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書賊(馬克斯·蘇薩克創作長篇小說)

偷書賊(馬克斯·蘇薩克創作長篇小說)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偷書賊》是澳大利亞作家馬克斯·蘇薩克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2005年。

《偷書賊》描述了在殘酷的戰爭中,一些淳樸而善良的人的故事,小說將這個時代的瘋狂與一個年幼女孩的精神成長過程,巧妙地銜接到了一起。該小說以獨特的第一人稱的死亡視角來描述故事,用擬人的手法將“死亡”還原成一個人的形象,並用稍帶揶揄的口吻敘述著二戰歷史背景下的人類境況。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偷書賊
  • 外文名稱:The Book Thief
  • 文學體裁:長篇小說
  • 作者:馬克斯·蘇薩克
  • 首版時間:2005年
  • 字數:400000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人物介紹,作品鑑賞,思想主題,藝術特色,作品影響,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小女孩莉賽爾·梅明格和弟弟一同被母親送往慕尼黑遠郊的休伯曼家寄養,途中弟弟過世、簡陋的葬禮上她拾得一本《倔墓人手冊》,這成為她的第一本書也是她真正認識這個世界,認識身邊的人的開始她在溫柔的養父漢斯休伯曼的引領下認字,在鎮長夫人的默許下得以時常守在高高的書架前讀書一於此同時納粹開始對猶大人愈加殘酷的壓迫,焚燒猶太“有毒”書籍,搗毀每一家猶太店浦,直至將猶太人集體驅趕到集中營。她和養父養母一起,在苦難中掩藏了窮途末路的猶太人馬克斯。而當戰爭降臨到她身邊後,書將成為她生命中最後也最恆久的希望。

作品目錄

第一章 掘墓人手冊第二章 聳聳肩膀
第三章 我的奮鬥
第四章 監視者
第五章 吹口哨的人
第六章 夢的挑夫
第七章 杜登德語辭典
第八章 擷取文字的人
第九章 最後的人間陌路人
第十章 偷書賊
尾聲 最後的色彩

創作背景

據作者講,《偷書賊》的故事源自他幼年時父母講述的情節,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他的父母曾經親眼目睹盟軍轟炸漢堡之後的慘狀,也看過納粹押解猶太人前往死亡集中營的悲劇。作者說,父母講述的情景他一直記在心裡,他知道自己總有一天會把這些故事寫成書。

人物介紹

莉賽爾
女主人公。莉賽爾在不幸的生活中失去了弟弟,失去了母親,父親也因背負共產主義分子之名而不知去向。面對著接踵而來的一個個打擊,她似乎更對信息傳播的媒介“文字”情有獨鐘。在一點一滴的積累中,她從《掘墓人手冊》讀到希特勒的《我的奮鬥》,再讀到《夢的挑夫》,她喜歡重新閱讀《聳聳肩膀》,《監視者》等。她不僅在“偷”書,因為“她的偷竊行為不是因為貪婪而起,她只偷自己想擁有的書”。而是在“偷”維持生命的給養,不僅維持自己的生命,更包括她身邊的人。莉賽爾從文字中獲得了生存的希望,但同時也受到文字的折磨,她的“偷竊”是一種無償占有他人財產的行為,可謂是摒棄道德規範,但同時卻也是一種饋贈與奉獻。
馬克斯
猶太人。馬克斯也在“偷”,他偷的是足以維持生命的“珍貴的陽光,水,活動,陽光,陽光。”這些大自然免費饋贈給任何生命體的禮物,但對身為猶太人的馬克斯卻要靠“偷”才能獲得。正如莉賽爾所說“一個人偷書,另一個人偷天”。陽光,雨露,空氣,就在窗外,唾手可得,只要輕輕推開窗子,就可以享受,但這一切對馬克斯來說就如同“鏡中月,水中花”,可望而不可及。他想竊取友誼,在地下室中“一個德國人與一個猶太人在一起”。
漢斯
一個普通的粉刷匠。在生活的重壓下與意識的矛盾中仍舊熱愛生活。戰場上的槍林彈雨並未打消他對生命的渴望,拮据的家庭生活並未銷蝕他對生活的熱情,而矛盾的意識卻壓得他苟延殘喘,手風琴成為他喚醒自己與莉賽爾靈魂的魔器。
魯迪
體育健將。魯迪熱愛足球,善良,正直,富有正義感,勇敢而又尊重他人。他長著“一頭金色的頭髮,一雙大大的安全的藍色眼睛”。這在納粹看來是純正的德國人,但魯迪卻對自己的身份似乎不屑一顧,更渴望自己擁有傑西·歐文斯一樣的“劣等黑人”身份,這就是魯迪對理想的認識與追求,但這一追求卻有悖於希特勒的思想,也注定付之東流。

作品鑑賞

思想主題

該小說中,死神一次又一次出現在《偷書賊》中,戰鬥機、坦克、炸彈……現代高科技的產物以比鐮刀更精準、更高效的方式剪刈著生命。堆積如山的屍體、成群結隊走來的亡靈、忙碌的死神,構成了《偷書賊》的圖景,仿佛在昭告人類:人生就是這樣沒有道理可言,死神才是最終的裁判。小說也因此潛藏了一個疑問:面對死神的終極存在,生的意義又該在哪裡?透過小說,可以看到,生的意義並不在於選擇希特勒式的生活,宣揚自我奮鬥,站在權力的巔峰,將自己對世界的規劃建立在對他人生命的罔顧之上。
這樣的生,只能創造死。同樣,生的意義也不在於放棄個人思考,泯滅內心人性,漠視和欺侮處於弱勢的生命。那些虔誠的納粹分子對猶太人的受難視而不見;令人諷刺的是,因果報應循環,隨著戰爭的深入,他們的生命也成了不被尊重的對象。
《偷書賊》所傳達的信息十分樸素:正因為人們無法抵制死神,在此塵世的一世就是上天最為珍貴的賜予。每個生命,無論是猶太人還是德國人,是成人還是孩子,都值得尊重。

藝術特色

《偷書賊》第一人稱的敘事視角可謂新穎而周到。結合自身的成長經歷和寫作經歷,蘇薩克希望更多的人可以通過自己的作品更客觀,更全面以及更深刻的了解歷史中的一個片段。作者選擇“死神”這一敘事視角,讓作者本人超脫於簡單的評價歷史對與錯的道德層面,而讓人們更多的關注二戰背景下的歐洲慘景。在死神的眼中,被動的死亡,主動的死亡,個體的死亡亦或是大規模的死亡都是七色板上的一抹亮色。死神的無情即是戰爭的無情。而作者沒有選擇萬能的“上帝”,而只選擇聽命於上帝的“死神”作為故事的敘述者,更是無聲的傳達給讀者這樣的感悟:人類標榜自身的偉大,無所不能,通過戰爭來滿足自己無限擴大的欲望。然而,當戰爭開始,人類又驚恐的發現,戰爭是人類所無法掌控的;它既可以毀滅戰爭發起者想要毀滅的,同樣也可以毀滅其想保留的。這是人類貪慾的悲劇。然而,作者沒有在作品中提一個字,而是借“死神”的所見所聞,讓讀者自己去感受,去反思。
《偷書賊》第三人稱的敘事視角與“死神”的第一人稱視角分工明確,運用自然。“死神”不緊不慢、遠遠的靜觀一切的口吻在故事的開篇足以吊足讀者的胃口,推著有獵奇心理的讀者認真的讀下去,以免遺漏任何細節。由於小說每個部分都以故事的主人公莉賽爾偷到的書的名字中的一個來命名,讀者很快就有了自己的閱讀嚮導。然而,作者在敘述中別出心裁的給死神一個特權,在每個部分的開始給心急的讀者透露一下後面的結果。讀者不會因為謎底被提前的被公布而掃興,反而會更加認真的去體會故事情節發生的過程。《偷書賊》中死神對所有人類一視同仁,他的冷酷無情是對上帝的命令的絕對服從。然而,他卻在不知不覺中成了莉賽爾的隱形的守護者。當死神看到莉賽爾的小弟弟在她眼前歪過頭去,當莉賽爾失去了父母,失去了和她一起成長的小男友魯迪,並在一場爆炸中毫不知情的與自己所熟悉的所有人,包括躲在她家地下室的猶太人馬克斯,縱容她的偷書行為的鎮長夫人,甚至是一直自私自利,爭吵不斷的鄰居們,生離死別。死神看到一個人死亡,無動於衷;看到一批人死亡也還是無動於衷;但是,在忠實的執行上帝的命令的漫長歲月中,死神留意到了莉賽爾。這個活著的普通人,甚至是有道德瑕疵,偷書的小女孩怎么會受到死神的關注呢?莉賽爾九歲到十四歲這段時間,對於死神來說並不長,但這個小姑娘卻在還來不及長大之前失去了所有的親人,所有認識的人。作者的敘事視角的選擇,使得戰爭的殘酷不僅僅躍然紙上,更加的敲打每一位讀者的心靈。還有什麼比讓一個未成年的小女孩被動的失去所有親人,甚至所有她認識的人來的更殘酷呢?無需作者直言,無需“死神”開口。死神對這個普通的生者的不同尋常的留意正說明了這一點。

作品影響

《偷書賊》位居《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長達10年之久,被譯為40餘種語言。2013年,由《偷書賊》改編的同名電影上映。

出版信息

書名譯者ISBN出版社出版時間
偷書賊
孫張靜
9787544238212
南海出版公司
2007-08-01

作者簡介

馬克斯·蘇薩克,1975年出生於悉尼,澳大利亞作家。已出版:《輸家》(The Underdog)、《與魯本·烏爾夫戰鬥》(The Fighting Ruben Wolfe,美國圖書館協會青少年類最佳圖書)、《得到那女孩》(Getting the Girl)、《報信者》(I Am the Messenger,澳大利亞兒童圖書協會年度最佳圖書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