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殖率

繁殖率reproductive rate,reproductionrate亦稱再生產率。是指種群中每一個體平均產生下一代的個體數。有時也用一個個體在單位時間內產生的個體數來表示。

單位時間內繁殖成功得到成活個體的數目,與出生率不同,出生率一般都高於繁殖率。影響繁殖率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環境中的溫度、營養成分、含氧量、pH、光照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繁殖率
  • 外文名:reproductive rate
  • 別名:再生產率
  • 領域:生物學
繁殖率公式,影響因素,

繁殖率公式

有性生殖的生物,往往僅用雌性計算。世代生殖次數較少的種,除出生與死亡外,還包括移出和遷入的增減數。有時也指某世代與下一世代處於相同發育階段的個體數之比,此稱為個體增減指數(群體變動指數index of population trend)。種群數學統計(biodemography)中常用的淨增殖率(淨繁殖率、淨再生產率),應定義為某一世代每個雌性平均生產的雌性數,或者每個具有生殖年齡的雌性所生殖的下一代的雌性數。表示如下式:
繁殖率
式中lx是年齡為t的雌性生存率(出生時,即把x=0的lx假設為1.0)。mx為x年齡的雌性平均產仔數(僅計算雌性)。如R0=1,世代間個體數不增不減,R0>1則個體數增加。R0<1時則個體數減少。相反mx的總和是在不考慮死亡的條件下,一個雌性生出的平均雌性後代數,此稱為總繁殖率(總再生產率grossreproductive rate)。內在的自然增殖率,是指在不受空間或食物的限制和種群的年齡組成比較穩定時,所預期的單位時間的最高瞬間繁殖率。可通過下式求得r:
繁殖率
r表示在給予的環境條件下,某個種的固有增殖能力,因此從單位時間內所確定的平均值進行種間的比較是妥當的。在群體遺傳學中可用以衡量表示種群的適合度(fitness,Darwinian fitness)。λ=ex,稱為有限自然增長率(finite rate of natural increase),它表示單位時間內個體數增加的倍數。另外,個體數增加兩倍所需要的時間,即λt=2時,則把t稱為加倍時間(doubling time,time to double)。

影響因素

單位時間內繁殖成功得到成活個體的數目,與出生率不同,出生率一般都高於繁殖率。影響繁殖率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環境中的溫度、營養成分、含氧量、pH、光照、水分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