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馬(淮陰馬頭燈舞)

馬燈舞也叫走馬燈,主要的動作就是走,主要的道具是馬和燈,參加演出的人數最少在24人以上。所謂“走”,即演員列單縱隊伴著鑼鼓節奏出場,馬不停蹄直至結束。具體步法有走步、側步、跨步、退步、踮步、踏步等;佇列的變化有單縱隊、雙縱隊、四縱隊、交叉隊、環形隊、波浪隊、旋轉隊等。演出可分為行進表演和定點表演,行進表演以《龍擺尾》、《穿花風》、《蛻蛇皮》、《鐵鏈扣》、《別笆門》等五節為主,將佇列有機組合,在行進中交替進行。定點表演則選定廣場進行表演,如《拜鑼鼓》、《王昭君》、《雙剪股》、《盤四柱》、《合龍門》等章節,定點表演時也可以將行進表演的形式融合在一起。表演要求精力充沛、動作有力、步伐鏗鏘、佇列整齊、節奏感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竹馬(淮陰馬頭燈舞)
  • 節日活動:正月到二月間走村串戶進行演出
  • 設立機構:淮陰縣韓橋文化站
簡介,基本內容,基本特徵,

簡介

淮陰馬燈舞:馬燈舞也叫走馬燈或跳馬燈,顧名思義,其主要動作就是走,主要道具為馬和燈,是淮陰區地方民眾自娛自樂的民間舞蹈形式,歷史悠久,影響深遠,地域廣泛。馬燈舞一般是在冬季農閒時舉行的活動,大致進入農曆臘月後進行組織和排練,於農曆正月初二開始走村串戶演出,演出時農戶往往是放鞭炮相迎,演出完全是義務性的,也接受農戶糕、果、糖之類的饋贈。演至二月二結束,並於當日舉辦拴馬熄燈儀式,此儀式相當隆重。淮陰馬燈舞起源很早,成熟於明清,明末至民國是它的鼎盛時期。
淮陰馬燈舞的起源據傳和韓信有關。傳說當年韓信在練兵的時候,總會引起周圍老百姓的圍觀。因為韓信的部隊在訓練時,總給人一種氣勢昂揚的舞蹈美的感覺。後來,韓信功成名就回到故鄉後,就把平時軍中操練的陣法挑選出部分章節,取名馬燈舞,在農閒時教授給老百姓。從此,馬燈舞就在洪澤湖北岸的廣大地區流傳開來,並一直延續至今。

基本內容

過去,大致進入農曆臘月,老百姓就開始自發組織排練馬燈舞,然後在正月到二月間走村串戶進行演出。演出時,農戶往往都放鞭炮相迎。馬燈舞的演出是義務的,不過如果有觀眾饋贈糕、果、糖之類的東西,演員們也樂於接受。演出一直到農曆三月三春種開始時才會結束,並於當天舉行隆重的拴馬熄燈儀式。
道具為馬和燈。馬用竹篾扎內筋,外附布質馬皮,馬腰留洞,演員居其中,將馬繫於演員腰帶上。燈分兩種,一種是四盞特製高桿燈,內置蠟燭;還有一種是多盞小燈籠,內置蠟燭,現在表演時內置多用燈炮。有的表演還要配備馬鞭。所有道具都要輕便,利於演員使用操作。
演出服裝有古代軍卒所穿的軍服和古時女裝以及頭飾。演員服裝分為兩色,以紅黃色這樣的喜慶色居多。樂器主要是打擊樂器,有兩班鑼鼓,也有在馬脖上系響鈴,演員手執道具,馬鞭上也可以裝置如蓮花絡一類的響器,演員一手擺動馬頭,另一手拿馬鞭,和著鑼鼓節奏以壯聲勢,協調步伐以及增強表演節奏。
隨著馬燈舞的不斷發展,馬燈形式也有了發展,有:“竹馬”、“跑五馬”、“高蹺竹馬”、“車馬燈”、“馬燈戲”、“手馬燈”、“小馬燈”、“馬燈”等。馬燈舞隊有八匹、十二匹、二十四匹,也有五匹,不拘泥於軍事色彩,還可以演多種人物,如扮趙雲、關羽、劉備、張飛、穆桂英等戲曲人物;還有馬燈和車子燈一起表演的叫車馬燈;更有用竹紮成轎形的車子燈,演員站在車子內,下肢裝上假腳,外有車夫推車,扮演“關公送皇嫂”、“趙匡胤千里送京娘”、“土地公公土地婆婆”等故事。表演中夾唱民歌小調。有的馬燈有馬夫作翻、滾、洗馬、馴馬等舞蹈表演。

基本特徵

淮陰的馬燈舞這一舞蹈藝術中保留著許多古代軍事和軍事訓練的特徵。其一,馬燈舞的舞蹈動作以步法和佇列變化為主。一般需要演員24人以上,參演人員越多,越顯示出氣勢,佇列變化也越加明顯;其二,舞蹈使用的道具主要是手工製作的馬以及馬鞭和燈;其三,舞蹈服裝為古代士卒軍衣樣式;其四,伴奏樂器是鼓和鑼,輔之馬頸下的鈴鐺,步法和佇列靠擊鼓鳴金來指揮;其五,舞蹈風格具有強烈的節奏感,粗獷豪放、勢威氣壯、震撼人心。
1999年,淮陰區開始重新挖掘幾近失傳的馬燈舞。時任淮陰縣韓橋文化站站長的趙萬源花了三個月的時間,深入鄉村,走了4500里的鄉村小路,採訪了多位七八十歲的馬燈舞老演員,蒐集整理了大量有關馬燈舞的資料。現在,馬燈舞又恢復了表演,為人們在節日和慶典時增加著熱鬧喜慶的氣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