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溫

勒溫

庫爾特·勒溫(Kurt Lewin1890.09.09-1947.02.12),德裔美國心理學家,拓撲心理學的創始人,實驗社會心理學的先驅,格式塔心理學的後期代表人,傳播學的奠基人之一。他是現代社會心理學組織心理學套用心理學的創始人,常被稱為“社會心理學之父”,最早研究群體動力學和組織發展。1947年2月12日,他因心臟衰竭於麻薩諸塞 州紐頓維爾突然逝世,終年56歲。 勒溫對現代心理學,特別是社會心理學,在理論與實踐上都有巨大的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庫爾特·勒溫
  • 外文名:Kurt Lewin
  • 國籍:美國
  • 民族:猶太族
  • 出生地:德國波森省莫吉爾諾(今屬波蘭)
  • 出生日期:1890年9月9日
  • 逝世日期:1947年2月12日
  • 職業:心理學家
  • 畢業院校:柏林大學
  • 主要成就:創立拓撲心理學
  • 代表作品:《拓撲心理學原理》
  • 地位:社會心理學之父
人物生平,大學生活,從軍參戰,學術生涯,主要學說,個人成就,心理學體系,群體研究,理論成果,科學理念,場論思想,團體理論,人才培養,局限性,唯心主義,數學主義,時間差異,主要著作,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大學生活

1890年勒溫生於德國普魯士的波森省莫吉爾諾鄉村(今在波蘭)的一個中產階級猶太家庭。兄弟姐妹四人,他排行第二。父親擁有並經營一家百貨店。1905年,全家遷往柏林,他在柏林上完中、國小、計畫到弗賴堡大學學醫,但很快他放棄了這種想法。在慕尼黑大學上了一學期,1910年開始攻讀心理學哲學博士,成為C.斯圖姆夫的關門弟子,當時格式塔心理學派的三位創始人M.韋特海默、K.考夫卡和W.柯勒也都是斯圖姆夫的學生。在柏林大學期間,除學習心理學外,他也學習數學和物理學,他完成了許多關於聯想和動機的重要研究,並開始創建他的場論。
勒溫勒溫

從軍參戰

勒溫在1914年完成博士生必修課,此時正逢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直到1916年他才獲得博士學位。大戰期間他在德國陸軍作為志願兵服役4年,作過陸軍中尉,曾因受傷而獲頒鐵十字勳章。1917年,他和教師瑪利亞結婚,他們有兩個孩子,這場婚姻維持了10年。在1917年受傷療養期間,他發表了“戰爭形式”一文,文中首次提出場論的初步概念。戰爭結束後,他回柏林大學在心理研究所作教員和研究助教。他是一個善於激發學生興趣的教員,很多學生紛紛跑到他班上,並在他指導下做研究工作。
勒溫勒溫

學術生涯

1921年他成為柏林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次年任講師,1927年晉升為教授,在此期間與格式塔心理學派建立聯繫,並成為該學派的積極倡導者。1929年他參加了在美國耶魯舉行的國際心理學家會議,同年他和蓋特爾德結婚,婚後育有兩個孩子。1932年應E.波林之邀赴美任史丹福大學訪問教授6個月,任期結束後,因逃避納粹執政後對猶太人的迫害,於1933年從德國來到美國定居,1940年成為美國公民。
他在康奈爾大學任兒童大學教授兩年(1933-1935),之後,他被任命為愛達華州立大學兒童福利所心理學教授。1944年受聘到麻省理工學院任教,並擔任由他創辦的群體動力學研究中心主任。同時,他還是美國猶太人會議的社會相到關係委員會主任,該會從事社會問題研究。
1947年2月12日,他因心臟衰竭於麻薩諸塞州紐頓維爾突然逝世,終年56歲。

主要學說

團體動力學說
是勒溫把其早期研究個體行為的心理動力場或生活空間學說套用於研究社會問題的結果,它以研究團體生活動力為目的,主要研究團體的氣氛,團體內成員間的關係、團體的領導作風等。團體動力學把群體研究與實證的實驗方法結合了起來,這對後來的社會心理學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勒溫認為團體是一個動力整體,這個整體並不等於各部分之和,整體中任何一個部分的改變都必將導致整體內其它部分發生變化,並最終影響到整體的性質。團體不是由一些具有共同特質或相似特質的成員構成,特質相似和目標相同並不是團體存在的先決條件。團體的本質在於其各成員間的相互依賴,這種相互間的依賴關係決定著團體的特性。勒溫認為團體和個體一樣都是真實的,而非神秘的,因此,勒溫直接就把研究個體心理學的方法搬了過來,認為生活空間的概念也一定適應於對團體的研究。勒溫指出,個體和他的情境構成了心理場,與此相同,團體和團體的情境就構成了社會場;個體的行為主要由其生活空間內各區域間的相互關係決定,團體的行為也主要由團體的社會場中各區域的相互關係所決定。 任何一個團體都面臨著內聚和分裂對抗的壓力,分裂的壓力主要來源於團體內各成員間交往的障礙或團體內每個個體的目標和團體目標間的衝突;內聚力則是團體內抵抗分裂的力量,內聚力是指團體成員間的正效價或吸引力,它的強 度依賴於個體求得成員資格的動力強度。分裂和內聚是團體中時刻進行鬥爭的一對矛盾,一個良好的有生命力的團體必須要有較強的內聚性才能防止團體的分裂。勒溫及其學生研究了怎樣培養一個團體的內聚性的問題。
勒溫勒溫
勒溫的一個學生貝克設計了一個讓被試成對地合作完成一套圖畫的實驗,通過這個實驗貝克得出結論,團體的內聚性是由以下三種基礎而形成的:一是個體由於對其它團體成員的喜愛而喜愛團體;二是由於團體成員資格能賦予成員以一定聲望而使團體成員喜愛團體;三是由於團體是達到個人目標的手段而使團體成員喜愛團體。同時貝克還發現,不論團體內成員間相互吸引的原因如何,越是密切結合的對象越能夠力求意見一致,越是密切結合的對象也越受團體討論的影響。
勒溫、李波特、懷特的一個關於“專制氣氛”和“民主氣氛”的實驗表明,團體的內聚性也受領導者的工作作風的影響。一般而論,民主的小組更富有成果,內聚性較強,小組內成員對待領導的態度也較好,小組成員間的分歧干擾更少,民主小組在活動的創造性上相對也較高。與民主小組相比,專制小組在活動中不是更放肆就是更漠然,但漠然的小組當小組領導不在時卻爆發出更放肆的行為。當實驗中故意對各小組展開攻擊時,專制小組顯得士氣低落,並有分崩離析的傾向,而民主小組則比受攻擊前團結 得更緊密。另外,在這個實驗中,勒溫等還發現一個奇怪且令人迷惑的現象,即孩子從民主氣氛過渡到專制氣氛要比從專制氣氛過渡到民主氣氛更容易。
勒溫和他的同事、學生等所做的另外一些實驗也表明,團體成員對團體活動的興趣、團體內成員的交往頻率、各成員的遵從行為等也都能影響到一個團體的內聚力。
勒溫.拓撲心理學原理勒溫.拓撲心理學原理
團體與行為改變的研究:勒溫還對團體對其成員行為改變的影響做了系統研究。在研究中他發現,團體決定比單獨做出的決定對團體中的個人有較持久的影響。勒溫根據實驗得出結論:無論是訓練領導、改變飲食習慣等,如果首先使個體所屬的社會團體發生相應的變化,然後通過團體來改變個體的行為,這樣做的效果遠比直接去改變一個個具體的個體更好。反過來,只要團體的價值不發生變化,個體就會更強烈地抵制外來的變化,個體的行為就不容易發生變化。這實際上就是格式塔整體比部分更重要的思想的具體體現。
勒溫在這種實驗研究的啟發下,開始把這種方法廣泛運用於社會各方面的改造上。他提出了改變社會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稱為“解凍”,即儘可能減少或消除與團體過去標準的關聯;第二階段引進或制定一個新標準固化;第三階段是“再凍結”,這是建立在新標準之上的一種重新建構。在所有的這三個階段中,個體都要參與團體的決定,這樣比單是向每一個個體提出改變要求要好得多。
社會心理學說
另外,勒溫也希望利用他的團體與行為改變方面的研究來解決一些社會問題,主要解決關於社會問題同引起變革的觀念之間的關係,他把這種解決社會生活實際問題的研究稱為行動研究。與此同時,勒溫在行動研究中還比較關心種族衝突問題和社會偏見問題,他曾親自指導了關於社團中集體住宿對偏見的影響的研究、關於服務機會均等的研究和關於兒童偏見的發展和預防的研究等。
勒溫對社會心理學的一個重要貢獻是他於1942年建立了社會問題心理學研究會,這個學會大促進了以解決社會問題為主旨的研究。
動力場理論
勒溫對科學發展的基本結構做了分析,並以此作為自己心理學理論的基礎。勒溫認為科學
已經經歷了三個發展的時代,他分別把這三個時代命名為思辨的時代、描述的時代和建設的時代。根據這種分類,勒溫認為構造主義心理學屬於一種描述性科學,純粹是由現象的邏輯順序維繫在一起的,它對解決社會生活問題基本沒有什麼作用。反之,勒溫認為心理學必須成為伽利略式的科學。因此,勒溫在其理論中比較追求心理學的定律(主要是在一般情境中概括得到的),並根據這些定律來對個體所處於特殊情境中的行為做出有效的推論和預測,勒溫的心理學理論正是基於這一思想而提出的。
心理環境
和其它格式塔心理學家一樣,勒溫也把行為作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他提出的行為公式是B=f(P,E),在這個公式里,B代表行為,f是指函式關係(也可以稱為一項定律),P是指具體的一個人,E是指全部的對心理場的解釋環境。用文字來解釋這個公式的話,就是說行為是隨著人與環境這兩個因素的變化而變化,即不同的人對同一的環境條件會產生不同的行為,同一個人對不同的環境條件會產生不同的行為,甚至同一個人,如果情境條件發生了改變,對同一個環境也會產生不同的行為,勒溫的這種描述顯然比較符合客觀實際狀況。 為了更確切地具體分析一個人在特定情境中的行為,勒溫提出了心理環境這一概念,心理環境也就是實際影響一個人發生某一行為的心理事實(有時也稱事件)。這些事實主要有三個部分組成:一是準物理事實,即一個人在行為時,對他當時行為能產生影響的自然環境;二是準社會事實,即一個人在行為時,對他當時行為能產生影響的社會環境;三是準概念事實,即一個人在行為時他當時思想上的某事物的概念,這一概念有可能與客觀現實中事物的真正概念之間存在差異。在這裡勒溫提出了所謂的“準事實”,他是想借用這個概念來說明影響人行為的事實並非客觀存在的全部事實,而是指在一定時間、一定情境中實實在在具體影響一個人行為的那一部分事實。這一部分事實有時候可能與客觀存在的事實相吻合,也有時候可能不吻合。勒溫的這一思想實際上反映了他的整體論的觀點。
心理動力場學說
心理場是勒溫心理學體系中的一個最重要概念,同時也是其理論的核心。場這個概念是勒溫從物理學中借用過來的,勒溫認為心理場就是由一個人的生活事件經驗和未來的思想願望所構成的一個總和,也就是說,心理場包括一個人已有生活的全部和對將來生活的預期。勒溫又認為,每一個人心理場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這三個組成部分都不是恆定不變的,它們會隨著個體年齡的增長和經驗的累積在數量上和類型上不斷豐富和擴展。同時每個人心理場的擴展和豐富在速度和範圍上又有其個別差異性,但總的來說一個人的生活閱歷越豐富,則他的心理場的範圍就越大,層次也越多。從勒溫對心理場的這些分析來看,心理場這個概念有點類似於我們平常所說的認知結構。不過在勒溫的心理學中,勒溫主要藉助心理場來研究一個人的需要、緊張、意志等心理動力要素,因此,勒溫的心理場又稱為心理動力場。 為了更好地說明心理動力場,勒溫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心理生活空間(lifespace),也簡稱生活空間。生活空間實際上就是心理動力場和拓撲學、向量學相結合的另一種心理學化的表現方式,B=f(PE)這一公式就代表了一個人的生活空間。按照勒溫的說法, 生活空間可以分成若干區域,各區域之間都有邊界阻隔。個體的發展總是在一定的心理 生活空間中隨著目標有方向地從一個 區域向另一個區域移動。而個體發展的心理過程實質就是生活空間的各個區域的不斷豐富和分化,這些區域的豐富和分化沿著多個方面進行。勒溫的生活空間其實是對心理環境和心理動力場的一個總的描繪,它後來成了勒溫理論中最有影響的一個概念。
心理生活空間,又稱生活空間。是指在某一時刻影響行為的各種事實的總體。包含了人及其環境。如果以B表示行為,P表示人,E表示環境,LS表示生活空間,那么B=f(PE)=f(LS),意即行為隨人及其環境的變化而變化,行為隨生活空間的變化而變化。生活空間中有三類事實,即準物理事實、準社會事實、準概念事實。“準”表示程度上雖然不夠,但可以作為某種事物看待。相對於客觀事實,被個體覺察到的那些事實可能與真實事實並不一致,因此只能被稱為“準事實”。同時,生活空間 可以分成若干區域,各區域之間都 有邊界阻隔。個體的發展總是在一定的心理生活空間中隨著目標有方向地從一個區域向另一 個區域移動。
生活空間生活空間
行為動力學說
為了對個體的心理事件在生活空間中的移動做出具體的陳述,勒溫首先對心理事件
移動的動力作了分析。他借用拓撲學的概念來陳述心理事實在心理生活空間中的移動。但拓撲學缺乏方向的概念,勒溫於是又藉助數學中向量分析的概念來陳述心理事實的動力關係及其方向。勒溫一生中用了很大的精力致力於心理事實在生活空間中的移動及移動的動力系統的研究,這樣勒溫就提出了他的以需要為動力的動機體系,這一動機體系主要包括六個基本概念:需要、緊張、效價、矢量、障礙和平衡。
1.需要
是勒溫心理學中行為的動力源,它主要是指個體的某種由生理條件的缺失所引起的一種動機狀態,即主體對某一外界對象所產生的欲望,或達到某一目標的意向。勒溫把需要分 為兩種:一是客觀的生理需要,二是準需要,勒溫的準需要是指在心理環境中對心理事件起實際影響的需要,也就是個體所具有的一種心理需要。在勒溫心理學中所提到的需要一般是指第二種需要,也即準需要,他認為這些準需要對人的行為起著實際的影響。
勒溫著作勒溫著作
2.緊張
是伴隨需要而產生的一種情緒狀態,也稱內部張力。勒溫認為需要的內驅力不是聯結作用而是一種內部張力狀態,當人產生某種需要時,伴隨著就會產生一種緊張的心理系統,這時人的心理就會失去平衡,只有消除這種緊張或至少是減弱這種緊張的情境出現時,個體才能重新恢復平衡。
3.效價
原是化學方面的一個名詞,勒溫在這裡用它來表示個體對一個對象喜愛或厭惡的程度,對象如果能滿足個體的需要或對個體有吸引力,那么這個對象就具有正效價;反之,對象如果對個體有威脅或惹人生厭則這個對象就具有負效價。在這裡我們必須認識到,對象並非真的具有化學概念中說的那種“價”的意義,勒溫所謂的效價,其實是指人在一定的情境中對對象產生的一種主觀情緒體驗。
勒溫著作勒溫著作
4.矢量
在數學上原指一條有向直線,勒溫利用這一概念來表示對象吸引力的方向或強度。也就是說,矢量(有時也稱向量)在勒溫的心理學中就是指人與一定的對象間所產生的有方向的吸引力或排斥力,吸引力會使人趨向目標,排斥力會使人背離目標。勒溫曾用圖示和文字對衝突的多種形式進行了精彩的分析,這些衝突主要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種衝突類型是雙趨衝突。這種衝突 存在於一個人面臨兩個具有差不多同等吸引力的正效價對象之間,他必須就其中的某一個對象做出一種選擇。但這種情況並不會維持很久,當這個人在一些因素的影響下開始向其中的一個目標移動時,這時較近的那個目標就開始增強它的吸引力,而遠離的那個目標的吸引力就開始下降,這就出現了心理學上的目標梯度效應。即當目標越來越接近時,目標的激勵作用和吸引力也會越來越增大。
勒溫著作勒溫著作
第二種衝突類型是雙避衝突。這種衝突就是指一個人面臨兩項都想逃避的對象時,他必須就其中的一項做出自己的選擇,也就是我們生活中常說的左右為難的情境。當一個人面臨這種情境時,一般是在兩害之中取其相對較輕的一項。
第三種衝突類型是趨避衝突。這一種衝突形式和上兩種衝突形式有所不同,它是指一個人對同一個對象又趨又避,也就是我們生活中的所謂又愛又恨。在這一種情境中正效價和負效價是平衡的,如果你向正效價一方移動時,那負效價的一方就會產生相等的排斥,因此這種情境中矢量運動的可能性最小,所以生活中許多人戒菸經常是半途而廢。
以上是三種基本的衝突方式,勒溫在分析這些衝突方式時也承認生活中有更複雜情境出現的可能性,即一個人面臨許多的選擇目標,而每一個選擇目標又有趨避的可能性,這就是我們現代心理學中常提到的多重趨避衝突。
5.障礙
也是勒溫動機體系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勒溫認為障礙可能是物、人、社會制度、法律等,也就是說凡是任何阻礙個體去達到預定目標的事物都稱為障礙。當個體接近障礙時,障礙便具有了負效價的性質。障礙能引起人的探索行為,人在探索過程中通常是繞過障礙而達到目標,當繞不過時人就會對障礙發起攻擊,通過消除障礙來達到目標。

6.平衡
勒溫著作勒溫著作
是勒溫動機體系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平衡是相對於不平衡而言的,而人的不平衡是喚起人需要的一個前提條件。勒溫把不平衡定義為“一種貫穿個人全身的程度不同的緊張狀態。(查普林、克拉威克,1989,p.86)與此相反我們就可以把平衡解釋為這種緊張狀態的解除。在生活中,人的一切動機行為的最終目的都是回到平衡狀態,從而使人的緊張狀態得到解除。但這種平衡只是暫時的,人就是在這種平衡——不平衡——平衡的過程中不斷得到發展。

個人成就

心理學體系

勒溫對 現代心理學,特 別是社會心理學,在理論與實踐上都有巨大的 貢獻。這表現在:他在意志動機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彌補了格式塔心理學在情緒意志方面研究的不足。他對志願水平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實驗研究,這些研究證明人們在活動中成功或失敗的體驗在大程度上取決於人的志願水平。他很重視社會心理學的研究。他的實驗證明,在民主領作風下工作效果比在專制或放任的作風上都要好.
勒溫勒溫

群體研究

群體動態研究他最後的一大成就,就是他為群體動態研究中心設計了"行動研究"計畫。他接觸了許多組織與個人,這些組織和個人都希望改進工業與社會團體中的群體關係,因此,他認為有必要進行很多的研究。

理論成果

勒溫曾提出心理學的許多理論。他認為應該用"拓樸學"和"向量分析"的概念來闡明心理的現象。拓樸學可以幫助了解在一特殊的生活空間之內可能發生的某些事件,不可能發生某些事件,而向量分析是進一步明確在一個特殊的個案之內,哪些事件有可能實現。因此,勒溫的心理動力學體系,包括拓樸學心理學與向量心理學,是一種數學主義的心理學。勒溫還提出,"張力 "學說。認為當一個具有一定的動機或者需要已得到滿足或實現,張力減弱;反之,需要得不到滿足,動機客觀受到阻止,則張力增加,勒溫還提出"行為的動力"的理論,認為推動行為的力量是需要和意志。進而提出"障礙學說",認為對於心理移動具有抵抗作用的疆界,叫做障礙。障礙可按抵抗的程度而有不同的強度。還提出一系列的"人格組織"等理論。
勒溫勒溫

科學理念

勒溫創造性地借用了物理學、數學等學科的概念,並把這些概念和心理學巧妙地結合了起來,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拓撲心理學體系,這在心理學史上絕對是一件開創性工作。

場論思想

勒溫把他的場論思想套用於研究社會問題,從而開創了團體動力學。團體動力學對實驗的社會心理學的產生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勒溫著作勒溫著作

團體理論

勒溫的團體動力學的研究方式也對後來心理學的理論聯繫實際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如他曾把現實問題變成可控制的實驗,以便社會能從嚴密的實驗研究中獲得好處,同時這又可以避免學院式實驗室的人為性和枯燥性。勒溫的這種研究方式大大提升了心理學的套用性。同時這也更加促使心理學開始關注我們身邊的一些社會生活實際,並最終使心理學從實驗室走向了社會生活。

人才培養

勒溫培養了一大批心理學人才,特別是培養了大量的實驗社會心理學人才。勒溫的學生海德、費斯廷格等就是在勒溫的影響下才建立了社會認知心理學。
費斯廷格費斯廷格

局限性

唯心主義

勒溫的心理學體現著明顯的主觀唯心主義觀點,這一點從他的心理生活空間理論中可以得到反映,他的所謂的區域、疆界、移動等基本是主觀想像的。同時其理論中存在了太多的不能被證明的假設。
對心理場的解釋對心理場的解釋

數學主義

勒溫的心理學理論還存在著一定的混亂,特別是混淆了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界線。如他的心理環境、生活空間等概念有時指的是物理世界,有時又是指純心理世界。而且他從物理學、數學中借來的概念並沒有顯示出什麼明顯的優越性,反而在一些地方造成了心理學概念的混亂,變成了數學主義心理學。

時間差異

3、勒溫忽視了個體的過去歷史。他的動力學理論總是涉及一個比較小的時間差異,這使人們感到他的理論似乎顯得很單薄,缺乏厚度。

主要著作

《拓樸心理學原理》(1936年)、《心理的力的表述和測量》(1938年)、《解放社會衝突》(1948年)、《形勢心理學原理》(1949)、《社會科學中的場論》(1951)等。
勒溫

人物評價

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向量、動力場、拓撲心理學和生活空間等許多新概念,形成了他獨創的心理學理論。群體動力學和場論是他對心理學理論的傑出貢獻。因此,他在西方贏得了很高的社會聲譽,將他與 S.弗洛伊德、B.斯金納等人相提並論,以讚揚他的開拓與創新精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