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戰

《變戰》是中國古代兵書《百戰奇略》里記載的一篇兵法,旨在闡述因變制敵、靈活用兵的作戰指導原則問題。它認為,指導作戰的法則,最重要的是能夠適應變化的情況而克敵制勝。用兵作戰,必須先明敵情而後行動。敵情無變時,要等待其變化;敵情已變時,則須根據新情況採取新的相應對策。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間一切事物都是在不停頓的發展變化之中,而作為事物發展的特殊形式的人類戰爭,也不例外,它既沒有一成不變的情況狀態,也沒有固定刻板的發展模式。在複雜多變的戰爭中,交戰雙方的任何一方,要想保存自己、消滅敵人,只有依據客觀實際,適應敵情變化,不同情況採取不同作戰原則和戰法,才能達成此一“存己滅敵”之戰略目的。本篇正是基於此種認識,及以《變戰》為題揭示了“兵家之法,要在應變”這一具有普遍意義的軍事原則。可以認為,這是貫穿《百戰奇略》全書的重要思想精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變戰
  • 性質:古代兵書《百戰奇略
  • 至關重要:是善於隨機應變
  • 首先:分析判斷敵情
譯文,原文,注釋,

譯文

大凡軍事家的用兵法則,至關重要的是善於隨機應變。鑑古及今而通曉用兵的,都是在採取作戰行動之前,必須首先要分析判斷敵情。敵情沒有變化,就等待其變化;敵情如有變化,就乘其變化而採取相應的對策制敵。這樣作戰,才有利於取勝。誠如兵法所說:“能夠根據敵情變化採取相應對策而取勝的,就叫做用兵如神。”
五代時期的後梁末年,魏博鎮發生兵變,叛亂者囚禁了剛剛到任的節度使賀德倫並投降了據有河東地區的晉。晉王李存勖率軍進占魏州,後梁大將劉鄩駐軍於莘縣,增修營壘,疏通護城河,從莘縣至黃河修築通道確保糧餉運輸無阻,以期持久抗禦晉軍。但是,梁末帝朱友貞卻下詔書命令劉鄩立即出兵迎戰晉軍。劉鄩為此而上表奏請末帝說:“晉軍是不容易打敗的,應當等待敵情發生變化再決定進取之策。倘若有了適當時機,我怎么敢坐失良機而養患貽害呢?”梁末帝派遣使者前來向劉鄩詢問與敵決戰將採取什麼對策,劉鄩回答說:“臣下沒有什麼奇計良謀。只要能供給我部每人百斗糧食,那么,等到糧食吃完的時候,也就把敵人打敗了。”梁末帝一聽,大發怒火地說:“將軍留存這么多糧食,是準備治療飢餓病吧?”接著,又派宦官前來督戰。劉鄩見此便對部將們說:“大將受權出征在外,即使是皇帝命令有的也可以不接受。對敵作戰只能根據具體情況而因變制勝敵人,怎么可以脫離敵情實際而預先想定取勝之策呢。現在我分析敵人士氣正盛,難以輕易戰勝它。對此,諸位以為如何?”眾將領聽後都要求出戰,劉鄩見此情形只好沉默不語。一天,劉鄩又把諸位將領召集到軍營門前,每人給一杯黃河水,命令大家把它喝下去。眾人揣摸不透劉鄩的用意,有的遵命喝了,有的則推辭未喝。這時,劉鄩大聲說道:“喝一杯黃河水都困難成這樣,滔滔不盡的黃河流水能把它一下喝完嗎?”眾將聽後臉色驟變。這時,李存勖派兵迫近梁軍營門挑戰,劉鄩仍然堅守不戰。其後,梁末帝又多次派人催促劉鄩出戰,劉鄩無奈,只好親率萬人進攻晉軍營陣,俘虜了不少晉兵。可是,不一會,李存勖率領大軍趕到,劉鄩見晉軍來勢迅猛,便不戰而退。其後梁晉雙方又激戰於故元城,梁軍在晉王李存勖和大將李嗣源李存審所部的奮力夾擊之下,慘遭失敗,劉鄩本人倖免南逃。

原文

凡兵家之法,要在應變。好古知兵,舉動必先料敵。敵無變動,則待之;乘其有變,隨而應之,乃利。法曰:“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①
五代梁②末,魏博③兵亂,〔囚〕賀德倫降晉④。莊宗⑤人魏〔州〕,梁將劉鄩⑥乃軍於莘縣⑦,增壘浚池,自莘至河,築甬道⑧〔以通〕餉。梁帝⑨詔鄩出戰。〔鄩奏〕曰:“晉兵未易擊,俟彼進取,苟得機便,豈敢坐滋患害?”帝遣使問鄩以決勝之策,對曰:“臣無奇謀,但人給十斛⑩糧,盡乃破敵。”帝怒曰:“將軍留米療飢耶?”又遣中使督戰。鄩謂諸校曰:“大將專征,君命有所不受,臨敵制變,安可預謀。今揣彼自氣盛,難可輕克,諸君以為如何?”眾皆欲戰,鄩默然。〔他日〕,乃復召諸將列軍門,人給河水一杯,因命飲之,眾未測其意,或飲或辭。鄩曰:“一杯之難若是,滔滔河流,可勝既乎?”眾皆失色。時莊宗以兵壓鄩營,亦不出。帝又數遣人促之,鄩以萬人薄其營,俘獲甚眾。少頃,晉兵繼至,鄩退。後戰於故元城⑾,莊宗與李嗣源⑿、李存審⒀夾擊,鄩兵大敗。⒁

注釋

①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語出《孫子兵法·虛實篇》。
②梁:即五代時期的後梁。朱溫所建。
③魏博:即魏博鎮,治魏州(位於今河北大名北)。
④晉:即五代時期後唐的前身。唐僖宗年間,沙陀族首領李克用因率兵助唐鎮壓黃巢起義,被任命為河東節度使,封晉王,坐鎮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後其子李存勖王位,仍稱晉。
⑤莊宗:指後唐皇帝李存勖。但在爭奪魏州之戰時,尚未稱帝建唐,仍為晉王。
劉鄩:後梁大將。密州安丘(今屬山東)人。官至鎮南節度使。
因與晉軍爭奪魏州作戰失敗,被梁末帝朱友貞殺害。
莘縣:今屬山東。
甬道:即兩旁築有牆垣的通道。
⑨梁帝:即後梁末帝朱友貞
⑩斛:量器名,亦為容量單位,中國古代南宋以前,一斛為十斗;十斛當為百斗。
⑾故元城:地名。故址在今河北大名北。
李嗣源:馬本及各本皆誤作“符彥卿”,今據史校改。其事跡詳見《步戰》注。
李存審:馬本及各本皆誤作“李存勖”,今據史校改。其事跡詳見《步戰》注。
⒁本篇史例出自《舊五代史·梁書·劉鄩傳》和《資治通鑑·後梁紀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