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頸鸊鷉

赤頸鸊鷉

赤頸鸊鷉(pìtī)(學名Podiceps grisegena)為鸊鷉目鸊鷉科下的一種中等游禽,有2個亞種。個體比鳳頭鸊鷉稍小,但比其他鸊鷉明顯更大大,嘴亦較鳳頭鸊鷉短而粗;體長48~57cm,體重最大可達1kg。嘴基部黃色,尖端黑色。夏羽頭頂和短的冠羽黑色,頰和喉灰白色,前頸、頸側和上胸栗紅色,後頸和上體灰褐色,下體白色。冬羽頭頂黑色,頭側和喉白色,後頸和上體黑褐色,前頸灰褐色,下體白色,翼前後緣均白色,飛翔時極明顯。

喜歡在水下捕食,善游泳和潛水,潛水時常冒出水面。分布於全北界、斯堪的那維亞至西伯利亞;越冬於伊朗及北非。繁殖期一般在5-7月,營浮巢。在中國繁殖於東北的濕地;遷徙經東北,有記錄在河北、福建及廣東越冬。種群數量趨於下降,為中國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赤頸鸊鷉
  • 拉丁學名:Podiceps grisegena Boddaert
  • 別稱:赤襟鸊鷉
  • 二名法:Podiceps grisegena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鸊鷉目
  • 鸊鷉科
  • 鸊鷉屬
  • :赤頸鸊鷉
  • 英文名稱:Red-necked Grebe
  • 命名者及時間:Boddaert,1783
  • IUCN評級:LC(2012),無危物種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習性,食性,遷徙,叫聲,地理分布,繁殖生長,亞種分化,種群狀況,總體狀況,統計數據,致危因素和保護,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赤頸鸊鷉夏羽頭頂黑色,頭頂兩側羽毛延長和稍微突出,形成短的黑色冠羽;頰和喉灰白色,前頸和上胸栗紅色,後頸和上體灰褐色;翼緣覆羽和翼上外側小覆羽白色,其餘翼上覆羽灰褐色;初級飛羽灰褐色,帶黑色斑點,次級飛羽白色,尾羽黑色;下胸和腹白色,具不明顯的淡灰色斑紋;兩脅白色,具黑褐色端斑。
赤頸鸊鷉夏羽赤頸鸊鷉夏羽
冬羽前額和頭頂黑色,後頸和上體暗褐色,具灰褐色羽緣,眼下和眼後淡灰褐色,其餘頭側、頦、上喉白色;前頸和頸側褐色,羽尖稍綴有灰白色,其餘下體白色,胸側和兩脅具黑褐色斑;翼緣覆羽、翼上小覆羽和次級飛羽白色,形成翼上寬闊的前後白邊。
虹膜黑褐色,嘴黑色,基部黃色,跗蹠黑色,內側微綴有一點黃綠色。
赤頸鸊鷉冬羽赤頸鸊鷉冬羽
大小量度:體重♂1003~1006g;體長♂517~568mm,♀485mm;嘴峰♂46~47mm,♀48mm;翅♂185~187mm,♀180mm;尾♂46~49mm,♀43mm;跗蹠♂58~64mm,♀59mm。(註:♂雄性;♀雌性)
近種區別:冬羽雖和鳳頭鸊鷉冬羽有些相似,但鳳頭鸊鷉眼以上至枕及頦、喉、前頸、頸側均為白色,明顯可見嘴角至眼的一條黑線;而赤頸鸊鷉僅眼以下至頦白色,前頸和頸側灰褐色,區別相當明顯。

棲息環境

赤頸鸊鷉主要棲息於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區的各種水域中。繁殖期間棲息於內陸淡水湖泊、沼澤和大的水塘中,尤喜富有水底植物和蘆葦及三棱草挺水植物的湖泊與水塘,也見於水流平穩的河灣地區。非繁殖期則多棲息於沿海海岸及河口地區。

生活習性

習性

赤頸鸊鷉白天常單只或成對活動於水面,偶爾也結成小群,特別是遷徙季節。善游泳和潛水,不喜飛行,即使突然面對危險,亦多是通過潛水或游至附近植物叢里藏匿來逃避危險。性機警,行動極為謹慎小心,多遠離岸邊活動。在陸地行動較鳳頭鸊鷉容易,但一般不上到陸地。在繁殖季節會有攻擊性,以捍衛它的領地,當其他赤頸鸊鷉闖入時,會採用水下潛水攻擊的方式驅逐入侵者
赤頸鸊鷉特寫赤頸鸊鷉特寫

食性

赤頸鸊鷉的食物主要為各種魚類、、蝌蚪、昆蟲及其幼蟲、甲殼類軟體動物等小型水生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也吃部分水生植物。覓食方式主要是通過潛水,在空中飛行時,能夠抓住一些低空的昆蟲。赤頸鸊鷉通常在水下捕捉和吞食小的獵物,而將大的獵物帶到水面享用。通常它們用喙夾住獵物並搖晃著腦袋將獵物吞下。

遷徙

赤頸鸊鷉春季遷徙於3~4月,秋季遷徙於9月末~10月初。中國黑龍江省為夏候鳥,南部為冬候鳥。常成對或小群沿河流和海岸進行遷徙。北美洲及東北亞的鳥越冬在中國、日本及美國南部。
赤頸鸊鷉Style赤頸鸊鷉Style

叫聲

繁殖期外寂靜無聲。營巢時甚喧鬧,嗚嗚嚎叫“uooh,uooh,uooh……”,以粗啞嘶叫收尾;也作粗啞的cherk叫聲。
(註:赤頸鸊鷉叫聲錄音

地理分布

赤頸鸊鷉分布於歐洲非洲極北部海岸、亞洲西南部、西伯利亞東部、北美洲西部和北部。
赤頸鸊鷉世界分布圖赤頸鸊鷉世界分布圖
原生分布:阿富汗阿爾巴尼亞、亞美尼亞、奧地利、亞塞拜然、白俄羅斯、比利時、波赫、保加利亞、加拿大、中國、克羅地亞、捷克、丹麥、愛沙尼亞、芬蘭、法國、喬治亞、德國、希臘、匈牙利、印度、伊朗、愛爾蘭、義大利、日本、哈薩克斯坦朝鮮韓國、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拉脫維亞、立陶宛、馬其頓、前南斯拉夫、摩爾多瓦、黑山、荷蘭、挪威、巴基斯坦、波蘭、羅馬尼亞、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西班牙、瑞典、瑞士、台灣、塔吉克斯坦、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克蘭、阿聯、英國、美國。
赤頸鸊鷉中國分布圖赤頸鸊鷉中國分布圖
旅鳥分布:阿爾及利亞、巴哈馬群島、百慕達群島、賽普勒斯、埃及、法羅群島、格陵蘭島、冰島、以色列、黎巴嫩、盧森堡、葡萄牙、沙烏地阿拉伯、斯瓦爾巴群島和揚馬延島、敘利亞、突尼西亞。
中國分布:夏時見於黑龍江(哈爾濱、綏化、泰來、齊齊哈爾、佳木斯),遷徙經吉林遼寧以至河北,有時遷抵福建(中部、福州)和廣東(珠江口)。

繁殖生長

赤頸鸊鷉繁殖期一般在5~7月,在歐洲為4月中旬~5月,北美為5月中旬~6月。繁殖期間常連續地“kek-kek-kek”頻繁的鳴叫或像哭泣樣地“khkh-khaaa-kkhakbaa-kha”鳴叫。求偶時雌雄鳥先在一起游泳,扇動兩翅,然後抬起前身,面對面的直立於水中,兩嘴接觸,同時羽冠豎直起來,然後再游開到一邊。
大約在4月起赤頸鸊鷉開始遷往繁殖地,到達繁殖地後即開始營巢,通常呈分散的單對繁殖,相鄰之間約50m。營巢於富有蘆葦、蒲草等水生植物的淡水湖泊和水塘中。巢屬浮巢,由死的水生植物堆積而成,通常置巢於水草叢中。
赤頸鸊鷉成長赤頸鸊鷉成長
每窩產卵4~5枚,也有少至3枚和多至6枚甚至8枚的。卵剛產出時藍綠色,隨著孵化,逐漸變為銹褐色;大小為47.8~53.5mm × 33.5~36.8mm,平均為51.5mm × 35.77mm。第一枚卵產出後即開始孵卵,孵化期20~23天。雛鳥早成性。
孵化後,雛鳥會爬到親鳥的背部,待上約10天的樣子。約在2周后雛鳥能夠四處活動和潛水,7~9周后它們便能飛翔。然後雛鳥再由親鳥餵養約54天它的羽翼便差不多豐滿了。

亞種分化

全世界共有2亞種,即赤頸鸊鷉指名亞種P. g. Grisegena(Boddaert,1783)赤頸鸊鷉北方亞種P. g. holboellii(Reinhardt,1854)
指名亞種:主要繁殖在瑞典、挪威、芬蘭、俄羅斯北部波羅的海沿岸、北海沿岸,往南到丹麥、荷蘭、法國、德國、奧地利、匈牙利、南斯拉夫、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小亞細亞以至北非摩洛哥,往東經伏爾加河、高加索、烏拉爾,一直到西西伯利亞,大約在東經80度;往南到吉爾吉斯,大約在北緯47度;越冬在北海、亞德里亞海、黑海、裏海、伊朗東部、地中海和北非。
赤頸鸊鷉家族赤頸鸊鷉家族
北方亞種:主要繁殖在東西伯利亞,從葉尼塞河勒拿河往東經阿納德盆地到堪察加半島、鄂霍次克海岸、薩哈林島、日本、朝鮮和中國東北,經過白令海峽,從阿拉斯加往東經育空地區到加拿大哈德遜灣,往南到加拿大馬尼托巴省、薩斯克徹溫省、阿爾伯達省、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和美國明尼蘇達州、北達科他州、蒙大拿州、愛達荷州、華盛頓州和阿拉斯加半島、科迪亞克島和基奈半島。越冬在日本、中國東南沿海、朝鮮、阿留申群島,沿太平洋沿岸南至加利福尼亞和沿大西洋沿岸至佛羅里達
中國僅分有北方亞種,繁殖於黑龍江省,越冬在河北、福建和廣東。遷徙期間經過吉林和遼寧省。亦有資料說指名亞種亦繁殖在中國特克斯河,但未得到證實。

種群狀況

總體狀況

赤頸鸊鷉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相關的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波動範圍<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面積和質量下降,種群數量過小,分布區域碎片化等)。種群數量趨於下降,但下降速率未達到瀕危的標準(在10年或者3個世代內數量下降>30%);種群數量龐大,未接近種群脆弱或瀕危的標準(種群內成熟個體的數量<10,000,並在10年或者3個世代內持續下降>10%,種群結構失衡等)。

統計數據

赤頸鸊鷉在中國數量極為稀少,僅見於哈爾濱遼東半島、河北和福建。據國際水禽研究局1990年和1992年組織的亞洲隆冬水鳥調查,1990年中國為1156隻,1992年574隻;東亞其他地區1990年為575隻。除東亞外,在亞洲1992年僅在西亞見到77隻,南亞143隻,種群數量相當有限。
2006年,濕地國際估計赤頸鸊鷉全球種群數量為190,000~290,000隻。2009年,部分國家種群數量估計如下:有約10,000~100,000對成鳥和1,000~10,000隻赤頸鸊鷉個體遷徙到中國,並有約50~1,000隻在中國越冬;少於100對成鳥和少於50隻個體遷到日本,有約1,000~10,000隻在日本越冬;有10,000~100,000對成鳥和1,000~10,000隻個體遷到了俄羅斯

致危因素和保護

在北美,赤頸鸊鷉受到生態污染的威脅,諸如多氯聯苯殺蟲劑等,導致它的卵不育和卵殼變薄,並使其成功繁殖率下降。物種受到的威脅還包括湖泊的改變和退化,人類活動(尤其是娛樂活動)的干擾和棲息地的減少(農業和道路用地的發展)等,也可能受到石油泄露的威脅,不過石油泄漏的影響比較小。
為了保護赤頸鸊鷉,需要對其繁殖區域的種群數量進行調查,監測其繁殖數量。還需要減少水上交通對其棲息地的占用,和對其種群的干擾。識別和保護其繁殖地外的關鍵地點、調查其越冬行為和非繁殖期的活動也有助於對赤頸鸊鷉的保護。

保護級別

(圖冊圖片來源:名片,夏羽,冬羽,特寫,成長,家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