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安馬燈舞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靖安馬燈舞
  • 主題詞:傳統舞蹈,馬燈舞,靖安縣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傳統舞蹈
  • 國家:中國
  • 起源時間:唐代
  • 認證時間:2008年
  • 認證批次:第二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江西省宜春市靖安縣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主要價值,

簡介

靖安馬燈舞是相傳起源於唐代的一種紀念性年俗活動。據老藝人介紹,唐明皇為了悼念那些忠臣義士規定在每年正月十五日起馬燈,流傳於靖安至少有200多年歷史,歷史上有“四馬穿花燈”、“五馬班師回朝燈”、“六馬楊家將燈”、“八馬破曹燈”。現主要流布於江西省靖安縣璪都鎮、高湖鎮一帶。目前璪都表演的是六馬楊家將燈,馬燈先舞后唱,表演內容多為走隊形,表演者一般為11人,三男三女表演六匹馬,四女孩端花盆走隊形,常用的隊形有“走四角花”、“織籬笆”、“雙交叉”、“雙八字”等,有時六匹馬與四盆花穿梭走動,顯得動而不亂。前台角色有穆桂英、楊宗保、楊八姐、楊排風等,唱腔為漢調或傳統花燈調,唱詞內容為歌頌楊家將破番壯舉。

歷史淵源

傳說馬燈起源於唐朝,唐明皇為了悼念那些忠臣義士,每年正月十五日舉行的一種紀念性娛樂活動。馬燈舞流傳至靖安的說法不一,唱崑曲的說是“從湖南傳來的”,唱漢腔的說“從湖北傳來的”,唱徽調的說是“江西祥雲班班頭楊達乾傳授的”,馬燈藝人彭嗣棣(文革前劇團的演員、導演,已故)說:“徽劇吸引了民間歌舞,馬燈成為劇目中的歌舞片斷,後又單獨存在,廣泛流傳於民間。”

基本內容

馬燈表演像演戲一樣,有前後台之分。表演順序先舞后唱,演員扮演成騎馬的人物在台上表演,表演結束再由樂手和鼓師們齊唱,先唱《天官賜福》,以示天官賜福於人間,祝福人們多福長壽,再唱《三國演義》或《楊家將》選段,與此同時,台上的演員不停地走隊形,直到演出結束。也有馬燈舞完之後立即下場,等樂手、鼓師唱完以後,馬燈演員又上台走一巡,這時便又有一匹“馬”和一個車馬燈上場,意為關雲長騎馬送劉備之妻,台上還有四盆花,代表春牡、夏蓮、秋菊、冬梅四季花卉,由四個女孩端起並變換隊形,象徵花園。馬保是整個表演中的關鍵人物,從他引馬出場,到他洗馬之前的準備動作(舞拳),以至在餵“馬”過程中中拴馬、開倉、舀水、拌食、餵食、洗馬、梳毛、上鞍、緊嚼子等一系列動作,摹仿動作形象逼真,生活氣息十分濃厚。而其他演員由於手和身子均受到馬頭、馬鞭、馬身的束縛,動作很少,主要靠變換隊形來加強表演氣氛。常用的隊形有“走四角”、“織籬笆”、“雙交叉”、“雙八字”等。
隊伍構成:馬燈隊前台表演者一般為十一人,其中三男三女扮演六匹馬,四名托花盆者,一名馬保。
演唱內容:有時唱漢調,有時唱傳統花燈調,角色及演唱內容源於楊家將。
馬燈種類:據已故藝人曾慶祥介紹:歷史上馬燈分為四種:四馬燈(四馬穿花燈);五馬燈(班師回朝燈);六馬燈(楊家將);八馬燈(破曹燈)。而現如今會玩馬燈的人主要是玩六馬燈和四馬燈。六馬燈節奏性強,邊跟節奏邊跳馬燈舞,六馬燈的人物角色有楊六郎、楊宗寶、穆瓜、穆桂英等。所有唱腔分為京腔、漢腔、崑腔。四馬燈的角色分為《桃源三結義》中的劉備、關雲長、張飛。玩四馬燈的程式要從東而走,關、張走前,舞時表現騎馬、徐行或疾馳跳躍,動行輕鬆、活潑、情緒熱烈奔放。解放前,靖安馬燈舞中的人物,都由男演員擔任,現在男女均可扮演。

基本特徵

民間舞蹈靖安馬燈舞風格古樸、色彩艷麗、動作活潑,曲調優美,融入了較多的傳統戲曲元素。馬燈舞的動作形式多變,包括跑、跳、轉、扭等動作。馬燈舞表演人數眾多,參與人越多,越氣勢恢宏,越能表現出萬馬奔騰、盛世太平的場面。

主要價值

馬燈舞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是古代勞動人民為增強重大節日及慶典的喜慶氣氛而創造出來的,因此馬燈舞的產生是為了給人帶來快樂和健康,具有鮮明的娛樂性。同時,馬燈舞是一項綜合性的民間藝術,場面絢麗,變化多姿,可以帶給人藝術享受,同時動作可激烈、可舒緩,以舒緩為主,屬於優雅有韻味的有氧運動,有益於身心健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