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記德

詹記德

台灣台北市“北投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詹記德宗賢,是安溪詹氏始祖敦仁公的第33世孫,隸屬旅台詹氏始祖士樹公(敦仁公的第28世孫)派下。他從事建築四十餘載,建築造詣精深,工程指揮才能卓越,是台灣“優等包商”,著名實業家,是當代詹氏傑出代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詹記德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台灣
  • 出生日期:西元1932年9月25日
  • 性別:男
簡介,孝敬祖宗——“我的最大心愿”,挑戰極限——“我最大的樂趣”,敬業樂業——“我人生的最亮點”,民間故事:安溪縣馬石祖宇的傳說,

簡介

記德宗賢出生於西元1932年9月25日,青少年時期是在日本侵略者的鐵蹄下度過的,他僅讀四年書,便綴學打工謀生,走上了漫漫的建築之路。憑藉著自己的聰穎、拚命和不甘人後的氣質,他終於成就了事業,成就了自己。如今,論才幹與資質,台灣台北市政府工務局授予他“優等包商”稱號;論資格與魄力,台灣蔣介石總統官邸的修建,指定由他施工承建;論幹勁與作風,台灣建築界同仁一致尊稱他“北投牛”;論建築裝璜設計的科學性和前瞻性,20多年前自己施工,自己選材裝修的個人住宅,獨領潮流,至今仍是台北第一 ……
在與宗賢的交談、交往中,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他不僅是一個作風嚴謹的“工作狂”,而且是一個有著強烈的愛祖愛鄉意識的宗族精英。本文就圍繞著他的這些特點,力圖刻畫出一個真實的詹記德。

孝敬祖宗——“我的最大心愿”

事業有成的他,沒有忘記根本,沒有忘記祖宗。1990年宗賢乘著祖國大陸改革開放的東風,踏歸故里,追根尋源,當他看到大陸那記載著先祖芳名的家譜時,如獲至寶,感激萬分。宗賢戀上了故鄉這方熱土,從此,宗賢為故鄉這方熱土的崛起出謀劃策,嘔心瀝血。
首先,他多次召集在台宗親,組團回鄉謁祖,親自率團到安溪多卿、安溪西坪鎮馬石村,拜祭始祖敦仁公和列祖列宗,探望故鄉親人。當時,面對著祖居地文化經濟還相當落後的現實,面對著曾經殊榮無比的詹氏家族與現存的陳舊不堪的詹氏祖宇所形成的反差,記德宗賢心在流血,血在沸騰。他發自內心地對謁祖團成員和大陸宗親講道:詹氏的祖宗是神聖的,詹氏的子孫是有骨氣的,孝敬祖宗、振興家族是我們的本分,更是我本人最大的心愿,我多次帶團回大陸省親,是希望今後在台宗親多出點錢,在故居宗親多出點力,萬眾一心改善家鄉落後面貌,祖先在天之靈一定會保佑我們的!
記德宗賢不僅這樣說,而且這樣做,下面的幾組數據就是最好的說明:
1990年,捐建馬石村村址8.6萬元.
1990年,捐建馬石國小55.0萬元
1990年,捐建西坪幼稚園15.0萬元
1991年春節慰問馬石村60歲以上老人,60元/人。
1991年,捐建姑婆坑國小教學樓12.3萬元
1991年,捐修靈惠廟2.36萬元
1991年,捐修多卿鳳池派上厝祖宇2.01萬元
1991年,捐建西坪——赤水公路46.0萬元
1991年,捐建梨山國小教學樓9.5萬元
1991年,捐建西坪鄉電視差轉台2.0萬元
1992年,捐獻西坪鄉僑聯2.0萬元
1992年,捐資重建馬石祖宇(兩座)合44.4萬元
1992年,捐修多卿美侖國小7.0萬元
1992年,捐建馬石的代格公路47.3萬元
1992年,捐建赤水——馬石公路114.0萬元
1993年,捐建馬石涼亭11.875萬元
1993年,捐建多卿電視差轉台2.5萬元
1993年,捐建赤水國小2.0萬元
1993年,捐建赤水涼亭4.5萬元
1994年,捐修多卿蛇頭墓9.0萬元
1994年,捐建虎邱——西坪公路10.0萬元
1994年,捐獻安溪鄉親聯誼會20.0萬元
1995年,捐修安溪中旅社10.0萬元
1996年,捐獻安溪一中23.0萬元
1999年,捐修靈惠廟5.0萬元
1999—2004年,捐建“安溪開先縣令詹敦仁紀念館”450萬元
2004年,捐資重建多卿(美西村)鳳形樓祖宇、上厝祖宇 萬元
2004年,捐修始祖公(敦仁公)墓、始祖媽墓 萬元
…………
值得一提的是在“安溪開先縣令詹敦仁紀念館” 重建過程中的卓越貢獻。1998年5月8日,“詹敦仁紀念館”籌建理事會成立,不久,便著手擇地選址,然而,半年多過去了,擇地問題仍無著落,理事會一時無措,於是,請詹丕火到湖頭詹氏祖宇急告敦仁公,敦仁公聖示(扶乩)說,請找“台灣詹記德”。他聞信後,便往湖頭祖宇看個究竟,向詹丕火等宗親問個明白,得到證實後,感慨萬千,本著“孝敬祖先乃我本分,如今敦仁公有請,更應奮力而為”的信念,不僅幫助擇到建設紀念館的風水寶地——“觀音抱孩兒,代代出翹褶”,而且全身心投入紀念館的建設。
更值得一提的還是,當“安溪開先縣令詹敦仁紀念館”即將竣工時,記德宗賢又把眼光投到詹氏開基祖地——多卿的祖宗基業。他一口氣獨資重建鳳形樓祖宇、上厝祖宇和獨資重修始祖公墓、始祖媽墓、育忠公墓,如今,這五項工程已全部上馬。更難能可貴的是,他還請示過敦仁公恩準,決定領頭撤舊擴建靈惠廟(2004年9月17日,奉祀於湖頭詹氏祖宇的敦仁公金身親臨多卿,指導始祖公墓、始祖媽墓、育忠公墓破土動工,儀式結束後,在靈惠廟大廳,記德宗賢請示有關撤舊擴建靈惠廟事宜,獲準,高興異常,表態個人願為此捐資150萬元,並將積極向海內外宗親鼓動,力爭總籌資達300萬元以上,使靈惠廟與安溪詹敦仁紀念館相媲美。當時在場的宗親30人,全部簽字作證)。時至發稿之日,記德宗賢已由安溪“詹敦仁紀念館”搬到多卿長住,又以極大的熱情和信心戰天鬥地於新的一輪創業中了。

挑戰極限——“我最大的樂趣”

或許是小時候在極度艱難的環境裡歷練過,或許是詹氏不甘人後精神的集中承繼,記德宗賢的身子骨里,總是透著一股“挑戰極限,追求最好”、“乾別人沒辦法幹的事”的靈氣、志氣。凡事他不會輕易叫板決定,而一旦認準,便非弄個水落石出不可,非搞個有板有眼有特色不可。1993年,宗賢在安溪鳳城鳳冠山麓購置地皮7萬M2,開創“鳳冠別墅山莊”新天地。當時,土地平整、擋土牆砌築一完成,山莊就顯示出奇特的價值來,山莊規模宏大,依山傍河,氣勢磅礴,本身已成為鳳冠山的一景,參觀遊覽的人絡繹不絕,周邊的發展與繁榮也由此被帶動起來了,一時地價飆升,原來很不起眼的山坡地變成安溪的“搶手貨”。按理,宗賢本該感到滿足,感到成功,然而,他沒有,他要在此基礎上再來個“特色”,使鳳冠山莊永遠不落伍。於是,一個跨度30米,高10米的羅馬式拱型大門誕生了,為了這一“特色”,宗賢多花了一百多萬元人民幣。
敦仁公“請來”了記德宗賢,記德宗賢也不負敦仁公期望。他一加入紀念館建設行列,就立下雄心:在紀念館工程設計、施工建築上做到零缺點;在同類建築物比較上做到全縣第一,全市第一,全省少有;在時間效應上做到50年不過時。於是,他認真審核圖紙,大膽改革,積極創新,重新策劃工程項目,親自繪畫工程設計圖、施工圖,親自預算,親自擬定項目發包說明書,工程契約書等等。如今,那些資料已滿滿三抽屜。
為了最好,為了“特色”,記德宗賢從不放棄任何一個細節。2000年10月15日,為了更改紀念館牆體設計方案,特意率王碧建(承包商)、詹澤西(副理事長)飛往上海外灘,參觀當年英法租界大廈的牆體設計,最後將紀念館牆體由原來的條石更改為英國式的方包石結構。又如,2001年3月,紀念館木料大量進場了,然而規格在φ45CM以上的大杉木一時購買不到。泉州木材行老闆表示,願以同規格的柚木換杉木,還說,甲方同意的話,馬上進料,否則至少要等上七八個月,才能買到杉木。工程進度刻不容緩,立即進料是肯定的,那么,柚木質量較杉木如何呢?為了搞清楚柚木質量問題,記德宗賢立即從台灣請來一位木材專家,到泉州木材行、紀念館工地進行綜合分析判斷,最後下結論說,泉州木材店現有的柚木確係從國外進口的,質量在杉木之上,紀念館能採用柚木,是你們的福氣啊!如今,紀念館那些大木料都是進口柚木。
為了最好,為了“特色”,記德宗賢從不允許任何細節馬虎亂來,萬一出了差錯,不管代價多高,困難多大,也得糾正過來。2002年9月,兩尊紅木雕大獅子,因木雕師傅沒有完全按圖案雕就,記德宗賢從台灣回來發現後,立刻指出,並與理事會一起責成返工重做。2002年12月,石雕九龍壁(長14.8米,高2.33米)安裝完畢,他一看,原圖案九龍的排列是左右八龍圍繞中心首龍,並呈兩兩對稱分布,如今怎么不對稱了,不一致了?龍是中國人的吉祥物,象徵物,圍繞中心並呈對稱,是家族團結和睦,繁榮發達的象徵,本堵九龍壁還是紀念館的特色之一,怎能容忍有差錯呢?不行,堅決不行,承建方非改正不可。12月17日,記德宗賢領著詹金俊(副理事長)、詹柳金(副理事長)等,驅車前往南安縣詩山石雕師傅家中,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使石雕師傅心平氣和無條件地接受返工重做的要求。如今,我們看到的九龍壁圖已是更新過的了。
為了最好,為了“特色”,記德宗賢斗天、斗地、斗極限,而且其樂無窮,越斗越勇!

敬業樂業——“我人生的最亮點”

記德宗賢還有一個特別突出的特點,就是寧可三日不吃飯,不可一日不思索問題,尤其是本職工作上的問題。他人在國外考察遊覽(記德宗賢經常出國,至今所到過的國家達90多個),心也掛念工程,每天早晚必定要打回三兩個電話,詳細詢問工程情況。總投資近1千萬元的詹敦仁紀念館,哪天在哪裡鏟了一鏟土,砌了一塊磚,他都一清二楚,宗賢的這種敬業樂業精神令人肅然起敬。
那是1973年10月18日,台灣蔣介石總統官邸,急需修建一座小橋和一段水泥路,許多著名承包商一百個願意為總統效忠,然而由於時間緊迫(務必於10月25日前完成),任務特殊,要求苛刻,那些承包商都望而卻步。負責本項工作的王副官,焦急萬分,這時有人推薦“北投牛”詹記德。記德宗賢說,我是吃建築這碗飯,單憑這一點,我願試試。王副官喜出望外,立即召見記德宗賢,但一見面,他鐵面無情,十分嚴肅地說:“你承建,期限內工程不能完成者,殺頭;工程質量不保證(如屆時汽車開上橋面發生塌陷)者,殺頭。”
憑著對本職工作的執著,憑著自己豐富的建築知識與成熟的建築經驗,憑著那腔“挑戰極限,追求最好”、“乾別人沒辦法幹的事”的熱血,宗賢沒有退卻。當天下午,他首先調兵遣將,各負其責,而本人連續22個小時坐在設計室的板凳上,一步不出,粒米不進,繪就了路、橋施工圖紙……,經過七天六夜的“惡戰”,終於在10月24日凌晨4時完成任務,取得勝利。事後,王副官誇獎說,“北投牛”真神速。從此以後,總統官邸的修建常常可以看到“北投牛”的身影。
其實,記德宗賢工作不僅神速,而且精確,周密。2002年7月3日,記德宗賢重新策劃紀念館具體建築項目時,進行較大規模的更改和增補,他繪就圖紙後,進行了認真的預算,這次更改和增補部分的造價為135.783萬元。數據雖然出來了,但是數額巨大,沒有審核是不行的。於是,他立即打通台灣電話,特地請“北投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設計專家詹正富(記德次子),火速飛往大陸,助一臂之力。正富應命到位,記德宗賢拿出一大堆圖紙,說:本次更改和增補項目多,尚未預算,全權委託你預算,不得有誤,理事會將以你的數據發包。他兒子重任在肩,絲毫不敢隨便,用了整整一周時間,得出了135.812萬元的結論(可見,與記德本人的預算幾乎吻合)。這時,宗賢再拿出自己預算結果,會心一笑。弄得他兒子抱怨道:“爸爸,你也真是的,你早已預算好了,而且是那么精確,何必又要我來回跑,白白浪費我十幾天時間和3萬多元路費!”
還有,2003年春節,身在台灣心在詹敦仁紀念館工地的記德,想紀念館落成在即,可燒金爐尚未設計,何不乘著春節休假時間,與三個兒子拿出看家本領,設計個高質量,有“特色”的金亭來?
宗賢父子說乾就乾,無任何代價地用了十個晚上的時間,繪就了紀念館金亭設計圖、施工圖並進行了精確的預算,僅打電話詢問大陸各種材料的產地,質量,價格等,電話費就花上一萬多元人民幣。只見那設計圖裡的圖案,六角四層,龍騰鳳飛,雕樑畫棟,精美別致,栩栩如生,面對著圖紙,大家都說,這金亭設計精巧,在省內無與倫比了。
一回到安溪,記德宗賢又投入到緊張的工程建設之中,在工地上,那位經常用乾麵包當午飯,用白開水作湯,大腹翩翩,老當益壯的老人,他就是宗賢詹記德!
宗賢詹記德就是這樣一個人。

民間故事:安溪縣馬石祖宇的傳說

安溪縣西坪鎮赤水村馬石村落詹氏聚集區世代流傳著一個真實而動人的故事。話說明朝萬曆年間,安溪詹氏始祖詹敦仁公第廿一世裔孫詹縱輝與妻子楊氏(下稱“祖媽楊氏”)帶著三個孩子從安溪縣祥華鄉多卿遷到西坪鎮圓潭村定居。不巧,遷居到這裡後不久,縱輝公便病逝了,撇下了三個年幼的孩子和妻子,最小的孩子才幾個月,正當嗷嗷待哺。家庭慘遭不幸,沉重的家庭負擔壓在祖媽楊氏一個人身上。為了養家餬口,裹著小腳的祖媽楊氏來到了八公里外的鄰村赤水村馬石村落給大戶人家黃姓打短工。祖媽楊氏勤勞善良,心靈手巧,家計雜活,樣樣精通,打工一段時間下來,深得主人的倚重。一次,黃姓大戶人家在隆重做壽,大辦宴席,特別僱請了大批幫工。一整天忙碌下來,天色已經黑了,幫工們搶著吃晚飯。而祖媽楊氏沒吃晚飯摸黑要趕回家去;主人怕影響明早的繁重雜活,要她住下來不肯讓她回去。當問明事情原委後,黃姓大戶才知道她家主人已經去世,家中還有一個嗷嗷待哺的嬰兒要餵奶,孩子們在家正等著她做晚飯呢。黃姓大戶深表同情,目送著她回家去。第二天一早,祖媽楊氏很早就趕到黃大戶家幹活。黃大戶十分同情她的艱難處境,需要她長期幫忙,就騰出一間房間要讓她一家人居住。祖媽楊氏覺得無功不受祿,何況自己是一個婦道人家,怎能隨便住在別人家呢?她斷然拒絕了。執拗不過她,黃大戶便指著厝旁的一塊空地,讓她搭個草棚定居。祖媽楊氏便搭起一個簡易草棚帶上三個孩子定居下來,從此以後,她長期給黃大戶幫工。
一晃二十幾年過去了,祖媽楊氏的三個兒子詹懷仰、詹懷碩、詹懷德都長大成人,隨著經濟狀況的逐步好轉,這座馬石草棚也換成了土坯瓦房;再過幾百年,詹氏人丁逐漸興旺起來,至今馬石村有詹姓人口一千多人,這座房子便成了馬石詹姓宗祠。原來,祖媽楊氏當年所搭建的草棚正是一塊難得的風水寶地,當時路過這裡的風水先生斷言,這房子所占據的地方將是一塊大富大貴的風水寶地。時光飛逝,過了七、八代人時間。一天,有位詹氏宗親到對面山的田地劈田埂草,劈著劈著,抬頭往馬石祖宇一看,看見自家宗祠像一座金寶殿般閃閃發光,祖宇前庭金元寶一塊一塊飛起來,在宗祠上空繞飛一圈,飛入背後山侖的樹林之中。他以很快的速度跑到宗祠,揮動著劈刀,揮了好久,才見兩塊銀元掉下來。當他再次揮動時,劈刀碰著一塊銀元,銀元反彈過來,正好擊傷他的腿,鮮血直流,他只好眼見著金光閃閃的金元寶離他而去。他拄著劈刀一瘸一瘸地拐回家裡,把今天的情形告訴家人,請來了醫生幫他治療,兩塊銀元正好夠他治療。晚上睡覺時,在夢中,一位滿頭白髮的老者對他說:“今天這些銀元,不是你該得的。”他連忙問:“那是誰能得到這筆銀元呢?”老者說:“是留給宗祠子孫後代一位牢記祖宗恩德的人。”他激動說:“我就是一個牢記祖宗恩德的人,每年春償秋祀,我沒有一次漏下,祭祀祖宗,我的心特別誠。”老者說:“他這個人很有福相,圓筒形的身材,似焙籠高、焙籠大。這位賢人現在還沒有出世呢。他來時,肩負著完成宗祠重修、重振宗風的重大使命。”醒來後,他把夢境告訴家人,故事慢慢地傳開了,一傳就是幾代人。
轉眼間,到了1990年,隨著海峽兩岸緊張關係的解凍,敦仁公第卅三世裔孫、台灣建築業巨頭詹記德踏歸故里,尋根祭祖,了解到祖功宗德,深為安溪詹氏始祖詹敦仁公的豐功偉績所折服;當他看到大陸那記載著先祖芳名的家譜時,如獲至寶,感激萬分。他戀上了故鄉這方熱土,以年邁之軀奔走于海峽兩岸,為完成宗祠重修、重振宗風的重大使命出謀劃策,嘔心瀝血。2000年以來先後為安溪開先令詹敦仁紀念館(個人捐資460萬元,連同兒女共捐600萬元)、安溪縣祥華多卿靈惠廟(個人捐資900多萬元)、鳳鳴祖宇、上厝祖宇(個人捐資100萬元)和西坪鎮赤水村馬石祖宇(1992年個人捐資44.4萬元)、湖頭靈惠廟(個人捐資12.3萬元)等宗祠事業建設捐資數千萬元人民幣,完成了幾十代人所盼望的重振宗風的夙願。
詹記德,他身材雍容大肚,圓筒形的身材,似焙籠那樣高、那樣大。他就是一位記住祖宗恩德的詹氏賢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