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南客家語

贛南客家語

贛南客家語,通稱贛南話(或贛南語),中國國內學術稱贛南客家方言,是贛南(主要分布在贛州)地區客家語方言的統稱,主要有本地話(老客話)、廣佬話、寧石話三種口音;在《中國語言地圖集》中,贛南話被分為寧(都)龍(南)片和於(都)桂(東)片。不同口音交匯處,相互間的影響十分明顯,形成較為複雜的口音交叉。

贛南客家語既古敦,又呈同一的多樣性。說它古敦,因為這裡唐宋以來的世居客家姓氏較多,方言中保留中原古韻成分就較多。說它呈同一的多樣性,是因為明末清初粵東、閩西的客家人又大量回遷贛南,使贛南的客家語不象粵東、閩西那樣統一,而是同中有異,縣與縣之間不一樣,甚至鄉與鄉之間也顯出差異。因而,贛南客家語也就更具研究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贛南客家語
  • 外文名:Kamnam Dialects, Hakka Chinese
  • 民間通稱:贛南話(贛南語)
  • 學術通稱:贛南客家方言
  • 語言歸類漢藏語系-漢語-客家語
  • 分布地區:江西南部(贛南
  • 使用人口:800萬-900萬
  • 口音代表:老客話、廣佬話、寧石話 等
定義,分布,歷史,新客,老客,相互影響,特點,辭彙,句法,

定義

贛南客家語,統稱贛南話,一般指分布於贛南地區的客家語方言,統稱贛南客家方言,其分布區與閩西客家語、粵東北客家語分布區構成了客家大本營。在《中國語言地圖集》中,贛南客家語被分為寧龍片和於桂片;實際上,贛南客家語主要可以分為三種口音:以贛縣話為代表的老客話,以尋烏話為代表的廣佬話(新客話)以及寧石口音。但由於各種口音分布的複雜性,特別是不同口音之類相互影響,故三種口音還不一定能反映贛南客家語的全貌。
贛南話(寧龍片、於桂片)在湘贛兩省的位置贛南話(寧龍片、於桂片)在湘贛兩省的位置

分布

從整體上來說,贛南客家語可以分為中心片和環形片兩大層次。中心片包括贛縣、南康、大余、於都、興國南部、信豐北部、上猶和崇義兩縣東南部。其方言內部比較統一,在歷史上這些地區雖然曾分屬南安府和贛州府,但很難找出區分兩府方言的突出特點。在環形片內部,又可以再分為寧石小片、散形小片和交叉小片,寧石小片包括寧都、石城兩縣;散形小片包括定南、龍南、全南、尋烏、會昌東南部、瑞金東部、上猶和崇義兩縣的西北部;交叉小片包括中心片和環形片的交接地帶,即信丰南部、安遠、會昌西北部、瑞金西部、興國中北部,它們既有環形片方言的某些特點,同時又有中心片方言的某些特點。
贛南方言分布圖贛南方言分布圖
中心片以元明時期從贛中遷入的居民加上一部分唐宋時期遷入的北方居民為核心,在語言特徵上與贛中方言有許多相似之處。雖然中心片內也雜居著明末清初閩粵倒遷客民,在語言上也受到了影響,但總的來說,他們還是保留著自己語言的原有特點,而將閩粵倒遷客民的語言同化了,他們自稱說的是“本地聲”,稱對方說的是“興寧聲”、“河源聲”、“福建聲”等等。環形片的寧石小片基本上以晉至唐宋時期遷入的居民為基礎,保留著唐宋語言的基本特點。交叉小片是幾個時期遷入的居民聚居之地,但又受明末清初移民的影響較大。散形片是明末清初閩粵倒遷客民集中的地方,他們遷來的時候就自成村落,因而基本上保留了原來的風俗習慣,保留了閩粵客家語的基本特色。
在一些邊緣地區,因受鄰方言的影響,往往具有鄰方言的一些特點。例如:寧都的肖田、東韶兩鄉,因與贛方言區的南豐、宜黃、樂安等縣接壤,故其方言贛語的成分很濃;會昌的周田鄉一帶,因靠近閩西,其方言與武平客家語相似;定南的九曲,天花及龍南的楊村一帶則與粵東和平縣相鄰,其方言亦與和平相似;大余西南的遊仙一帶,地接南雄,方言與南雄相似;崇義的豐州一帶,與湖南汝城為鄰,其方言亦與汝城相近。

歷史

新客

清代初年,由於社會政治、經濟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以廣東嘉應州,福建汀州府為中心策源地的閩粵客家大遷徙。其中,不少人遷至贛南。特別是在清廷平定了三藩之變及客家人的反清戰爭之後,贛南人丁稀少,田地荒蕪。為開墾荒地,增加田賦,清廷頒發了募墾令。於是,大批閩粵客家人在原先就已在贛南屯墾的“新民”的招引下,紛紛遷到贛南來。於是,一時間“贛水東西之客家,十九皆閩粵之人”。《南康縣志》載:“雍正九年,東粵新民五十一戶入籍南康”,“自雍正九年新民立籍,招來墾闢,至今(指乾隆時)土著之民漸居其少,外來之民日居其多。”《瑞金縣志》:“瑞邑山陬僻壤,界連閩粵,土著十之二三,流寓十之六七。”連緊鄰廣東的定南縣也因“廣東異籍貧民來此墾種,異籍環處,日漸繁劇”。
羅勇教授在《略論明末清初閩粵客家的倒遷入贛》一文中提到:
明末清初,江西特別是贛南由於受清兵鐵蹄的蹂躪,經過幾十年的戰亂,人口銳減,田地荒蕪。而此時,閩西粵東經朱明一代的繁衍生息,人口膨脹,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
據地方史料文獻記載和研究者實地考察證明,贛州境內的客家人,30%是“老客”,70%是從閩粵等地回流的“新客”,這些閩粵客民後裔倒遷入贛州又以明清時期為多。
贛南是客家民系的重要發祥地。另一方面,明末清初,大批的閩粵客家人返遷江西特別是贛南,這一事實表明贛南在客家民系的發展壯大中同樣作出了重要貢獻。關於這一點,贛南師範學院羅勇教授在他的論文《略論明末清初閩粵客家的倒遷入贛》中有這樣的論述:“現今贛南各縣閩粵返遷客民後裔所占的人口比例大體是:尋烏安遠全南定南龍南信豐南康大余上猶崇義等縣約占70—90%;贛縣興國於都會昌瑞金等縣約占50—70%;寧都石城較少,約占20—30%”。“目前贛南居民的格局是在明末清初閩粵客家大批倒遷入贛之後形成的。”而且閩粵客家大批倒遷入贛後,又不僅僅局限於贛南地區,他們中的一部分進入贛南後又繼續北上,到達贛中、贛西北、贛東北甚至再轉徙湖南、四川等地,使客家民系得以進一步發展壯大。因此,贛南既孕育了客家又發展壯大了客家民系。贛南在客家民系的形成發展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在這些倒遷客中,既有“閩粵流民作亂犯境”,被官兵“討平”就地安撫墾荒的,如《上猶縣志》載:“寇乃就撫,遂遺憾上猶墾荒。”也有因生活所迫應招回贛州做佃客的,如《寧都直隸州志》云:寧都“家給人足”,“城中世業悉屬下鄉,招閩廣流寓賃耕”,“以耕一主之田至子孫十餘世”。也有招墾而來的閩廣佃客,如《于都縣志》稱:“於本山縣,田多荊榛。初,居民甚稀,常招閩廣來耕,其黨日多。”還有清初招安閩海投誠的鄭氏舊部,被派至興國、贛縣屯田。但倒遷贛州最主要的客流,當數政府招募返贛墾荒者居多。因戰亂,贛州各地舊荒未墾,新荒又起的情況隨處可見,清初戰事漸息,為恢復經濟、休養生息,官府多次頌募墾令,清前期有大批閩粵客戶湧入贛州。無論何時,贛州都以其博大的胸懷、豐沛的乳汁、慈善的面容笑迎無數南來北往的人,她不僅養育了最早入境的客家先民,也撫慰、呵護著這些回流倒遷的“新客”。因此,贛州不僅是客家人的發祥地,也是他們依賴依靠的大後方。

老客

由於時代久遠,贛南“老客”的成分相當複雜。
春秋以前,至遲在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的五嶺之戍以後,贛南就遷入了大量的中原漢人。漢時,為了征服東越與南越,朝廷曾多次派兵駐屯,梅嶺、大庾因守將梅絹、庾將軍而得名。漢高祖六年(前201年),為了加強對贛南的管理,在秦代只有南野一縣的基礎上,在贛南增設了于都縣和贛縣,可見當時的人口一定不少。東漢時,豫章郡的人口由全國第53位(公元2年)躍居前4位(公元201年),淨增人口居全國第2位。贛南在當時雖然不是豫章郡中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但我們也可以逆料其繁盛。
尚有譜諜資料可查的贛南老客,大都是南北朝以後遷入的。如寧都縣城梅江鎮賴氏在南朝元嘉年間由浙江松陽遷來,南康縣蓉江鎮嶺背奚氏、東門村千秋坪袁氏在隋代從河南開封遷來。唐宋時期遷入的更多。如石城縣今存44姓,寧都還有46姓。明代初年,贛南人口流失嚴重,田地荒蕪,而贛中一帶人口密度大至“肩摩袂接”,於是朱元璋下令獎墾,南昌、吉安等府大批人口遷到贛南。

相互影響

在贛南,由於居民遷入的時間和來源的不同,所以,到處可以看到同姓不同宗的現象。例如:
上猶縣城五福堂李氏始祖李欽來自新喻泉壙,是唐西平王李晟第七子李憲的後裔。李憲也是來江西的李氏始祖。而同縣的其他李氏則是明清之交從廣東、福建遷來的,是福建上杭李火德的後裔。前者為老客李氏,後者為新客李氏。
上猶縣劉氏也有兩支。《劉氏家譜》云:“始祖來自黃沙鴨子湖,從吉州廬陵墓遷來。”是為老客劉氏。另一支則是清康熙、乾隆年間從廣東興寧遷來的。是為新客劉氏。
上猶縣《朱氏族譜》載:朱氏七十二世朱仕開,居吉安府;……至八十六世朱朝炳 、朱朝煥兄弟又遷至江西龍泉(遂川)。大約在宋末元初,有一支朱姓遷來上猶石溪洞定居,與老客李姓來猶始祖同時。今縣城水南朱姓就是從石溪洞搬來的,是為老客朱氏。而營前大潭塅的新客朱氏則是清康熙年間從廣東遷來的。
由同姓不同宗的現象可以看出,不同口音的贛南客家語相互產生的影響,這種影響在不同口音的交匯處最為明顯。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形成了現代贛南客家語的面貌。

特點

辭彙

與閩西、粵東的客家人一樣,贛南客家人也講“亻厓話”。亻厓([ηai]),語(其他方言較少),因此,“亻厓話”就幾乎成了客家語的代名詞。儘管贛南客家語有較多口音,但是內部的相同點也很多。
贛南客家語辭彙與國語辭彙相同的地方很多,但無論在詞形還是在詞義方面,都有自己獨有的特色。
  • 一、單音詞比國語多
如:
被(被子) 皮(皮膚) 曉(知道) 地(墳墓) 禾(稻子)
衫(衣服) 雹(冰雹) 崬(山頂) 坳(山窩) 屋(房子)……
古代漢語演變為現代漢語,在辭彙方面的一個重大變化,就是單音詞大量複音化,由單音詞為主發展到複音詞為主。據此,可以說客家語的辭彙的面貌比較古老。
  • 二、意義範圍比國語更大的詞多
如:
眼:在贛南客家語中,“眼”除了指眼睛之外,凡“孔”、“洞”的意思都稱“眼”。例如木板上的孔、衣服上的孔、紙上的孔、牆上的洞等等,都叫做“眼”;又如人體上的“耳朵眼”、“鼻公眼”、“肚臍眼”、“屎眼”(肛門)等等。此外,“眼”還可當量詞,如“一眼井”、“一眼塘”等等。
屎:在贛南客家語中,“屎”除了指大便外,還指稱許多排泄物和髒物。例如“耳屎”、“鼻屎”、“眼屎”、“卵屎”(男子精液)、“煙屎”(菸斗里的油膏),還有“腦屎”(腦髓)等等。
討:在贛南客家語中,“討”除了向人“乞討”、“要”的意思之外,還有“娶”(討老婆)、“被”(“討別人打”、“討人嫌”)等意思。
跌:在贛南客家語中,“跌”除了“跌倒”的意思之外,還有“往下掉”(“跌落”)、“遺失”(“跌了錢”)的意思。此外,家道衰落也叫“跌”(“跌苦”),“丟臉”也叫“跌”(“跌面子”)等等。
  • 三、有豐富的同義詞
在贛南客家語中,存在著相當豐富的同義詞,使語言的表達更加精確,生動活潑,富於變化。如:
買:方言除了用“買”表示購買的意思之外,還根據購買對象的不同而採用其它的說法。例如:
稱鹽(買鹽) 糴米(買米) 舀油(買油) 斫豬肉(買肉)
剪布(買布) 點藥(買藥) 撿豆腐(買豆腐)……
在這裡,“稱”、“糴”、“舀”、“斫”、“剪”、“點”、“撿”都是“買”的意思,可以看作是同義詞。
收:方言除了用“收”表示收穫農作物之外,不同的作物又有不同的說法。例如:
摘木梓(收茶子) 撿豆子(收豆子) 扒花生(收花生) 扳蘿蔔(收蘿蔔)
割油菜(收油菜) 打黃麻(收黃麻) 挖荸薺(收荸薺)……
在這裡,“摘”、“撿”、“扒”、“扳”、“割”、“打”、“挖”等雖然是不同的收穫動作,但同有表示“收”的意思。
  • 四、多有詞頭詞尾
贛南客家語多有詞頭詞尾,使人聽起來既親切,又充滿了鄉土氣息。
(一)詞頭“阿”、“老”
“阿”:用在對親屬長輩或年長者的稱呼上,主要分布在環形片的三南、尋烏一帶、安遠南部和上猶、崇義兩縣的西北地區。如:
阿公(祖父) 阿婆(祖母) 阿爸(父親)
阿叔(叔父) 阿哥(哥哥) 阿姐(姐姐)
“老”:遍及於全地區,除了可用於稱人的詞外,還可以用於一些稱物的詞,有不少是與國語不相同的。例如:
老叔(叔叔) 老弟(弟弟) 老妹(妹妹) 老公(丈夫)
老婆(妻子) 老表(表兄弟) 老庚(同年) 老華(同郡望)
(二)詞尾“頭”、“公”、“牯”、“婆”、“嫲”、“佬”
“頭”:多用在無生物名詞或時間詞後面,也用於動物和人。如:
石頭 牆頭 磚頭 缽頭 鑊頭 肩頭 灶頭
晏(an)晝頭(上午) 下晝頭(下午) 夜晡頭(晚上)
懶骨頭(指人懶惰) 叫化頭(乞討者) 豬牯頭(公豬) 雞公頭(公雞)
“公”、“牯”、“婆”、“嫲”:多用於表示動物的性別,偶用於人;前兩個表陽性,後兩個表陰性。“公”用於家禽類,“牯”主要用於四腳動物;“婆”、“嫲”則用於一切動物。如:
雞公 雞婆(嫲) 牛牯 牛嫲(婆) 貓牯 貓嫲(婆)
鴨公 鴨婆(嫲) 豬牯 牛嫲(婆) …………
鵝公 鵝婆(嫲) 狗牯 狗嫲(婆)
指人時,多為外號,含鄙視意味。如:
矮牯(男矮子) 石頭牯(男性外號) 鼻膿婆(經常掛著鼻涕的女人)
“佬”:指稱某些從事特殊職業的人。如:
打鐵佬(鐵匠) 打石佬(石匠) 剃頭佬(理髮匠) 撐船佬(船夫)
有時亦往往在一些親人稱謂後面加上“佬”、“婆”,以示親密,如:
丈人佬(岳父) 爺佬(父親) 叔佬(叔父) 舅佬(舅舅)
丈人婆(岳母) 老太婆(大嫂) 大姨婆(大姨娘)
  • 五、保存了較多的古漢語辭彙
有些古語詞,國語口語已不用了,只在一些書面詞語中出現,但在客家語中卻是常用詞。例如:
客家語稱黑色為“烏”,烏為古語詞。《三國志·魏書·鄧艾傳》:“身披烏衣,手執耒耜,以率將士”(身上披著黑色的外衣,手裡拿著耕地用的農具,做將士的表率)。
稱臉為“面”,面為古語詞。《戰國策·趙策四》:“老婦必唾其面”(老婦一定朝他臉上吐唾沫)。
稱稻子為“禾”,禾為古語詞。張舜民《打麥》詩:“麥秋正急又秧禾”(麥子收穫正忙的時候水稻又要插秧了)。
稱繩子為“索”,索為古語詞。司馬遷《報任安書》:“關木索,被菙楚受辱”(戴上刑枷,用繩子綁著,被鞭子抽打,蒙受恥辱)。
稱吃為“食”,食為古語詞。《禮記·大學》:“食而不知其味”(吃東西不知道其中的味道)。
稱早上為“朝”,朝為古語詞。李白《早發白帝城》詩:“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稱白天為“晝”,白天的上午叫“晏(音‘an’)晝”,下午叫“下晝”,晝為古語詞。《詩·豳風·七月》:“晝爾於茅,宵爾於綯”(白天出外割茅草,晚上搓繩長又長)。
稱跑為“走”,跑得飛快叫“走得飛快”、“走得狗贏”(比狗還跑得快),走為“跑”的古語詞。《韓非子·五蠹》:“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兔子跑的太快撞到樹桿上,折斷了頸而死亡)。
稱走為“行”,如俗語“慢慢行(音‘hang’),先進城(音‘sang’)”,行為“走”的古語詞。李商隱《瑤池》詩:“八駿日行三萬里”(八匹駿馬一天可以走三萬里)。
  • 六、頗具地方特色的特殊詞語
贛南客家語中有一部分獨特的詞語,頗能體現地方特色。就它們的分布來說,有些是全區性的,有些僅在某些區域使用。如:
點心(稀飯) 番瓠“pu”( 南瓜) 字管(毛筆) 調羹(湯匙)
電油(乾電池) 壽木(棺材) 單子(藥方) 點茶(抓藥)
閉痧(中暑) 駁嘴(接吻) 唱戲文(演戲) 打野話(胡說八道
豬利子(豬舌頭) 豬旺子(豬腎) 矮婆車(小轎車) 狗婆蛇(壁虎)
吊樓子(陽台) 做好事(辦喜事) 討新婦(娶兒媳婦) 有好事(懷孕)
做小月(來月經) 心氣痛(胃病) 駁電火(裝電燈) 花邊(錢幣)
汽划子(小火輪) 響雷公(打雷) 天狗食月(月食) 鰲魚轉身(地震)
冇動冇爽(沒有行動)清湯寡水(湯粥很稀) 噴天爛臭(臭味很大很大)
拱屎操尿(搗亂不停)
經得扳(韌性、耐力好,持久性強)
……
這些詞語,是贛南客家人在實踐中創造出來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贛南人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

句法

與國語相比,贛南客家語在句法上亦有一些顯著特點。
  • 特點一
“緊”、“穩”、“等”等表時態的詞放在動詞的後面:
“緊” 食緊飯(正在吃飯) 於都、瑞金、龍南、大余等地
“穩” 食穩飯(同 上) 上猶、崇義、贛縣、會昌等地
“等” 食等飯(同 上) 贛南其它地區
  • 特點二
否定副詞“嘸”相當於國語的“不”;“嘸曾”相當於“未曾”;“嘸要”用於中心片,相當於國語的“不要”,環形片則說“嘸愛”(nao)。如:
該介(gai)妹子嘸標緻(這個女孩不漂亮) 該碗菜嘸好食(這碗菜不好吃)
×嘸曾讀過書(我沒有讀過書) 佢嘸曾去過北京(他沒有去過北京)
你嘸要拱屎操尿(你不要搗亂) 你嘸要理佢(你不要理他)
  • 特點三
表示程度的副詞“多”、“少”總放在動詞的後面:
食多滴(多吃一點) 著多一件衫(多穿一件衣服)
話(wa)少兩句(少說兩句) 著少滴裳衣(少穿一點衣服)
  • 特點四
“添”相當於國語的“再”,用在句末:
等下添(再等一會兒) 食一碗飯添(再吃一碗飯)
打一場球添(再打一場球) 看一場電影添(再看一場電影)
  • 特點五
“倒”相當於國語“得到”的“到”,用在句末:
看得該場球賽倒(看得到這場球賽)
買得恁多東西倒(買得到這么多東西)
考得北京大學倒(考得到北京大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