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鄉車馬燈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東鄉車馬燈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傳統舞蹈
  • 國家:中國
  • 起源時間:明代
  • 認證時間:2010年
  • 認證批次:第三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江西省撫州市東鄉縣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

簡介

東鄉縣五橋村車馬燈是集舞蹈、小戲為一體的民間燈彩藝術,以三國關雲長與張飛率兵深夜從曹軍成功救出劉備兩夫人凱旋迴營路上,受到劉備與趙雲親自迎接時眾官兵載歌載舞、喜慶逗樂的民間傳故事為背景;融跑馬、舞蹈、小戲等為一體,同時配合打擊樂吹奏樂的表演形式,表達了聰明智慧的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也表現了人與人之間肝膽相照、同心同德的團體精神。
車馬燈分工嚴格、合作柔和,對演員素質要求較高,無論是跑燈,還是唱“小戲”,在表演時吸納了中國傳統戲曲舞台上以虛寫實的藝術表演形式,極富於象徵意義。該燈造型新穎。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型中有型。配鑼鼓點、節節風民間打擊音樂為主旋律及吹奏樂,令觀眾產生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內容健康、風格獨特,道具簡潔、古樸。該燈正月初一開始至正月底在本村及外地演出,深受廣大勞動人民歡迎。

歷史淵源

東鄉縣五橋村車馬燈是集舞蹈、小戲為一體的民間燈彩藝術,以三國關雲長與張飛率兵深夜從曹軍成功救出劉備兩夫人凱旋迴營路上,受到劉備與趙雲親自迎接時眾官兵載歌載舞、喜慶逗樂的民間傳故事為背景;融跑馬、舞蹈、小戲等為一體,同時配合打擊樂吹奏樂的表演形式。該燈正月初一開始至正月底在本村及外地演出,深受廣大勞動人民歡迎。
據東鄉縣虎圩鄉《五橋村饒氏宗族譜》載,該燈源於明代,創始人為該村賢人饒宗魯(元末明初),迄今已逾600年。饒宗魯告老還鄉時,洪武帝朱元璋封他為“奕世名儒”,並立了“鄉賢第”。饒宗魯回鄉後,潛心鑽研文學,創作之餘,常在百姓之間走動,了解民情,為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大吉大利,自編了一種燈名“車馬燈”。

基本內容

1、故事內容
車馬燈的故事發生在三國時期:劉備的甘、糜兩夫人為曹操軍隊所縛,關雲長、張飛率兵搭救,連夜返回,劉備得知夫人獲救後,與趙雲騎馬親自迎接。一路上,士兵們高舉火把,載歌載舞,一些俏皮士兵走出隊伍,編唱順口溜,插諢打趣,以逗眾樂,整個過程洋溢著對“桃園三結義”頌揚的喜慶氣氛,展示了兄弟之間同生死、共命運的團體精神。
2、表演過程
車馬燈是由22-26人組成,其中騎馬4人,頌燈4人,推車、拉車各1人,坐車2人(女),樂隊6人,其他演職人員2-6人,領隊2人。農閒之時,自編、自練、自演。表演總計五場:
第一場、車馬進村拜新年
第二場、跑馬表演:
(1)、虎將出擊:劉備(黃色)、關雲長(棗紅)、張飛(黑)、趙雲(白)四匹馬齊出動。
(2)、獲勝回城(四角定子),劉、關、張、趙四人戰勝曹軍後得勝回城。
(3)、推車表演(車上坐甘、糜二夫人),夫人隨師回京,邊走邊唱,配樂為民間採茶調。
第三場、戲劇表演:
(1)、《補背心》:小花子詼諧的說唱,撩人興致,惹得在場的觀眾捧腹大笑。
(2)、《王大娘補缸》:段子雅俗共賞,村言野語,幽默搞笑。
第四場、採桑
第五場、謝幕。四匹駿馬齊舞,擺出形態各異的造型。
3、相關曲名:《十勸嫂》、《十勸兄》、《十二月團梅》、《雙十繡》、《繡花鞋》、《六英姐》、《十把扇子》、《十揀郎》、《採桑》、《拜年》等。
4、相關戲名:《補背單》、《賣花線》、《賣櫻桃》、《王大娘補缸》等。
5、相關製品及道具:
(1)頌燈:篾、彩紙、剪紙、顏料。
(2)手提燈籠:篾、彩紙、剪紙、顏料。
(3)馬:篾、彩紙、彩布、萱麻、顏料。
(4)車:木頭、篾、彩布。
(5)人腳:粗鐵絲、稻草、絲襪、繡花鞋。
(6)道具。
(7)服裝。
(8)樂器:鼓、鈸、鑼、小鑼、二胡、笛子。

基本特徵

車馬燈分工嚴格、合作精細,對演員素質要求較高,無論是跑燈,還是唱小戲,都吸納了中國傳統戲曲舞台上以虛寫實的藝術表演形式,極富象徵意義。該燈造型新穎。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型中有型。配鑼鼓點、節節風民間打擊音樂為主旋律及吹奏樂,令觀眾產生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內容健康、風格獨特,道具簡潔、古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