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年

赫哲年,即春節,是中國人口最少的民族赫哲族人民的隆重節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赫哲年
  • 別稱:春節
  • 含義:赫哲族人民的隆重節日
  • 主要活動:放爆竹等
簡介,主要活動,放爆竹,吃年夜飯,相關民族,

簡介

一進臘月,赫哲人就開始準備過節,男子推磨磨麵,下江鑿冰窟窿釣魚;婦女忙著做節日享用的臭李子餅、魚毛、獸肉干等;小孩子跟著大人學剪紙、糊紙燈籠。過節前三、四天,生活比較富裕的人家還要殺豬、蒸饅頭。年三十各家要吃年飯(小米乾飯和肉)。吃過年飯才能吃大米、白面和炒菜。這天晚上還要包餃子。  正月初一早晨,姑娘、媳婦和孩子換上嶄新的繡了雲邊的狍皮衣褲,到親戚朋友和鄰居家拜年。對前來拜年的客人,主人總是盛情招待。村裡的老年人愛到民間藝人家裡,敬他喝酒,請他講述動人的民間傳說,演唱迷人的“依瑪堪”。“伊瑪堪”是一種散文和韻文相結合的口頭說唱文學。用它可以說唱歷史故事,也可以即興抒情。
赫哲年
節日期間,文娛活動豐富多彩。小姑娘愛玩套花繩、老鷹抓小雞。年輕婦女喜歡聚到一起玩“摸瞎糊”、“擲骨頭”。男孩子和小伙子聚在一起比賽叉草球、捉迷藏、射草靶、滑冰、滑雪,其中尤以叉草球最富有赫哲族情趣。叉草球比賽時,先由一個人將一個個草球扔出去參加者依次投出魚叉,誰叉中的草球多,誰便獲取勝。草球扔出去後在地上滾動,要叉中它,必須眼明手快,赫哲人從小就開始叉草球,目的正是為了掌握叉魚這種漁獵技術。
魚宴是赫哲族人款待客人的美味佳肴,有酸辣風味的“踏拉長”(生魚)、味香酥脆的“炒魚毛”和透明鮮紅的大馬哈魚籽。
赫哲族年節赫哲語稱“佛額什克斯”,是舊曆年或大年除夕之意。臘月最後一天為除夕日,各家磨麵、釣魚、貼窗花、掛燈籠。然後梳妝打扮,換上帽耳、衣領、袖口、褲腿、鞋面上繡有花紋和花鳥等花邊的獸皮裝束。晚上,設酒飯供祭死去的親人,俗稱送飯:焚化金箔、紙錢,叫做送錢。正月初一凌晨五更時,各家包五更餃子,供祭三世祖先(赫哲語稱別布瑪發)和諸神畫像(赫哲語稱五碼子),祈求保佑新年吉祥。黎明,各家晚輩給長輩拜年祝福。然後成群結隊互相走訪拜年。赫哲族歷來以捕魚狩獵為生,魚為主食。年節期間,常用殺生魚、魚刨花、烤熟的魚肉條招待賓客。此外,要做“吐火宴”或用叫稠李子的野果製成的餅子,作為節令食品。
臘月二十三
又稱“小年”,是祭灶的日子。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
祭灶,是一項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這大概是模仿人間夫婦的形象。灶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曆,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臘月二十五
舊俗認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於農曆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並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臘月二十六
俗話說“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說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食。殺豬,當然是殺自家養的豬;割肉,是指沒養豬的人家到集市上去買過年吃的肉。將“割年肉”放入年謠,是因為農耕社會經濟不發達,人們往往在年節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
臘月二十七
民諺稱“臘月二十七,宰雞趕大集”。這一天,家家戶戶除了要宰殺自家的家禽,還要趕集上店、集中採購。與平日以購缺賣余為主要目的的趕集相比,臘月二十七趕集主要是買賣年節物品,例如:鞭炮、春聯、神馬、香燭、燒紙、牛羊肉、贈送小孩子的各種玩具禮品、女孩子的各種頭花飾物等等。這一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紅火熱鬧。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諺語。臘月二十六洗浴為“洗福祿”。
臘月二十八
年謠云:“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
所謂貼花花,就是張貼年畫、春聯、窗花和各種神碼。其中貼春聯的習俗源於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典術》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壓伏邪氣者也。”
臘月二十八把面發,準備主食,發麵,在過去沒有速效發教粉,普通面它不容易擱,發麵不愛壞,於是二十八這天就發麵,準備正月初一到十五的主食,也有二十七把面發出來了,二十八這天開始蒸棗花就是蒸帶棗的,這些帶餡的。按著老理兒說,從初一開始到初五不能動火蒸饅頭和炒菜。由於期間忌做蒸、炒、炸、烙等炊事,而蒸與爭諧音、炒與吵諧音、炸與炸(四聲)諧音、烙與落諧音,均屬不吉利,所以在年前都要蒸出夠全家吃上一個星期左右的饅頭,這叫隔年吃。
臘月二十九
赫哲年赫哲年
年謠稱:“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對於祖先的崇拜,在中國由來已久。事死如生不僅是孝道的重要標誌,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節是大節,上墳請祖儀式也就格外鄭重。上墳請祖的時間,大多數地區在二十九日早晨請祖。據漢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記載:“正月之朔是為正月,躬率妻孥,潔祀祖禰。及祀日,進酒降神畢,乃室家尊卑,無大無小,以次列於先祖之前,子婦曾孫各上椒酒於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這說明,早在漢代中國的祭祖活動就已經是春節中一項十分重要的活動了。

主要活動

放爆竹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箇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裡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歷代的詩人墨客總是以最美好的詩句,讚頌新年的來臨。王安石的《元日》詩: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人屠蘇。
赫哲年赫哲年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描繪盛大的喜慶情景。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誌、喜慶心情的流露。經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了新的一年大發大利。不過,據舊習認為,敬財神要爭先,放爆竹要殿後。傳說,要想發大財者,炮仗要響到最後才算心誠。

吃年夜飯

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裡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戶戶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盤聲和抑揚頓挫的報帳聲,再夾雜著處處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吃年夜飯,是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肴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還有蘿蔔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後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也多少喝一點。
赫哲年赫哲年

相關民族

赫哲族是中國東北地區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省同江縣、饒河縣、撫遠縣。少數人散居在樺川、依蘭、富饒三縣的一些村鎮和佳木斯市。因分布地區不同,從而有不同的自稱。居富錦縣大屯沿松花江上游的稱“那貝”,居嗄爾當屯至津口村的稱“那乃”,居勒得利村沿黑龍江下游至烏蘇里江的稱“那尼傲”。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赫哲族人口數為4640。
赫哲族是中國北方唯一以捕魚為生的民族。使用赫哲語,屬阿爾泰語系滿一通古斯語族滿語支。無文字。早年削木、裂革、結革記事。因長期與漢族交錯雜居,通用漢語文。捕魚和狩獵是赫哲人衣食的主要來源。赫哲族人喜愛吃魚,尤其喜愛吃生魚。這一習俗沿襲至今,顯示了這個民族與其他民族不同的特點。赫哲族人一向以殺生魚為敬。
不僅以魚肉、獸肉為食,赫哲族人穿的衣服也多半是用魚皮、狍皮和鹿皮製成。男子大多穿大襟式狍皮大衣,衣襟上綴兩排用鯰魚骨做的紐扣,女子多穿魚皮或鹿皮長衣,式樣很像旗袍。男女都穿魚皮套褲以及狍皮、鹿皮和魚皮製的鞋子。用魚皮做衣服也是赫哲族婦女的一大特長。故歷史上赫哲人又被稱為“魚皮部”。在文化村的展館裡,我們看到了展出的兩套用熟好的大馬哈魚皮縫製的男女魚皮套裝,做工考究,款式古樸大方。
赫哲年赫哲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