗,不事雕飾,從歌詞里體現出了客家人在贛南這片山川秀美的大地上,隨著季節的變化,合理安排農忙、農閒,奉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時間,符合自然生存法則。
另有湖南邵東車馬燈 邵陽 市級非遺
邵東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的車馬燈,習俗主要流傳於野吉坪、楊橋、簡家隴等地。邵東車馬燈歷史悠久,是邵東民間的傳統小戲,不僅僅在野雞坪一帶流傳,這種表演形式在建國初期十分流行。 
車馬燈也叫走馬燈、花鼓戲。一支車馬燈隊伍全套配齊達96人。顧名思義,車馬燈由若干盞(通常36盞)上面帶框罩、下面連舉把的馬燈組成,另加傳統戲班配套。邵東車馬燈表演在晚上進行,表演前有一騎馬老生,後有兩駕花車,由兩名短衣車夫推著,車內各坐一名花旦舞花扇、鼓花鼓,曲調有《 磨豆腐》等。表演的主題是四季耕作和民間風俗,除走馬燈(九曲黃河)外還有跳加官和撿紅包兩個段子,用鑼鼓、二胡等伴奏。車馬燈起源於明代,流傳至今有600多年歷史了,歷史淵源可以上溯到三國時候劉備率領麾下關羽張飛趙雲營救甘糜二位夫人的典故。車馬燈里紅臉黑臉的丑角,對應的就是關羽張飛,“四哥哥”,原型是趙雲。兩位“車子姑娘”,對應的是劉備二位夫人。舉馬燈的,對應當年打著火把的士兵。為了將這種民眾喜聞樂見的表演方式傳承發揚,12月,唐志平先生組織村民成立車馬燈戲班,用傳統的車馬燈來表現村里發生的變化,在傳統的曲目之外,外加了一些有趣的喜劇小品節目,為宣傳新農村建設,構建和諧社會搭台唱戲。
喜看邵東 盛豐 車馬燈
2月5日,記者驅車來到邵東縣野雞坪鎮盛豐村,一睹當地獨特的傳統文藝表演——車馬燈的風采。
一同前來採風的邵東縣文化館館長黃一駿告訴記者,車馬燈是邵東地區的一種傳統年俗,其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漢唐時期。車馬燈的表演由幾十至近百人不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