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不協調論

認知不協調論是指用以說明態度和行為改變的理論。費斯廷格1957年提出。他認為:“人類有機體試圖在其意見、態度、知識和價值觀之間建立內在的和諧性和一致性。即個人的認知存在著一種協調的內驅力”,假如這些因素不能很好地相符合,個體就會產生認知失調,以減少這種不愉快的情緒體驗。

根據費斯廷格的理論,與態度有關的認知成分之間存在三種關係:(1)認知協調,如“抽菸有害健康”和“我不抽菸”;(2)認知無關,如“我身高1.65米”和“我喜歡吃水果”;(3)認知不協調,如“我覺得這項工作枯燥無味”,但又對別人說:“這項工作挺有趣”。費斯廷格認為,認知不協調的程度取決於不協調認知的數目和認知的重要性程度。認知不協調程度一毒器袈悲器差群。認知不協調程度越強,驅使個體減輕不協調的壓力越大。個體減輕不協調的方式有三種:(1)改變不協調關係中的一個或幾個認知要素;(2)增加與已有認知相協調的新的認知要素;(3)減少不協調關係中認知要素的重要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