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爾瑪(羅馬尼編劇的二幕正歌劇)

諾爾瑪(羅馬尼編劇的二幕正歌劇)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諾爾瑪》原為二幕正歌劇,也有編成四幕演出的。羅馬尼編劇,貝利尼譜曲,1831年12月26日在米蘭斯卡拉歌劇院首次公演。當時諾爾瑪這個角色是由帕斯塔扮演,阿達爾吉薩由格里西扮演,波利翁由唐譯利扮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諾爾瑪
  • 性質:二幕正歌劇
  • 編劇:羅馬尼
  • 譜曲:貝利尼
歌劇概述,作曲家,劇中人物,劇情介紹,

歌劇概述

貝利尼曾對首演寄予極大期望,帕斯塔也作了出色的表演,但結果沒有成功,他為此而極度氣餒,關於失敗的原因有各種各樣的說法。一種說法是因為排練一直持續到演出的那天早上,所以大家都太疲勞。另一種說法是由於太疲勞,因而第一幕里諾爾瑪與阿達爾吉薩的二重唱沒能唱好。又一種說法是反對貝利尼的帕奇尼等一幫人的攻擊所起的作用。但在以後的演出中,卻一次比一次地受到歡迎。在貝加莫上演時,帕斯塔的演出取得很好的評價。1834年瑪莉布蘭主演這部歌劇後,這部作品的聲譽就大為提高了,1883年在英國皇家劇院、同年在法國的義大利劇院、1841年在美國費城徹斯納特劇院、1890年2月27日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等處,分別舉行了在各地的首演。在紐約演出時角色的分配是諾爾瑪由莉莉·勒曼(l848―1929)扮演,阿達爾吉薩由貝蒂·弗蘭克扮演、波利翁由鮑爾?加里尤扮演。
作曲家本人曾說過:“我寧肯捨棄一切,也要保住《諾爾瑪》”
從這句話里不難看出作者是格外偏愛這部作品的。《諾爾瑪》的確是充分發揮了貝利尼特點的傑作,在它的唱段里充滿了無與倫比的純真之美,它的表現方法雖然樸素單純,但卻能強有力地打動人們的心弦。
《諾爾瑪》是英雄的歌劇,是被稱作以表現女主角為主的歌劇。扮演諾爾瑪的演員,必須是能全面掌握聲音,技巧和風格的義大利歌劇傳統美聲唱法的名家,她即或只剩一個人在舞台上,也必須能控制住舞台和觀眾情緒,這就要求她必須是一個具有藝術感染力的悲劇演員,否則是不能勝任這個角色的。
此外,如果找不到能與諾爾瑪很好配合的另外兩名主要演員,則演出也會是索然無味的。這部名作上演的次數非常少,這恐怕也是由於上面所談到的幾點原因造成的。不過這部作品確實是威爾第以前義大利歌劇中屈指可數的名作,不愧是具有宏偉規模的正歌劇
演出時間
第一幕約70分鐘,第二幕約60分鐘,總計約2小時10分鐘。
樂隊編制
長笛(短笛)2、雙簧管2、單簧管2、大管2,圓號4,小號2,長號3、低音號定音鼓、打擊樂器等,弦樂組

作曲家

貝利尼(1801~1835)Bellini,Vincenzo義大利作曲家。1801年11月3日生於西西里島卡塔尼亞,1835年 9月23日卒於巴黎附近的皮托城。早年在那不勒斯音樂學院學習,畢業後即從事音樂創作,以歌劇《阿代爾松與薩爾維娜》和《比安卡與費爾南多》初露頭角。1827年寫的《海盜》在米蘭拉斯卡拉歌劇院上演,獲成功。此後創作了多部歌劇,先後在米蘭、帕爾馬、威尼斯等地上演。1833年訪問倫敦、 巴黎, 為巴黎的義大利歌劇院寫了歌劇《 清教徒》,贏得世界聲譽。
貝利尼歌劇的創作手法豐富多樣,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他尤其注意發揮聲樂曲調的巨大表現作用,那些簡潔動人的樂隊插部,富於激情的大型合唱,變化多端的朗誦調以及許多戲劇性的場景描繪都很有個性,處理得頗為自然。
貝利尼歌劇的音樂風格有兩種明顯的特徵:一是激昂振奮,這往往體現在英雄性的場景中。例如許多英雄氣概的民眾大合唱,以義大利解放歌曲的音調加之進行曲的節奏,尖銳的帶有附點音符的短句等處理,使音樂顯得嚴峻而果斷。另一特徵是優美的抒情性,帶有浪漫主義的夢幻意境。他的所謂“貝利尼式的聲樂旋律”,即是在低聲部分解和弦的伴奏襯托下,聲樂旋律由寬廣悠長的音調開始,逐漸形成高潮,然後又回到寬廣悠長的音調上,形成拱型線條。這種獨特的旋律長於表達溫柔、憂鬱、悲哀的感情,蘊藏著一種內在的動力,有著特殊的藝術魅力,感人至深。德國作曲家R.華格納曾說:“貝利尼的作品,把心連線在言語中。”與貝利尼同時代的G.羅西尼和G.多尼采蒂也有歌唱性的旋律,但更接近於古典的傳統,而貝利尼的旋律則更富於浪漫情趣。人們往往把這種旋律與蕭邦富有感情的旋律相提並論。
貝利尼的歌劇創作是與19世紀聲樂演唱的黃金時代分不開的。他那浪漫氣息濃郁的音樂吸引了世界一流的歌手們。貝利尼為具有美聲唱法高度技巧的歌手寫了許多音樂作品,如為英雄性的女中音寫了不少漂亮的詠嘆調(有一個時期由於聲樂水平的下降,這些作品大多改為女高音演唱了)。19世紀的名歌手,如女中音M.瑪莉夫蘭、G.格里西,女高音G.帕斯塔、H.宗塔格,男高音魯比尼,男中音坦布里尼,男低音拉布拉什,年輕的J.林德和A.帕蒂等人的成長,與貝利尼所創作的歌劇是密不可分的。除歌劇外,貝利尼還寫有 6部交響曲、雙簧管協奏曲彌撒曲等器樂與宗教音樂,以及不少聲樂曲,但並不經常上演。
他的歌劇內容具有積極的政治意義,音樂風格激昂振奮並帶有浪漫主義的夢幻意境,獨特的貝利尼式聲樂旋律蘊藏著一種內在動力,感人至深 。他還寫有6部交響曲 、雙簧管協奏曲、彌撒曲及不少聲樂曲。貝利尼的歌劇深刻地反映了處在奧地利帝國和各大小王國沉重壓迫下的義大利人民的痛苦心情和反抗精神。如《諾爾瑪》通過以古代高盧人與羅馬占領者的鬥爭為背景的愛情悲劇,曲折地隱喻了義大利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與人民民眾激昂的愛國熱情。由於這些歌劇的內容具有積極的政治意義,給觀眾以很大教育和鼓舞,甚至導致民眾轟轟烈烈的愛國示威。貝利尼歌劇中的許多曲調已成為義大利人民的愛國歌曲流傳至今。

劇中人物

諾爾瑪 女祭司長 女高音
奧羅維索 德洛伊特族領袖 男低音
波利翁 羅馬總督 男高音
弗拉維奧 羅馬軍隊軍官 男高音
克洛蒂爾達 諾爾瑪的侍女 女高音
阿達爾吉薩 青年女祭司 女中音
祭司們、勇士、女尼、諾瑪與包里昂所生的兩小孩、德魯特族人等。
故事發生於公元前50年左右,地點是在羅馬所統治下的高盧

劇情介紹

序曲:又稱為“交響曲”,開始以最強烈的和音嚴肅地奏出,使人有神聖不可侵犯的感覺。繼而是橫笛與豎笛吹出優美的主題,接著是《勇壯進行曲》及弦樂奏出的輕快旋律,暗示出全劇的內容。這是一首標題為交響曲的序曲,從前常常在音樂會上單獨演奏,在貝利尼的序曲中是最廣為人知的曲目。
第一幕:第一場 德洛伊特的聖林中
在德洛伊特教徒們的森林中的聖域裡。德洛伊特教是高盧人崇信的宗教派別。在歷史上高盧人的領土是從庇里牛斯山脈跨過萊因河,包括今天的比利時、法國、以及德國和荷蘭的一部分,再加上瑞士的大部分土地。由於高盧戰爭的結果,他們被迫屈服於羅馬的統治之下。但他們的內心是反羅馬的,並不甘心受他們的統治,常常抓住時機進行反抗。 他們在森林的中央部分開闢了一塊聖域,在一顆伸展著枝條的碩大青岡櫟樹下,設有一個神聖的祭壇,旁邊有戰神和埃蘇斯的盾牌。
莊嚴的進行曲調的聲音越來越高昂,德洛伊特教的僧侶們,士兵們和教長奧羅維索等人,秘密地在半夜來到聖域。不久管弦樂聲弱了下來,奧羅維索以威嚴的語調宣布:“德洛伊特教徒們,登上那神聖的山岡!”。他們很久以來就苦於羅馬侵略軍駐紮在這裡,現在已經是忍無可忍了。他們祈求神能夠保護他們奮起戰鬥來打敗羅馬軍隊。他們將登上山岡,去等待新月初升,時刻一到,就敲打青銅的盾牌三下。奧羅維索告知大家,擔當敲信號任務的是諾爾瑪。這時大家唱起大合唱《〈靠神啟示的力量〉。這是一首類似進軍歌的曲子,奧羅維索也和大家同聲歌唱著走向山岡,漸漸地消失在森林之中。
接著管弦樂奏出模仿自遠至近的足步聲,舞台上出現了羅馬總督波利翁與軍官弗拉維奧。弗拉維奧警告諾爾瑪不準族人走近聖地,違者格殺勿論。當提到諾爾瑪的名字時,波利翁的臉上出現了非常奇怪的困窘表情,這使弗拉維奧感到驚訝。就問他為何聽到這個女人的名字時感到如此為難呢? 這時波利翁唱出了扣人心弦的戀歌:《在維納斯祭壇之下》。
波利翁告訴他說:“諾爾瑪為了我而破壞了她純潔的誓言,並且生出了兩個孩子。但是現在我的心已經離開諾爾瑪,被年輕美貌的阿達爾吉薩吸引去了”。他開始唱“在維納斯的祭壇下”。他在歌中告訴弗拉維奧,有一天他朦朧地感到和阿達爾吉薩正在羅馬幸福地攜手嬉戲時,忽然濃霧籠罩了祭壇,當重見陽光時再也看不到她的蹤影,耳邊只能聽到呻吟的聲音,而在半睡半醒中卻看到諾爾瑪前來復仇,令人十分恐怖。
這時敲過一陣銅鑼和銅鼓後又吹起了喇叭,在進行曲聲中感到有人在集合的跡象。弗拉維奧叫波利翁趕快逃跑,而波利翁卻說要把對方打敗,還逞強地說;“新的愛情一定能保護我”。但結果二人還是一塊躲藏起來了。
僧侶、修女和士兵們上場。他們莊嚴有力地合唱著“諾爾瑪來了”,分給身邊的女人們後就結束了祭禮儀式,然後和大家一塊退場。
大家退場後阿達爾吉薩提心弔膽地走近祭壇,她為愛情和恐懼的心情而苦惱著撲倒在壇前,輕輕地悲嘆著唱著:《求神給予保護》。這時波利翁上場,他喊著:“可愛的人兒”,並想和她擁抱,但她卻畏懼地躲開了。波利翁說:“去吧,殘酷的人兒”,就這樣在他們二人之間開始了戲劇性的對話。波利翁希望她到羅馬去,表示願意和她在一起長久地過幸福的生活。她終於為波利翁的熱情所打動,斬釘截鐵地向他發誓說不管遭遇什麼風險,也要和他在一起。二人約定明天還在這裡相會,然後一起逃跑。
第二場 開幕時場上是諾爾瑪的房間。
她與波利翁所生的兩個孩子,就養育在這個黑暗洞穴的隱匿處。牆上掛著熊皮,椅子上鋪的也是獸皮。諾爾瑪擔心波利翁回羅馬國時會拋棄自己和孩子,所以情緒很激動。她悲哀地感到如果那一天來臨時,自己將會發狂。管弦樂表現出她煩躁的心情。
過了一會兒好象有人來到這裡,諾爾瑪就叫孩子們和克洛蒂爾達一起退下去。來訪的人是阿達爾吉薩,她在為愛情和信仰間所發生的矛盾而煩惱,她向諾爾瑪坦白說自己想放棄信仰“一個人悄悄地離開寺院”為愛情出走。這觸動了諾爾瑪本人所經歷的悲傷,所以對她很同情,親切地把她摟在懷裡唱了很長一段美麗的二重唱。其中“請擁抱我”那一段,炫耀了裝飾性的技巧,是很美妙動聽的。她二人各自唱出陶醉於自己的愛情回憶的歌聲,這歌聲不久就溶合在一起,美麗的餘音繚繞不絕。
諾爾瑪問那個男人是誰?阿達爾吉薩回答說他是羅馬人,這時波利翁突然上場。諾爾瑪說:“要沉住氣,不要發抖”。當她得知阿達爾吉薩的情人是波利翁時,非常震怒並當面痛罵這個犯了雙重罪行的人,她激動地喊道:“噢,你這個畜牲!”波利翁想把阿達爾吉薩帶走,但她並不想跟他走。憤怒的諾爾瑪命令波利翁趕快滾開,這時聽到人們在尋找諾爾瑪的聲音,也聽到戰神在呼叫她的聲音。她和阿達爾吉薩一起離去,波利翁也抱頭退場。
第二幕第一景:諾爾瑪的居所
在堅決的和弦音之後,強有力地奏出了表現諾爾瑪不幸的旋律,隨後轉入飄蕩著一縷哀愁的安靜曲調。在這段前奏聲中開幕。手持短刀的諾爾瑪,在燈光下凝視著孩子們。她下決心要把孩子殺掉,管弦樂給人一種恐怖感。她看著天真入睡的孩子,內心深有感觸地唱道:“兩個寶寶睡著了”。她不忍心自己動手殺死天真入睡的孩子,於是命令侍女克洛蒂爾達把阿達爾吉薩叫來。
決心一死了之的諾爾瑪,拜託阿達爾吉薩把孩子給波利翁送去。阿達爾吉薩為了阻止諾爾瑪想要殉情而死的念頭,就向她發誓說自己一定拒絕那個男人,一定回來和她一起留在寺廟裡。這裡有一段清澈絕妙的二重唱:《目不轉睛地看著吧,諾爾瑪》。諾爾瑪為阿達爾吉薩的友好誠意所感動,精神又恢復起來,兩個人一起唱起二重唱:《直到最後》,共同歌頌永遠不渝的友情。
第二景 場面又改在森林中的聖域裡。
奏出莊嚴的前奏後,士兵們集合起來,對羅馬軍隊的動向作著種種的議論。奧羅維索說接替波利翁的將是一個更加冷酷的總督,他高喊:“不要強權政治”。大家要求辨明諾爾瑪有無起來戰鬥的意向。奧羅維索說我們現在要假作平靜,待時機一到就一口氣打敗敵人。大家應和著他,在戲劇性的合唱聲中結束了這一場。
第三景 森林中的聖伊敏斯爾寺院廣場廣場中央有祭壇
諾爾瑪惦念著阿達爾吉薩此行的結果,在等待她的歸來。與她的期待相反,克洛蒂爾達前來報告說波利翁對阿達爾吉薩不死心,不想叫她回到諾爾瑪的身邊。諾爾瑪被這個訊息觸怒,就很激憤地走近盾牌,把它敲擊了三下。這是通知準備戰鬥的信號,在告急的音樂和雄壯的曲調聲中,很多男女僧人和士兵們,從四面八方匯集起來。諾爾瑪宣布現在是奮起戰鬥的時候了。諾爾瑪宣告起義。在雄壯的音樂聲中,異口同聲的呼唱著“打仗、打仗”“血債!血債”“殺!殺”,呼聲四起。此時管弦樂奏出不安的音樂,克洛蒂爾達慌忙跑出來,說寺院內被羅馬人沾污了。不久從裡面捉出羅馬總督波利翁,他為了約會阿達爾吉薩被捕。大家認為這位俘虜正是祭獻戰神最好的祭品。奧羅維索首長於是拔出腰間短刀,走近祭壇前。諾爾瑪忽然上前搶起父親手中的短刀,想親自刺進波利翁的胸腔,可是忽然她又停住了手。大家很詫異諾爾瑪這一行為。諾爾瑪說一定有人在背後指使他來到寺院,主張要仔細查問。於是奧羅維索及眾人退出,只留下他們二人。諾爾瑪唱著:《如今你落在我手中》,她們又展開了激昂的二重唱。
諾爾瑪說“現在只有我可以救你的命,只要你不接近阿達爾吉薩,就是為了孩子們我也要救你”。但是波利翁說我不能做那樣卑怯的人”,拒絕了她的要求。諾爾瑪說“我曾想殺死孩子後自己也死去”,所以勸他還是放棄阿達爾吉薩為好。但是波利翁還是拒絕,而且堅決地要求叫她乾脆把自己刺死。憤慨萬分的諾爾瑪遂宣稱要處阿達爾吉薩死刑。波利翁再三的哀求萬萬不可殺害她,但是被妒火燃燒的諾爾瑪,決定將阿達爾吉薩處死在他眼前祭獻給神。
波利翁說“這全是我的過錯”,請她寬恕,希望能饒阿達爾吉薩一命。諾爾瑪燃燒起嫉妒的怒火。宣布一定在他的面前,把她當作祭神的犧牲品殺掉。
諾爾瑪把人們召集來,宣布要把侵犯了神威的一個修女,作為祭神的犧牲品殺掉。她說必須把破壞純潔、背判祖國、不知廉恥的修女,用神的名義處以極刑。人們問這個女人是誰? 波利翁十分擔心諾爾瑪將要說出阿達爾吉薩的名字。
但是很意外,諾爾瑪卻宣布這個女人就是自己,這使大家都目瞪口呆地凝視著她,諾爾瑪安靜地命令為犧牲者準備火葬用的木柴。她對波利翁說“不論你的態度如何冷漠,我對你的愛一定能把我們聯結起來不分離”,波利翁現在才感受到諾爾瑪對自己的愛是巨大而深沉的,於是發誓願和她一起死去。
諾爾瑪的事情發生得太意外了,所以聚集在這裡的人們都半信半疑。諾爾瑪走近父親,說自己是一個罪孽深重的女人。人們說;“諾爾瑪,你快為自己申辯”。諾爾瑪對父親說自己已經是孩子的母親,那些孩子就在克洛蒂爾達那裡。她說出實話之後,又為孩子求情,希望“不要讓他們也充做犧牲品”,並請求父親憐憫和照顧他們。奧羅維索為自己女兒的話不知所措,後來終於流著眼淚,答應即將去世的女兒的要求。
此時,諾爾瑪平靜的命令下屬準備木柴火祭。不久祭司們用帳幕把諾爾瑪蓋起來,高聲命令:“向火刑台前進”。諾爾瑪向父親致意之後,就和波利翁向火刑台走去。大家高聲合唱著:《走向火祭台吧》,這歌聲表示這種犧牲定能清洗祭壇和寺廟。這時終場的幕落下。直至閉幕始終使人處於難以喘息的緊張之中,至此名作《諾爾瑪》終於結束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