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馬塘(杭州市走馬塘)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走馬塘,即現在的機場路,為市區通往筧橋機場幹道。在南宋時稱走馬塘,又稱東郊路、城東九里松。凡蘇州、秀州各路緊急郵遞、販馬、官商均從臨平驛路抵赤岸經此路進杭城。閘弄口街道辦事處為機場路南段,自艮山立交橋至麥苗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走馬塘
  • 今名:杭州市機場路
來歷,歷史,

來歷

走馬塘的來歷,據南宋《鹹淳臨安志》載,走馬塘在艮山、菜市門外,平坦可馳馬,故名。路邊蒼松夾道,花柳繁盛,和城西靈隱路的九里松一樣,十一道非常著名的風景。清代詩人金海《步城東九里松》云:“城東舊路有遺蹤,南宋曾栽九里松。鼙鼓喧鬧來白雁,風雲消散失蒼龍。修途薄蔭余桑拓,遲日閒懷寄笠筇。勝跡漫惟鄉里惜,行春橋亦減陰濃。”

歷史

翟灝在《艮山雜誌》中記載:“走馬塘自艮山門外二里轉塘頭起,東過諸葛廟(下菩薩)、石陡門祠、祠堂坂、姚陡門、枸桔弄、齋僧館、逯家亭(黎明)、繭橋(筧橋)、喻家界至茶花村,約共十里。”當年,它是南宋都城連線北方地域的交通要道,凡從蘇州、嘉興等地傳遞的緊急郵件和官員商旅,都從臨平驛路抵赤岸港、楊家橋、沙田畈,經過走馬塘進入臨安城(杭州)。
今丁橋鎮境內的赤岸,五代後晉天福七年(942),吳越國王錢弘佐曾建眾善院。南宋定都臨安後,又建承天宮、班荊館、玉潤亭等建築,專門用來接待北面國家的使者,然後用車馬載著貴賓,沿走馬塘,一路風光,進入臨安。因此,走馬塘整日車馬滾滾,塵土飛揚,極盡繁華。道路兩旁是兩里多長的商肆店鋪,各地客商販運居積,蠶繭、藥材、麻布、山茶、楊梅、茱茹,都是走馬塘一帶出產的歲貢。春天,青驄馬上,文人學士到郊區踏青行呤,油壁香車裡藏著仕女嬌娃。外來的官商人馬熙熙攘攘,夾雜其間,一派繁榮的景象。九里蒼松、古柳修竹,自然成了南宋京城的門面,可惜這道風景未能流傳下來。
民國22年(1933),由中央航空學校投資,走馬塘被改建成專用公路。寬約6米,碎石路面,且多彎道。建國初期,走馬塘境內仍然有很多的桑園、菜圃。1958~1959年,道路被拓寬到20米,改建成瀝青路面。1971年12月至次年1月,道路被拓寬到25米,同時建設石陡門橋、躍進橋和迎賓橋。
1984年10月,建城東橋,路段經過城東橋延伸至艮山西路,與凱旋路相對。原機場路聞皇廟路以南700米路段改稱機場路里街。1955年,整修機場路,澆鋪瀝青路面7.09萬平方米,敷設混凝土路面6870平方米,敷設雨水管。1998年4月30日機場路拓寬改造工程開工,於6月28日竣工。
1999年為了緩解杭州東部城區交通壓力,實施了改善杭州入城口形象的“為民辦實事工程”,工程主要增設4米匝道,拓寬部分機場公路和杭金衢高速公路,使東部車流可以從錢江三橋分流出杭州,開闢城東第二大通道。當時,機場路是進出這座國際旅遊城市的重要通道,有“省門第一路”之稱。隔離帶上鮮花盛開,兩旁種植香樟,樹冠幢幢為華蓋,綠影婆娑別有韻味。防護欄和嶄新的路面整齊地伸向遠方,為中外賓客創造了寬敞舒適的交通環境。隨著2000年12月筧橋機場搬遷至蕭山,機場路上的交通,漸失往日的繁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