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家鄉(原重慶市開縣譚家鄉)

譚家鄉(原重慶市開縣譚家鄉)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譚家鄉是一個撤併鄉鎮,請查看主詞條:譚家鎮

本詞條以下內容均為歷史數據。

譚家鄉位於開縣北部,面積125平方公里,轄8個村(龍溪、明水、涼峰、花仙、南丫、錦竹、向家、撕栗),一個居委會(關帝),59個村民小組,3個居民小組,總戶數6225戶,總人口22980人,非農業人口1095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72人。鄉政府駐地譚家壩場蒲家灣海拔270米,距縣城43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譚家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下轄地區:南丫、錦竹
  • 面積:125平方公里
重慶市開縣譚家鄉,基礎設施,城鎮建設,旅遊資源,脫貧計畫,物流集散,

重慶市開縣譚家鄉

譚家鄉地處界梁山脈尾端,鄉內峰巒重疊,深溝縱橫,東部為 中山槽谷地帶,多剝蝕,浸蝕後形成的山嶺和深溝峽谷,天坑溶洞甚多;西部為低山深丘地帶。出露有
三迭系須家河組、二迭系至寒武系地層。土壤以黃壤和紫色土為主。最高點界梁村界梁山頂,海拔2007米;最低點龍溪村大深溪入東河河畔,海拔220米。鄉境海拔在220~2000米高低懸殊很大,年均溫7.4~18.2℃,一月均溫1.4~6.7℃,七月均溫18.3~29.1℃,全年無霜期195~304天,年降雨量1374~1600毫米,夏、秋偶有暴雨、冰雹、乾旱等自然災害出現,農作物以玉米水稻、薯類為主,經濟作物有油菜花生、大豆。東部山區山場寬廣,植物種類繁多,盛產及雜木,年產竹類10萬噸,盛產黃連、黨參等名貴中藥材及魔芋、藥蜂糖等;礦藏有煤、硫磺石膏、石英石、石灰石等。2005年現有耕地面積661.3公頃(其中田212公頃),糧食總產量11052噸。人均產糧514公斤。農業總收入4789.8萬元,企業總收入878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78元。停耕還林980公頃。
譚家鄉譚家鄉

基礎設施

譚家鄉境內基礎設施發展較快,1988年修通了譚家到錦竹的公路30公里,後又修通了到岩水的公路,現已社社通了公路,通車路程達343公里;開縣至城口硬化公路穿
境而過。1986年以來,投資250萬元,架了鐵索橋4座,修大橋3座,各村都通了有線電視,場鎮開通了加密電視,程控電話1250部,開通了移動和聯通無線電話,村村實行電網改造,用戶數達100%,近幾年來新修人飲池13口,蓄量3500立方,80%的用戶吃上了自來水。
譚家鄉譚家鄉
全鄉有學校14所,2007年投資200餘萬元,新建譚家、錦竹中心國小和明水村校校舍和教學辦公樓,投資23.5萬元修建了鄉幸福院。

城鎮建設

譚家鄉小城鎮建設迅猛發展,譚家壩場投資1000萬元。建成5條主街道、新修建門面500個,35000餘平方米。場上住戶達720戶,2450餘人;南丫場原有街道僅
長100米,現已建成800米,居住人口387人的新街。
譚家鄉譚家鄉
鄉內有煤廠、石膏廠、紅磚廠、采沙場、木料加工廠、預製場、麵粉廠、精米加工廠、水廠等300餘家工礦企業和第三產業,全鄉有大小汽車180餘輛。2004年企業總產值7564萬元,人平純收入為1756元。
譚家鄉境內花仙峽集自然山、水、秀、險、奇等特點於一體,總長度15公里,峽谷最窄處1.7米,最寬處30米,峽深1500米,峽內無人居住,呈原始狀態,植被保存完好,貓科、猴等野生動物繁多,是譚家最出名的旅遊區勝地。

旅遊資源

碧水漂流、奇峽探幽,溶洞休閒、山澗品秀……這是對開縣譚
家鄉花仙峽系列景點的一個真實寫照。陸續來此觀光、休閒的人絡繹不絕。游遍大江南北的重慶市三里河旅行社總經理周成芳在經歷了花仙峽探險、天心橋漂流後,感嘆地說:天心橋的山雄、水綠、峰秀、灘險、峽幽、乘船漂流,竟分不清這是東里河的天心橋,還是大寧河的小三峽
譚家鄉譚家鄉
譚家鄉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有著天然的河流,自然的山川,綠樹成蔭,鳥語花香,是一個天然的大氧吧;這裡山水相連,怪石奇景綴其間,山清水秀,景色秀美;這裡山坡植被茂密,松柏青翠,更有那松鼠滿山跑,野兔林中跳,白鷺展翅飛的宜人環境,是都市喧囂之外的一塊淨土,非常適合城市居民緩解壓力,放鬆緊張心情,實為休 閒、旅遊之勝地。
譚家鄉黨委、政府強抓機遇,乘勢而上,結合農村經濟轉型的新趨勢、新特 點和新農村建設的實際情況,以突破常規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因地制宜,制定出符合本地經濟、社會全面健康發展的"打造綠色生態旅遊大鎮"新思路,著力打造一條"一橋一洞一峽一日游"的旅遊休閒之路,為譚家鄉鎮域經濟的發展,農民的增收致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譚家鄉譚家鄉
譚家鄉各開發景點已季節性的解決150多個農民就業,全鄉已有300多名村民圍繞旅遊開發進行產業調整,搞起了餐飲、旅遊服務、運輸、水上安全護衛等行業,年均收入550多萬元。2007年"五一"黃金周,譚家鄉"龍潭聖景、花仙峽、天心橋"等旅遊景點共接待遊客8000多人,直接收入達到75萬多元。

脫貧計畫

地處開縣北部山區的譚家鄉,全鄉8個村和1個居委會中,就有6個村屬於市級特困村。全鄉特困人口近5000人,其中近3000人生活在海拔1500米以上。由於居住地山高坡陡,環境惡劣,加之住戶分散,鄉村道路、人畜飲水、電視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後,“行路難”、“飲水難”、“用電”等一系列問題,成為了當地民眾脫貧致富的“攔路虎”。
開縣譚家鄉一班人經過認真的摸索和創新,提出了“高山梯次移民”的扶貧開發新模式,堅持“安置模式多樣化,執行政策靈活化,一戶一策,整體推進”的原則,走“高山梯
次移民”的路子。譚家鄉為提高高山村民“移民”下山的積極性,鄉里多方投資,實行資金激勵、政策鼓勵、跟蹤扶貧的方式和出台相關優惠政策,有效地推動高山梯次移民工作的開展。
譚家鄉譚家鄉
為了高山移民住得穩,並逐步能致富。鄉黨委政府因地制宜,確立了新的扶貧思路:利用山區豐富的自然資源發展種養加工業和發展傳統產業,引進和培育農業龍頭企業,加強高山移民的勞務培訓,發展移民勞務產業。2007年全鄉引進企業3家,投資3000多萬元,涉及化工、旅遊資源開發、水電開發等項目,可為移民提供近600個就業崗位,為移民創造了增收門路。
“一體兩翼,整村推進”在開縣譚家鄉得到了很好的實現。2008年,譚家鄉加大了花仙、撕栗兩個“整體推進”示範村建設,極大的改善了兩村的基礎設施,促進了產業發展,有效的增加了農民的收入,現如今基本達到了示範村的八條驗收

物流集散

譚家鄉集鎮建設規劃為1.5平方公里,通過近年來農村城鎮化戰略的實施,現已建成面積近1平方公里,入住集鎮近800戶,5000多人。
在建設中,譚家鄉在因地制宜搞好集鎮規劃的同時,出台優惠政策,引進業主開發。2008年以政府為中心的行政小區、以李子包為中心的休閒小區、以小池壩為中心的商貿小區、以譚家國小為中心的文化小區和以偉業鋇鹽化工為中心的工業小區的集鎮規劃布局已基本形成,並啟動了大山溪、譚岔口、龍溪河、南丫場、煙燈壩5個居民新村點的建設。
譚家鄉在加快集鎮建設的同時,為有效地發揮集鎮的綜合效應,不斷完善集鎮配套設施建設。在集鎮,一個占地15畝的農貿市場、占地6畝的停車場、兩個占地共3畝的住宅小區已全部竣工。
“發揮集鎮的功能,必須以產業興鎮,這樣才能防止集鎮的‘空殼化’,才能使落戶集鎮的農民進得來、穩得住、能致富。”譚家鄉負責人說,“做強工業,盤強商貿業是繁榮集鎮經濟的兩大主要支撐。”
日臻完善的基礎設施和日益增多的人流,吸引了鄉域企業向小城鎮集中發展,形成了規模效益;位於集鎮區域內 的麵粉加工、精米加工、家具加工、竹材加工等工業企業也如雨後春筍般地發展起來。
“小集鎮是工業產品流向農村、農副產品流向城市的紐帶,它以鄉村為腹地,對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合理布局鄉級工業、改變城鄉人口分布發揮著重要作用。”鄉長邱俊說,譚家鄉小集鎮的建設不僅成為了鄉域企業發展的重要載體,而且企業的發展還使小集鎮擁有了發展資金和固定的就業群體,成為了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蓄水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