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莎士比亞

讀莎士比亞

《讀莎士比亞》是2008年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德)歌德。

基本介紹

  • 書名:讀莎士比亞
  • 又名:無
  • 作者:(德)歌德
  • 原版名稱:讀莎士比亞
  • 譯者張可、王元化
  • ISBN:10位[7806787704]13位[9787806787700]
  • 類別:不清
  • 頁數:305
  • 定價:¥35.00元
  • 出版社上海書店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8-1-1
  • 裝幀:平裝
  • 開本:不清
內容提要,作者簡介,延伸閱讀,

內容提要

世界文壇,群星燦爛。四百多年前的英國戲劇大師莎士比亞是其中最耀眼的明星,甚至被稱為古往今來最偉大的作家。文學其實質是人學。文學史實際上是人性發展演變的歷史。德國偉大詩人歌德曾說:“每一個重要的劇作家都不能不注意莎士比亞,都不能不研究他。一研究他,就會認識到莎士比亞已把全部人性的各種傾向,無論在高度上還是在深度上,都描寫得竭盡無餘了。”閱讀莎士比亞的作品,不僅是藝術的美學和享受,更是對人性的深入把握,加深對社會人生的領悟。
讀莎士比亞
莎士比亞是古往今來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他的創作對英國乃至世界文學創作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作品幾乎被翻譯成世界各種文字,各種新版本和譯本層出不窮日曆久彌新。本書錄入了兩位作者共同翻譯的西方有關莎劇的評論。閱讀莎士比亞的作品,不僅是藝術的美學和享受,更是對人性的深入把握,加深對社會人生的領悟。現在,讓我們跟隨作者一起解讀莎翁吧!

作者簡介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l749~1832), 德國著名詩人,歐洲啟蒙運動後期最偉大的作家。他生於法蘭克福鎮的一個富裕市民家庭,曾先後在萊比錫大學和斯特拉斯堡大學學法律,也曾短時期當過律師,但主要志趣在文學創作方面,是德國“狂飆突進”的中堅,1775~1786年他為改良現實社會,應聘到魏瑪公國做官,但一事無成,他不但沒戰勝德國市民的鄙俗氣,“相反,倒是鄙俗氣戰勝了他”(馬克思)。於是,1786年6月他化名前往義大利,專心研究自然科學,從事繪畫和文學創作。1788年回到魏瑪後只任劇院監督, 政治上傾向保守,藝術上追求和諧、寧靜的古典美。1794年與席勒交往後,隨著歐洲民主、民族運動的高漲和空想社會主義 思想的傳播,他的思想和創作也隨之出現了新的飛躍,完成了《浮士德》等代表作。
歌德不僅善繪畫,對自然科學有廣泛研究,其創作囊括抒情詩、無韻體自由詩、組詩、長篇敘事詩、牧童詩、歷史詩、 歷史劇、悲劇、詩劇、長篇小說、短篇小說、教育小說、書信體小說和自傳體詩歌、散文等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最著名的是書信體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1774)、詩體哲理悲劇《浮士德》(1774~1831)和長篇小說《威廉·麥斯特》(1775 ~1828)。《少年維持之煩惱》寫一個反對封建習俗,憎惡官僚貴族,跟鄙俗的社會現實格格不入,在愛情上更遭封建勢力 摧殘打擊的少年維特憤而自殺的浪漫故事。因反映了一代青年反封建的心聲,受到民眾熱烈的歡迎,使歌德從此亨有世界聲音。《浮土德》取材於德國16世紀關於浮士德博士的傳說,給以加工改造。把浮士德寫成一個不斷追求、進取的理想人物; 把他的知識、愛情、政治、藝術、副業等五大發展階段,都寫成以封建政體腐敗、感悟古典美追求的幻滅和“理性王國”藍圖之虛妄為主體內容的悲劇階段;成為歐洲資產階級上升時期資產階級先進人士不斷探索、追求的藝術概括。悲劇不但結構宏偉,色彩斑斕,融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和象徵手法為一體,且讓主要人物浮士德和魔鬼靡菲斯特的整個思想言行都形成善與惡、行與情、成與敗的辯證發展關係。作品也因而跟荷馬史詩、但丁的《神曲》和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並列為歐洲文學的四大古典名著,《威廉·邁斯特》分《學習時代》和《漫遊時代》兩部,內容寫主人公走出家門尋求人生意義的故事, 肯定實踐的重要意義,認定人生的最高理想是以專業技能力社會造福。
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早在20世紀20年代初,即由郭沫若譯成中文。他的《浮士德》、《赫爾曼與竇綠苔》等作品現己有了中文譯本。

延伸閱讀

偉大的英國劇作家、詩人威廉·莎士比亞1564年生於英國中部瓦維克郡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其父約翰·莎士比亞是經營羊毛、皮革製造及穀物生意的雜貨商,1565年任鎮民政官,3年後被選為鎮長。莎士比亞幼年在當地文法學校讀書。歷史學家喬治·斯蒂文森說,後人從這些文字資料中大概勾勒出莎士比亞的生活軌跡:13歲時家道中落,此後輟學經商,22歲時前往倫敦,在劇院工作,後來成為演員和劇作家;1597年重返家鄉購置房產,度過人生最後時光。他雖受過良好的基本教育,但是未上過大學。1582年,18歲中,列舉莎士比亞35歲以前的劇作,稱讚他的喜劇、悲劇都“無與倫比”,能和古代第一流戲劇詩人們並稱。但他生前沒出版過自己的劇作。1596年,他以他父親的名義申請到“紳士”稱號和擁有紋章的權利,又先後3次購置了可觀的房地產。1603年,詹姆士一世繼位,他的劇團改稱“國王供奉劇團”,他和團中演員被任命為御前侍從。
莎士比亞在倫敦住了二十多年,而在此期間他的妻子仍一直呆在斯特拉福。他在接近天命之年時隱退回歸故里斯特拉福(1612年左右)。1616年4月23日莎士比亞在其五十二歲生日前後不幸去世,葬於聖三一教堂。死前留有遺囑。他的兩個據說比較可靠的肖像是教堂中的半身塑像和德羅肖特畫像,手跡則有6份簽名和《托馬斯·莫爾爵士》一劇中三頁手稿。1623年,演員J·海明和H·康代爾把他的劇作印成對開本,收進36出戲(其中20齣是首次付印),號稱“第一對開本”。從1772年開始,有人對於莎劇的作者不斷提出過疑問,並且企圖證實作者是培根、C·馬洛、勒特蘭伯爵、牛津伯爵、德比伯爵、等等,但都缺乏證據。
莎士比亞是著名的同性戀者,他的十四行詩全部都是寫給他的同性愛人的.據英媒體報導,最近一位英國收藏家重新確認了一幅家藏油畫的畫中人身份,原來這名美艷“女子”不是別人,正是莎翁傳說中的同性戀情侶——南安普頓伯爵三世亨利·里奧謝思利。
發現這幅“驚世”油畫的科布家族家藏甚豐,繼承了全部藝術品收藏的阿萊克·科布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自己從兒時起一直以為畫中人是位名叫諾頓的貴婦,因為在這幅油畫的背面赫然寫著諾頓夫人的字樣。但幾年前,一位偶然來訪的藝術收藏家告訴科布,他認為畫中人並非女性,而是易容扮作女性的鬚眉。一席話驚醒夢中人,科布開始重新審視其真實身份,直到今年年初才終於揭開謎底。這幅油畫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6世紀末,畫中的南安普頓伯爵塗脂抹粉,嘴唇上抹著唇膏,左耳還戴著精緻的耳環,手撫披散到胸前的長髮,看上去一派女人風情。英國歷史文物權威機構“全國託管協會”已確認油畫為真跡,此畫完成於1590年至1593年,當時莎士比亞正住在南安普頓伯爵三世的府上。儘管一代文豪莎翁娶了安娜·哈撒韋,但他的真正性取向一直是文學批評家爭議不絕的話題。50條莎士比亞的名言
南安普頓伯爵為同性戀的傳說由來已久,他與莎翁的關係更是撲朔迷離。伯爵曾招待莎翁入住自己的寓所,莎翁著名的《十四行詩集》又是獻給一位俊俏不凡、“美若女子”的年輕男子。不少史學家早已考據,莎翁詩中的傾慕之情大有可能是投向這位易容扮女人的英俊男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