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散文

論散文

《論散文》是由我國著名散文家、文學評論家、翻譯家梁實秋於19世紀20年代對當時誕生的、興起不久的一種詩化的白話散文的理論探索之作·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論散文》
  • 創作年代:19世紀20年代
  • 文學體裁:散文
  • 作者:梁實秋
文章註疏,文章原文,文章注釋,作者作品,

文章註疏

文章原文

“散文”的對峙的名詞,嚴格的講,應該是“韻文”,而不是“詩”。“詩”時常可以用各種的媒介物表現出來,各種藝術里都可以含著詩,所以有人說過,“圖畫就是無音的詩”,“建築就是凍凝的詩”。在圖畫建築裡面都有詩的位置,在同樣以文字為媒介的散文里更不消說了。柏拉圖的對話,是散文,但是有的地方也就是詩;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散文,但是整篇的也就是一首詩。同時號稱為詩的,也許裡面的材料仍是散文。所以詩和散文在形式上劃不出一個分明的界線,倒是散文和韻文可以成為兩個適當的區別。這個區別的所在,便是形式上的不同:散文沒有準定的節奏,而韻文有規則的音律。
散文對於我們人生的關係,較比韻文為更密切。至少我們要承認,我們天天所說的話都是散文。不過會說話的人不能就成為一個散文家。散文也有散文的藝術。一切的散文都是一種翻譯。把我們腦子裡的思想情緒想像譯成語言文字。古人說,言為心聲,其實文也是心聲。頭腦笨的人,說出來是蠢,寫成散文也是拙劣;富於感情的人,說話固然沉摯,寫成散文必定情致纏綿;思路清晰的人,說話自然有條不紊,寫成散文更能澄清澈底。由此可以類推。散文是沒有一定的格式的,是最自由的,同時也是最不容易處置,因為一個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絕無隱飾的可能,提起筆來便把作者的整個的性格纖毫畢現地表示出來。在韻文里,格式是有一定的,韻法也是有準則的,無論你有沒有什麼高深的詩意,只消按照規律填湊起來,平平仄仄一東二冬地敷衍上去,看的時候行列整齊,讀的時候聲調鏗鏘,至少在外表上比較容易遮醜。散文便不然,有一個人便有一種散文,喀賴爾(Calyle)翻譯萊辛的作品的時候說:“每人有他自己的文調,就如同他自己的鼻子一般。”布豐(Buffon)說:“文調就是那個人。”
文調的美純粹是作者的性格的流露,所以有一種不可形容的妙處:或如奔濤澎湃,能令人驚心動魄;或是委婉流利,有飄逸之致;或是簡練雅潔,如斬釘斷鐵……總之,散文的妙處真可說是氣象萬千,變化無窮。我們讀者只有讚嘆的份兒,竟說不出其奧妙之所以然。批評家哈立孫(Frederiok Harrison)說:“試讀服爾德(王爾德),狄孚(笛福),綏夫特,高爾斯密,你便可以明白,文字可以做到這樣奧妙絕倫的地步,而你並不一定能找出動人的妙處究竟是那一種特質。你若是要檢出這一個辭句好,那一個辭句妙,這個或那個字的音樂好聽,使你覺得雄辯的,抒情的,圖畫的,那么美妙便立刻就消失了……”譬如說《左傳》的文字好,好在哪裡?司馬遷的文筆妙,妙在哪裡?這真是很難解說的。
凡是藝術都是人為的。散文的文調雖是作者內心的流露,其美妙雖是不可捉摸,而散文的藝術仍是所不可少的。散文的藝術便是作者的自覺的選擇。福樓拜(Flaubert)是散文的大家,他選擇字句的時候是何其的用心!他認為只有一個名詞能夠代表他心中的一件事物,只有一個形容詞能夠描寫他心中的一種特色,只有一個動詞能夠表示他心中的一個動作。在萬千的辭字之中他要去尋求那一個──只有那一個──合適的字,絕無一字的敷衍將就。他的一篇文字是經過這樣的苦痛的步驟寫成的,所以才能有純潔無疵的功效。平常人的語言文字只求其能達,藝術的散文要求其能真實,──對於作者心中的意念的真實。福樓拜致力於字句的推敲,也不過是要求把自己的意念確切地表示出來罷了。至於字的聲音,句的長短,都是藝術上所不可忽略的問題。譬如仄聲的字容易表示悲苦的情緒,響亮的聲音容易顯出歡樂的神情,長的句子表示溫和弛緩,短的句子代表強硬急迫的態度,在修辭學的範圍以內,有許多的地方都是散文的藝術家所應當注意的。
散文的美妙多端,然而最高的理想也不過是“簡單”二字而已。簡單就是經過選擇刪芟以後的完美的狀態。普通一般的散文,在藝術上的毛病,大概全是與這個簡單的理想相反的現象。散文的毛病最常犯的無過於下面幾種:(一)太多枝節,(二)太繁冗,(三)太生硬,(四)太粗陋。枝節多了,文章的線索便不清楚,讀者要很用力地追尋文章的旨趣,結果是得不到一個單純的印象。太繁冗,則讀者易於生厭,並且在瑣碎處致力太過,主要的意思反倒不能直訴於讀者。太生硬,則無趣味,不能引人入勝。太粗陋則令人易生反感令人不願卒讀,並且也失掉純潔的精神。散文的藝術中之最根本的原則,就是“割愛”。一句有趣的俏皮話,若與題旨無關,只得割愛;一段題外的枝節,與全文不生密切關係,也只得割愛;一個美麗的典故,一個漂亮的字眼,凡是與原意不甚洽合者,都要割愛。散文的美,不在乎你能寫出多少旁徵博引的故事穿插,亦不在多少典麗的辭句,而在能把心中的情思乾乾淨淨直截了當地表現出來。散文的美,美在適當。不肯割愛的人,在文章的大體上是要失敗的。
散文的文調應該是活潑的,而不是堆砌的──應該是像一泓流水那樣的活潑流動。要免除堆砌的毛病,相當的自然是必須保持的。用字用典要求其美,但是要忌其僻。文字若能保持相當的自然,同時也必須顯示作者個人的心情,散文要寫得親切,即是要寫得自然。希臘的批評家戴奧尼索斯批評柏拉圖的文調說
當他用淺顯簡單的辭句的時候,他的文調很令人歡喜的。因為他的文調可以處處看出是光明透亮,好像是最晶瑩的泉水一般,並且特別的確切深妙,他只用平常的字,務求明白,不喜歡勉強粉飾的裝點。他的古典的文字帶著一種古老的斑斕,古香古色充滿字裡行間,顯著一種歡暢的神情,美而有力;好像一陣和風從芬香的草茵上吹噓過來一般……
簡單的散文可以美得到這個地步。戴奧尼索斯稱讚柏拉圖的話,其實就是他的散文學說,他是標榜“亞典主義”反對“亞細亞主義”的。亞典主義的散文,就是簡單的散文。
散文絕不僅是歷史哲學及一般學識上的工具。在英國文學里,“感情的散文”(Impassioned Prose)雖然是很晚產生的一個類型,而在希臘時代我們該記得那個“高超的朗吉弩斯”(The sublime longinus),這一位古遠的批評家說過,散文的功效不僅是訴於理性,對於讀者是要以情移。感情的滲入,與文調的雅潔,據他說,便是文學的高超性的來由,不過感情的滲入,一方面固然救散文生硬冷酷之弊,在另一方面也足以啟出恣肆粗陋的缺點。怎樣才能得到文學的高超性,這完全要看在文調上有沒有藝術的紀律。先有高超的思想,然後再配上高超的文調。有上帝開天闢地的創造,又有聖經那樣莊嚴簡練的文字,所以我們才有空前絕後的聖經文學。高超的文調,一方面是挾著感情的魔力,另一方面是要避免種種的卑陋的語氣和粗俗的辭句。寫散文的人,不知是過分的要求自然,抑是過分的忽略藝術,常常地淪於粗陋之一途,無論寫的是什麼樣的題目,類皆出之以嘻笑怒罵,引車賣漿之流的語氣,和村婦罵街的口吻,都成為散文的正則。像這樣恣肆的文字,裡面有的是感情,但是文調,沒有!

文章注釋

【伯風】Buffon,通常被翻譯為布封(1707—1787),法國博物學家、作家。
服爾德】通常被翻譯為伏爾泰(1694—1778),法國18世紀啟蒙運動時期的思想家、作家。
【狄孚】通常翻譯為笛福(約1660—1731),英國作家。代表作有小說《魯濱孫漂遊記》。
【費老貝爾】Flaubert,通常翻譯為福樓拜(1821—1880)法國作家,代表作有小說《包法利夫人》。
【戴奧尼索】古希臘作家。

作者作品

梁實秋 (1903—1987),原籍浙江杭縣,生於北京。學名梁治華,字實秋,一度以秋郎、子佳為筆名。著名文學評論家、散文家翻譯家
1915年秋考入清華學校。1923年畢業後赴美留學,專攻英語和英美文學。在美國哈佛大學研究院學習時受新人文主義者白壁德影響較深。1926年夏回國於南京東南大學任教,先後任暨南大學、青島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校外文系教授、系主任。1948年移居香港,1949年到台灣,先後任台灣省立師範大學、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大學教授、台灣編譯館館長。1987年11月3日因心臟病病逝於台北。
梁實秋梁實秋
40歲以後著力較多的是散文和翻譯。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從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輯。30年代開始翻譯莎士比亞作品,持續40載,到1970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譯,計劇本37冊,詩3冊。晚年用7年時間完成百萬言著作《英國文學史》。
代表作有《雅舍小品》、《雅舍談吃》、《看雲集》、《偏見集》、《秋室雜文》、長篇散文集《槐園夢憶》等。譯有《莎士比亞全集》等。主編有《遠東英漢大辭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