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雍也篇

論語·雍也篇

論語·雍也篇是《論語》中的一個章節,共包括30章,該篇涉及到“中庸之道”、“恕”的學說、“文質”思想,同時還包括如何培養“仁德”的一些主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論語·雍也篇
  •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 子桑伯子:人名,此人生平不可考
  • 尊位:古代以面向南為尊位
本篇引語,詳解,解析一,解析二,解析三,解析四,解析五,孔子及論語介紹,

本篇引語

雍也篇是論語中的一個章節。 本篇共包括30章。其中著名文句有:“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敬鬼神而遠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本篇里有數章談到顏回孔子對他的評價甚高。此外,本篇還涉及到“中庸之道”、“恕”的學說、“文質”思想,同時,還包括如何培養“仁德”的一些主張。

詳解

解析一

【原文】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譯文】
孔子說:“冉雍這個人,可以讓他去做官。”
【評析】
古代以面向南為尊位,天子、諸侯和官員聽政都是面向南面而坐。所以這裡孔子是說可以讓冉雍去從政做官治理國家。在《先進》篇里,孔子將冉雍列在他的第一等學科“德行”之內,認為他已經具備為官的基本條件。這是孔子實行他的“學而優則仕”這一教育方針的典型事例。
【原文】
仲弓問子桑伯子①。子曰:“可也,簡②。”仲弓曰:“居敬③而行簡④,以臨⑤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⑥大⑦簡乎?”子曰:“雍之言然。”
【注釋】
①子桑伯子:人名,此人生平不可考。
②簡:簡要,不煩瑣。
③居敬:為人嚴肅認真,依禮嚴格要求自己。
④行簡:指推行政事簡而不繁。
⑤臨:面臨、面對。此處有“治理”的意思。
⑥無乃:豈不是。
⑦大:同“太”。
【譯文】
仲弓問孔子:桑伯子這個人怎么樣。孔子說:“此人還可以,辦事簡要而不煩瑣。”仲弓說:“居心恭敬嚴肅而行事簡要,像這樣來治理百姓,不是也可以嗎?(但是)自己馬馬虎虎,又以簡要的方法辦事,這豈不是太簡單了嗎?”孔子說:“冉雍,這話你說得對。”
【評析】
孔子主張辦事簡明扼要,不煩瑣,不拖拉,果斷利落。不過,任何事情都不可太過分。如果在辦事時,一味追求簡要,卻馬馬虎虎,就有些不夠妥當了。所以,孔子聽完仲弓的話以後,認為仲弓說得很有道理。
【原文】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①,不貳過②,不幸短命死矣③。今也則亡④,未聞好學者也。”
【注釋】
①不遷怒:不把對此人的怒氣發泄到彼人身上。
②不貳過:“貳”是重複、一再的意思。這是說不犯同樣的錯誤。
③短命死矣:顏回死時年僅41歲。
④亡:同“無”。
【譯文】
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學生中誰是最好學的呢?”孔子回答說:“有一個叫顏回的學生好學,他從不遷怒於別人,也從不重犯同樣的過錯。不幸短命死了。現在沒有那樣的人了,沒有聽說誰是好學的。”
【評析】
這裡,孔子極為稱讚他的得意門生顏回,認為他好學上進,自顏回死後,已經沒有如此好學的人了。在孔子對顏回的評價中,他特別談到不遷怒、不貳過這兩點,也從中可以看出孔子教育學生,重在培養他們的道德情操。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

解析二

【原文】
子華①使於齊,冉子②為其母請粟③。子曰:“與之釜④。”請益。曰:“與之庾⑤。”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濟富。”
【注釋】
①子華:姓公西名赤,字子華,孔子的學生,比孔子小42歲。
②冉子:冉有,在《論語》中被孔子弟子稱為“子”的只有四五個人,冉有即其中之一。
③粟:在古文中,粟與米連用時,粟指帶殼的穀粒,去殼以後叫做米;粟字單用時,就是指米了。
④釜(fǔ):古代量名,一釜約等於六斗四升。
⑤庾(yǔ):古代量名,一庾約等於二斗四升。
⑥秉:古代量名,一秉約等於十六斛(hú),一斛約等於十斗。
【譯文】
子華出使齊國,冉求替子華的母親向孔子請求補助一些穀米。孔子說:“給她六斗四升。”冉求請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說:“再給她二斗四升。”冉求卻要給她八百斗。孔子說:“公西赤到齊國去,乘坐著肥馬駕的車子,穿著又暖和又輕便的皮袍。我聽說過,君子只是周濟急需救濟的人,而不是周濟富人。”
【評析】
孔子主張“君子周急不濟富”,這是從儒家“仁愛”思想出發的。孔子的“愛人”學說,並不是狹隘的愛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而帶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他又認為,周濟的只是窮人而不是富人,應當“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這種思想符合於人道主義。
【原文】
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與爾鄰里鄉黨乎!”
【注釋】
①原思:孔子弟子原憲,字子思。
②之:用法同“其”,他的,指孔子而言。
③鄰里鄉黨:古代地方單位的名稱,五家為鄰,二十五家為里,萬二千五百家為鄉,五百家為黨。
【譯文】
原思任孔子家的總管,孔子給他小米九百,他不肯受。孔子道:“別推辭,有多的,給你地方上(的窮人)吧!”
【原文】
子謂仲弓,曰:“犁牛①之子騂且角②。雖欲勿用③,山川④其舍諸⑤?”
【注釋】
①犁牛:牛。古代祭祀用的牛不能以耕牛代替,系紅毛長角,單獨飼養的。
②騂(xīnɡ)且角:祭祀用的牛,毛色為紅,角長得端正。
③用:用於祭祀。
④山川:山川之神。此喻上層統治者。
⑤其舍諸:其,有“怎么會”的意思。舍,捨棄。諸,“之乎”二字的合音。
【譯文】
孔子在評論仲弓的時候說:“耕牛產下的牛犢長著紅色的毛,角也長得整齊端正,人們雖想不用它做祭品,但山川之神難道會捨棄它嗎?”
【評析】
孔子認為,人的出身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在於自己應有高尚的道德和突出的才幹。只要具備了這樣的條件,就會受到重用。這從另一方面也說明,作為統治者來講,選拔重用人才,不能只看出身而拋棄賢才,反映了舉賢才的思想和反對任人唯親的主張。
【原文】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①不違仁,其餘則日月②至焉而已矣。”
【注釋】
①三月:指較長的時間。
②日月:指較短的時間。
【譯文】
孔子說:“顏回這個人,他的心可以在長時間內不離開仁德,其餘的學生則只能在短時間內做到仁而已。”
【評析】
顏回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他對孔子以“仁”為核心的思想有深入的理解,而且將“仁”貫穿於自己的行動與言論當中。所以,孔子讚揚他“三月不違仁”,而別的學生“則日月至焉而已”。
【原文】
季康子①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②,於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③,於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④,於從政乎何有?”
【注釋】
①季康子:他在公元前492年繼其父為魯國正卿,此時孔子正在各地遊說。8年以後,孔子返回魯國,冉求正在幫助季康子推行革新措施。孔子於是對此三人做出了評價。
②果:果斷、決斷。
③達:通達、順暢。
④藝:有才能技藝。

解析三

【譯文】
季康子問孔子:“仲由這個人,可以讓他管理國家政事嗎?”孔子說:“仲由做事果斷,對於管理國家政事有什麼困難呢?”季康子又問:“端木賜這個人,可以讓他管理國家政事嗎?”孔子說:“端木賜通達事理,對於管理政事有什麼困難呢?”又問:“冉求這個人,可以讓他管理國家政事嗎?”孔子說:“冉求有才能,對於管理國家政事有什麼困難呢?”
【評析】
端木賜、仲由和冉求都是孔子的學生,他們在從事國務活動和行政事務方面,都各有其特長。孔子所培養的人才,就是要能夠輔佐君主或大臣從事政治活動。在本章里,孔子對他的三個學生都給予較高評價,認為他們已經具備了擔任重要職務的能力。
【原文】
伯牛①有疾,子問之,自牖②執其手,曰:“亡③之,命矣夫④,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注釋】
①伯牛:姓冉名耕,字伯牛,魯國人,孔子的學生。孔子認為他的“德行”較好。
②牖(yǒu):窗戶。
③亡:一作喪失解,一作死亡解。
④夫:語氣詞,相當於“吧”。
【譯文】
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他,從窗戶外面握著他的手說:“喪失了這個人,這是命里注定的吧!這樣的人竟會得這樣的病啊!這樣的人竟會得這樣的病啊!”
【原文】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①食,一瓢飲,在陋巷②,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③。賢哉回也。”
【注釋】
①簞(dān):古代盛飯用的竹器。
②巷:此處指顏回的住處。
③樂:樂於學。
【譯文】
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裡,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
【評析】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稱讚顏回,對他作了高度評價。這裡講顏回“不改其樂”,這也就是貧賤不能移的精神,這裡包含了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道理,即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的,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斷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頓也自得其樂。
【原文】
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譯文】
冉求說:“我不是不喜歡老師您所講的道,而是我的能力不夠呀。”孔子說:“能力不夠是到半路才停下來,現在你是自己給自己劃了界限不想前進。”
【評析】
從本章里孔子與冉求師生二人的對話來看,冉求對於學習孔子所講授的理論產生了畏難情緒,認為自己的能力不夠,在學習過程中感到非常吃力。但孔子認為,冉求並非能力的問題,而是他思想上的畏難情緒做怪,所以對他提出批評。
【原文】
子謂子夏曰:“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譯文】
孔子對子夏說:“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評析】
在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儒”和“小人儒”的區別,要求子夏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君子儒”是指地位高貴,通曉禮法,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小人儒”則指地位低賤,不通禮儀,品格平庸的人。
【原文】
子游為武城①宰。子曰:“汝得人焉爾乎②?”曰:“有澹臺滅明③者,行不由徑④,非公事,未嘗至於偃⑤之室也。”
【注釋】
①武城:魯國的小城邑,在今山東費縣境內。
②焉爾乎:此三個字都是語助詞。
③澹臺滅明:姓澹臺名滅明,字子羽,武城人。
④徑:小路,引申為邪路。
⑤偃:言偃,即子游,這是他自稱其名。
【譯文】
子游做了武城的長官。孔子說:“你在那裡得到了人才沒有?”子游回答說:“有一個叫澹臺滅明的人,從來不走邪路,沒有公事從不到我屋子裡來。”
【評析】
孔子極為重視發現人才、使用人才。他問子游的這段話,反映出他對舉賢才的重視。當時社會處於大動盪、大變革時期,各諸侯國都重視接納人才,尤其是能夠幫助他們治國安邦的有用之才,這是出於政治和國務活動的需要。

解析四

【原文】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後也,馬不進也。’”
【注釋】
伐:誇耀。
奔:敗走,撤退。
【譯文】
孔子說:“孟之反不誇耀自己,軍隊潰敗的時候,他走在後面掩護全軍,將近城門,便鞭打著馬匹,說:‘不是我敢於殿後,是馬不肯快走的緣故。’”
【原文】
子曰:“不有祝鮀①之佞,而②有宋朝③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
【注釋】
①祝鮀(tuó):字子魚,衛國大夫,有口才,以能言善辯受到衛靈公重用。
②而:這裡是“與”的意思。
③宋朝:宋國的公子朝,《左傳》中曾記載他因美麗而惹起亂子的事情。
【譯文】
孔子說:“如果沒有祝鮀那樣的口才,也沒有宋朝的美貌,那在今天的社會上處世立足就比較艱難了。”
【原文】
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
【譯文】
孔子說:“誰能不經過屋門而走出去呢?為什麼沒有人走(我所指出的)這條道路呢?”
【評析】
孔子這裡所說的,其實僅是一個比喻。他所宣揚的“德治”、“禮制”,在當時有許多人不予重視,他內心感到很不理解。所以,他發出了這樣的疑問。
【原文】
子曰:“質①勝文②則野③,文勝質則史④。文質彬彬⑤,然後君子。”
【注釋】
①質:樸實、自然,無修飾的。
②文:文采,經過修飾的。
③野:此處指粗魯、鄙野,缺乏文采。
④史:言辭華麗,這裡有虛偽、浮誇的意思。
⑤彬彬:指文與質的配合很恰當。
【譯文】
孔子說:“質樸多於文采,就像個鄉下人,流於粗俗;文采多於質樸,就流於虛偽、浮誇。只有質樸和文采配合恰當,才是個君子。”
【評析】
這段話言簡意賅,確切地說明了文與質的正確關係和君子的人格模式,高度概括了孔子的文質思想。文與質是對立的統一,互相依存,不可分離。質樸與文采是同樣重要的。孔子的文質思想經過兩千多年的實踐,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極大地影響了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原文】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①之生也幸而免。”
【注釋】
①罔:誣罔不直的人。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的生存是由於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只是他僥倖地避免了災禍。”
【評析】
“直”是儒家的道德規範。直即直心腸,意思是耿直、坦率、正直、正派,同虛偽、奸詐是對立的。直人沒有那么多壞心眼。直,符合仁的品德。與此相對,在社會生活中也有一些不正直的人,他們也能生存,甚至活得更好,這只是他們僥倖地避免了災禍,並不說明他們的不正直有什麼值得效法的。
【原文】
樊遲問知,子曰:“務①民之義②,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注釋】
①務:從事、致力於。
②義:道德。
【譯文】
樊遲問孔子怎樣才算是智,孔子說:“專心致力於(提倡)老百姓應該遵從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遠離它,就可以說是智了。”樊遲又問怎樣才是仁,孔子說:“仁人對難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穫的結果,他得在人後,這可以說是仁了。”
【評析】
本章提出了“智”、“仁”等重大問題。面對現實,以回答現實的社會問題、人生問題為中心,這是孔子思想的一個突出特點。他還提出了“敬鬼神而遠之”的主張,否定了宗法傳統的神權觀念,他不迷信鬼神,自然也不主張以卜筮向鬼神問吉凶。所以,孔子是力求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否定鬼神作用的。
【原文】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譯文】
孔子說:“聰明人的愛好像流水一樣善變,智謀層出不窮,有仁德者的意志像山嶽一樣堅定,巍然屹立;聰明人勇於實踐,有仁德者靜思默運。聰明人快樂,有仁德者長壽。”
【評析】
孔子這裡所說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養的“君子”。他希望人們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備了這些品德,就能適應當時社會的要求。
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動而又深刻.這正如朱熹在 《論語集注》裡面的討論:“沒有對仁和智極其深刻的體悟,絕對不能作出這樣的形容.”聖人智仁雙全,所以,作此形容的專利權 非他莫屬.
智者也就是聰明人.聰明人通過事理,反應敏捷而又思想活躍, 性情好動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樣,所以用水來進行比擬.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仁厚的人安於義理,仁慈寬容而不易衝動,性情好靜就像山一樣穩重不遷,所以用山來進行比擬.
【淺見】
古之注者皆論仁智之分,則不能得其要也,亦非中庸之道。夫智者向仁,仁者本乎智,本不可分。子以水比智,以山比仁,則知山水之不可分也。山無水則無生,水無山則死。故仁智者則處必依山靠水,安則靜,行則動,心中無礙則安,安有好則樂,樂則壽。是謂仁智者樂山水,亦動亦靜,樂且壽。

解析五

【原文】
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
【譯文】
孔子說:“齊國一改變,可以達到魯國這個樣子,魯國一改變,就可以達到先王之道了。”
【評析】
本章里,孔子提出了“道”的範疇。此處所講的“道”是治國安邦的最高原則。在春秋時期,齊國的封建經濟發展較早,而且實行了一些改革,成為當時最富強的諸侯國家。與齊國相比,魯國封建經濟的發展比較緩慢,但意識形態和上層建築保存得比較完備,所以孔子說,齊國改變就達到了魯國的樣子,而魯國再一改變,就達到了先王之道。這反映了孔子對周禮的無限眷戀之情。
【原文】
子曰:“觚①不觚,觚哉?觚哉?”
【注釋】
①觚(ɡū):古代盛酒的器具,上圓下方,有棱,容量約有二升。後來觚被改變了,所以孔子認為觚不像觚。
【譯文】
孔子說:“觚不像個觚了,這也算是觚嗎?這也算是觚嗎?”
【評析】
孔子的思想中,周禮是根本不可更動的,從井田到刑罰;從音樂到酒具,周禮規定的一切都是盡善盡美的,甚至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在這裡,孔子概嘆當今事物名不副實,主張“正名”。尤其是孔子所講,現今社會“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這種狀況,是讓人不能容忍的。
【淺見】
此乃子以物喻世。觚,二升之酒器,上圓下方,時或人改之,如此則不能稱觚也。是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世道不興,而引子之嘆也。世人當各司其職,安守本分,則名正言順,天下安矣。此語至極則如楊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非真不為也,乃為此則不安分矣。要之,當得其大義。
【原文】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①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②也,不可陷③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注釋】
①仁:這裡指有仁德的人。
②逝:往。這裡指到井邊去看並設法救之。
③陷:陷入。
【譯文】
宰我問道:“對於有仁德的人,別人告訴他井裡掉下去一位仁人啦,他會跟著下去嗎?”孔子說:“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君子可以到井邊去救,卻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騙,但不可能被迷惑。”
【評析】
宰我所問的這個問題的確是比較尖銳的。“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對此,孔子的回答似乎不那么令人信服。他認為下井救人是不必要的,只要到井邊尋找救人之法也就可以了。這就為君子不誠心救人找到這樣一個藉口。這恐怕與他一貫倡導的“見義不為非君子”的觀點是截然相反的了。
【淺見】
此章誠可見子之真性情,仁智而非愚也。井有仁可從乎?從即從之於井,從之於井不能救而反陷自身,非仁也,愚也。此猶喻昏君可忠乎?忠於此君則失大道於天下,非忠也,愚也。故子曰君子可逝不可陷,因君子智而可察也;可欺不可罔,因君子仁且智也。被欺而逝乃仁,不罔不陷乃智也。而唯其不罔不陷,乃可行於大道。

孔子及論語介紹

孔子(前551 ——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儒家學派創始人,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對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孔子像孔子像
孔子的祖先本來是宋國的貴族,後因避宮廷禍亂而遷居魯國。孔子的父親是一名武士,雖躋身於貴族之列,但地位很低。孔子三歲時,父親便死去了,他跟著母親過著貧困的生活。孔於年輕時做過“委吏”(管理倉庫)、“乘田”(掌管牛羊畜牧)一類的小官,魯定公時,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主管司法,與司徒、司馬、司空三卿並列),魯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 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攝相事”,“與聞國政”(《史記·孔子世家》),政治生涯到了頂峰。由於與當時主宰魯國政權的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政治觀點不和,孔子離開魯國去周遊列國,希望在別的國家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先後到了衛、宋、陳、蔡、楚等國,都沒有受到重用。晚年回到魯國一心一意講學和整理古代文獻資料,曾整理刪定《詩經》、《尚書》等,並根據魯國史官所記《春秋》加以刪修,使之成為中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孔子講學,學生多達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論語》成書於春秋戰國之際,是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所記錄整理。到漢代時,有《魯論語》(20篇)、《齊論語》(22篇)、《古文論語》(21篇)三種《論語》版本流傳。東漢末年,鄭玄以《魯論語》為底本,參考《齊論語》和《古文論語》編校成一個新的本子,並加以注釋。鄭玄的注本流傳後,《齊論語》和《古文論語》便逐漸亡佚了。以後各代注釋《論語》的版本主要有:三國時魏國何晏《論語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論語義疏》,宋代邢晏《論語註疏》、朱熹《論語集注》,清代劉寶楠《論語正義》等。
論語》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在表達上,《論語》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在編排上,《論語》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一條就是一章,集章為篇,篇、章之間並無緊密聯繫,只是大致歸類,並有重複章節出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