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主

謀主

謀主,漢語辭彙。

拼音:móu zhǔ

釋義:出謀劃策的主要人物。

它的出處有《左傳》、《三國志》、《後漢書》等古籍,其基本含義從古文內容“以審配逢紀統軍事,田豐荀諶許攸為謀主,顏良文丑為將率”來看,謀主與“統軍事”及“為將率”是有明顯區別的。從陳壽及襄陽記明確所稱的諸位謀主(田豐、荀諶、許攸、荀攸法正張昭張紘秦松陳端司馬懿父子)來看,謀主顯然事關政治、軍事、戰略、治民等諸方面,可以認為是綜合掌權之重臣。《資治通鑑》等典籍對謀主也都有較多的評論。

也有當代史學家,把商朝的伊尹、周朝的姜子牙、漢朝的張良、隋朝的高熲、唐朝的房玄齡、宋朝的趙普、元朝的耶律楚材、明朝的劉基和清朝的范文程等歷朝歷代的開國功臣視為謀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謀主
  • 類別:漢語詞組
  • 拼音:móu zhǔ
  • 釋義:出謀劃策的主要人物
詞目,拼音,引證解釋,相關釋義,三國志中的謀主,張昭看謀主解釋,股肱與謀主比較,相關評論,何謂謀主(一),何謂謀主(二),何謂謀主(三),相關人物,商朝開國謀主,周朝開國謀主,漢朝開國謀主,隋朝開國謀主,唐朝開國謀主,宋朝開國謀主,元朝開國謀主,明朝開國謀主,清朝開國謀主,

詞目

謀主

拼音

móu zhǔ

引證解釋

出謀劃策的主要人物。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析公奔晉,晉人寘諸戎車之殿,以為謀主。”
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彭城張昭、廣陵張紘秦松陳端等,為謀主。”
後漢書·蘇竟傳》:“延岑護軍鄧仲況擁兵據南陽陰縣為寇,而劉歆兄子龔,為其謀主。”
《晉書·盧志傳》:“城都王穎之鎮鄴也,愛其才量,委以心膂,遂為謀主。”
《舊唐書·李密傳贊》:“及偃師失律,猶存麾下數萬眾,苟去猜忌,疾趣黎陽,任世績為將臣,信魏徵為謀主,成敗之勢,或未可知。”
洪邁 《容齋三筆·記張元事》:“張吳既至夏國,夏人倚為謀主,以抗朝廷。”
魯迅 《墳·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他捉住了謀害她的謀主,調集了告密的案卷,要為她報仇。”

相關釋義

三國志中的謀主

僅《三國志》中此詞共出現9處(就其本意而言。不計另外一處:《費禕傳》載裴注引殷基通語曰:“若爽信有謀主之心,大逆已構,而發兵之日,更以芳委爽兄弟。”此處“謀主‘乃是指“謀攻君主”之意)。
《袁紹傳》載曰:“眾數十萬,以審配逢紀統軍事,田豐荀諶許攸為謀主,顏良文丑為將率,簡精卒十萬,騎萬匹,將攻許。”
荀攸傳》載曰:“是時荀攸常為謀主。”
賈詡傳》載賈詡言曰:“繡無謀主,亦原得詡,則家與身必俱全矣。”
董昭傳》載曰:“時郡右姓孫伉等數十人專為謀主,驚動吏民。”
王基傳》載王基言曰:“今陸遜等已死,而權年老,內無賢嗣,中無謀主。”
諸葛亮傳》載曰:“先主復領益州牧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關羽、張飛馬超為爪牙,許靖麋竺簡雍為賓友。”
《法正傳》載曰:“以正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外統都畿,內為謀主。”
孫策傳》載曰:“彭城張昭、廣陵張紘秦松陳端等為謀主。”
孫皓傳》載裴注引《襄陽記》曰:“司馬懿父子,自握其柄,累有大功,除其煩苛而布其平惠,為之謀主而救其疾,民心歸之,亦已久矣。”
綜合上面9處來看,除了《董昭傳》載曰:“時郡右姓孫伉等數十人專為謀主,驚動吏民。”此條沒有討論意義之外,其它8處我們認為其含義及用法基本相同。此8處,有7處是陳壽所用,1處是《襄陽記》所載。諸臣或有本傳,或其事見於相關傳主之文。

張昭看謀主解釋

孫策傳》載曰:“彭城張昭、廣陵張紘秦松陳端等為謀主。”
《張昭傳》載曰:“孫策創業,命昭為長史、撫軍中郎將升堂拜母,如比肩之舊,文武之事,一以委昭。”
參看二條史料,可見謀主是可以(不是說必然)同時兼顧“文武之事”的。田豐荀諶許攸荀攸法正、張昭、張紘、秦松、陳端、司馬懿父子諸人,由於篇幅所限,自己不能一一論其為謀主之詳細事跡;但其中許多人出帥入相,參與軍國謀略多矣重矣明矣,自不必待詳證矣(好像是三國常識,故自己不想再拉長文章篇幅)。

股肱與謀主比較

諸葛亮傳》載曰:“先主復領益州牧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關羽、張飛、馬超為爪牙,許靖麋竺簡雍為賓友。”或曰,諸葛亮為股肱,即是蜀實際之相;諸葛亮列前,即可證諸葛亮當時地位(職權)高於法正。前面自己所舉股肱之例,沒有一處可以明確可證為指相之權。當時諸葛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本傳)署左將軍府事,是不是可證為相?《董和傳》載曰:
“先主定蜀,征和為掌軍中郎將,與軍師將軍諸葛亮並署左將軍、大司馬府事,獻可替否,共為歡交。自和居官食祿,外牧殊域,內乾機衡,二十餘年,死之日家無儋石之財。亮後為丞相,教與群下曰:“夫參署者,集眾思廣忠益也。若遠小嫌,難相違覆,曠闕損矣。違覆而得中,猶棄弊蹻而獲珠玉。然人心苦不能盡,惟徐元直處茲不惑,又董幼宰參署七年,事有不至,至於十反,來相啟告。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殷勤,有忠於國,則亮可少過矣。””
由此可見,當時署左將軍府事者至少有二人,那么我們能夠稱此二人都是相嗎(此處所稱相乃指首席重臣,只能是一人)?顯然不能。讀諸葛亮此處之語,董和之位不及於他(“來相啟告”可以解釋為告於諸葛亮;邏輯上諸葛亮之位之權自當高於董和)——但至少可以證明一點:當時並不是諸葛亮一人署左將軍、大司馬府事,至少是有人分其權的。可見當時諸葛亮不是相(沒有任何證據能夠證明,參署之董和是如後來的蔣琬等為丞相長史等職一樣,是諸葛亮的屬下;也就是說,董和至少應是諸葛亮的副手,而不是屬下)。案:建安十九年,先主定蜀。建安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先主於上漢帝表中曰:“謹拜章因驛上還所假左將軍、宜城亭侯印綬。”(本傳)此時進封大司馬號(“臣等輒依舊典,封備漢中王,拜大司馬”,“上臣大司馬漢中王”)(本傳),因此董和參署,始於建安十九年。參署七年,則最後一年是建安二十五年。由此可見,董和參署七年,包括署左將軍府事有六年,署大司馬府一年(可能卒於任上)。
又案:現在《三國志》標點本常見“與軍師將軍諸葛亮並署左將軍大司馬府事”之斷句,而不是“與軍師將軍諸葛亮並署左將軍、大司馬府事。”這個似乎可以商榷,容易誤導後學,以為左將軍大司馬府是一府,而實際上是二府。
股肱不必為相,亦不必高於謀主。

相關評論

何謂謀主(一)

【出處】卷第八十八
【晉紀十】孝懷皇帝下永嘉六年(壬申,公元三一二年)
【原文】會大雨,三月不止,勒軍中飢疫,死者太半,聞晉軍將至,集將佐議之。右長史刁膺請先送款於睿,求掃平河朔以自贖,俟其軍退,徐更圖之,勒愀然長嘯。中堅將軍夔安請就高避水,勒曰:“將軍何怯邪!”孔萇等三十餘將請各將兵,分道夜攻壽春,斬吳將頭,據其城,食其粟。要以今年破丹楊,定江南。勒笑曰:“是勇將之計也!”各賜鎧馬一匹。顧謂張賓曰:“ 於君意何如?”賓曰:“將軍攻陷京師,囚執天子,殺害王公,妻略妃主。擢將軍之發,不足以數將軍之罪,奈何復相臣奉乎!去年既殺王彌,不當來此;今天降霖雨於數百里中,示將軍不應留此也。鄴有三台之固,西接平陽,山河四塞,宜北徙據之,以經營河北,河北既定,天下無處將軍之右者矣。晉之保壽春,畏將軍往攻之耳。彼聞吾去,喜於自全,何暇追襲吾後,為吾不利邪!將軍宜使輜重從北道先發,將軍引大兵向壽春。輜重既遠,大兵徐還,何憂進退無地乎?”勒攘袂鼓髯曰:“張君計是也!”責刁膺曰:“君既相輔佐,當共成大功,奈何遽勸孤降!此策應斬!然素知君怯,特相宥耳。”於是黜膺為將軍,擢賓為右長史,號曰“右侯”。
簡評:刁膺、夔安未必怯懦;孔萇等三十餘將亦妄稱勇敢;謀主定計,莫若張賓。勿論華夷之防,以定謀論之,張賓比之子房、武侯不遑多讓,亦王景略、范文程之先輩也!俱為開一朝基業之謀主風範!石勒,不世出之魔王也,雖曰魔,亦為王!殺伐決斷亦天授也!

何謂謀主(二)

【出處】卷第八十八
晉紀十】孝懷皇帝下永嘉六年(壬申,公元三一二年)
【原文】石勒自葛陂北行,所過皆堅壁清野,虜掠無所獲,軍中飢甚,士卒相食。至東燕,聞汲郡向冰聚眾數千壁枋頭,勒將濟河,恐冰邀之。張賓曰:“聞冰船盡在瀆中未上,宜遣輕兵間道襲取,以濟大軍,大軍既濟,冰必可擒也。”秋,七月,勒使支雄孔萇自文石津縛筏潛渡,取其船。勒引兵自棘津濟河,擊冰,大破之,盡得其資儲,軍勢復振,遂長驅至鄴。劉演保三台以自固,臨深、牟穆等復帥其眾降于勒
諸將欲攻三台,張賓曰:“演雖弱,眾猶數千,三台險固,攻之未易猝拔。舍而去之,彼將自潰。方今王彭祖、劉越石,公之大敵也,宜先取之,演不足顧也。且天下飢亂,明公雖擁大兵,遊行羈旅,人無定志,非所以保萬全,制四方也。不若擇便地而據之,廣聚糧儲,西稟平陽以圖幽、並,此霸王之業也。邯鄲、襄國,形勝之地,請擇一而都之。”勒曰:“右侯之計是也。”遂進據襄國。
賓復言于勒曰:“今吾居此,彭祖、越石所深忌也,恐城塹未固,資儲未廣,二寇交至。宜亟收野谷,且遣使至平陽,具陳鎮此之意。”勒從之,分命諸將攻冀州,郡縣壁壘多降,運其谷以輸襄國;且表於漢主聰,聰以勒為都督冀、幽、並、營四州諸軍事、冀州牧進封上黨公。
【簡評】前策定於危難之間,決疑於兩難之際,堪比武侯之隆中對策;濟河破冰,擬於法正之漢中定軍山之役;進據襄國以立根本、收谷稱臣以待時機,誠武侯再世而又勝於武侯者!所謂,風雲際會必有英雄出!

何謂謀主(三)

【出處】卷第八十九
【晉紀十一】孝愍皇帝下建興二年(甲戌,公元三一四年)
【原文】石勒纂嚴,將襲王浚,而猶豫未發。張賓曰:“夫襲人者,當出其不意。今軍嚴經日而不行,豈非畏劉琨及鮮卑、烏桓為吾後患乎?”勒曰:“然。為之奈何?”賓曰:“彼三方智勇無及將軍者,將軍雖遠出,彼必不敢動,且彼未謂將軍便能懸軍千里取幽州也。輕軍往返,不出二旬,藉使彼雖有心,比其謀議出師,吾已還矣。且劉琨、王浚,雖同名晉臣,實為仇敵。若修箋於琨,送質請和,琨必喜我之服而快浚之亡,終不救浚而襲我也。用兵貴神速,勿後時也。”勒曰:“吾所未了,右候已了之,吾復何疑!”

相關人物

商朝開國謀主

伊尹(公元前1649年—公元前1549年),伊姓,名摯,小名阿衡,“尹”不是名字,而是“右相”的意思。夏朝末年生於空桑(一說今河南杞縣,一說今洛陽伊川),因其母居伊水之上,故以伊為氏。伊尹為中國商朝初年著名丞相、政治家,是中華廚祖,中原菜系創始人。約公元前16世紀初,他輔助商湯滅夏朝,為商朝建立立下汗馬功勞。他任丞相期間,整頓吏治,洞察民情,使商朝初年經濟比較繁榮,政治比較清明,商朝國力迅速強盛。伊尹歷事商朝商湯、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五十餘年,為商朝強盛立下汗馬功勞。沃丁八年,伊尹逝世,終年100歲。沃丁以天子之禮把伊尹安葬在商湯陵寢旁,以表彰他對商朝做出的偉大貢獻。

周朝開國謀主

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姜姓,呂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單呼牙,也稱呂尚,別號飛熊。商朝末年人。姜子牙是齊國的締造者,周文王傾商,武王克紂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勛,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

漢朝開國謀主

張良(約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潁川城父人,秦末漢初傑出的謀士、大臣,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張良的祖父、父親等先輩在韓國的首都陽翟任過五代韓王之相。曾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保存實力,並疏通項羽叔父項伯,使劉邦得以脫身。後又以出色的智謀,協助漢高祖劉邦在楚漢戰爭中最終奪得天下,幫助呂后扶持劉盈登上太子之位,死後被封為留侯。他精通黃老之道。不留戀權位,晚年據說跟隨赤松子云游。張良去世後,謚為文成侯。《史記·留侯世家》專門記載了張良的生平。漢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評價他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表現出張良的機智謀劃、文韜武略。後世敬其謀略出眾,稱其為“謀聖”。

隋朝開國謀主

高熲(541年—607年),一名敏,字昭玄,鮮卑名獨孤熲,渤海蓚(今河北景縣東)人,隋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其父高賓上柱國獨孤信的僚佐,官至刺史。為隋朝宰相執政近20年,後因反對廢太子楊勇並得罪獨孤皇后,遭隋文帝猜忌,被免官為民,不久後又免去齊國公爵位。隋煬帝時,被起用為太常卿。大業三年,見煬帝奢靡,甚為憂慮,有所議論,為人告發,與賀若弼同時被殺害。諸子遭到流放。
唐太宗李世民曾言:“朕比見隋代遺老,鹹稱高熲善為相者,遂觀其本傳,可謂公平正直,尤識治體。隋時安危,系其存歿,煬帝無道,枉見誅夷。何嘗不想見其人,廢書歔嘆。”“高熲有經國大才,為隋文帝贊成霸業,知國政者一十餘載,天下賴以康寧。文帝唯婦言是聽,特令擯斥,及為煬帝所殺,刑政由是衰壞。”
《隋書·列傳第六高熲》記載:“熲有文武大略,明達世務。及蒙任寄之後,竭誠盡節,進引貞良,以天下為己任。蘇威、楊素、賀若弼、韓擒等,皆熲所推薦,各盡其用,為一代名臣。自余立功立事者,不可勝數。當朝執政將二十年,朝野推服,物無異議。治致昇平,熲之力也,論者以為真宰相。及其被誅,天下莫不傷惜,至今稱冤不已。所有奇策密謀及損益時政,熲皆削稿,世無知者。”
杜佑的《通典》記載:“歷觀製作之旨,固非易遇其人。周之興也得太公,齊之霸也得管仲,魏之富也得李悝,秦之強也得商鞅,後周有蘇綽,隋氏有高熲,此六賢者,上以成王業,興霸圖,次以富國強兵,立事可法。““隋氏資儲遍於天下,人俗康阜,熲之力焉。功規蕭、葛,道亞伊、呂,近代以來未之有也”。

唐朝開國謀主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以字行於世,齊州臨淄人,隋末山東著名學者房彥謙之子。大唐開國謀主、貞觀首輔,大唐第一名相。房玄齡18歲時本州舉進士,年少有為。年僅十八歲的秦王李世民剛剛起兵之時,房玄齡前去投奔,與李世民一見如故,被引為謀主。(隰城尉房玄齡謁世民于軍門,世民一見如舊識,署記室參軍,引為謀主。)他一直跟隨李世民南征北戰,未離左右,運籌帷幄、出謀劃策,可比之張良、蕭何。李世民稱他為大唐開國第一功臣。
武德九年,他參與玄武門之變,與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並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後,房玄齡成為貞觀首輔,主管朝政長達二十二年,直到去世。房玄齡去世未滿一年,一代英主李世民也撒手人寰,二十三年的“貞觀之治”落下了帷幕。

宋朝開國謀主

趙普(922年-992年),字則平,幽州薊人,後徙居洛陽,北宋著名的政治家。顯德七年(960年)正月,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以黃袍加於趙匡胤之身,推翻後周,建立宋朝。乾德二年(964年),任宰相,協助太祖籌劃削奪藩鎮,罷禁軍宿將兵權,實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邊防遼等許多重大措施。992年七月因病辭世,追封真定王,賜謚“忠獻”,親撰並書寫八分字神道碑賜之。鹹平元年(998年),追封普為韓王。次年,又詔普配饗太祖廟。趙普雖讀書少,但喜《論語》,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對後世很有影響,成為以儒學治國的名言。

元朝開國謀主

耶律楚材(1190年7月24日—1244年6月20日),字晉卿,號玉泉老人,法號湛然居士,蒙古名吾圖撒合里,契丹族蒙古帝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宰相,金國尚書右丞耶律履之子。1215年,成吉思汗蒙古大軍攻占燕京時候,聽說他才華橫溢、滿腹經綸,遂向他詢問治國大計。而耶律楚材也因對金朝失去信心,決心轉投成吉思汗帳下他的到來,對成吉思汗及其子孫產生深遠影響,他採取的各種措施為元朝的建立奠定基礎。乃馬真後稱制時,漸失信任,抑鬱而死。卒謚文正。有《湛然居士集》等。

明朝開國謀主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漢族,字伯溫,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文成縣)人,故稱劉青田,元末明初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勛,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誠意伯,故又稱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諡號文成,後人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劉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

清朝開國謀主

范文程(1597年—1666年),字憲斗,號輝岳,遼東瀋陽人。曾事清太祖清太宗、清世祖、清聖祖四代帝王,是清初一代重臣,清朝開國時的規制大多出自其手,更被視為文臣之首。范文程少好讀書,於1615年(萬曆四十三年)在瀋陽縣學考取了秀才,時年18歲。1618年(萬曆四十六年),後金八旗軍攻下撫順,范文程與兄範文寀主動求見努爾哈赤,成為清朝開國元勛之一。清太宗時期,他深受倚賴, 凡討伐明朝的策略、策反明朝官員、進攻朝鮮、撫定蒙古、國家制度的建設等等,他都參與決策。1666年(康熙五年)卒,終年70歲。康熙親撰祭文,賜葬於懷柔縣紅螺山。康熙皇帝親筆書寫“元輔高風”四個字,作為對他的最高評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