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文心雕龍

讀文心雕龍

《讀文心雕龍》是2007年12月1日由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元化。

基本介紹

  • 書名:讀文心雕龍
  • 作者王元化
  • ISBN:9787802253674
  • 頁數:270頁
  • 定價:¥42.00
  •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7年12月1日
  • 裝幀:平裝
作者簡介,內容簡介,目錄目錄,作者自序,

作者簡介

王元化先生是我國當代著名思想家,著述宏富。在其六十餘年的學術生涯中,信守“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原則,對當代中國的諸多重大問題,均發表有他自己獨到見解的論著。《讀文心雕龍》便是其中之一。他曾自言:我曾以多年的心血寫成的這本著作,並沒有隨時間的流逝而消亡。無論在材料上,方法上,觀點上,我在當時是用盡力氣去做的,我的勞力並未白費,它們對今後的讀者可能還有些參考價值。
王元化王元化
王元化(1920-2008),著名文學理論家、評論家、現代作家、著名學者、《文心雕龍》研究學者,與錢鐘書素有學界泰斗“北錢南王”的稱號。
1920年11月30日生湖北武昌,祖籍湖北江陵。曾用筆名洛蝕文、方典、函雨等。三十年代開始寫作。曾任中共上海地下文委委員、代書記,主編《奔流》文藝叢刊。抗戰勝利後,曾任國立北平鐵道管理學院講師,50年代初曾任震旦大學、復旦大學兼職教授,上海新文藝出版社總編輯,上海文委文學處長,1955年受到胡風案牽連,至1981年平反昭雪後,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二屆學科評議組成員,上海市委宣傳部部長。曾為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杭州大學名譽教授,中國作家協會顧問,中國《文心雕龍》學會名譽會長,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名譽會長。2008年5月9日22時40分,王元化在上海瑞金醫院去世,享年88歲。

內容簡介

王元化先生是我國當代著名思想家,著述宏富。在其六十餘年的學術生涯中,信守“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原則,對當代中國的諸多重大問題,均發表有他自己獨到見解的論著。最近他的十卷本文集即將問世,但為了便利更多的讀者,王先生在其全部著述中擇其精要,編為單行本出版。這些單行本系按類編纂,總名曰《清園叢書》。這本《讀文心雕龍》就是本叢書單行本之一。此外,已出版的單行本還有新星出版社刊行的《讀黑格爾》、上海辭書出版社刊行的《沉思與反思》、上海書店出版社刊行的《清園談戲錄》。即將出版的還有《讀莎士比亞》等。這些單行本皆可視為先生的思想要義之作。

目錄目錄

小引
劉勰身世與士庶區別問題
《滅惑論》與劉勰的前後期思想變化
劉勰的文學起源論與文學創作論
《文心雕龍》創作論八說釋義小引
釋《物色篇》心物交融說——關於創作活動中的主客關係
〔附釋一〕 心物交融說“物”字解?
〔附釋二〕 王國維的境界說與龔自珍的出入說
〔附釋三〕 審美主客關係札記
釋《神思篇》杼軸獻功說——關於藝術想像
〔附釋一〕 “志氣”和“辭令”在想像中的作用
〔附釋二〕 玄學言意之辨撮要
〔附釋三〕 劉勰的虛靜說
釋《體性篇》才性說——關於風格: 作家的創作個性
〔附釋一〕 劉勰風格論補述
〔附釋二〕 風格的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
釋《比興篇》擬容取心說——關於意象: 表象與概念的綜合
〔附釋一〕 “離方遁圓”補釋
〔附釋二〕 劉勰的譬喻說與歌德的意蘊說
〔附釋三〕 關於“由抽象上升到具體”的一點說明
〔附釋四〕 再釋《比興篇》擬容取心說
釋《情采篇》情志說——關於情志: 思想與感情的互相滲透
〔附釋一〕 《辨騷篇》應歸入《文心雕龍》總論
〔附釋二〕 文學創作中的思想和感情
釋《鎔裁篇》三準說——關於創作過程的三個步驟
〔附釋一〕 思意言關係兼釋《文心雕龍》體例
〔附釋二〕 文學創作過程問題
釋《附會篇》雜而不越說——關於藝術結構的整體和部分
〔附釋一〕 文學創作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附釋二〕 整體與部分和部分與部分
釋《養氣篇》率志委和說——關於創作的直接性
〔附釋一〕 陸機的應感說
〔附釋二〕 創作行為的自覺性與不自覺性
附錄
《文心雕龍創作論》初版後記
《文心雕龍創作論》第二版跋
《文心雕龍講疏》日譯本序

作者自序

本書自一九七九年以《文心雕龍創作論》書名出版後,迄今有十多年了。一九八四年,《文心雕龍創作論》印行第二版時,我曾在文字上略作修訂,並在有關章節後增加了二版附記,以補充或訂正原來的觀點,使先後兩種說法並存。這是效法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的體例。現在本書即將印行新版本,在這新的一版里,我作了較大的刪削,增加了一組近年來的新作,並更換了原來的書名,改為《文心雕龍講疏》。
《文心雕龍創作論》自一九七九年問世,到一九八四年再版,共發行了五萬多冊。幾年前已售罄。書出版後,得到了郭紹虞、季羨林、王力、錢仲聯、王瑤、朱寨諸位先生的獎飾。此外,見諸文字的品評或引證,包括有《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卷》、《新文藝大系理論二集導言》在內的專論、專著數十種。這些品評不僅限於古代文論範圍,而且也伸展到其他領域。作為這部書的作者,對自己的著述能夠取得這樣廣泛的影響與回應,自然感到欣慰。但同時也萌生了一種喜憂參半的心情。
《文心雕龍創作論》於六十年代初期撰成,如今已歷三十個寒暑。在這漫長的歲月中,世事滄桑,我個人的思想觀念 也在發展變化。當我開始構思並著手撰寫它的時候,我的旨趣主要是通過《文心雕龍》這部古代文論去揭示文學的一般規律。在文藝領域內,長期忽視藝術性的探索,是眾所周知的事實。但產生上面想法還有其他原因。五十年代末期,緊接著一次又一次的思想批判的政治運動之後,“大躍進”的暴風雨席捲了中國大地。那時候,人們似乎喪失了理性,以為單單依靠意志,就可以移山倒海。這種籠罩在祖國上空的烏雲,它所帶來的痴迷和狂熱,倘非身臨其境是難以想像的。當意志大喊大叫去征服大自然的運動剛剛開場,大自然對無視理性的盲目、愚昧、狂熱,就加以懲罰了。其後果就是歷史上所謂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在飽經苦難之後,一些學人對於唯意志論感到切膚之痛。首先,在經濟領域出現了孫冶方的價值規律的理論。雖然它馬上被當作修正主義而遭到批判,但在六十年代為期短暫的學術活躍時期,它像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塊,激起一圈圈漣漪,向四面擴散開去。哲學界展開了科研方法的討論,史學界對農民戰爭性質作出了新的估價,文學方面掀起以《文心雕龍》為代表的古代文論研究,連一直沉默的心理學也發出了聲音……這些富有生氣的理論活動,給學術界吹來陣陣清新的微風。但是,沒有多久,“千萬不要忘記階級鬥爭”的一聲號召,風雲突變,一切也就煙消雲散了。不過,我不想因為突然的變故而中斷《文心雕龍創作論》的繼續寫作,雖然我不知道等待它的將會是怎樣的命運。
那時我正耽迷於黑格爾哲學的思辨魅力。五十年代中期,我在隔離審查的最後一年開始閱讀黑格爾。隔離結束,我把十幾本讀《小邏輯》的筆記簿帶回家中。此後,我又讀了 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美學》。這三部書比黑格爾的其他著作給我更大的影響。幾年中,我把《小邏輯》讀了四遍,作過兩次筆記。黑格爾的《美學》,我也作過十分詳細的筆記。後來,我所發表的有關黑格爾美學思想的論文,包括《文
心雕龍創作論》中的那幾篇附錄,都是從這些筆記中抄錄出來的,幾乎沒有作過多少修改。當時關於德國古典哲學的局限性,談得較多的是那批迂腐學究喜歡建構無所不包的龐大體系的特殊癖好。我也持同樣看法。但是黑格爾哲學那強大而犀利的邏輯力量,卻使我為之傾倒。我覺得它似乎具有一種無堅不摧、可以掃蕩現象界一切迷霧而揭示其內在必然性的魔力。黑格爾哲學蘊含著一股清明剛毅的精神。一八一八年,黑格爾榮膺柏林大學講席,他在開講辭中說:“精神的偉大和力量是不可以低估和小視的。那隱閉著的宇宙本質自身並沒有力量足以抵抗求知的勇氣。對於勇毅的求知者它只能揭開它的秘密,將它的財富和奧妙公開給他,讓他
享受。”這幾句話充分顯示了對理性和知識力量的信心。上述種種都加強了我認為文學規律可以被揭示出來的信念。
六十年代過去了。“十年浩劫”之後,當我可以重新閱讀、思考、寫作的時候,我對黑格爾哲學進行了再認識、再估價。近年來,海外一些學人經過把黑格爾哲學拋在一邊的冷漠時期以後,又重新對他的“市民社會”學說發生了興趣。黑格爾是不能被當作一條“死狗”而簡單地予以否定的。他的哲學充滿著複雜的矛盾。黑格爾哲學嚴格地恪守他為自己體系所建構的自在一自為一自在自為的理念深化運動的三段式。他的著作明顯地流露了對這種刻板的、整齊劃一的體系 的追求和用人工強制手段迫使內容納入它的模式的努力。
七十年代末,我開始感到黑格爾哲學中的這一缺陷,並將自己的某些看法寫進文章里。我對黑格爾哲學的清理,實際上正是為了對自己進行反思。今天這項工作仍在我的思想中進行著。這裡我不能離題旁涉過遠。我只想簡括地說一下,我認為自己需要對黑格爾哲學認真清理的,除了他那帶有專制傾向的國家學說外,就是我深受影響的規律觀念了。六十年代初開始寫作《文心雕龍創作論》時,我對機械論是深有感
受並抱著警惕態度的,因為我曾親領箇中甘苦並為之付出代價。我知道藝術規律的探討不是一個容易對付的領域,不小心就會使藝術陷入僵化模式。我曾在書中援引了章實齋“文成法立而無定格,無定之中有一定焉”的說法為借鑑。但是,這種戒心未能完全遏制探索規律的更強烈的興趣與願望。
《文心雕龍創作論》初版在論述規律方面所存在的某些偏差,第二版中仍保存下來,直到在這新的一版里,我才將它們刈除。但這只是刪削,而不是用今天的觀點去更替原來的觀點。所以可以說是在做減法,而不是在做加法。不過,在新的版本里,我增加了新的一組講話稿。比如關於玄學的評估,關於儒、釋、道、玄的關係的闡釋。特別是在一九八八年講話中所提出的《原道篇》的“道”與老子的“道”的淵源考辨,關於《原道篇》中的“道”與“德”關係的考辨,關於劉勰的言意之辨的觀點的闡發……這些都對初版的觀點進行了糾
正或補充。但我對這一版也有於心未愜的所在,這就是《釋〈鎔裁篇〉三準說》這一章。現在我不能對它進行過多修改,使之脫胎換骨,但我又認為這一問題是值得重視的,因而就 索性讓它像人體上所存在的原始鰓弧一樣保存下來了。 本書改名為《文心雕龍講疏》,取既有講話,也有疏記的意思。一九四六年,我在國立北平鐵道管理學院任講師時,曾講授《文心雕龍》。《文心雕龍創作論》的某些觀點,即萌發在那時的講課中。八十年代,我曾在日本的六所大學,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大學,以及在國內舉行的《文心雕龍》研討
會上,作了十餘次講話,現將手邊有的並略經整理的四篇,作為新的一組文章收入集內。末了,我要向關心本書出版的友人伯城、同賢和責任編輯興康表示感謝。
作 者
一九九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