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哺乳綱動物)

象(哺乳綱動物)

長鼻目(Proboscidea)哺乳動物。有非洲象(Loxodonta africana)和印度象(Elephas maximus)2種。絕種的*猛獁象(mammoths)亦屬長鼻目。皮膚粗糙,體毛淺灰至褐色。鼻與上唇癒合成長鼻,強壯有力,能蜷曲,用來獲取食物(樹葉、樹枝及其他植物)和飲水。上頜有一對切牙,為不斷生長的*獠牙(ivory tusks),為此,長期被捕殺。偷獵象已使非洲象的數量由1979年的130萬頭下降到1989年的60萬頭,引起了人們對這種動物生存的關切。喜群居。妊娠期21—22個月,壽命60—70歲。非洲象為現存最大的哺乳動物。肩高3—4米,體重5—7.5噸。印度象較小,有靈性,易馴服,在印度、緬甸、泰國和馬來西亞被用作役畜。現被認為是瀕危物種。

基本介紹

釋名簡介,外形特徵,生活習性,群居,食物,發展歷史,現存三種象,非洲象,非洲森林象,亞洲象,種群現狀,種群,分布範圍,有關大象趣聞,威脅,

釋名簡介

象,哺乳綱長鼻目象科。主要外部特徵為柔韌而肌肉發達的長鼻,具纏卷的功能,是象自衛和取食取水的有力工具。
象有、白二種顏色,形體龐大,它的身高丈多。是身高的2倍,眼睛像豬。四腳像柱子粗柱,沒有指甲爪甲。行走時先移動左腳,臥下時用臂著地。它的頭不能俯地,它的頸不能旋轉,它的耳朵下垂。它的鼻子長長的能垂到地上,平時彎卷著,鼻端很深,可以開閉。食物飲水都從鼻捲入口,一身的力量,都在鼻上。所以傷了鼻子,象就死了。

外形特徵

象肩高約3米多,體重2~8噸。頭大,耳大如扇。四肢粗大如圓柱,支撐著巨大身體,膝關節不能自由屈曲。鼻長几與體長相等,呈圓筒狀,伸屈自如;鼻孔開口在末端,鼻尖有指狀突起,能揀拾細物。上頜具1對發達門齒,終生生長,非洲象門齒可長達3.3米,亞洲象雌性長牙不外露;上、下頜每側均具6個頰齒,自前向後依次生長,具高齒冠,結構複雜。每足5趾,但第1、第5趾發育不全。被毛稀疏,體色淺灰褐色。雄象睪丸隱於腹腔內;雌象前腿後有2個乳頭,妊娠期長達 600多天,一般每胎1仔。象是現存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它的嗅覺和聽覺發達,視覺較差。長鼻起著胳膊和手指的作用,能攝取水與食物送入口中。巨大的耳廓不僅幫助諦聽,也有散熱功能。雄性(非洲象雌雄均有)的長獠牙是特化的上頜門齒。亞洲象前肢5指,後肢4趾,非洲象前肢3趾。非洲象長鼻末端有2個指狀突起,亞洲象僅具1個;非洲象的兩種象耳大,體型較大,亞洲象耳小,身體較小,體重較輕。

生活習性

象棲息於多種生境,尤喜叢林、草原和河谷地帶。群居,雄性偶有獨棲。以植物為食,食量極大,每日食量225千克以上。壽命約80年。一些象已被人類馴養,視為家畜,可供騎乘或服勞役。象牙一直被作為名貴的雕刻材料,價格昂貴,故象遭到大肆濫捕,這也是它們數量急劇下降的原因之一。

群居

象是群居性動物,以家族為單位,由雌象做首領,每天活動的時間,行動路線,覓食地點,棲息場所等均聽雌象指揮。而成年雄象只承擔保衛家庭安全的責任。有時幾個象群聚集起來,結成上百隻大群。
象

食物

大象是陸地上最大的哺乳動物,以嫩葉,野果,野草,野菜,嫩竹等植物為食.大象雖是純粹的素食主義者,但因體形高大,是陸地動物界中名副其實的大力士巨無霸,且有長鼻和長牙做武器,因此在自然界中除了人類外沒有任何天敵.夜間不能視物,所以容易在夜間受到獅子群攻擊。

發展歷史

現代象是從始祖象進化而來。據化石發現,始新世的始祖象僅吻部較長,體亦小。由始祖象次第演變成現代象。

現存三種象

非洲象

分布於非洲西部、中部、東部和南部。
非洲象生活在非洲廣大的熱帶森林、叢林和草原地帶,它是現存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群居,要由一隻雄象率領,日行性,無定居。以野草、樹葉、樹皮、嫩枝等為食。
繁殖期不固定,孕期約22個月,每產1仔,13~14歲性成熟,壽命60年以上。北京動物園1954年開始飼養展出。
非洲象是現存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雄象的體長略長於肩高(體長指鼻根至尾根的長度),尾長1~1.3米,肩高3.0~4.0米,體重3~8噸。有最常見的捕獲記錄:為一隻雄性,體全長(包括鼻子,尾巴)10.67米,前足圍1.8米,體重8噸。最大的象牙紀錄為長350厘米,重約107千克。
非洲成年象確實強悍,近年來研究表明非洲象有兩種:非洲草原象和非洲森林象。常見的非洲草原象是世界上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耳朵大且下部尖,不論雌雄都有長而彎的象牙,性情極其暴躁,會主動攻擊其他動物。

非洲森林象

非洲森林象耳朵圓,個體較小,一般不超過2.5米高,最高也只有2.8米,體重3噸。前足5趾,後足4趾(和亞洲象相同),象牙質地更硬。最近根據基因分析證明它和非洲草原象不是同一個種類。非洲草原象和非洲森林象有著明顯不同的遺傳特徵,其外表特徵也有很大的差別:森林象體形較小,耳圓,象牙較直且呈粉紅色。過去在非洲雨林中還發現過體形更小的倭象,現在被認為是非洲森林象的未成熟個體。足下肉變大,更適應缺水的生活,非常知道節約用水,而且會在沙漠中尋找水源。

亞洲象

學名:Elephas maximus
非洲象非洲象
英文名:Indian elephant
分布於中國雲南省南部。國外見於南亞和東南亞地區。亞洲象(又名亞洲大象)生活於熱帶森林、叢林或草原地帶,群居。視覺較差(主要是由於象的睫毛比較長所以影響視力),嗅、聽覺靈敏,炎熱時喜水浴。晨昏覓食,以野草、樹葉、竹葉、野果等為食。肩高2.6~3.3米,體重5~7噸。
繁殖期不固定,孕期20~22個月,每產1仔,9~12歲性成熟,壽命70~80年。北京動物園1951年飼養展出,1964年繁殖成功。
為中國一級保護動物,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
俄羅斯彼爾姆市動物園一頭名為“忠尼”的大象18日迎來了自己40歲的生日,從而成為世界上由動物園或馬戲團豢養的最長壽的大象。
在哺乳動物中,最長壽的動物是大象,據說它能活六十到七十歲。當然野生場合和人工飼養是不同的,前者的壽命短些。據記載,哥拉帕格斯群島的長壽象能活一百八十到二百歲。

種群現狀

種群

長鼻目曾有6科,其中5科已滅絕,僅餘象科1科2屬3種動物。本目動物特徵一如其名,鼻子長,鼻端生有指狀突,能撿拾細小物品。 象科包括2屬3種動物,即亞洲象和非洲象及非洲森林象。

分布範圍

長鼻目曾有6科,其中5科已滅絕,僅余象科1科共2屬3種(亞洲象屬和非洲象屬),三個物種分別為亞洲象和非洲象和非洲森林象。亞洲象歷史上曾廣布於中國長江以南及河南中南部、南亞和東南亞地區,現分布範圍已縮小,主要產於印度、泰國、高棉、越南等國。中國雲南省西雙版納地區也有小的野生種群。非洲象則廣泛分布於整個非洲大陸(除撒哈拉沙漠)。非洲森林象則居於非洲大陸中西部的森林中。

有關大象趣聞

三國志》:曹沖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時孫權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訪之群下,鹹莫能出其理。沖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稱物以載之,則較可知。”太祖悅,即施行焉。
非洲肯亞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非洲大象能辨認其它100多頭大象發出的叫聲,哪怕是在分開幾年之後。
英國一所大學研究人員在位於肯亞的國家公園錄製了一些非洲大象母親用來進行聯繫的低頻的呼聲,這些聲音是大象用來確認個體,也是用它組成的一個複雜的社會的一部分。在記錄下哪些大象經常碰面,哪些互不交往後,研究人員把這些叫聲放給27個大象群體聽並觀察它們的反應。如果它們認識這發出叫聲的大象,它們就會回應,如果不認識的話,它們要不乾脆忽略,只是聽而沒有任何反應,要不變得易怒而且戒備。研究表明它們能夠分辨來自其他14個大象群體所發出的聲音,研究人員認為,每頭非洲大象能辨認其他100多頭大象發出的叫聲,而且對於它們之間如何聯絡的記憶也相當持久。當把一頭已經死了兩年的大象的聲音播給它的家庭成員時,它們仍然回應而且走近聲源

威脅

自古以來因對象牙及其皮肉的覬覦而進行的偷獵行為皆是對大象存活的最大威脅。 歷史上,無數文明古國均以象牙作為主要工藝品的原材料,其珍貴程度足以媲美黃金。象牙貿易亦是在20世紀非洲象數量急劇下降的主要原因,並令國際間開始提倡禁止象牙貿易活動。自1989年美國開了先例後,緊接著其他北美國家、西歐及日本等並立例禁止象牙貿易。當時非洲諸國仍以象牙工藝品作為其國家的象徵,但自從不少先鋒國家,包括肯亞總統丹尼爾·阿拉普·莫伊於1989年將超過12噸的象牙焚毀後,國際上對保護大象的意識才開始大幅提高CITES的國際禁令於1990年一月起開始執行,並導致傳統象牙加工國如中國及印度等出現失業率上升的情況。當年如日本及香港等亦有為數不少從事象牙工藝品的人士,但這些地區很快就適應了有關法規的影響。辛巴威、波札那、納米比亞、尚比亞及馬拉威因表示其所在地的大象種群數目健康而希望繼續進行象牙貿易,但它們只獲準以合理撲殺或死於自然的大象作為象牙來源。
禁令使大象得以在非洲地區獲得喘息的機會,但偷獵的行為並沒有完全被制止。在2012年1月,超過650頭位於喀麥隆包巴恩吉達國家公園的大象在短短六周內被虐殺。根據調查這批備有如AK-47火箭炮等大形軍火的蘇丹獵手(因蘇丹的獵人慣在被害的大象耳朵割下圓形一塊作戰利品)手法殘酷,往往在大象受到數發子彈的射擊後便將活生生的大象象鼻或臉部整個砍下。亞洲象的潛在風險較低,因該地區的雌象較多,而雌象並沒有獠牙。然而零星的偷獵事件亦曾發生在印度沛綠亞國家公園內。
其他威脅大象存活的原因還包括棲息地破壞及細碎化。由於它們較其他同區物種需要更大的活動空間,而亞洲象的活動範圍也正在人類密集的地區,因此極易被人類侵害它們的空間。最極端情況是它們只能被人類趕到細小島嶼上的森林區域內。此外,由於大象的體積及其食量驚人,因此也不能在農地區域中與人類共存。在這些地區的大象常會無意間踐踏農地並食用農作品而與當地人民發生衝突,令人類與大象均出現傷亡的狀況。如何有效緩解它們之間的衝突是在這些地區開展保育活動的重要課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