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國大明神

豐國大明神

日本戰國時期關白豐臣秀吉的神號。由後陽成天皇在其死後第二年(1599)追授。由此豐臣秀吉升為神格。於京都五條通內的巷弄間建有豐國神社。但此神號後因豐臣家滅亡而被德川幕府取消。

基本介紹

  • 本名豐臣秀吉
  • 別稱:豐國大明神
  • 所處時代:日本戰國時期
  • 民族族群:大和
  • 出生地: 尾張國愛知郡中村
  • 出生時間:1537年3月17日
  • 去世時間:1598年9月18日
  • 主要作品: 頒布刀狩令、太閤檢地等政策
  • 主要成就:統一戰國中的日本
  • 墳墓豐國神社
相關事跡,相關祭祀,相關影響,

相關事跡

豐臣秀吉(天文6年2月6日- 慶長3年8月18日,即1537年3月17日- 1598年9月18日)是日本戰國時代安土桃山時代大名、封建領主,繼室町幕府之後,近代首次統一日本的日本戰國三英傑之一。原姓木下,之後將丹羽長秀柴田勝家的名字各取一字將改姓羽柴。農民家庭出身,本是一足輕(下級步兵),後因侍奉織田信長而崛起。富有才幹而逐漸發跡,織田信長死後在內部鬥爭中勝出,成為織田信長實質的接班人。
他是1590-1598年期間日本的實際統治者,擔任關白,後擔任太政大臣,獲賜氏姓豐臣,被稱為“太閤”。在位時實行的刀狩令太閤檢地等政策具有劃時代意義,對日本社會由中世紀封建社會向近代封建社會轉化有一定成就。在位後期逐漸變得昏庸多疑,並發動文祿慶長之役,後病逝。
死後葬在京都東山區阿彌陀峰山山頂(豐國廟)(封號豐國大明神),修建豐國神社予以祭祀、豐臣家滅亡後,徳川家康剝奪了大明神封號,但是並沒有拆毀神社。在秀吉正室高台院的懇求下,外苑部分被拆毀然而保留內苑和本殿。部分建築物被片桐且元等人移往寶嚴寺和都久夫須麻神社。德川第三代將軍徳川家光時沒收了神社,神社本殿完全被毀壞,豐國神社成了荒地。明治時,在徳川家康的日光東照宮相殿祭祀秀吉,豐國神社被重新建造。祭祀秀吉的神社除京都豐國神社以外還有大阪豐國神社、長濱豐國神社、名古屋豐國神社。大阪和長濱是秀吉的領地、名古屋是秀吉的故鄉。

相關祭祀

豐國神社是為了祭奠日本古代的一位英雄——豐臣秀吉而興建的。豐臣秀吉於公元16世紀完成了統一日本的大業,結束了戰亂的局面。豐臣家族滅亡後,這座神社隨之遭到毀壞。到公元19世紀的末期,神社才得以重建。寺院境內,保存了古建築物“唐門”。“唐門”是一種仿中國建築風格的門,它代表了當時絢麗多彩的“桃山文化”,現已被列入國寶級文物。寺院裡還保存了一尊鐵燈籠(鐵制的點燈火的器具)。寺院內北側的“寶物館”中,展出包括已成為國家重要文物的日本畫流派“狩野派”所作的日本畫“豐國祭圖屏風”、以及豐臣秀吉曾使用過的遺物等。
豐臣秀吉死後葬在京都東山區阿彌陀峰山山頂(豐國廟)、封號豐國大明神的修建豐國神社予以祭祀、豊臣家滅亡後、徳川家康剝奪了大明神封號,但是並沒有拆毀神社、在秀吉正室高台院的懇求下、外苑部分被拆毀然而保留內苑和本殿。部分建築物被片桐且元等人移往寶嚴寺和都久夫須麻神社。德川第三代將軍徳川家光的時候沒收了神社、神社本殿完全被毀壞、豐國神社成了荒地。
明治時,在徳川家康的日光東照宮相殿祭祀秀吉、豊國神社被重新建造。祭祀秀吉的神社除京都豐國神社以外還有大阪豐國神社、長濱豐國神社、名古屋豊國神社。大阪和長濱是秀吉的領地、名古屋是秀吉的故鄉。

相關影響

豐臣秀吉,日本徵服亞洲運動的開創者,也是日本脫離中華文化第一人。日本戰國時代,戰亂頻仍,生靈塗炭。這是個重新洗牌的年代,百姓的苦難自不必說,大批舊貴族也在戰亂中紛紛喪生,新興武士“國眾”崛起,全日本分為六十六國大名。
秀吉者,出身貧寒,八歲時喪父,隨母改嫁,做了拖油瓶,連姓都沒有。因少年時生活太過貧苦,身體瘦弱,被人送了個“猴”的稱號。
秀吉不甘心如此貧苦一生,一無所有的他在二十歲時即投身於轟轟烈烈的兼併戰爭的洪流中,在織田信長的部下做一小卒,結果就此發達,失去的是枷鎖,得到的是江山。
秀吉以其在苦難生活中磨練出來的聰明能幹很快展露頭角,得到了織田信長的賞識。1569年,秀吉出任京都守護,1573年,更被織田信長封給大片領地,躋身於大名之列。此後,秀吉追隨信長出生入死屢屢立下傑出戰功。
1582年,爆發本能寺之變,秀吉得知,迅速回軍,討伐叛軍,很快擊敗明智軍,將叛臣殺死。此時織田信長的統一大業剛完成了一半,所有六十六國,織田已得半壁江山,餘下的未竟之業是由秀吉完成的。秀吉殺死明智光秀後,便以信長繼承人自居,引起信長部將反抗。秀吉接連鎮壓了信長諸子和重臣的反抗,此後繼續統一日本的戰爭,終於1587年基本統一全國。
1583年,秀吉建造了大阪城以為自己的根據地,後來成為日本第二大城市。
秀吉以統一有功,向天皇求“征夷大將軍”之位,但天皇的大臣們看不起他低微的出身,堅決反對,秀吉只好降格以求,求“關白”之位,又被群臣斥為非分之想,天皇卻懾於秀吉之威,不顧群臣反對,封其為關白,又賜以豐臣之姓。秀吉一直為他的出身所困擾,後來還編造了其母服侍過天皇的傳言,暗示他可能是天皇之後。
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治國有方,多年戰亂的日本一時間國泰民安。
1592年,豐臣秀吉的十八萬大軍發動對明帝國附屬國朝鮮王國的戰爭,迅速占領朝鮮大半,國王出逃,向宗主國明帝國求援。此時的豐臣秀吉意氣風發,指點江山,他在給家人的信中說,他很快要到大明國的寧波府居住,因為那裡離印度較近,便於他指揮征服印度的戰爭,還命其子豐臣秀次第二年征服北京及周圍一百縣,遷都北京,讓天皇在北京居住。
1592年,明大將李如松率四萬明軍進入朝鮮,與日將小西行長、加藤清正所率日軍激戰,收復漢城。豐臣秀吉返回日本,留小西行長等留駐朝鮮南端。日本與明和談,但因立場差距太大,和談破裂。
1597年,豐臣秀吉再派水陸軍十四萬進入朝鮮,決心與明帝國見個高低。
明軍在大將邢玠、陳璘,老將鄧子龍的率領下,大破日軍。豐臣秀吉徵服朝鮮的夢想破產。
對外戰爭的失敗使得豐臣秀吉一下子千夫所指,國內罵聲一片,那些本來就看不起他的貴族大臣們更是群情洶湧,豐臣秀吉病倒不起,終於1598年8月18日氣病而死。日軍也被迫完全撤離朝鮮。
豐臣秀吉死後,其家族頓時衰落,織田信長另一部將德川家康趁勢崛起。1600年,就是勇士米哈依統一羅馬尼亞那一年,德川家康在關原之戰中獲勝,一舉成為全國霸主,1603年,德川家康成為征夷大將軍,在江戶建立德川幕府,開始了德川氏對日本二百六十年的統治。
豐臣秀吉,出身寒微,卻努力奮鬥,建立了統一日本的豐功偉業,困於自己的出身,他一生都在拚命地證明自己,卻在事業的高峰錯誤地發動了對明戰爭,這場戰爭最終成為對他的致命打擊,使得他一生功業化為烏有,身死族衰,他也因此成為一個悲劇英雄。
相對於信長給人有冷酷﹑虛無的印象,秀吉則給人有平易近人的親切形象,在加上他以一介貧農子弟,能夠攀升至權力的頂點,自然散發出一股草莽英雄的魅力。因此,飽受身份制度桎梏之江戶時代的一般庶民,對秀吉的成功物語充滿憧憬,並多少抱有秀吉情結。江戶時代也因而出版了為數不少的秀吉一代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便是《太閤記》。同樣以《太閤記》為書名的作品很多,但是由於作者不同,因此書名《太閤記》上面再冠上作者的名字。例如,小瀨甫庵的著作稱為《甫庵太閤記》;川角三郎右衛門的作品則稱為《川角太閤記》。若只以《太閤記》為題者,一般指的是《甫庵太閤記》。另外,也有附上插畫的《繪本太閤記》,由竹內卻齋撰寫,岡田玉山繪圖,自然也成為當時的暢銷書。不過必須注意的是,無論何種版本的《太閤記》,其內容皆與史實有相當的距離,並且記載著各種有趣的軼事,不過那是史實或是作者捏造的故事,則不得而知。
在各種版本的《太閤記》中,以土屋知貞的著作《太閤素生記》中所記述少年時代的秀吉之信憑度較高。不過,這本書的內容與其說是著作,不如說是口述訪談的彙編,來得更恰當,裡面收集了秀吉少年時代的各種情報。
話說年少時代的秀吉沿著東海道東下賣針,結果走到引馬(即今天的濱松市),受僱於今川義元的家臣松下加兵衛。三年後的一五五四年,秀吉以十八歲的年紀回到尾張,遇到昔日玩伴一若。這時的一若已經成為織田信長下面的一名小者頭(下層武士)。於是在一若的引薦下,秀吉也成為信長下面的一名小者。其後,秀吉乃從小者﹑小者頭﹑足輕﹑足輕組頭﹑足輕大將,不斷地升遷上去,並且於一五六一年與以後的北政所(寧寧)結婚。一五七三年信長滅亡近江的淺井氏之後,秀吉乃獲得北近江三郡的恩賞。從此,秀吉也成為一國一城的領主,姓氏也從“木下”改成“羽柴”。
除了自我努力之外,秀吉的運勢也很好。例如,一五八二年本能寺之變時,信長已遭暗殺的密信,由於送信的密使走錯陣營,竟讓秀吉因而搶得先機。另外,在秀吉完成統一天下的同時,由於採礦冶金技術的進步(灰吹法﹑掘削法),秀吉的時代日本金銀產量大增。於是,秀吉在雄厚財力的的後盾下,不斷地建構城池(大阪城﹑伏見城﹑聚樂第),擴大內需,進而促進社會經濟的繁榮。
秀吉能夠成功的另一關鍵在於他的政治智慧。如前所述,促使秀吉最早成為“一國一城之主”的領地在近江。由於近江一帶有琵琶湖﹑以及京都連結地方之四通八達的幹道,自古便具備了商業繁盛的環境。因此,提到近江自然會令人想起近江商人。當多數的大名領主還不懂得重視商業與禮遇商人的時候,秀吉便懂得“算盤優於武器”的道理。秀吉已經看出以一把槍便能闖天關的時代將不復存在。他在近江不斷錄用一些善於理財的家臣,相對於靠槍闖天下的武功派,這些人則被視為是吏僚派﹑或是奉行派。秀吉身邊近江出身的家臣為數不少,例如石田三成﹑增田長盛﹑長束正家﹑片桐且元﹑宮部繼潤大谷吉繼等皆屬之。在秀吉的領導團隊中這些近江出身的家臣,自然也會進而帶動充滿近江商人性格的決策。
江戶時代,秀吉的神格化被否定了,但在民間還存有豐國大明神(即秀吉)起誓為對象的信仰,這也是一種秀吉的殘存信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