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昂·費斯廷格(費斯廷格)

利昂·費斯廷格

費斯廷格一般指本詞條

利昂·費斯廷格 (Leon Festinger , 1919.05.08-1989.02.11)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主要研究人的期望、抱負和決策,並用實驗方法研究偏見、社會影響等社會心理學問題。他提出的認知失調理論有很大影響。1959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1972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利昂·費斯廷格
  • 外文名:Leon Festinger
  • 國籍:美國
  • 民族:猶太人
  • 出生地:美國紐約布魯克林
  • 出生日期:1919年5月8日
  • 逝世日期:1989年2月11日
  • 職業:美國社會心理學家
  • 畢業院校:紐約市立大學
  • 主要成就:提出認知失調理論
  • 代表作品:Conflict, decision, and dissonance,When prophesy fails
簡介,主要著作,著名理論,1.社會比較論,2.認知失調論,認知失調論簡介,認知失調理論的形成,認知失調理論的提出及相關實驗,開始,方法,結果,認知失調理論概要,與費斯汀格和卡爾史密斯的假設有關的問題,討論,問題和批評,認知失調理論的近期套用,大事記,相關詞條,

簡介

1919年5月8日,利昂·費斯廷格出生在美國紐約布魯克林一個俄國猶太人移民家庭,父親亞歷克斯·費斯廷格是一位自學成才的刺繡製造商,母親是薩拉·所羅門· 費斯廷格。1939 年獲紐約市立大學心理學士學位。後前往衣阿華大學,在 K.勒溫的指導下從事研究工作。1940 年獲衣阿華大學碩士學位。1942 年獲衣阿華大學心理學哲學博士學位,應聘為衣阿華大學副研究員,1943-1945 年在羅徹斯特大學任教,1945 年任羅徹斯特大學飛機駕駛員甄選訓練中心統計專員。1945 年進入麻省理工學院,參與勒溫在該校設立的團體動力研究中心的研究工作。勒溫去世後,他於 1948 年擔任了密西根大學團體動力學研究中心的計畫主任。1951 年任明尼蘇達大學心理學教授,1955 年到史丹福大學任心理學教授,同年成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68 年起轉任位於紐約市的美國社會研究新學院心理學教授直至逝世,1969 年同布拉德利(Trudy Bradley)結婚。
利昂·費斯廷格
他主要研究人的期望、抱負決策,並用實驗方法研究偏見、社會影響等社會心理學問題。早年隨勒溫進行關於欲求水準的研究,提出社會比較理論,促進了團體動力學的發展。從 1968 年起離開社會心理學領域而專注於對知覺問題的生理心理學研究,然而他的影響主要還是在於社會心理學中。他在心理學上的貢獻,主要來自於在社會心理學上兩方面的研究成果,尤其因為其認知失調理論而聞名。

主要著作

衝突、決策和失調:Conflict, decision, and dissonance,1964
利昂·費斯廷格利昂·費斯廷格
認知失調理論:A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1957
社會交往的理論和實踐
行為科學的研究方法:與 D.卡茨合著
制止和強化:Deterrents and reinforcement:The psychology of insufficient reward,與D.H.勞倫斯合著,1962
當預言失敗時:When prophesy fails,與 H.W.里根等合著,1956
非正式群體的社會壓力:與 S.夏根特等合著
社會心理學回顧:Retrospective on social psychology,1980

著名理論

Festinger在心理學上的貢獻,主要來自於在社會心理學上兩方面的研究成果:
利昂·費斯廷格利昂·費斯廷格

1.社會比較論

(social comparison theory)
此理論為Festinger於1954年「論社會比較」論文中所提出,指出團體中的個體具有將自己與他人進行比較,以從中確定自我價值的心理傾向,受到社會情境之影響,個體時而與條件勝於自己者相比較,有時將與條件劣於自己者相比較,旨在追尋自我價值。

2.認知失調論

(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
此理論為Festinger於1957年的「認知失調論」一書中所提出,認知失調論的基本要義為,當個體面對新情境,必須表示自身的態度時,個體在心理上將出現新認知(新的理解)與舊認知(舊的信念)相互衝突的狀況,為了消除此種因為不一致而帶來緊張的不適感,個體在心理上傾向於採用兩種方式進行自我調適,其一為對於新認知予以否認;另一為尋求更多新認知的訊息,提升新認知的可信度,藉以徹底取代舊認知,從而獲致心理平衡。此理論於性質上為解釋個體內在動機之主要理論,故而被廣泛用以解釋個體態度改變之重要依據。

認知失調論簡介

認知失調論(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 此理論為他於 1957 年的《認知失調論》一書中所提出,認知失調論的基本要義為,當個體面對新情境,必需表示自身的態度時,個體在心理上將出現新認知(新的理解)與舊認知(舊的信念)相互衝突的狀況,為了消除此種因為不一致而帶來緊張的不適感,個體在心理上傾向於採用兩種方式進行自我調適,其一為對於新認知予以否認;另一為尋求更多新認知的訊息,提升新認知的可信度,藉以徹底取代舊認知,從而獲得心理平衡。該理論在性質上為解釋個體內在動機的主要理論,故而被廣泛用以解釋個體態度改變的重要依據,認知失調論是動力心理學的一種新的觀點。
利昂·費斯廷格利昂·費斯廷格
認知失調理論建構的主要來源起先是他和他的學生隱身在一群信眾之中,研究他們的認知失調。這些信眾相信在某一日會有大洪水到來,他們的守護者會駕著飛船來解救他們,帶他們到一個安全的地方。對此他和他的學生提出一個假設:假設有某人十分相信一件事,並假設他受到信仰的約束,因而採取不可挽回的行動。如此一來,假如在最後他有無法否認的證據顯示自己信仰之錯誤,那么這個人不會消沉下去,反而會產生更堅定不遺的信念。而費斯廷格他們的觀察結果也正如之前假設一般,當預言會有大洪水的日期到來了,沒有飛船也沒有洪水,一些堅定不移的信眾(可能辭了工作、變賣家產),反而更相信這樣的信仰,以此來彌補信仰與現實之間的差異。
之後又和卡爾史密斯(J. Merrill Carlsmith)進行一項認知失調的實驗,他們要求受試者做一件無趣的工作,結束後告訴他們實驗的目的在於“對於工作有趣與否的預期,是否會影響之後的工作效率?”而這些人士屬於“無預期組”,並請他們告知下一位受試者這個實驗很有趣,以形成他們的預期。在這些受試者中有些被給予 1 美元,有些給予 20 美元,並被問到這件工作是否有趣?這個研究想要了解的是:事後所給予的酬金,會不會減少認知失調(一件無趣的工作,卻被要求告訴別人這是有趣的工作)的衝突,而認為這件事是有趣的。研究結果出人意料,得到 1 美元的人之中,較多人認為工作是有趣的,根據解釋:在那些得到 20 美元的人之中,他們會認為是因為 20 美元,而有合理的藉口說謊;而得到 1 美元的人,只能改變自己的想法,告訴自己這個工作是有趣的,以減少認知失調的情形。
根據上述的一些實驗結果,他歸納出人類在處理自己信念受到挑戰時,我們的認知系統會進行一些處理。簡言之,認知失調理論主要在解釋當個體知覺有兩個認知(包括觀念、態度、行為等)彼此不能調和一致時,會感覺心理衝突,促使個體放棄或改變認知之一,遷就另一認知,以恢復調和一致的狀態。
費斯廷格以認知失調理論及其研究為社會心理學及心理學的一般理論和方法增添了新的見解,從而贏得了聲譽,1959 年榮獲美國心理學會的傑出科學貢獻獎。1989年,因癌症費斯廷格逝於美國紐約市。

認知失調理論的形成

你是否曾經陷入過這樣一個處境,你不得不做一些或說一些與你態度或個人觀點相悖的事?很有可能你確實經歷過。每個人在某些時候都會經歷。當你那樣做的時候,你的真實態度或觀點發生了什麼變化呢?什麼也沒有嗎?好吧,也許真的沒有。然而,研究表明,在某些情況下,當你的行為與你的態度相反時,態度會有所改變以和行為保持一致。舉例來說,如果一個人出於實驗要求被迫發表一篇演說,而所要求的觀點或立場恰與他(她)自己的意見相左,那么演說者的觀點會轉向被迫接受的立場。
利昂·費斯廷格利昂·費斯廷格
在20世紀50年代初,各種不同的研究將這種觀點的轉變解釋為兩個過程的結果:第一,在腦中演習演講過程;第二,試著往有利於給定立場的方向考慮。早期的理論認為,為了完成這項在腦中進行的任務,被試會使自己確信那種將採取的觀點。為了使這種推理更進一步,補充的研究被處理為提供被試金錢回報以讓其作出與自己觀點相反的令人信服的演說。他們預期,回報越豐厚,演說者的觀點轉變也會越大(這聽起來很合邏輯,不是嗎?)。然而,就像很多常識難以預測人類行為一樣,研究結果剛好相反。比起微薄的利益,報酬越多,所產生的態度改變越小。若用當時流行的學習理論(如操作性條件反射,強化理論等等)來解釋,這類結果實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幾年之後,一個史丹福大學的心理學研究者萊昂.費斯汀格(Leon Festinger)提出了深具影響力的著名的“認知不協調”理論,才解釋了以上的矛盾結果。認知指任何心理過程,如思想,主張,知識單元,態度或者信念。不協調就是指不一致。因此,費斯汀格指出,當你同時持有兩種或多種在心理上不一致的認知時,你就會感到認知不協調。此時,它會在不同程度上產生不適和壓力,其程度取決於這種不協調對你生活的重要性。由於你無法改變你的行為(因為你已經完成了,或者當時的形勢壓力太大),於是你只好改變你的態度。
費斯汀格的理論來源於緊隨1934年印度地震後廣布全印度的謠言報導。謠言預測,在災區之外還會有地震,而且規模更大,波及範圍更廣。這些傳言沒有任何科學依據。費斯汀格很奇怪,人們為什麼要傳播如此具有毀滅性的聳聽危言。過了一段時間,他突然想到:也許謠言並非增加焦慮而是確認焦慮。也就是說,即使住在危險區之外,這些人仍然非常恐懼。這樣就產生了認知不協調:對自身恐懼的認知與缺乏恐懼科學證據相牴觸。所以散播將有更大地震的謠言就能確證他們的焦慮,減少他們認知的不協調。他們是先有感覺和行為,然後再設法將他們看待世界的眼光與之相吻合。

認知失調理論的提出及相關實驗

開始

費斯汀格創立了一種理論,認為在我們的社會中你的公開立場通常會與你的個人觀點或信念大體一致。所以,如果你相信“X”,而公眾立場為“非X”,你就會感到認知不協調的不適。然而,假如你知道支持“非X”的理由顯然由壓力、報酬的許諾或者懲罰威脅所確證,這種不協調就會有所削減。你越將不一致的行為視為出自己願,你的不協調程度就越深。
有一種方法可以減少這種認知不協調的不快,就是改變你的個人觀點以使它和行為一致(即改變立場)。費斯汀格認為當不協調較大時,態度和觀點的改變也越多。考慮一下,假如有人給你一大筆錢,讓你在公眾面前發表與你真實觀點相反的立場,並且你同意了,然後假定其他人也對你作出同樣要求,但是給你很少的酬勞,儘管此事不值得一為,你仍然同意了。哪種情況下你的認知不協調更大呢?按照邏輯,在酬勞較少的條件下你的認知更不協調。因為你態度的前後矛盾缺少充足理由。因此,按照費斯汀格的理論,你的個人觀點在這種情況下會改變更多。我們來看看費斯汀格(在助手詹姆斯.卡爾史密斯James.Carlsmith的協助下)是如何檢測這個理論的。

方法

假想你是一個報名參加了心理學入門課的大學生,其中一門課程要求你本學期作為被試參加3小時的心理實驗。你核對了公告欄,上面貼有眾教授和學長們正在從事的各類研究,然後你選中了一個持續2小時有關“行為測量”的實驗。如同其他心理實驗一樣,這項由費斯汀格與卡爾史密斯設計的實驗的真正目的是不能泄露給被試的,否則會使被試的行為發生嚴重偏差從而導致結果無效。原來的被試組包括71名心理學專業低年級男性學生。
你在約定時間來到實驗室(在這裡,實驗室是只是一個普通房間),你被告知這項研究耗時1小時多一點,所以在日程表上只能定為2小時。由於還有一點剩餘時間,主試告訴你一些研究心理學的人在訪問被試在實驗中的感受,然後要求你在實驗結束後與他們談談,然後你被授予第一個任務。
在你面前放了一隻內裝12個線軸的盤子,你被要求將盤裡的東西全都轉移到桌上,接著把線軸重新放入盤中,再弄空,再重裝,以此類推。你必須單手操作,速度自便。當主試一邊掐秒表一邊記錄時,你就一遍又一遍地反覆做半小時。然後盤子被移走,主試給你一塊釘有48個小方釘的木板。你現在的任務是把每個方釘順時針轉1/4圈,然後如此重複長達30多分鐘!如果這聽起來枯燥得令人難以置信,那么這剛好就是研究者的意圖。用作者的話來說,這部分實驗的目的在於讓每個被試產生統一的消極觀點。你也許同意這個目的毫無疑問已經達到了。在這項任務完成之後,實驗才真正開始。
被試被隨機分配到三個組中。在控制組,被試在完成任務後被帶到另一個房間中被問及他們關於剛完成的實驗的反應。其餘被試則被引誘入實驗更玄妙的操縱中去。在那個任務之後,主試假裝解釋實驗目的似的告訴他們,他們每個人都屬於被試組A,在操作前沒有任何提示信息。而B組中的被試在進入實驗室之前都會收到一個描述信息。他接著說道,B組中的被試所獲悉的信息是任務很有趣,而且要由一個本科生作為已完成任務的被試來傳達信息。必須記住,以上這些都是幌子,以使隨後研究中更關鍵的部分看起來真實可信,也就是說,這只是“故事的引子”。
然後主試離開房間幾分鐘。回來後,他繼續說道,現在發生了一些意外的麻煩事,他有些尷尬地解釋道,那個通常給B組傳達訊息的本科生剛好病了,現在B組有個被試正在等待,而他們很難臨時找個替補。接著他很有禮貌地問該被試是否願意加入研究,向正在等待的那個被試傳達信息。
研究者為了感謝他們的幫助會給其中一些被試每人1美元,而另一些被試則有20美元。被試同意後,主試給他一張標有“給B組”的紙條,上面寫著“這很有意義,我得到了許多樂趣,並且過得很愉快,這很有趣,很令人興奮。”然後被試得到1美元或20美元,並被帶到接待室去會見所謂新來的“被試”。他們被獨自留在接待室20分鐘,隨後主試返回,感謝他的幫助,並把他帶到訪問室,就像控制組的被試一樣,問他關於那項任務的真實想法。
這整個過程聽起來有點兒複雜,但實際上並非如此。根據預算共有3組,一組為了1美元關於任務的態度撒謊,一組為了20美元撒謊,而控制組則如實相告。由於程式錯誤,其中11名被試沒有列入最終的統計分析,所以每組共有20個被試。

結果

研究結果反映了在最後訪問階段每個被試對那個枯燥任務的真實感覺。研究者要求他們按以下方式評估實驗。
1、這項任務有趣嗎?按從-5(極其枯燥無味)到+5(非常有趣)評分。0分意味著任務中性,既非有趣又非乏味。
2、你對完成這類任務的能力了解多少?按0-10評分。0表示自己一無所知,10表示對此了如指掌。
3、你認為本實驗任務有什麼重要價值嗎?按0-10評分。0表示毫無科學價值,10表示表示很有研究必要。
4、你是否想參加另一個類似的實驗?按-5(明顯不想參加)到+5(明顯想參加)評分。0表示感覺中性。
訪談中回答的平均值列在表1。問題1和問題4的設計是為了驗證費斯汀格的認知不協調理論,這兩個問題中所表現出的差異極其顯著。與先前研究對此的解釋和我們用常識預期的情況相反,比起另兩組被試,為1元錢對此任務撒謊的被試表現得更喜歡這項任務,這個發現既反映在第一個直接問題中,也反映在第一組被試對參加同類實驗更強烈的意願上(即問題4)。
利昂·費斯廷格利昂·費斯廷格
表1.每種實驗情況下訪談問題的平均值
問題 控制組 1美元組 20美元組
1.這項任務有多令人愉快(-5到+5)* -0.45 +1.35 -0.05
2.有多了解 3.08 2.8 3.15
3.科學價值 5.6 6.45 5.18
4.參加同類實驗* -0.62 +1.2 -0.25

認知失調理論概要

人類努力在觀點、態度、知識、價值之間建立內在的協調、一致及和諧,這就是說,存在一種朝向認知間協調的驅力。
利昂·費斯廷格利昂·費斯廷格
1. 成對元素可能存在著無關、協調或失調的關係。
2. 如果兩個元素彼此沒有什麼含義,那么,這兩個元素就處於無關的關係。
3. 在單獨考慮兩個元素的情況下,如果一個元素緊跟著另一個元素的反面,那么,這兩個元素處於一種失調關係之中。
4. 在單獨考慮兩個元素的情況下,如果一個元素緊跟著另一個元素,那么,這兩個元素處於一種協調關係之中。
從這些定義出發,我們表明了一系列暗示著認知失調存在的情境:
1. 在兩個或更多個備擇物之間做出選擇之後,幾乎總存在著失調。相應於拒絕備擇物的積極特徵的認知元素,以及相應於選中備擇物的消極特徵的認知元素,同所採取行動的認知元素是失調的。相應於選中備擇物的積極特徵和相應於拒絕備擇物的消極特徵的認知元素,同相應於所採取行動的認知元素是協調的。
2. 通過提供獎勵或威脅進行懲罰,努力引發出與內心觀點有差異的外在行為後,幾乎總存在著失調。如果成功的引發了外在行為,一個人內心的觀點同有關行為的認知是失調的。如果不能成功的引發外在行為,那么,內心的觀點同這個人的行為的認知是協調的,但沒有獲得獎勵或遭到了懲罰的認知,同他行為的人認知是失調的。
3. 強迫或偶然接觸新信息,會產生同已有認知相失調的認知元素。
4. 群體中公開表達的分歧意見,導致了成員的認知失調。其他成員──一般是喜歡自己的人──所持一個觀點的認知,同這個成員所持有的相反觀點是失調的。
5. 當發生一個事件,而這個事件具有極大的強制力致使群體中有人產生了一致的反應時,那么群體中的一大批人身上會產生相同的失調。例如,產生了一個事件,這個事件確鑿無疑地證明某個廣泛擁有的信念是無效的。
迄今為止,我們把失調和協調定義為“全或無”的關係──即如果兩個元素彼此是有關的,那么,他們的關係或者是失調的,或者是協調的。對於失調後協調的程度,我們提出了下述兩個假設:
1. 兩個認知元素之間存在的失調或協調的程度,使這兩個元素重要性的直接函式。
2. 兩個認知群組之間存在的失調程度,是處於失調狀態的兩個認知群組之間所有關係的甲醛比例的函式,每一種失調或協調關係,都按照該關係中所涉及的元素的重要性而加權。
從有關失調程度的這些假設出發,一系列操作上的含義看來很清楚了:
1. 決定後失調的程度,使該決定的中的重要性和為選中備擇物響度吸引力的遞增函式。
2. 當同樣對於選中和未選中備擇物特徵的相同認知元素的數目增加時,決定後試跳得的程度就減少。
3. 如果說允諾的獎勵或威脅要進行懲罰,或者剛剛足以引發出外在行為,或者剛剛不足以引發出外在行為,強迫性服從所產生的失調程度便最大。
4. 如果引發了強迫服從,那么,隨著獎勵或懲罰的程度的增大,失調程度也就增大。
5. 如果沒有引發強迫性服從,那么,隨著獎勵或懲罰的程度的增大,失調的程度也就增大。
6. 隨著同一個觀點相協調的已有認知元素數目的增加,由其他表達分歧意見所產生的失調程度就減少。這些認知元素或者是相應於客觀的、非社會的信息,或者是相對於有關持同樣觀點的其他人的認知。
7. 隨著一個觀點的重要性,隨著該觀點與聲稱有分歧意見那個人的相關性,以及隨著聲稱有分歧意見那個人的吸引力的增加,來自其他人的意見分歧所產生的失調程度也增加了。
8. 這個人的觀點同聲稱有分歧意見的那個人的觀點之間差異越大,由此,相應於兩個認知群組之間處於失調狀態的元素數目越多,失調程度就越大。
現在,我們看到了說明該理論的核心假設的要點:
1. 失調的存在,產生了減少失調的壓力。
2. 減少失調壓力的大小,是已有失調程度的一個函式。
這些假設自然是我們考慮減少失調的方法。有三個主要方法可以做到這一點:
1. 通過改變失調關係所涉及的一個或多個元素。
2. 通過增加同早已存在的認知相協調的新的認知元素。
3. 通過減少失調關係所涉及的元素的重要性。
把這些思考套用於實際情景中,導致了下述結果:
1. 通過增加選中備擇物的吸引力,減少未選中備擇物的吸引力,或同時操作兩者,可以減少決定後失調。
2. 通過把選中和未選中備擇物的某些特徵知覺為相同,可以減少決定後失調。
3. 通過減少這個決定各方面的重要性,可以減少決定後失調。
4. 如果引發了強迫性服從,通過改變內心的觀點,使之同外在行為一致,或通過擴大所涉及的獎勵或懲罰的程度,可以減少失調。
5. 如果沒有引發強迫性服從,通過加強原有內心的觀點或通過把所涉及的獎勵或懲罰降到最低程度,可以減少失調。
利昂·費斯廷格利昂·費斯廷格
6. 失調的存在導致了追求能提供與現有認知元素相協調的認知的新信息,而避免有可能增加現有失調的新信息。
7. 當在失調中所涉及的某些認知元素是對自己行為的認知時,通過改變行為,於是直接改變了這個認知元素,可以減少失調。
8. 被迫或偶然接觸可能增加失調的新信息,常常導致該人在努力避免增加失調時對所接觸到的新的信息產生錯誤的解釋和錯誤的知覺。
9. 由其他人表達分歧意見所產生的失調,可通過改變自己的觀點,通過影響其他人改變其觀點,通過拒絕有分歧意見的其他人而減少。
10. 失調的存在,將會導致尋求那些早已贊同這個人想要建立或維持的認知的其他人,也會導致發起溝通和影響過程,以努力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
11. 只有表明通過改變觀點從而減少了這個人的失調程度,加之於一個人身上的影響在產生觀點改變方面更有效。
12. 在彼此互相聯繫的許多人都產生同樣失調的情境中,通過獲得社會支持來減少失調是非常容易實行的方法。
為了對該理論的簡要概述做一總結,我們對於人們努力減少失調的效果進一步說明如下:
1. 努力減少失調的效果,將取決於在失調中所涉及的認知元素對改變的抵制,取決於能提供新的、與現有認知相協調的認知元素的信息的可獲得性,或取決於能提供新的、與現有認知相協調的認知元素的其他人的可獲得性。
2. 一個認知元素對改變的主要抵制來源,是這些認知元素對“現實”的反應程度,以及這個元素同許多其他元素所處協調關係的程度。
3. 在兩個認知元素之間可能存在的最大程度的失調,相等於兩個元素中具有較少抵制的那個元素對改變的抵制力。如果失調超過了抵制力的程度,具有較少抵制的那個元素將被改變,由此減少了失調。

與費斯汀格和卡爾史密斯的假設有關的問題

討論

用費斯汀格的話來說,認知不協調理論是指:
1、如果說服一個人去做或去說一些與他個人觀點相反的事時,他就會有一種改變觀點以和自己言行一致的傾向。
2、引起公開行為的壓力越大,上述趨勢就越微弱。
費斯汀格和卡爾史密斯的發現顯然支持了這個理論。費斯汀格對此的解釋為,當人們表現出前後態度不一致(如說謊),但有充分的理由(20美元)這樣做時,他們就會經歷一個較小程度的認知失調。因此便不會感覺到有改變其觀點的特彆強烈的動機。
另一方面,對其矛盾態度沒有充分理由(1美元)的人會感到更多的認知失調,故而為了減少這種不適會更徹底地改變其態度。該理論可以被形象地表述如下:
矛盾態度--行為理由充分--輕微認知失調--小程度的態度轉變
矛盾態度--行為理由不充分--嚴重認知失調--大程度的態度轉變

問題和批評

費斯汀格本人就曾預期到那些理論受自己新觀點威脅的早期研究者會企圖批判他的結果,並提出一些其他的解釋為了反駁這些批評,真被試對新來“被試”撒謊的過程被錄進磁帶,然後由兩個獨立的毫不知情(1美元或20美元)的評估人評判。統計結果顯示,這兩組被試謊言的內容和說服力都沒有顯著差異。因此,對此結果唯一明顯合理的解釋就是費斯汀格的認知不協調理論了。
自從費斯汀格和卡爾史密斯證實了認知不協調理論以來,研究者們紛紛改善而非拒絕這項理論。這些不同改版由庫伯(Cooper)和法西奧(Fazio)(1984)進行總結,他們將認知失調中態度的轉化過程分成四個必要步驟。
第一步,這種態度矛盾必須產生人們不願有的消極影響。費斯汀格和卡爾史密斯的被試不得不對同學撒謊以說服他們參加一個非常枯燥的實驗,這樣就產生了所要求的消極影響。這也解釋了為何當你恭維某人衣服漂亮而你其實對其根本無法容忍時,你對衣服的態度不會改變。
第二步,被試必須對這種消極影響負有責任感。通常這涉及到一個選擇問題。如果你自己對消極結果做出態度改變的選擇,你會體驗到認知不協調。然而,如果某人強迫你那樣做,你就不會產生對行為的責任感,因而也就不會產生認知失調。雖然費斯汀格和卡爾史密斯的文章標題用“被迫應允”這個詞,被試實際上還是相信他們的行為是出於自願。
經證實,生理喚醒(第三步)也是認知不協調過程中一個必要的組成部分。費斯汀格認為不協調是一種不適的緊張狀態,它驅使我們改變態度。研究表明,當被試自由地表現出態度的矛盾時,他們確實有生理喚醒的體驗。費斯汀格和卡爾史密斯沒有測量被試的這一指標,但可以可靠地假定,生理喚醒確實出現。
最後,也就是第四步,被試必須意識到,生理喚醒是由態度矛盾引起的。在費斯汀格和卡爾史密斯的研究中,被試所感到的不適應該被輕易和顯然地歸因為自己對同學了撒謊。
費斯汀格和卡爾史密斯的認知不協調理論已經成為一個被廣為接受並且被大量引用的心理學原理。大多數心理學家認為我們的觀點和態度由兩個基本過程引起:一個是勸說——由其它人積極活動以勸服你改變態度,另一個就是認知不協調。

認知失調理論的近期套用

不同的研究者以不同的背景確證了費斯汀格和卡爾史密斯的理論和結果。其中一項有趣的研究讓被試評估在一次(維吉尼亞)州長競選中險勝的當選者和被淘汰者分獲的票數(貝根Beggan和阿里森Allison,1993)。結果表明,被試明顯高估獲勝者的得票數,而且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效果逐漸增加。根據費斯汀格和卡爾史密斯的認知不協調理論,此結果表明,當一位競選者的勝出成為事實時,被試的態度與行為之間就會達成認知一致性。
一項另一領域的研究發現,在某些情況下,人們確實可能為了較少的回報工作得更為努力。挪威的研究者發現,在完成簡單任務時,獲得低報酬的被試要比得到高報酬的被試表現得更加精力充沛(斯瓦爾多Svartdal,1993)。這可以用認知不協調理論的一個變式來解釋,就是說,你對一項任務難度的認知將取決於你所獲得酬勞數。你會假設報酬付得越多,任務也應該越難。
最後,基於費斯汀格認知不協調理論的最新研究由加州大學的艾洛特.阿倫森(Elliot Aronson)和桑塔.克魯斯(Santa Cruz)合作完成,其研究重點在於改變學生的冒險性行為。性活躍的學生被要求製作一張關於保險套如何減少感染愛滋病危險的錄象帶。在做完錄象帶之後,一半學生被要求分組討論為什麼大學生要抵制使用保險套,並引用他們自己不用保險套的經驗。換句話說,這些被試不得不承認他們並不總是堅持剛才錄象帶中所提倡的觀點。他們必須面對自己的矯飾,其它參與製作錄象帶的學生則沒有進行以上的討論。當給所有學生買保險套的機會時,比起僅製作錄象帶的那組,矯飾組中有92%的學生說他們每次性交時都用保險套,而另一組中只有55%的人這樣報告,但這裡沒有要求他們公開承認態度的轉變。這是一個認知不協調理論套用的典型範例。你越是被迫面對你的信念和行為間的矛盾,你越會感到認知不協調。因此你就越有改變行為的動機。作為認知不協調理論的積極倡導者,阿倫森強調了認知不協調理論在真實生活中改變人們行為時的重要性,他解釋道:“我們大多數人終日做著矯飾行為,因為我們會自我蒙蔽,但如果有人來強迫你面對這種行為,恐怕你就無法對此付之一笑了。”

大事記

1919年 5月8日:出生於紐約市,父親為刺繡工廠廠主。
1939年 畢業於紐約市立學院,進入愛荷華州立大學,在Lewin指導下,從事心理學研究。
1940年 取得愛荷華大學碩士學位。
1942年 取得愛荷華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應聘為愛荷華大學副研究員。
1945年 任羅徹斯特大學飛機駕駛員甄選訓練中心統計專員。
1945年 參與Lewin於麻省理工學院所主持的團體動力研究工作。
1945-1955年:擔任密西根大學、明尼蘇達大學、史丹佛大學、以及紐約美國社會研究院新學院教授。
1955-1989年:榮任美國科學院院士
1959年:獲頒美國心理學會傑出科學貢獻獎。
1989年:病逝於紐約,享年70歲。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