杌隉之象

杌隉之象

杌隉之象,形容傾危不安的樣子,出自孫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杌隉之象
  • 拼音:wùnièzhīxiàng
  • 出處:《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 解釋:形容傾危不安的樣子
逐字解釋,詞語解釋,

逐字解釋

【形】
樹木無枝丫〖bare〗。如:杌樗(光禿的臭椿樹)
渾然無知〖ignorant〗。如:杌杌(痴。呆貌)
見“杌隉”
【動】
搖,動搖〖shake〗
揚翠葉,杌紫莖。——《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名】
小矮凳〖lowstool〗。如:杌坐兒(小凳子);杌床(用繩編制的輕便坐具)
砍樹剩餘的樁子〖stake〗
杌,刊余木。——《集韻》
隉niè
危也。從𨸏,從毀省。徐巡以為:隉,凶也。賈侍中說:隉,法度也。班固說:不安也。《周書》曰:“邦之阢隉。”讀若虹蜺之蜺。五結切

詞語解釋

1.不安;困厄。《書·秦誓》:“邦之杌隉,曰由一人。” 孔 傳:“杌隉,不安;言危也。” 唐 陸贄 《收河中後請罷兵狀》:“邦國之杌隉艱屯,綿綿聯聯,若包桑綴旒。” 元 趙孟頫 《晉公子奔狄圖》詩:“杌隉居 蒲 日,艱難奔 狄 時。” 華嘉 《寂寞》:“ 余老師 這時記起了那怨恨的眼光,這很使他杌隉不安。”
2.指動盪不安的時勢。 清 顧炎武 《王官谷》詩:“ 唐 至 昭宗 時,干戈滿天闕。賢人雖發憤,無計匡杌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