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北宋司馬光所寫作品)

赤壁之戰(北宋司馬光所寫作品)

《赤壁之戰》是北宋司馬光所寫作品。本文詳細記載了赤壁之戰的全過程,其中尤以戰前準備為主。文章多用人物對話表現戰略決策的過程,揭示當時各方面臨的形勢,也從中表現了每個人物戰略眼光的高低。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赤壁之戰》
  • 外文名稱:The Battle of Red Cliff
  • 作品別名:《資治通鑑·赤壁之戰》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處:《資治通鑑
  • 文學體裁:編年體
  • 作者:司馬光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1魯肅劉表2,言於孫權3:“荊州與國鄰接4,江山險固5,沃野萬里6,士民殷富7,若據而有之8,此帝王之資也9。今劉表新亡10,二子不協11,軍中諸將12,各有彼此13。劉備天下梟雄14,與操有隙15,寄寓於表16,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17。若備與彼協心18,上下齊同19,則宜撫安20,與結盟好21;如有離違22,宜別圖之23,以濟大事24。肅請得奉命吊表二子25,並慰勞其軍中用事者26,及說備使撫表眾27,同心一意,共治曹操28,備必喜而從命29。如其克諧30,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31。”權即遣肅行32。到夏口33,聞操已向荊州34,晨夜兼道35,比至南郡36,而琮已降37,備南走38,肅逕迎之39,與備會於當陽長坂40。肅宣權旨41,論天下事勢42,致殷勤之意43,且問備曰:“豫州今欲何至44?”備曰:“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45,欲往投之46。”肅曰:“孫討虜聰明仁惠47,敬賢禮士48江表英豪鹹歸附之49,已據有六郡50,兵精糧多51,足以立事52。今為君計53,莫若遣腹心自結於東54,以共濟世業55。而欲投吳巨56,巨是凡人57,偏在遠群郡58,行將為人所並59,豈足托乎60!”備甚悅。肅又謂諸葛亮61:“我,子瑜友也62。”即共定交63。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亂江東64,為孫權長史65。備用肅計,進住鄂縣之樊籬口66
曹操自江陵將順江東下67諸葛亮謂劉備曰:“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68。”遂與魯肅俱詣孫權69。亮見權於柴桑70,說權曰71:“海內大亂72,將軍起兵江東,劉豫州收眾漢南73,與曹操共爭天下。今操芟夷大難74,略已平矣75,遂破荊州76,威震四海。英雄無用武之地77,故豫州遁逃至此78,願將軍量力而處之79!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80,不如早與之絕81;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82,北面而事之83!今將軍外托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84,事急而不斷85,禍至無日矣86!”權曰:“苟如君言87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88?”亮曰:“田橫89,齊之壯士耳90,猶守義不辱91;況劉豫州王室之胄92,英才蓋世93,眾士慕仰,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94,此乃天也95,安能復為之下乎96!”權勃然曰97:“吾不能舉全吳之地98,十萬之眾99,受制於人100,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101,然豫州新敗之後102,安能抗此難乎103?”亮曰:“豫州軍雖敗於長坂104,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105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106。曹操之眾遠來疲敝107,聞追豫州,輕騎一百一夜行三百餘里108,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109,故兵法忌之110,曰‘必蹶上將軍’111。且北方之人112,不習水戰113;又114,荊州之民附操者115,逼兵勢耳116,非心服也。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117,與豫州協規同力118,破操軍必矣。操軍破,必北還119;如此則荊、吳之勢強120,鼎足之形成矣121。成敗之機122,在於今日!”權大悅,與其群下謀之123
是時曹操遺權書曰124:“近著奉辭伐罪125,旌麾南指126劉琮束手127。今治水軍八十萬眾128,方與將軍會獵於吳129。”權以示群下,莫不響震失色130。長史張昭等曰131:“曹公,豺虎也,挾天子以征四方132,動以朝廷為辭133,今日拒之134,事更不順135。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136,長江也;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137劉表治水軍,蒙沖鬥艦乃以千數138,操悉浮以沿江139,兼有步兵,水陸俱下,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140。而勢力眾寡又不可論141。愚謂大計不如迎之142。”魯肅獨不言143。權起更衣144,肅追於宇下145。權知其意,執肅手曰146:“卿欲何言147?”肅曰:“向察眾人之議148,專欲誤將軍149,不足與圖大事150。今肅可迎操耳,如將軍不可也151。何以言之152?今肅迎操153,操當以肅還付鄉黨154,品其名位155,猶不失下曹從事156,乘犢車157從吏158,交遊士林159,累官故不失州郡也160。將軍迎操,欲安所歸乎161?願早定大計,莫用眾人之議也162!”權嘆息曰:“諸人持議163,甚失孤望164。今卿廓開大計165,正與孤同。”
周瑜受使至番陽166,肅勸權召瑜還。瑜至,謂權曰:“操雖託名漢相167,其實漢賊也168。將軍以神武雄才169,兼仗父兄之烈170,割據江東171,地方數千里172,兵精足用173,英雄樂業174,當橫行天下175,為漢家除殘去穢176;況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177?請為將軍籌之178。今北土未平179,馬超、韓遂尚在關西180,為操後患181;而操舍鞍馬182,仗舟楫183,與吳、越爭衡184。今又盛寒185,馬無稿草186。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187,不習水土188,必生疾病。此數者用兵之患也189,而操皆冒行之190。將軍禽操191,宜在今日192。瑜請得精兵數萬人193,進住夏口194,保為將軍破195!”權曰:“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196,徒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耳197;今數雄已滅,惟孤尚存。孤與老賊勢不兩立198,君言當擊,甚與孤合199,此天以君授孤也200。”因拔刀斫前秦案201,曰:“諸將吏敢復有言當迎操者202,與此案同!”乃罷會203
是夜204,瑜復見權曰205:“諸人徒見操書言水步八十萬而各恐懾206,不復料其虛實207,便開此議208,甚無謂也209。今以實校之210,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211,且已久疲212;所得表眾亦極七八萬耳213,尚懷狐疑214。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眾215,眾數雖多216,甚未足畏217。瑜得精兵五萬,自足制之218,願將軍勿慮219!”權撫其背曰220:“公瑾221,卿言至此,甚合孤心。子布、元表諸人各顧妻子222,挾持私慮223,深失所望;獨卿與子敬與孤同耳224,此天以卿二人贊孤也225!五萬兵難卒合226,已選三萬人,船、糧、戰具俱辦227。卿與子敬、程公便在前發228,孤當續發人眾229,多載資糧230,為卿後援。卿能辦之者誠決231,邂逅不如意232,便還就孤233,孤當與孟德決之234。”遂以周瑜程普左右督235,將兵與備併力逆操236;以魯肅贊軍校尉237助畫方略238
……
239,與操遇於赤壁240
時操軍眾已有疾疫241,初一交戰242,操軍不利243,引次江北244。瑜等在南岸245,瑜部將黃蓋曰246:“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247。操軍方連船艦248,首尾相接,可燒而走249。”乃取蒙沖鬥艦十艘,載燥荻枯柴250,灌油其中,裹以帷幕251,上建旌旗252,豫備走舸253,繫於其尾254。先以書遺操255,詐雲欲降256。時東南風急,蓋以十艦最著前257,中江舉帆258,余船以次俱進259。操軍吏士皆出營立260指言蓋降261。去北軍二里余262,同時發火,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燒盡北船,延及岸上營落263。頃之264,煙炎張天265,人馬燒溺死者甚眾266。瑜等率輕銳繼其後,雷鼓大震267,北軍大壞268,操引軍從華容道步走269,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270,騎乃得過271。羸兵為人馬所蹈藉272,陷泥中,死者甚眾。劉備、周瑜水陸並進,追操至南郡。時操軍兼以飢疫273,死者太半274。操乃留征南將軍曹仁橫野將軍徐晃江陵,折衝將軍樂進守襄陽275,引軍北還。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初:當初,常用在追述往事的開頭。
2.魯肅:字子敬,臨淮東城(今安徽省定遠縣)人,孫權手下的重要謀臣和將領。聞:聽說。劉表:字景升,山陽高平(今山東省金鄉縣西)人。當時任荊州牧。州牧是東漢後期一個州的長官,管轄幾個郡的軍政。卒:死。
3.言於……曰:對……說。孫權: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省富陽縣)人。父堅,為長江太守。兄策,割據江東,封吳侯孫策死亡,孫權繼承父兄之業,占據江東。赤壁之戰時,年僅27歲。
4.荊州:東漢的一個行政區,領有南陽、南郡、江夏、零陵、桂陽、長沙、武陵、章陵等八郡,也就是現在的湖北、湖南兩省及貴州的東部,州治在南陽襄陽(今湖北省襄陽市)。國:指孫權割據的東吳。當時孫權雖未稱帝,但實際上是一個獨立的政權,所以能稱“國”。與:介詞,跟,同。鄰接:比鄰接壤。
5.險固:險要堅固,指荊州“外帶江漢,內阻山陵”(見《三國志·魯肅傳》)。
6.沃野:肥沃的田野。萬里:形容地域很廣闊。
7.士民:在古代,“士”和“民”分開講是不同的,“士”指有有知識有技能的人,地位比一般的“民”要高一點。“民”指一般的百姓。但這裡合在一起,“士民”作一個詞,是泛指各階層的百姓。殷富:殷實富足。殷也是富的意思。
8.若:如果,連詞。據:占據。而:連詞,連線“據”和“有”兩個動詞。之:代詞,代荊州這塊地盤。
9.帝王之資:創造帝王大業的憑藉。資,這裡是憑藉的意思。此:這,指示代詞。之:的,結構助詞。也:用於句尾,表示肯定的語氣。
10.二子:劉表的兩個兒子劉琦劉琮(cóng)。劉表不喜歡長子劉琦,把他派到江夏郡去領兵,劉表死後,由劉琮繼任荊州牧,兄弟二人矛盾很深。不協:不和。
11.諸:各。
12.彼:那個。此:這一個。
13.劉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縣)人,漢宗室。以鎮壓黃巾起義起家,在軍閥混戰中被曹操打敗,投靠劉表,後來得到諸葛亮輔助,建立蜀漢。赤壁之戰時47歲。梟雄:指不甘居人下的傑出人物。梟是一種兇猛的鳥,用來形容人時含有兇猛而不馴服的意思。
14.操:指曹操。有隙:有裂痕,有嫌怨。隙,嫌怨,感情上的裂痕。劉備原先沒有地盤,他一度依附過曹操,但後來又投靠袁紹反對曹操,袁紹被曹操打敗後,劉備投奔劉表。所以說“與操有隙”。
15.寄寓:寄居。於:介詞,在。表:劉表。
16.惡(wù)其能:畏忌他的才能。惡,討厭,不喜歡,這裡有畏懼、嫉妒的意思。能,才能。不能:沒有能夠,這個“能”是“能夠”的意思,能願動詞。用:重用。劉備當時投奔劉表,劉表畏忌他的才能,不讓他住在襄陽,讓他帶兵駐在樊城
17.備:劉備。彼:他們,指原屬劉表手下的人。協心:團結一心。
18.上:指劉琮劉琦、劉備等。下:指軍中諸將。齊同:一致。
20.宜:應該。撫安:撫慰。
21.與結盟好:和他們建立同盟友好的關係。與,介詞,和,後面省掉代詞“之”。
22.離違:背離,指劉備和荊州將領不同心協力。
23.別圖之:另外打算這件事。別,另。圖,圖謀、打算。之,代詞,代對待荊州的策略。實際上就是讓孫權去攻打荊州。
24.濟大事:成就帝王的大業。濟,成就。大事,帝王大業。
25.請得:意思是“希望能夠”。請,允許我。得,能夠。吊:慰問(死者的親屬)。
26.用事者:掌權的人。
27.及:並,並且。說:勸說。使:使之,使他。撫:安撫。表眾:劉表的部下。
28.治:對付。
29.而:連詞,表示修飾關係。從命:聽從意見。從,聽從。命,意見。
30.如:如果。其:代詞,代聯合劉備,對付曹操這件事。克諧:能夠成功。克,能。諧,和諧,這裡有圓滿、順利,辦妥的意思。
31.恐為操所先:恐怕被曹操趕在前頭,即先占領荊州。為……所,古漢語中表示被動的一種句式。先,動詞,占先,搶先,趕在前頭的意思。
32.即:立即。遣:派遣。行:啟程,前往。
33.夏口:地名,今湖北省武昌市,因為處在夏水注入長江的入口處,所以稱為夏口。
34.聞:聽說。向荊州:指向荊州進軍。
35.晨夜兼道:主語是魯肅。晨夜,日夜。兼道,一天趕兩天的路程。
36.比:及,等到。南郡:荊州下屬的一個郡,故城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境內。
37.而:連詞,錶轉折,可是。
38.備:劉備。南走:向南逃走。走,跑,逃跑。
39.逕迎之:直接去迎接劉備。徑,直接。迎,迎接,這裡有找的意思。這句話是說魯肅改變了去襄陽慰問劉表二子的打算,直接去找劉備。
40.會:相逢。於:介詞,在。當陽:地名。今湖北省當陽縣。長坂:就是長坂坡,在當陽縣東北。
41.宣:傳達,說明。旨:意旨、意圖。
42.論:談論。天下事勢:就是天下形勢。
43.致:向對方表示(禮節、情意等)。殷勤:指情意的真摯懇切。
44.豫州:指劉備,因為漢王朝曾封劉備為豫州牧,以官名稱人,表示尊敬,豫州前省一劉字。何至:到哪裡去,古漢語中疑問代詞作賓詞,要提到動詞前。
45.蒼梧:郡名,郡治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蒼梧市。太守:郡的長官。有舊:有交情。舊,指交情。
46.投:投奔,投靠。之:代詞,指吳巨
47.孫討虜:指孫權,“討虜”是漢代將軍的名號,孫權從漢王朝接受的正式官職是討虜將軍、會稽太守。聰明:“聰”指聽力好,“明”指視力好,合在一起指明察事物的能力。仁惠:仁德寬厚。
48.敬賢:尊敬賢者。禮士:禮遇士人。禮,動詞,以禮相待。士,讀書人,士大夫。
49.江表:江外,指長江以南的地方。江,長江。表,是“外”的意思。古代中國的政治中心一直在黃河流域,從黃河流域來說,“江南”是“江外”,也就是“江表”。成:都。之:指孫權。
50.六郡:會(Kuài)稽、吳、丹陽、豫章、廬陵、新都。大致相當於今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等省。
51.足以:足夠。
52.立:使……成立,動詞的使動用法。事:指爭雄天下的大事。
53.為:介詞,替。計:打算。
54.莫若:沒有一件比得上,最好。腹心:親信的人,也作“心腹”。自結於東:主動同東吳結交。自結,主動的結交。東,指東吳,當時孫權在東邊,劉備在西邊,這裡以東代指東吳。
55.以:連詞,從而。濟:成就。世業:流傳後世的功業。
56.而:卻,連詞,錶轉折。
57.凡人:一般人,平常人。
58.偏在遠郡:偏僻,地處邊遠的州郡。偏,偏僻,作“在”的狀語。在,處在。
59.行將:即將。
60.托:託身,依靠。
61.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郡(今山東省沂水南)人,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劉備的主要謀臣,赤壁之戰時年僅28歲。謂……曰:對……說。謂後面不緊接所說的話,曰則與所說的話緊接。
62.子瑜:諸葛瑾,字子瑜。
63.即:當即。定交:結下交情。交,交情,交好。
64.避亂:躲避戰亂。江東:指長江下游一帶地方。
65.長史:官名。
66.進:進軍。住:通“駐”,駐軍,駐紮。鄂縣:今湖北省鄂州市。樊口:鄂城縣西北的一個地方。
67.江陵:今湖北省江陵。東:向東。
68.於:介詞,向。
69.詣:到,去。
70.見:謁見。柴桑:古地名,故城在今江西省九江市,當時孫權在此駐軍。
71.說:勸說。
72.海內大亂:指漢末黃巾起義以及隨後軍閥割據的局面。海內,四海之內,指中國。
73.收眾:招收人馬。漢南:漢水以南,這裡指劉備投奔劉表後在樊城、新野駐軍,積聚了一些力量。“江東”“漢南”的前面都省掉一個介詞“於”。
74.芟:消除。夷:削平。大難:大患,指袁紹、袁術、呂布等割據勢力。
75.略:大致。
76.遂:於是,就。
77.此句指劉琮降曹,荊州被曹操占據,劉備失去抵抗的地盤。用武:施展才能。
78.遁逃:逃避。
79.願:希望。量力:估計自己的力量。處之:對付這種情況。之,指當時曹軍南下的情況。
80.以:介詞,用。吳越之眾:指東吳的人馬。吳越,指孫權據有的江東地區,春秋時吳國和越國在這裡建國。中國:古漢語中所說的“中國”,通常是一種地域概念,指中原地區,這裡指曹操的力量。抗衡:相對抗。
81.之:代詞,代曹操。絕:斷絕關係。
82.按兵:按兵不動。按,止。束甲:把鎧甲捆起來。按兵束甲指停止軍事行動。
83.北面:面朝北,稱臣的意思,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面北朝拜。事:侍奉。
84.外托服從之名:表面上假託服從的名義。當時孫權接受討虜將軍的封號,名義上是向漢王朝稱臣的,而曹“挾天子以令諸侯”,所以孫權在名義上也服從曹操。外,表面上。而:連詞,錶轉折,卻。猶豫:遲疑不決。
85.斷:決斷,決定。
86.無日:沒有幾天,意思是很快。
87.苟:假使。
88.遂:副詞,就。
89.田橫:齊國的貴族,秦亡後自立為王。劉邦統一天下後,他帶著部下五百餘人逃到海島,劉邦召他人朝做官,他不願意臣服於漢朝,走到洛陽附近就自殺了。
90.耳:語氣詞,含有“不過如此”的意思。
91.猶:還,尚且。辱:屈辱。
92.王室之胄:王室的後代。劉備是漢景帝的兒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胄:後代。
93.蓋世:超過當世,沒有人比得過。
94.事:指與曹操爭天下之事。不濟:不成功。
95.此乃天也:這是由於天意。
96.安:怎么,哪裡。復為之下:再給他做下屬。復,再,這是相對於劉備曾投靠過曹操而言,如果這次向曹操投降,就是“復為之下”。為之下,雙賓語,給他做部下。之,代詞,代曹操。下,部下,下屬。
97.勃然:惱怒的樣子。
98.舉:拿,用。全吳之地:整個兒的吳地。
99.十萬之眾:這裡指全吳的軍隊。
100.受制於人:受別人控制。
101.非……莫……:除了……沒有一個……。以:連詞,與,後面省略代詞“我”。當:抵擋。
102.然:轉折連詞,然而。新敗:指劉備敗於長坂的事。
103.抗此難:頂住這場災難。難,災難,患難。
104.敗於長坂:指公元208年秋(建安十三年九月),劉備駐樊城,曹操引兵進擊,劉備逃跑,至長坂,被曹軍追及,劉備大敗,連妻子和兒子都丟下了,只帶了十幾個人逃走。
105.戰士還者:失敗回來的戰士,“還”是修飾中心詞“戰士”的。關羽水軍:荊州被曹操占領後,劉備派關羽乘船數百艘,從水路到江陵,這部分軍隊未受損失。關羽,字雲長,劉備手下的將領。精甲:精兵。甲,鎧甲,這裡代兵士。
106.合:集合。江夏:郡名,今湖北省黃岡市一帶,劉琦做江夏太守,駐軍於此。
107.眾:這裡指軍隊。遠:指遠道。疲敝:疲勞不堪。敝,壞,這裡指疲勞到極點的意思。
108.輕騎:輕裝的騎兵。騎,名詞,一人一馬叫“騎”。
109.此所謂……者也:這就是常說的……啊。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強弓射出的箭,到射程的末尾,不能穿透魯地出產的薄絹。弩,一種利用機械發箭的弓。魯縞,魯地出產的絹。魯,山東。縞,未經染色的絹。山東出產的白色生絹,以輕細著名。
110.兵法:指《孫子兵法》。忌之:忌諱這種情況。
111.必蹶上將軍:《孫子兵法·軍事篇》“五十里而爭利。必蹶上將軍。”蹶,跌倒、挫折,這裡是使動用法,“使蹶”。上將軍,指“主帥”。
112.且:況且,連詞。
113.習:習慣。
114.又:連詞,再加上。
115.附:歸附。逼兵勢:“逼於兵勢”的省略。
116.逼,迫。兵勢,軍隊的勢力。耳:罷了,語氣詞。
117.誠能:果真能夠。統:率領。
118.協規:協同規劃,合謀。規,謀劃。
119.北:向北。還:這裡是退卻的意思。
120.荊:指劉備。吳:指孫權
121.鼎足之形:指三國分立的形勢。鼎,古代烹煮用的器具,有並立的三足。成,形成。
122.機:關鍵。
123.群下:群臣。下,臣下。謀之:商量這件事。之,代詞,代聯劉抗曹這件事。
124.是:這。遺:送給。書:信。
125.者,語氣詞,用在表示時間的詞之後,錶停頓,沒有意義。奉辭伐罪:奉皇帝的命令討伐有罪的人。曹操南擊劉表,是打著漢獻帝的旗號的。
126.旌麾南指:意思是向南進軍。旌麾,主將指揮軍隊的旗幟。
127.束:綁起手來。表示就擒,指投降。
128.治:治理、訓練。
129.方:將要。會獵:一同打獵,這裡是會戰的委婉說法。於:介詞,在。
130.莫:沒有哪一個。響震:被巨大的聲音所震動。失色:變了臉色。
131.張昭:字子布,孫權的謀臣。
132.挾:挾持。
133.動:副詞,動輒,常常。辭:藉口。以……為……:拿……當作……。
134.拒:抵抗。
135.不順:不順乎理。
136.且:連詞,況且。大勢:優越的形勢。以:介詞,憑藉。
137.奄有:全部占有。奄,覆蓋,包住。
138.蒙沖鬥艦:大小戰船。蒙沖,一種蒙著生牛皮的小型戰船,行動迅速,用來襲擊敵船。鬥艦,一種大型戰船。乃:乃至,甚至於。以千數:以千計,用千作單位來計算,形容多。
139.悉浮以沿江:把(這些戰船)全部沿江擺開。悉,全部。浮,使動用法,後面省略代詞“之”,使船浮,就是開動船隻的意思。以,同“於”,在。
140.為:成為。我:我們,指孫權方面。共:共有。之:代詞,代長江天險。
141.而:而且。不可論:不能相提並論。
142.愚:對自己的謙稱。謂:說,認為。迎之:迎接他,即投降他。之,代詞,代曹操。
143.獨:只有。言:說話,發表意見。
144.更衣:上廁所的委婉說法。
145.於:介詞,到。宇下:廊檐下。
146.執:握。
147.卿:您。君主對臣子客氣的稱呼。何言:就是“言何”,說什麼。
148.向:剛才。察:考察。
149.誤:耽誤。
150.不足:不值得。與:介詞,和,後面省略了代詞“之”,“與圖大事”就是“與之圖大事”。
151.如:像。
152.何以言之:就是“以何言之”,憑什麼這樣說呢?之,代詞,代魯肅可迎操而孫權不可迎操這件事。
153.今:連詞,如果、假設。
154.當:應當,會。以肅還付鄉黨:把我送回老家去。以,介詞,把。還,送回。付,交給。鄉黨,“鄉”和“黨”都是古代居民組織,合起來指鄉里、老家。
155.品:評定。其:代詞,代魯肅自己。名:名望。位:地位。
156.下曹從事:各曹從事中最低的官員。曹,古時官署內分科辦事的單位。從事,“曹”的長官。
157.犢車:牛車。
158.從吏卒:使吏卒跟在後面,意思是帶著吏卒。從,跟隨,這裡是使動用法,“使……跟隨”的意思。
159.交遊士林:與士大夫們交往。交,結交。游,來往。士林,士大夫們。林,表示多數。
160.累官:一步一步地升官。累,積累多次。官,動詞,升官、做官。故:仍舊。州郡:指州、郡的長官。
161.欲安所歸:想要回到哪裡?意思是想要得到什麼結局。安所,什麼地方。作賓語,放在動詞前面。所,名詞,處所。安,什麼,疑問代詞,作“所”的定語。
162.莫:副詞,不要。
163.持議:所持的意見。
164.失:“使……失去”,動詞的使動用法。孤:王侯自稱。
165.廓開:擴開、闡明。大計:根本性的方針。
166.時:當時,這時。周瑜: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省舒城縣)人。孫權的主將和謀臣,他在二十幾歲時就是東吳的重要將領,吳人稱之為“周郎”。赤壁之戰這一年,周瑜33歲。受使:接受使命。番陽:縣名,今江西省波陽縣。
167.託名漢相:假託漢朝宰相的名義。託名,假託……名義。
168.其實:他的實質。其,他的,代詞。實,實質。
169.以:介詞,憑藉。神武:超人的武略,指軍事才能。雄才:傑出的才幹。
170.兼仗:又依靠。兼,又。仗,依仗、依靠。父兄之烈:指孫權的父親孫堅、哥哥孫策的功業。孫權江東割據的基礎是孫堅打下的,孫堅死後,孫策統領所部,割據江東。烈,功業。
171.割據:分割並占有。
172.地:土地。方數千里:縱橫各數千里。
173.兵精:軍隊精銳。足用:物質充足。用,名詞,物資。
174.樂業:樂意效力的意思。業,職守。
175.橫行:縱橫馳騁。
176.漢家:漢朝。除殘去穢:翦除殘暴,去掉污穢。殘,殘暴。穢,醜惡。“殘”“穢”在這裡比喻壞人。
177.而:同“豈”,怎么。邪:嗎。
178.籌之:籌劃這件事,意思是說再具體分析一下。籌,籌劃、謀劃。之,代詞,代抗曹之事。
179.北土:北方。平:平定。
180.馬超、韓遂尚在關西:指當時馬超韓遂割據涼州(今甘肅省一帶)。關西:函谷關以西。
181.為:成為。
182.舍:捨棄、放棄。鞍馬:泛指戰馬。鞍,馬鞍。
183.仗:依靠、憑藉。舟楫:泛指戰船。楫,船槳。
184.爭衡:爭高下。
185.盛寒:嚴寒。
186.稿草:禾莖做的飼料。稿,禾莖。
187.驅:驅趕。中國:指中原地區。涉:過河、渡水,這裡指經歷。江湖:指長江及兩岸湖泊地帶。
188.不習:不服。
189.此數者:這幾件事情。用兵:指行軍打仗之事。患:憂慮,這裡是忌諱的意思。
190.冒行之:冒失地、輕率地做這幾件事。冒,冒失、冒險。行,實行,這裡指蠻幹。之,代詞,代“此數者”。
191.禽:捉拿,同“擒”。
192.宜:應當。
193.得:撥給,得到。
194.進:前往,進軍。住:通“駐”,駐紮。
195.保:副詞,一定。之:代詞,代曹軍。
196.老賊:指曹操。廢漢:廢掉漢朝皇帝。自立:自己立自己為皇帝。
197.徒:僅僅,只是。忌:顧忌,顧慮。二袁:指袁紹(曾割據河北)、袁術(袁紹的堂弟,曾割據江、淮一帶地區)。呂布:曾割據濮陽(今河南省濮陽縣)、下邳(今江蘇省邳州市)。耳:罷了。
198.勢不兩立:根據情勢,雙方不能同時存在。勢,情勢、狀況。兩,雙方。
199.合:相合,一致。
200.此天以君授孤也:這是上天把你賜給我。意思是說,天要讓我成功,所以給我配備了這么一個得力的輔弼之臣。
201.因:連詞,於是,就。斫:砍。前奏案:面前放置奏章文書的矮桌。案,几案,長方形的矮桌。
202.諸將吏:各位文武官員。將,武將;吏,文官。
203.罷會:散會。
204.是夜:這天晚上。
205.復:又,再。
206.諸人:人們,指主降的張昭等人。水步:水軍和步兵。而:連詞,就。恐懾:恐懼、害怕。
207.料:估計。虛實:指真假。
208.開此議:提出這種主張。開,提出。議,主張。
209.無謂:沒有意義。
210.以實:根據實際情況。校:核對。之:代詞,代曹操的軍力。
211.彼:他,對方。所將:率領的,所字結構。將,率領。中國人:中原地方的人。
212.且:並且。已久疲:久已疲憊。
213.表:劉表。極:至多,最多。耳:罷了。
214.尚懷狐疑:還抱著猶豫的心理(指劉表的降兵不相信曹操)。狐疑,猶豫,指對曹操有二心。
215.疲病之卒:疲乏勞累的士卒。疲病,疲乏勞累。御:駕馭、控制、驅使。
216.眾數:人數。
217.甚未足畏:很不值得害怕。
218.自:自然、就。足:完全。制:制服。之:代詞,代曹軍。
219.慮:擔心。
220.撫:拍。
221.公瑾:周瑜的字。
222.子布:張昭的字。元表:應作“文表”,秦松的字。妻子:妻子和子女。
223.挾持:帶著、懷著。私慮:私心。
224.與:前一個“與”是連詞;後一個“與”是介詞。同:同心。
225.贊:助,輔佐。
226.難卒合:難以一下子集合起來。卒,突然、一下子,後來寫作“猝”。
227.俱:都、全。辦:準備。
228.子敬魯肅的字。程公:程普,他原是孫堅手下的將軍,所以孫權尊稱他為“程公”。前發:先出發。
229.當:必定。發:調撥、派遣。人眾:部隊、人馬。
230.資糧:作戰物資和糧草。資,物資。
231.辦之:對付他(曹操)。辦,治、對付。之,代詞,代曹操。者:助詞,表示假設。決:決戰。
232.邂逅:副詞,偶然、萬一。不如意:指戰事不利。
233.便還就孤:就回到我這裡來。還,回來。就,走近、靠近。
234.孟德:曹操的字。
235.以……為……:派……任……。左右督:正副統帥。督,當時軍隊的統帥。
236.逆:迎,這裡是“迎擊”的意思。
237.贊軍校尉:官名,相當於參謀長。
238.助:協助。畫:謀劃、籌劃。方略:策略。
239.進:進軍。
240赤壁:今湖北省嘉魚縣長江南岸。曹操從江陵順江而下,孫劉聯軍從樊口逆江而上,兩軍在赤壁相遇。
241.時:當時。疾疫:感染了疾病。
242.初一:剛開始。交戰:交鋒。
243.不利:失利。
244.引:退卻。次:動詞,駐紮。
245.在:動詞,駐紮。
246.黃蓋:字公覆,東吳老將。
247.與:介詞,後面省略代詞“之(敵軍)”。
248.方:兩船並行,這裡是並、並船的意思,動詞。
249.可燒而走也:可以用火攻使他們逃跑。走,動何使動用法,“使……逃跑”。“燒”“走”後邊都省去了賓語“之(操軍)”。
250.燥荻:乾燥的葦荻。荻,類似蘆葦的一種草本植物。
251.帷幕:帳幕。
252.旌旗:旗幟的總稱。
253.豫備:即“預備”。走舸:輕快的小船。
254.系:連結。
255.遺:送給。
256.詐云:假說。
257.蓋:黃蓋。最著前:居於最前面。著,居於。
258.中江:江中心。舉帆:拉起船帆。
259.以次:按次序。
260.吏士:下級軍官和士兵。立觀:站著觀看。
261.指言:指點著、談論著。
262.去:距離。北軍:指曹操的軍隊。
263.延:蔓延。營落:營盤,軍盤。
264.頃之:一會兒,頃刻之間,這個“之”只起湊足音節的作用,沒有意義。
265.炎:通“焰”,火焰。張天:滿天。張,擴張、滿。
266.人馬燒溺死者:燒溺死的人馬。“者”字起幫助定語後置的作用。
267.雷:通“擂”,敲擊。震:震動。
268.壞:崩潰。
269.華容道:通到華容縣的路。華容,指古華容縣,在今湖北省潛江市西南,非指今華容縣(在今湖南省北部)。步走:從陸路敗逃。
270.使:派,驅使。贏兵:體弱的兵。負:背。
271.騎:騎兵。乃:才。
272.蹈藉:殘踏。
273.兼:兼有。飢:飢餓。疫:疾病。
274.太半:大半。
275.襄陽:今湖北省襄陽市
白話譯文
當初,魯肅聽說劉表死了,對孫權說:“荊州與我們鄰接,山川險要、堅固,土地廣闊、肥沃,人民殷實富足,如果能占有它,這正是開創帝王大業的憑藉。現在劉表剛死,他的兩個兒子不和,軍隊里的各位將領,有的擁護這個,有的擁護那個。劉備是天下的傑出人物,跟曹操有仇怨,寄居在劉表那裡,劉表畏忌他的才能,沒有能夠重用他,如果劉備同劉表手下人團結一心,上下一致,那么我們就應該安撫他們,跟他們結盟友好;如果他們不同心協力,就應該另作打算,以成就帝王的大業。我希望能夠奉命去慰問劉表的兩個兒子,並慰勞軍中掌權的人,並且勸說劉備,使他安撫劉表的部下,同心一意,共同對付曹操。劉備一定會高興地接受我們的意見。如果這件事能夠圓滿成功,天下大勢就可以定下來了。現在不趕快前往,恐怕被曹操搶在前頭。”孫權立即派魯肅前往。魯肅到了夏口,聽說曹操已向荊州進軍,就日夜兼程,等到到達南郡時,劉琮已投降曹操,劉備向南逃走,魯肅直接去找劉備,和劉備在當陽長坂坡相會。魯肅傳達孫權的意旨,談論天下形勢,表示真摯懇切的心意,並且問劉備說:“豫州您準備到哪裡去?”劉備說:“我和蒼梧太守吳巨有交情,打算去投奔他。”魯肅說:“孫討虜將軍聰明仁惠,尊敬賢者,禮遇士人,江南的英雄豪傑都歸附他,已經占據六個州郡,兵精糧多,足夠使大事成立。現在為您打算,最好派遣親信的人主動和東吳結交,從而建立流傳後世的功業。您卻準備投奔吳巨,吳巨是個平常人,偏僻地處在遠處的州郡,即將被人吞併,哪裡能夠依靠呢!”劉備很高興。魯肅又對諸葛亮說:“我是子瑜的朋友。”兩人當即結下了交情。子瑜是諸葛亮的哥哥諸葛謹,因躲避戰亂來到江東,現任孫權的長史。劉備採用了魯肅的計策,進兵駐紮在鄂縣的樊口。
曹操從江陵將要順江東下,諸葛亮對劉備說:“事情很緊急了,請讓我奉命向孫將軍求救。”就跟著魯肅一起到孫權那裡去。諸葛亮在柴桑會見了孫權,勸孫權說:“現在天下大亂,將軍您在江東起兵,劉豫州在漢南招收人馬,與曹操共同爭奪天下。現在曹操已經消除了幾個大患,局面大致平定了,於是大破荊州,威勢震動全國。英雄沒有用武之地,所以劉豫州才逃到這裡,希望將軍估計自己的力量來對付這個局面。假如果然能以吳越的人馬同曹操的力量相對抗,不如趁早同他斷絕關係;假若不能,為什麼不停止軍事行動,捆起鎧甲,面向北面稱臣去侍奉他呢!現在將軍表面上假託服從的名義,內心抱著遲疑不決的想法,事情緊迫而不能決斷,大禍臨頭沒有幾天了!”孫權說:“如果像您所說的,劉豫州為什麼不就去侍奉曹操呢?”諸葛亮說:“田橫,不過是齊國的一個壯士罷了,尚能堅守節義,不肯屈服受辱;何況劉豫州是漢朝王室的後代,英明才智超過當代所有的人,許多人愛戴擁護他,好像水流歸大海一樣。如果事業不能成功,這只是天意,怎么能夠再做曹操的下屬呢?”孫權惱怒地說:“我不能用整個兒的吳地,十萬軍隊,受別人控制,我的主意定了!除了劉豫州沒有一個能和我一齊抵擋曹操的人。然而,劉豫州剛打了敗仗,怎么能頂住這場災難呢?”諸葛亮說:“劉豫州的軍隊雖然在長坂坡打了敗仗,可是現在歸隊的士兵以及關羽率領的水軍精兵還有一萬人,劉琦收集江夏的士兵也不少於一萬人。曹操的軍隊遠道而來已經疲勞不堪,聽說追趕劉豫州時,輕裝的騎兵一天一夜要走三百多里,這就是常說的:‘強弓所發的箭,飛到末尾,它的力量連魯國的薄絹也穿不透’啊。所以兵法上忌諱這種情況,說‘一定使主帥遭到挫敗’。況且北方來的士兵不習慣在水上作戰,再加上荊州的老百姓歸附曹操的,只是受到武力的脅迫罷了,並不是真心的降服。現在將軍果真能派勇猛的大將統帥幾萬軍隊,和劉豫州共同謀劃,同心合力,打敗曹操的軍隊是肯定無疑的。曹操的軍隊被打敗了,一定退還北方去;這樣荊州和吳國的勢力就會增強,三分天下的局面就形成了。成功和失敗的關鍵,就在今天!”孫權非常高興,跟他手下的臣子商量這件事。
這時候,曹操送給孫權一封信說:“近來,我奉皇帝的命令討伐有罪的人,向南進軍,劉琮投降了。現在訓練了八十萬水軍,正要同將軍在東吳一起打獵。”孫權把曹操的信給手下臣子們看,沒有一個不像被巨大聲響所震動嚇得變了臉色。長史張昭等人說:“曹操是豺狼虎豹,他挾持皇帝到處攻打,動不動就以朝廷的名義作藉口,今天抗拒他,事情不順乎道理。況且將軍可以抗拒曹操的優勢是長江;現在曹操已經取得了荊州,全部占領這個地方,劉表訓練的水軍,大小戰船多到上千艘,曹操把這些戰船全部沿江擺開,同時還有步兵,水陸齊下,這就是長江天險已經和我們共有了。而軍事實力的大小,又是無法與他相比,我們認為萬全之計不如歡迎他。”只有魯肅不說話。孫權起身去廁所,魯肅追到廊檐下。孫權知道他的用意,拉著他的手說:“您想要說什麼?”魯肅說:“我剛才仔細分析大家的議論,他們的主張只會耽誤您,不值得同他們謀劃國家大事。現在我魯肅可以投降曹操,像將軍您卻不可以。憑什麼這樣說呢?如果我魯肅投降了曹操,曹操會把我送回故鄉,評定我的名望地位,還不至於失去下曹從事這樣的小官,坐著牛車,帶著吏卒,跟士大夫們交往,一步一步地升官,仍舊不會失去州郡長官的職位。將軍您投降曹操,想要得到什麼結局呢?希望您早定大計,不要採納那些人的意見啊!”孫權感嘆地說:“那些人所持的意見,使我非常失望。現在您闡明的正確方針,正和我的想法一樣。”
當時周瑜接受使命到了番陽魯肅勸告孫權召周瑜回來。周瑜回來,對孫權說:“曹操假託漢朝宰相的名義,他的實質是漢朝的奸賊。將軍您憑著超人的武略和傑出的才幹,又依靠父兄的功業,占據江東一帶,土地縱橫數千里,軍隊精銳,物質充足,英雄樂意效力,應當馳騁天下,替漢朝翦除殘暴,去掉污穢;何況曹操是自己來送死,怎么可以去投降他呢?請讓我為將軍具體分析一下這件事。現在北方還沒有平定,馬超、韓遂還在函谷關以西,是曹操的後患;而曹操放棄騎兵,依靠水軍和東吳比高低。現在又是嚴寒的天氣,戰馬沒有稿草飼料。驅趕中原地區的士兵遠道跋涉來到江湖地帶,不服水土,一定會生疾病。這幾件事都是用兵時最忌諱的,可是曹操卻冒失地這樣做。將軍捉拿曹操,應該就在今天。我請求得到精銳軍隊幾萬人,進軍駐到夏口。一定替將軍打敗曹操。”孫權說:“曹操這個老賊想廢掉漢朝皇帝而自立為皇帝已經很久了,只是顧忌二袁、呂布、劉表和我罷了;現在那幾位英雄已經滅亡,只有我還在。我和老賊勢不兩立,您說應該抗擊他,同我的意見很相合,這是老天把您賜給我啊!”於是拔刀砍面前放置奏章文書的矮桌,說:“各位文武官員敢有再說應該投降曹操的,就和這桌子一樣!”於是就散會了。
這天夜裡,周瑜又去見孫權說:“人們只看到曹操信上說水軍和步兵有八十萬就一個個嚇住了,不再去估計它的真假,便提出這種投降的主張,是很沒有道理的。現在按照實際情況核對它,他所率領的中原軍隊不過十五六萬,並且久已疲憊。他所得到的劉表的軍隊,最多也不過七八萬而已,還抱著猶豫的心理。用疲乏勞累的軍隊,控制猶豫不定的降兵,人數雖然多,也是很不值得害怕的。我能有精兵五萬,就完全能制服他,希望將軍不必憂慮!”孫權拍著周瑜的背說:“公瑾,您說到這裡,非常合我的心意。子布、元表這些人各人只顧自己的妻子兒女,懷著自私的打算,很使我失望;只有您和子敬與我同心同德,這是老天讓你們兩人來輔助我的呀!五萬精兵難以一下子集合起來,已經選好三萬人,船隻、糧草、戰鬥武器都已經準備好了。您和子敬、程公便可先出發,我一定繼續調派軍隊,多多裝載物資和糧草,作為你們的後援。您能對付就同他決戰,萬一遇到戰事不利,就回到我這裡來。我當和曹孟德決一死戰。”於是以周瑜程普為正副統帥,率領部隊同劉備共同抵擋曹操,並派魯肅擔任贊軍校尉,協助謀劃作戰的策略。
……
進軍,與曹操的軍隊在赤壁相遇。
這時曹操的軍隊已經感染了疾病,剛開始交戰,曹軍失利,退卻駐紮在長江北岸。周瑜等駐紮在南岸。周瑜部將黃蓋說:“現在敵眾我寡,很難同他們堅持長久,曹軍並連戰船,首尾相接,可用火攻使他們敗逃。”於是就用十艘蒙沖鬥艦,裝滿乾燥葦荻和枯柴,把油澆灌在裡面,外面用帳幕包起來,上面插上旗幟,預先準備好輕快的小船,連結在戰船的尾部。先送信給曹操,假說要投降。當時東南風颳得很急,黃蓋把十艘戰船放在最前面,到了江心,掛起風帆,其餘各船按次序前進。曹操軍中的士兵和軍官都走出軍營站著觀看,指點著,談論著黃蓋來投降了。距離曹軍二里多遠的時候,各船同時點火,火烈風猛,船走如箭,把北面曹軍的船全燒光了,還蔓延到岸上的軍營。一會兒,煙霧和火焰布滿天空,曹操的人馬燒死淹死的很多。周瑜等率領輕裝的精銳部隊緊跟在後面,擂起戰鼓,大舉進攻,曹軍大敗。曹操帶領敗兵從通往華容縣的陸路步行逃跑,遇上爛泥,道路通不過,天又刮著大風,曹操就命令體弱的士兵都去背草填路,騎兵才得以通過。那些體弱的士兵被人馬踐踏,陷在泥中,死掉的很多。劉備、周瑜從水陸兩路同時並進,追擊曹軍,一直到了南郡。當時,曹操的軍隊還加飢餓和疾病,死亡的有一大半。曹操於是留下征南將軍曹仁橫野將軍徐晃守衛江陵折衝將軍樂進守衛襄陽,自己帶領軍隊回北方了。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赤壁之戰是我國歷史上的一次著名戰役,其結果是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對漢末的歷史有著重大的影響。同時這次戰役又是我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之一。這次戰役涉及三個軍事集團,人物眾多,頭緒紛繁,作者僅用了2500字左右的篇幅就生動形象地把它勾畫出來了。
《赤壁之戰》這一長文,所寫事件紛繁,人物眾多。細細閱讀,掩卷沉思,結構上安排井然有序,思路上展示明朗清晰。
就大事而言,寫了這么三件:先是寫了孫權、劉備聯合,繼而寫了孫權內部主戰主和兩派鬥爭,最後寫了赤壁會戰。每一大的事件中又有諸多小事件,如在第一件大事裡寫了謀臣魯肅諸葛亮為建立孫劉聯盟而進行的外交活動;在第二件大事裡寫了文臣武將為使孫權確立聯劉抗曹方略所進行的公開與隱蔽的較量,其中著重寫了儒將周瑜的所作所為;在第三件大事裡寫了戰略相持——南北對峙、戰略反攻——火燒赤壁、乘勝追擊——水陸並進等。
就人物活動而言,主要寫了“七說”。其中,在建立戰略夥伴關係——孫劉聯盟事上寫了“三說”:開頭寫了魯肅說吳主孫權,原因是“恐為操所先”,以求得孫權能準允自己去了解形勢並為建立戰略夥伴關係奔走;接著寫魯肅說蜀主劉備,以使他能主動同孫權聯合抗曹;三寫諸葛亮受命出使吳地,說孫權聯劉抗曹。在促使孫權定下抗曹決心並早作決斷之事上,寫了“四說”:先是寫長史張昭說孫權,企圖讓孫權放棄聯劉抗曹打算,認為對曹“不如迎之”;緊接著寫魯肅趁“權起更衣”之機,“追於宇下”,“擴開大計”,提醒孫權不要被主降派言論所惑,使其聯劉抗曹決心不致動搖;最後“兩說”是寫周瑜日夜連說孫權,力排“眾人之議”,揭穿曹操詐言,從而使得說服孫權重任得以最後完成,畫上一個圓滿句號。
《赤壁之戰》無論是敘寫發生的事件,還是記述人物的活動,都有如鏈條銜接,一環緊扣一環,且又一氣呵成。文章以事件為經,以人物活動為緯來構建框架,並按照時間先後和空間位置變化來安排,以邏輯順序來布局。在一系列事件的發展進程中,或交替、或連續融入人物的活動。一個又一個互相承接的事件,一次又一次彼此相連的人物活動,除有不可挪動的外在時空關係外,還有其緊密聯繫的內在因果關係。而這些因果關係正好體現出令人信服的邏輯力量。若不得到孫權的認可與贊同,豈有後來一系列戲劇性事件的發生?若無魯肅說服劉備,哪有諸葛亮前往吳地說服孫權之舉?沒有魯肅、諸葛亮苦口婆心地說服孫權,何來孫劉聯盟的建立?若無肅、亮、瑜對孫權的說服,又哪有孫權抗曹的決斷?沒有孫權的最後決斷,何來赤壁之戰這一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那又怎么會出現後來三國鼎立的局面呢?從縱橫全方位觀之,司馬光在《赤壁之戰》一文中走筆的軌跡圖象,正好比一“甲”字形貌。此字上半部的“田”,猶如孫劉雙方為了共同利益,經過主觀努力而暫為一體的態勢;其下一“豎”,形似鋒利無比的寶劍,勢不可擋地直插曹軍大本營。我們說這一“甲”字,恰好是《赤壁之戰》的結構內涵和作者思路絕妙無比的圖解。
其次,對話上各求理正、據足,言辭上盡透情態、性格。
文章開篇寫的是魯肅得知形勢有變而向孫權提出應變之計。他切盼得到孫權的準允,馬上搞一次必要而有決定性意義的外交活動。可魯肅不盲目出言,而是抓住孫權急欲擴大“帝王之資”及其“定天下”和保一方平安的心理狀態說話,其應變之計與要求,邊說理邊擺出。最後還以“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句結束談話。這末一句強調了形勢的嚴峻,反映出魯肅心情的焦慮急迫,同時也激發了孫權,使其不能輕視怠慢。結果真的如此,“權即遣肅行”,魯肅終於如願以償。整個一席話說得孫權口服心服,言聽計從,充分顯示出魯肅的政治才能。
接下寫的是魯肅與劉備的一段對話。魯肅本想與劉備會談取得最佳效果——“自結於東,以共濟事業”,然而老成持重的魯肅含而不露,摸清對方意欲如何,再作計較。當得知劉備所想之後,便立即陳述東吳優勢,點出吳巨“豈足托乎”根由。一優一劣,對比鮮明,作何選擇,不言而喻。文章用“備甚悅”三字表明劉備透徹理解魯肅話意。若魯肅不這樣與劉備會談,那效果當作別論了。魯肅主動創造和諧氛圍,平等地與劉備商討,體現了魯肅友善和坦誠性格,同時也反映出他過人的外交智慧。
這之後寫的是諸葛亮孫權的會談。劉備“新敗”,“遁逃至此”,諸葛亮完全明白自己處在什麼地位。為了這次“奉命求救於孫將軍”的外交活動的成功,他必須不卑不亢,始終占據主動。於是他先發制人,與權相見後,就總論天下局勢,客觀分析孫、劉、曹三方面情況,緊接著連續兩次反激孫權,使得孫權從根本上斷絕與曹操的關係,這就取得了會談的初步勝利。但聯劉問題還未解決,於是諸葛亮趁回答孫權提問之機,將劉、曹對比,說明劉備軍力仍很雄厚,而曹操存在著兵力(“遠來疲散”)、戰術(“不習水戰”)、軍心(“非心腹也”)等致命的三大弱點,不僅保住了劉備的尊嚴,更重要的是徹底消除了孫權在聯合問題上的疑慮。接著推測建立孫劉聯盟必然產生一個接一個的美好前景,從而使孫權在主動斷曹後又樹立了主動聯劉的思想,取得了會談的徹底勝利。諸葛亮用心良苦,他的話語重理性分析,重事實證實。孫權能發“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吾計決矣!”的誓願,最後又有“大悅”的反應,全是諸葛亮言辭所具強大的征服力作用的結果。
曹操的話語是在“遺權書”中。雖然只有三十個字,卻顯其殺氣騰騰,驕橫狂妄,氣焰囂張。即使人物的言辭很短,作者也不放過寫理由寫事實。在短短的兩句里,寫有一“理”(“奉辭伐罪”)“二事”(“劉琮束手”與“今治水軍八十萬眾”),將曹操的狡詐性格反映出來了。寫張昭的言論,也是重視寫理由寫事實。張昭先說明曹操的本性與為人,作為提出“拒之,事更不順”的依據,為後面提出“不如迎之”墊底。接著,指出孫權優勢已失,而曹操優勢明顯,並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的政見。這樣寫理擺事,使張昭言論更具迷惑力。這從孫權“獨不言”的神情和“起更衣”的舉止完全可以看出來。
聽了張昭的講話,孫權很不痛快,藉故走出議事廳。魯肅唯恐孫權改變主意,立即“追於宇下”,對孫權講了一段話。在情急之時講話,他也是理據在前,結論隨後。他直言“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點出了要害,作為“不足與圖大事”的因由,使得孫權的心情稍稍安定。接下又向孫權對比分析“可迎操”與“不可”的兩種人絕然不同的前途,設身處地,推心置腹,進一步勸權“莫用眾人之議”,達到堅定孫權抗曹決心的目的。言辭懇切,充溢著對孫權無限忠貞之情。
最後寫的是周瑜對孫權講的兩段話。白天(公開),周瑜講的也是“不可迎”。不過,所談與魯肅不同。周瑜是在分析了曹操在政治上的不利(“託名漢相,其實漢賊”)和分析了孫權在環境、威望、兵力、人才方面的優勢的基礎上得出“不可迎”的結論。這之後,他又分析指出曹操“冒行”“數者用兵之患”,同時向孫權作出破曹許諾。從而激勵了孫權的雄心,使他毅然擯斥了迎降的主張。夜裡(私下)“復見孫權”,針對曹操“遺權書”中所言,分析曹操來犯的實際軍力(“不過十五六萬”)及其弱點(“疲病之卒”、“狐疑之眾”),並再次擔保破曹,從而消除了孫權在抗曹問題上最大的疑慮。《赤壁之戰》中周瑜的話,點點在情合理,句句擲地有聲。展示出一個生龍活虎,雄姿英發、氣勢非凡而又有遠見卓識的人物形象。
本文以寫對話取勝。作者用人物對話來展開故事情節,把人物放到內外部矛盾鬥爭的焦點上來刻畫人物的語言。綜觀全部對話,可以看出作品中的人物在對方面前,極盡所能,為了各自目的利益,力求所言理正據足。正因為這樣,客觀上他們的言辭盡透出自己的情態與性格。從文中的人物的語言描寫來看,司馬光也是匠心獨具,設計精巧的。
這篇文章的材料散見於《三國志》和《江表傳》的有關部分,作者把零碎分散的史料貫串成為完整的篇章,脈絡清晰,使人一目了然。但是,由於選用不同的史料而未加很好的統一,個別地方的文字前後不一致。例如第一段最後一句“備用肅計,進住鄂縣之樊口”,第四段寫周瑜孫權說:“瑜請得精兵數萬,進住夏口,保為將軍破之!”前面說劉備駐紮在樊口,後面說要進駐夏口,與劉備會合,這兩處記載不一致。這是因為劉備駐在樊口是據《江表傳》的記載,《三國志》則說劉備進駐夏口,周瑜“進住夏口”的話也見於《三國志》,編寫時疏忽了,造成了一個小小的矛盾。
藝術手法
一、詳略得當。
全文絕大部分(從開頭到“助畫方略”止,占全文五分之四以上)寫戰前孫、劉方面的決策過程;對交戰的實況寫得很少(最後兩段,不到全文的五分之一)。為什麼要詳寫戰前決策而略寫交戰實況呢?因為戰前的戰略決策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聯合抗曹是孫、劉戰勝曹操的根本決策,所以要詳寫。在孫劉結盟中,孫權方面起決定作用,所以魯肅諸葛亮策動孫、劉聯盟,孫權內部“主和派”與“主戰派”的鬥爭都圍繞孫權的最後決策而進行,實際上介紹了孫、劉方面對戰爭的客觀形勢和敵我雙方優劣虛實的反覆剖析。等到孫權最後下決心與曹操決一死戰的時候,戰爭的勝負趨向就已經預示出來了,因而後邊的交戰實況就用不著多費筆墨了,只是作為戰前決策的一種印證而已。另外,司馬光編寫《資治通鑑》的目的是“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也就是以歷史上的興衰來提醒最高統治者——皇帝注意統治策略,赤壁之戰值得借鑑的是孫、劉之所以能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原因,從這點考慮,也應該詳寫戰略決策而略寫交戰實況。
二、通過對話表現人物。
本文的對話約占全文的一半,在會談和會議中,一個個人物的言談風貌、語氣態度都不相同。例如同是勸說孫權聯劉抗曹,諸葛亮善於外交辭令,不卑不亢,他直言曹軍的強大,也不諱言劉備打了敗仗,他採用激將法勸告孫權;魯肅勸孫權“不能迎操”的言談話語,處處為孫權考慮,推心置腹地向孫權陳述利害;周瑜有見識,有才幹,有膽量,他反覆地為孫權分析形勢,並以勝利的信心堅定抗曹意志,慷慨激昂,的確是“雄姿英發”的青年統帥。孫權與人談話,開始很謹慎,不露鋒芒,一旦決斷,就口口聲聲罵曹操為“漢賊”“老賊”,勢不兩立,態度十分堅決。謹慎而又有決斷,這在孫權身上完全是統一的,這是由他的處境和地位決定的。曹操的戰書,雖只有三句話,卻和盤托出了他那躊躇滿志、輕率狂妄、不可一世的神態。

作者簡介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初字公實,更字君實,號迂夫,晚號迂叟,司馬池之子。漢族,出生於河南省光山縣,原籍陝州夏縣(今屬山西)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司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諡文正。他少年神童,留下司馬光砸缸這一千古美談。他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司馬光是舊黨領袖,認為王安石的改革過於冒險,一生極力反對。司馬光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歷來受人景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