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帝王

解剖帝王

《解剖帝王》是2007年3月由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書,作者是梅桑榆。

中華民族被帝王統治了5000年,在你方唱罷我登場的諸多帝王中,確有極少數施仁政者,但大多數帝王則是竊國的大盜、禍國殃民的元兇。歌頌帝王,愚弄人民。而扯掉帝王自己罩在臉上的種種面具,剝去歌功頌德者硬套在帝王身上的美麗外衣,還其本來豐目,從制度與人性兩方面對其進行深層的透視和剖析,讓現代人看清帝王與君主專制制度給中華民族帶來的無窮災難,將有助於肅清專制主義的遺毒,提高我們的公民意識,有助於中國的民主化進程。

基本介紹

  • 書名:解剖帝王
  • 作者:梅桑榆
  • ISBN:9787801996411
  • 類別:歷史
  • 頁數:376頁
  • 定價:20
  • 出版社:中共黨史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7-03-01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 語言:簡體中文
圖書簡介,圖書目錄,圖書內容,序,後記,圖書評價,帝王相關,封建社會,故事解讀,不神聖,輪流做,“萬歲”,武力奪位,社會現象,愛皇帝,皇帝夢,皇帝情結,人格殘缺,影視泛濫,

圖書簡介

本書以中國5000年歷史為經,以500多個皇帝為緯,從浩翰的史籍中擷取典型事例,從多方面揭露封建帝王的罪惡,以史實說話,文筆生動,集知識性與通俗性於一體,開卷有益。

圖書目錄

序言
第一章 “皇帝”的由來
一、皇帝的鼻祖隆重登場
二、後世帝王的典範——堯、舜
三、“家天下”制度血腥出籠
四、“皇帝”頭銜新鮮出爐
第二章 皇帝是怎樣當上的
一、踏著如山的屍骨登上龍椅
二、舒舒服服地登上龍椅——禪代
三、帝位與生俱來——世襲
四、靠陰謀加刀劍登上龍椅——政變
五、刀劍之下出皇冠——兵變
第三章 斬草除根以絕後患
一、根除後患,先拿皇族開刀
二、剷除異已,誅殺先朝大臣
三、開國功臣的悲慘下場
第四章 嚴刑峻法保家產
一、越來越殘酷的刑罰
二、最可怕的“巨帽”
三、聽一聽都毛骨悚然
四、斬草除根的法律依據
第五章 把臣僚當狗馬
一、赤裸裸、血淋淋的馭臣理論
二、對臣僚實行全面監控
三、皇帝掌控臣僚的猛獸——酷吏
四、皇帝掌控臣僚的惡魔——宦官
第六章 把百姓當作俘虜與奴隸
一、視人民為囚徒——牢固的人身控制
二、橫徵暴斂,瘋狂搜刮民脂民膏
三、永遠服不完的謠役
四、工奴和匠戶,永遠是皇帝的奴隸
五、軍人,如同奴隸與賤民
第七章 隨心所欲地屠戮臣民
一、駭人聽聞的殺戮手段
二、“蟻臣”的命運
三、征服者的瘋狂屠殺
四、無限株連、屠戮不休
第八章 拒諫掩惡,禁止“誹謗”
一、拒聽忠諫的亡國皇帝
二、誰批“逆鱗”我殺誰
三、最簡單的殺人理由——誹謗
四、虎視眈眈地盯著修史者
第九章 鉗制臣民思想,大興文字獄
一、斷章取義,強加罪名
二、從詩文中尋找“思想罪”的證據
三、疑神疑鬼,亂砍文人腦袋的屠夫
四、大批判運動的鼻祖
五、查禁書籍之王
第十章 迷信鬼神,愚民又愚己
一、編造“聖瑞”,證明自己非同凡品
二、求神訪仙,妄想長生不老
三、亂服丹藥求長生,反而死於非命
四、大倡佛道,廣建寺院道觀
五、造假愚民,信道誤國
第十一章 奢靡揮霍,以天下財富奉一人
一、大興土木,建造宮殿苑林
二、巡遊無度,勞民傷財
三、肆意揮霍,視國帑民財如糞土
第十二章 荒淫亂倫,任意掠人妻女
一、天下美女來源廣,掠奪詔選滿後宮
二、淫棍皇帝代代出,後宮美女誰最多?
三、形形色色的淫棍皇帝
四、亂倫醜聞傳千古
第十三章 至死都在禍害人民
一、大造陵寢,耗費財力無窮
二、皇帝國戚,陵寢建造也奢華
三、隨葬奢靡,死合仍要享受榮華富貴
四、強迫妃嬪殉葬,至死不忘淫樂
後記

圖書內容

在中國歷史舞台上,自“三皇五帝”隆重登場,到清王朝的最後一任皇帝倉惶下台,一出帝王戲上演了五千年。其劇情起伏跌宕,驚險刺激,奇詭多變,出人意料,令人慨嘆不已。直到真帝王這類珍稀動物在中國絕種百年之後,由演員裝扮的假帝王,仍然充斥銀屏,煞有介事地演個沒完。
自古至今,與帝王有關的書籍多得可以堆起幾座大山,號稱“正史”的《二十五史》便是其中之一。如果把這部煌煌巨典比作一部世界上最長的劇本,在這部長劇里,帝王便是主角,受其差遣的文臣武將,供其享用的皇后妃嬪,都是配角,或者說是“跑龍套的”,而人民只是一些或增或減的數字。總之是只見帝王,不見人民。除“正史”之外,還有種種“野史”、“稗史”,以及什麼“鑒”、什麼“紀”,也把帝王當做主角,扯得雲裡霧裡,吹得神乎其神。近幾年,熱情謳歌帝王的影視劇充斥銀屏,巨著鋪天蓋地,越出越猛,在這些動輒幾十萬、上百萬字的巨著中,帝王們偉大的一蹋糊塗,可愛的一塌糊塗。
正因為如此,在咱中國,無論婦孺老幼,都對帝王這玩藝兒熟悉得像街坊鄰居似的,說到某皇某帝頭頭是道,比對自己的娘老子、親姐弟還要了解者不乏其人。然而,今人對帝王的熟悉也好,了解也罷,均是通過書本與影視劇這一途徑,人間並無能活上八百歲的彭祖,因此沒誰是從明朝或是清朝活過來,真切地嘗過在皇帝統治下生存的滋味的。這種間接的了解,如同霧裡看花,難以看清帝王的真面目,或是如盲人摸象,無法對帝王有一個全面的認知
由於當今許多史學家與文學家仍囿於“成則王侯,敗則賊寇”的史觀,對那登上龍椅,成就一番大業的傢伙極盡美化之能事,而對他們醜惡的一面卻極力掩而蓋之,甚至不惜歪曲歷史,以種種理由為其開脫罪責,讀這些人所寫的史學或文學著作,就很容易使今天的人對帝王的認知出現很大的偏差。讓一些不明真相的人讀後,對已經滅亡了近百年的皇權專制制度十分嚮往,恨不得回到帝王統治的時代,或者衷心巴望那些偉大可愛的帝王能從墳墓里爬出來,再在龍椅上坐它五百年或是五千年。
以帝王為主角的正史、野史、什麼鑒、什麼紀,以及那些把帝王當成偉大領袖熱情謳歌的影視劇、傳記文學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對帝王的威權與當帝王的好處,無不大書特書,極力渲染,使得今天的一些讀者與觀眾,在認為帝王偉大可愛的同時,不由得產生崇拜與羨慕之心。
帝王的威權與當帝王的好處,概括起來,不外“權傾天下,富有四海”八個字。所謂“權傾天下”,即他是一國的主宰,人民都是他的臣僕,生殺予奪賞罰黜陟,皆由他決定。所謂“富有四海”,即江山是他私人的家當,國土的所有資源、國家的所有財富,他都可以隨意支配,對於人民的子女財產,他也可以隨意奪取。
正是這種至高無上的威權和無與倫比的好處,使得幾千年來,爭奪帝位的征戰殺伐接連不斷,陰謀詭計層出不窮。登上帝位的人為了保住帝位,或視曾助其奪取帝位的功臣為危險分子,毫不留情地將其一一剪除;或視國民為假想敵,防民甚於防賊,對他們進行極其嚴酷的統治。為了享受江山這個大家當,他們大多要拚命搜刮民指民膏,大造宮殿園林,廣選天下美女,在生活上極盡奢靡。
幾千年來,為奪取帝位、擴大疆域的戰爭,使無數將士戰死沙場,人民慘遭屠戮,可謂“一帝功成萬骨枯”;帝王為使江山永隨己姓,又使多少有奪位可能或有“謀反”嫌疑的人成為刀下之鬼,而人民,只有在國家這個大監獄裡做馴順的囚徒。帝王為滿足一己之私欲,瘋狂地享用他的大家當,“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使人民無止盡地遭受掠奪與壓榨,長期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然而,這一切,都被“奉旨修史”的史官和跪伏在帝王功業碑下的作家、劇作家們“為尊者諱”了。無論是慘絕人寰的血腥屠殺,還是滅絕人性的父子火併、兄弟相殘,都會隨著皇冠加頂而被當作可以理解的乾法,或曰政治家的“小過”,再不就是輕描淡寫或乾脆略去不提,甚至被披上“正義”、“民心所向”等美麗外衣。只有那些被人趕下台的亡國帝王,其罪惡才被曝光,以證其罪有應得,其國該亡。
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雖然於20世紀初徹底垮台,但帝王的陰魂仍然不散,在近代中國政治舞台上屢屢借屍還魂,鬧鬼作祟。皇帝這種珍稀動物雖然已在中國絕種近百年,但皇權專制對國民思想的戧害和對國民性的斫傷,至今仍有痕可尋;專制主義的“病毒”仍然在一些人的大腦中潛伏,這些“病毒”攜帶者一有機會就要發作,危害社會,危害人民。
中華民族被帝王統治了五千年,在你方唱罷我登場的諸多帝王中,確有極少數施仁政者,但大多數帝王則是竊國的大盜,是禍國殃民的元兇。歌頌帝王、宣揚王政的人,猶如朱熹所諷刺的大力宣揚王政的陳同甫一樣,是“奔赴道路,向鐵爐邊渣礦中撥取零金。”譯成白話文即是:“到處奔走呼號,宣揚王政,等於在煉鐵爐旁廢棄的礦渣中亂扒亂翻,尋找零碎的生鐵。”不啻是在美化帝王,愚弄人民。而扯掉帝王自己罩在臉上的種種面具,剝去歌功頌德者硬套在帝王身上的美麗外衣,還其本來面目,讓其現出凡人的肉身,從人性與制度兩方面對其進行深層的透視和剖析,使現代人看清帝王被歌頌者掩蓋的另一面,了解帝王與君主專制制度給中華民族帶來的無窮災難,才有助於肅清專制主義的遺毒,有助於讓我們對那些專制主義“病毒”攜帶者有所警惕,有助於提高我們的公民意識,有助於中國的民主化進程。

後記

狂熱歌頌、極力美化帝王的影視劇與小說,從上世紀末開始大量湧現,跨世紀後,仍久盛不衰。多年來,許多有良知、有識見的專家學者和作家,雖然對這一現象不斷提出批評,但並未能使其“繁榮”的勢頭有所減弱。我雖不是史學家,但通過對歷史書籍的閱讀,發現當今影視劇與小說中的皇帝們與史書記載相去甚遠,甚至達到荒誕離奇的地步,遂萌生了寫作此書的念頭。其目的,是想讓廣大讀者通過此書對帝王的被歌頌者所掩蓋的一面有大致的了解。
拙著的主旨,不是為了評說帝王的歷史功罪,因此並非對上述帝王的功績視而不見,或故意略去不提。多少年來,客觀評價帝王歷史功過的優秀史學著作已經很多,而一味歌頌帝王的影視劇、小說更是滿坑滿谷,積之可以成山,因此我覺得,在這本書里,也就沒有把“好皇帝”的“豐功偉績”羅列出來並熱情頌揚一番之必要。特此說明。

圖書評價

現如今,許多影視與圖書卯足了勁兒對中國封建帝王歌功頌德,但是這本書(《解剖帝王》)卻表現出明顯的不屑。作者認為,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施仁政的帝王只是極少數的孤例,絕大多數帝王都是竊國大盜,禍國殃民的元兇。由於這本書以史實為準繩,使我不得不這樣感嘆:如果不是(編者註:本來就不是)本書作者胡編亂造,那只能證明現代美化帝王的文藝作品完全是出於賺錢為目的愚弄百姓。

帝王相關

封建社會

如果說,我們正生活在一個封建社會,至少天天看電視的人多少會有認同感。打開電視,很難有一天任何一個頻道都沒有歷史劇,很難有一天你會看不見任何皇阿瑪、大帝、鐵將軍、公主、大俠一類的古裝人物。在電視中我們看到了欣欣向榮、熱熱鬧鬧的封建社會;看到了無數英明的、充滿愛心的君主;看到了無數喜愛這些明君的大臣與百姓。封建社會並不殘酷,一點都沒有吃人的陰森,封建社會更多的是偉大的人物以及祥和的社會,甚至連一點古板、機械都沒有,因為,電視劇告訴我們,至少這類電視劇中是這樣表現的。在那個年代,皇帝總在微服私訪,總與百姓打成一片,大家可以隨便跟皇帝開玩笑。
看了這些電視劇,你會覺得“走向共和”是不是太偏激了,“五四運動”是不是有點過分和魯莽。也許有人會認為,之所以結束封建,只是封建王朝的最後幾個皇帝不太靠譜而已。如果要是康熙皇帝、漢武帝,即使仍然封建社會也不錯。
歷史或古裝電視劇大多在美化歷史,在消費歷史,利用歷史進行可憎的教化,而缺乏應有的嚴肅的批判,魯迅仿佛已經從歷史中蒸發掉了。
我們先看一看正劇,如《雍正王朝》、《康熙大帝》一類,奴性的、傾盡熱情的塑造,讓人們看到了一個個有血有肉的明君以及更多有血有肉的能臣。他們大多勤政,大多愛民,大多無私無畏。比如,雍正皇帝在電視劇中硬撐著有病身體,通夜不停地批奏摺。如果,雍正再拿一把牙刷頂著肝部,那你會馬上想到雍正是一個焦裕祿式的好領導。而事實上,雍正之所以有病,是因為他常年服食丹藥,是個愚昧的希望長生不老的封建時代的癮君子而已。
在這些王朝正劇中,處處宣傳王權、皇權的神聖,處處宣傳人們必須服從於封建秩序。他們希望中國以“明君”、“能臣”的方式去創造新的輝煌,這與“五四運動”時代的“科學”與“民主”簡直就是背道而馳聞一多曾說他“看清了我們這民族,這文化的病症,我敢於開方了”。而經歷了五六十年之後,在中國最有影響力的電視媒體,最吸引人的黃金檔電視劇中,我們看到的卻是生機勃勃,沒病沒災的舊社會。
在拍《漢武大帝》時,導演熱忱地表示,我們不能忘祖。但忘祖並不等於不去批判,忘祖並不意味著美化與避諱。歷史已經被統治者,也就是導演們熱愛的“明君”、“能臣”篡改和美化了。而我們又進行了一次現代的包裝,糖衣越來越厚,味道也越來越膩。
在這裡倒要表揚一下香港的《金枝欲孽》。雖然這是一部商業性的熱門電視劇,但倒比那些謳歌偉大帝王、王朝的正劇更有批判性。在《金枝欲孽》中,皇帝成了可有可無的角色,但他代表的皇權、男權卻無時無刻不左右著殘酷與壓抑的後宮爭鬥,而一切爭鬥都是悲慘的,宿命的,沒有勝者的噩夢。這裡倒有魯迅所說的“吃人”的氛圍。
在電視螢屏中還充斥著更多搞笑、戲說風格的歷史劇、古裝片,與刻意的教化同樣有害的是,這類電視劇從草根、民間的角度更廣泛地美化歷史,愚昧大眾。
這類電視劇幾乎沒有任何智商,編劇以無知的超級想像力塑造了一大堆冒傻氣的人物,這些冒傻氣的皇帝、冒傻氣的王爺,冒傻氣的公主、將軍、貝勒、師爺、冒傻氣的乾隆、冒傻氣的和珅、冒傻氣的紀曉嵐、冒傻氣的鐵將軍阿貴……演員們最終的目的就是犧牲自己的自尊和起碼的藝術、歷史常識去取悅觀眾。他們讓觀眾覺得他們比觀眾還傻,最終導致觀眾的能力下降,而他們會去拍更弱智的歷史劇、古裝片。他們用歷史取悅觀眾、娛樂觀眾,在他們與觀眾一起消費歷史的同時,使觀眾對歷史越來越不重視,越來越混亂,也越來越無知。在《候車大廳》中,馮班長溫習歷史時,有一道題是“康熙的主要歷史功績是什麼”?馮班長脫口而出說“康熙的主要功績就是微服私訪”。
除了電視劇,電視中的另一路節目也分外迷戀封建帝王將相。在《百家講壇》中,節目內容大多是清十二帝、明十七帝、項羽劉邦、曹操、呂不韋等,易中天的《品三國》說白了就是講了人們津津樂道的“權謀之術”而已。為什麼《百家講壇》不去介紹亞里士多德、伏爾泰盧梭、愛因斯坦、喬治·華盛頓亞伯拉罕·林肯;為什麼不去介紹《美的歷程》一類的藝術呢?在《百家講壇》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更高級的獵奇,一個更有學術性的評書,本質仍是消費歷史的。
對於歷史,寬容不等於美化,尊重不等於崇拜,喜愛不等於濫用。更多的批判會給我們更多的自省與清醒,特別是我們的歷史的惰性,負面性是如此之強,我們應該有更多魯迅的聲音李敖的聲音,應該有更多的批判與吶喊。

故事解讀

如果從秦始皇算起,中國歷史上的皇帝一共有408位,但在民間留下許多故事的皇帝卻不是很多。因為皇帝高高在上,離普通百姓很遠,再說皇帝豈是百姓能夠隨便評說的?弄不好就會獲一個“指斥乘輿罪”,腦袋就要搬家。然而,也有事出例外的時候,一些有特色、有個性的皇帝,老百姓或出於對他的好感,或出於厭惡,街談巷議之中,談資眾多,被文人記錄後流傳下來,這就是故事。如果深入思考,這些故事長久流傳、騰於眾口也必定有其原因,必有深厚的背景。這裡就一些有趣的故事做些我的解讀。
如漢武帝最膾炙人口的故事是他與西王母的交往逸事。西王母離開崑崙仙境,從天而降,與人間的漢武帝相會,並賜給武帝仙桃五枚。仙桃是三千年一結子的,食之使人長生不老。這個故事顯然與當時通西域、大量西域的珍異食品流入,及漢武帝好神仙之術有關。唐代是注重個人情感、包括男女情感的時代,唐代詩人在解讀這個故事時就不免有其當代的眼光。李義山(李商隱)有詩云,“武皇內傳分明在,莫道人間總不知”,詩人是把《漢武內傳》的主題理解為男女私情的。唐人很看重男女之情,因而唐明皇最著名的故事就是他與楊玉環的“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即使這段愛情誤國,唐朝從此一蹶不振,唐人也津津樂道此事,對李楊二人充滿同情,頗有點“不愛江山愛美人”的氣度。宋代開國皇帝趙匡胤故事也多,“千里送京娘”是這位紅臉漢子最有色彩的故事。這個故事的主人公雖然也是少男少女 ,但故事的主題不是男女風情了,而是藉此展示這位未來的宋太祖的義氣。送京娘的故事與前兩個不同。前兩個是由當時或稍後的文人編寫的,而後者則是江湖藝人創造的。江湖藝人是遊民的一部分,趙匡胤出身下層,一度在江湖上遊走,被藝人視為江湖好漢,而好漢是不能講男女私情的,因此寧肯讓美麗的京娘懸樑自盡,趙匡胤也不能接受她的戀情,不然就壞了好漢的名聲。這種對待青年女子的態度是不是有點像《水滸傳》?
清代要數康熙和乾隆兩位皇帝故事最多,而且大多是講他們微服私訪的。清代皇帝並沒有私出宮門、化裝到民間訪貧問苦的經歷,而且清代宮廷制度的嚴謹,也使得皇帝不可能逾越禮制,想出宮就出宮。然而,民間卻很樂於編造和流傳這類故事,這可能與民族矛盾深重、百姓生活艱難有關。百姓仰視天穹,沒有半點光亮,他們把皇帝當做光明,熱切希望皇帝常到下面看看 ,懲治貪官污吏,平反冤假錯案,還老百姓一片藍天。自古以來,老百姓是把皇帝看做萬善之源的。皇帝沒有微服私訪,也沒有把善事帶給百姓,但百姓們卻在幻想中接受了這些善事,以安慰自己。這是文藝的社會功能之一,為沉淪於苦難的人們製造虛擬的滿足。這有利於社會的穩定。

不神聖

從秦始皇開始,歷代皇帝都樂於把自己吹成介乎人神之間的怪物,神聖無比,權力無邊。你說他是人吧,他又揚言受命於天,自稱天子,好像是從天上派下來的;你說他是神吧,他又明明是父母所生,飲食男女,皆同常人,從來也沒有聽說過做了皇帝就突然有了什麼法力。看來,皇帝之所以異於常人,就在他手中掌握了無限的皇權,如此而已。儘管這個皇帝制度十分荒唐,十分無理,但他在中華大地上盤踞日久,已經成為大家頭腦中難以清除的千年病毒。天下一亂,就會有各式各樣的人做起“皇帝夢”來。有識之士做“皇帝夢”,是希望奪得大權施展抱負,救國救民;亡命之徒做“皇帝夢”,是希望獲取私利、子女玉帛,榮華富貴。因此這個“皇帝夢”就為雅俗所共賞。更有些偽君子、野心家,表里不一,口是心非,嘴裡說的是功名事業,心裡想的是子女玉帛,流風所及,做“皇帝夢”者泥沙俱下魚龍混雜,什麼樣的人都有。辛亥革命之後,皇帝之名是沒有了,但是皇帝之實的皇帝思想、皇帝作風卻長期徘徊在這一片古老的大地上,威脅著我們的心靈。清除帝制的餘毒,直到今天——辛亥百年之後——還是我們一項艱巨的任務。

輪流做

皇帝其實並不神聖。中國朝代的周期基本上是兩三百年一變,在戰亂之中,“幾人稱帝,幾人稱王”的情況是經常出現的,與日本天皇的“千年一系”不同,中國的皇帝像走馬燈一樣,“亂鬨鬨,你方唱罷我登場”。從這一點上來說,皇帝又是平淡無奇、毫無神聖可言的。中國近兩千年歷史中,社會的垂直流動是很劇烈的,變動最大的就是最上層的皇室和最下層的遊民。五代以來,確實有些遊民做了皇帝,五代十國時期大多數的皇帝與國主是各色遊民出身,以兵痞為多。在全社會看來,皇位雖最惹人羨慕,只要自己榮膺“天命”,還是有可能爭取到的。正是適應這種想法,社會上流傳著的各種預言天道有變、天命所歸的傳說、故事乃至書籍(《燒餅歌》《推背圖》等),挑動著普通老百姓暴得富貴的野心,這樣才會有孫悟空所說的“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說法。這種“皇帝輪流做”的想法在其他民族文化中可能還是不多見的。

“萬歲”

“萬歲”這一稱呼,我們並不陌生,因為20世紀6、70年代,“萬歲”二字還鋪天蓋地,寫得到處都是,“萬歲、萬歲、萬萬歲”的口號,仍喊的震天價響。古代臣民在皇帝面前“舞蹈匍匐,山呼萬歲”的場面,我們也十分熟悉,因為那是許多以皇帝為主角的影視劇中必不可少、反覆出現的鏡頭。
在古代,“萬歲”本是人們在進行某種慶賀活動時的歡呼,後來卻為稱頌皇帝所專用。
皇帝這一偉大頭銜,雖然光芒四射,其大無比,但這頭銜下的人,卻是形形色色,啥鳥都有。而正是這形形色色的一幫人,才使歷史變得豐富多彩,有著永遠說不完的故事。

武力奪位

在古代,皇帝頭銜比任何頭銜都要誘人。只要有機會,總會引得人攫來過把癮,哪怕過把癮就死也在所不惜。中國做皇帝夢的大致為兩類人——離龍椅最近的人和最遠的人。他們武力奪取帝位的成功率究竟為幾分呢?
在中國古代,所謂“造反”,就是靠武力推翻朝廷,奪取帝位。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每一次朝代更替,幾乎都是大規模戰爭的結果。而在推翻前朝政權的戰爭中,不知多少人在通往龍椅的險途上浴血搏殺,或死於競爭者的刀劍之下,或踏著失敗者如山的屍骨登上龍椅,當上了皇帝。縱觀歷史,靠武力奪取帝位者,大致可以分為兩類。
離龍椅最近的人
靠武力奪取帝位的第一類人是諸侯藩將、皇親貴胄、功臣勛舊,總之是一些手握兵權,有武力可用的人。對於皇帝的威風和當皇帝的好處,他們比劉邦、項羽未舉事前看到得多,知道得多,對皇權的羨慕與嚮往之心,當然也要比他們強烈得多,因此他們一旦覺得自己兵多將廣,“取而代之”的野心就漸漸膨脹。終於在一個他們自以為適當的時機,找一個證明自己“師出有名”的藉口,開始了奪取帝位的血腥搏殺。如安祿山朱棣者流,便屬此類。
武力奪取帝位,並改朝換代的歷史劇,不斷地上演。漢高祖劉邦取代了秦三世子嬰,唐高祖李淵取代了隋煬帝楊廣,明太祖朱元璋取代了元順帝妥歡帖睦爾,皆屬此類。只是其主角的身份各有不同,爭奪更加激烈,情節更加複雜罷了。
對帝位的武力爭奪,常發生於一個朝代被昏暴的君主折騰得眾叛親離,天怒人怨,國勢衰落到極點之時。故以武力奪取帝位者常常打著“弔民伐罪”、“有道伐無道”、“遵從天命”等旗號,商湯起兵討伐夏桀,曾作《湯誓》,稱“夏有罪,天命殛之”;周武王起兵討伐商紂王,曾作《泰誓》,稱“商罪貫盈,天命誅之”;總之是遵從天命,是正義的戰爭。而他們發起的戰爭,往往能夠聯合其他軍事力量,並能得到民眾的支持。這說明,武力奪取帝位,不但要靠強大的軍事實力,還要有相應的政治聲望以廣結人心。
然而,更多的人則完全是為了鬧個皇帝噹噹,西漢的“吳楚七國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唐朝的“安史之亂”,皆屬此類。儘管此類爭奪帝位的戰爭,毫無正義可言,但他們仍可以打出種種欺騙的旗號,比如“安史之亂”的禍首安祿山,就是謊稱接到皇帝密敕,令其入朝討伐權奸楊國忠而於范陽起兵南下,直逼長安的。而這類奪取帝位的戰爭發起者,不論他是無賴還是惡棍,只要能取得勝利,坐穩龍椅,他就是皇帝;如果將龍椅順利地傳給子孫,他就是開國皇帝,而那一家老少幾代統治的國家,便是一個朝代。總之,只要當上皇帝,手中操著生殺予奪的大權,不愁沒人為他塗脂抹粉,把他打扮得如何偉大神聖;也不怕沒人為他舞文弄墨,編造出一部光輝燦爛的發跡史......
離龍椅最遠的人
靠武力奪取帝位的第二類人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民眾。他們或是飽受暴官惡吏的欺壓而嘯聚山林,或是為繁重的稅賦徭役所苦而聚眾鬧事,開始他們只是與官府對抗,後來回響者越來越多,勢力越來越大,待到隊伍壯大到一定程度之時,他們的矛頭便直指朝廷,要以武力將皇帝掀下龍椅。有的人則是在“天下大亂,群雄並起”之時,加入某個舉事的隊伍,或拉起一幫人馬,後來在征戰中崛起,成為帝位的角逐者。如劉邦黃巢朱元璋李自成洪秀全者流,均屬此類。
在大澤鄉“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反抗秦廷暴政的河南陽城農民陳勝,在舉事之前曾出豪語曰:“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隨殺了人的老叔避禍於吳中的項羽,恰遇秦始皇東巡吳越,途經錢塘江,項羽看著皇帝老爺出巡時那種冠蓋如雲,車馬迤邐的壯觀場面,心中不禁冒出一個膽大包天的念頭,脫口說道:“彼可取而代也。”嚇得他的老叔項梁急忙捂上他的尊口,曰:“毋妄言,族矣!” 也即:“不要胡說八道,要滅九族的!”
秦朝未亡時,劉邦只是個鄉間小吏,曾帶民夫到秦朝的首都鹹陽服過勞役。一次,他有幸目睹了始皇帝天神般的威風,羨慕得失聲慨嘆曰:“大丈夫當如此也!”
這三位閣下,都在中國歷史上舞台上鬧出了不小的動靜,劉邦由羨慕到行動,終於幹上了皇帝,開創了西漢王朝;項羽、陳勝也曾鬧了個王冠加頂,在史籍中留下了引人注目的篇章。而他們的話,可謂說出了所有羨慕皇權、覬覦皇權者的心聲。儘管陳勝是被迫揭竿,但在他看來,王侯將相併不都是爹媽給的,是可以靠奮鬥爭取的,而對他這個小民來說,只有靠武力殺開一條通向成功的血路!
這一類用武力奪取帝位的人,其舉事時的情形和動機各不相同。
有的人是因形勢所迫。
陳勝雖然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千古豪語,但若不是連綿陰雨將他和前往漁陽服兵役的900多個小民阻於大澤鄉,延誤了報到的日期,若不是嚴酷的秦律規定“失期當斬”,使他已預知不冒險一拼,將是死路一條,他恐怕不會“斬木為兵,揭竿為旗”,打出“伐無道,誅暴秦”的旗號,向皇帝叫板。
鳳陽皇覺寺的小和尚朱元璋,若不是寺院被元軍燒毀,害得他無處藏身,恐怕他仍在皇覺寺打坐念經,不會投奔紅巾軍將領郭子興,成為一名“造反派”。他幹上皇帝之後,曾對大臣曰:“朕遭時喪亂,初起鄉土,本圖自全。”(《明史 .本紀第一》)說出了他早年投軍的動機:只是為了自保,而不是要當什麼皇帝。
如果說2000多年前的一場連綿陰雨澆出一場推翻暴秦的戰爭;600年前的一場大火,則燒出一個將元順帝取而代之的人。
有些人一開始目標並不明確。
劉邦初舉事時,沛縣父老殺了縣令,請他代之,他卻連連推辭,說什麼:“天下方擾,諸侯並起,今置將不善,一敗塗地。吾非敢自愛,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願更擇可者。”(《史記.高祖本紀》)生怕因帶頭鬧事而惹禍。經大家反覆勸說,他才當了“沛公”。可見他當初只是抱著趁天下大亂,賭一把試試的想法,湊湊熱鬧。後來真的鬧大,才萌生奪取帝位的野心。
朱元璋當初走投無路,跑到郭子興麾下當兵時,也絕不會想鬧個皇帝乾乾,後來當上了紅巾軍的統帥,才萌生奪取天下,南面稱尊之志。
北宋的四川農民李順,當初不過是跟他的姐夫王小波一起殺貪官、均貧富,並未想到稱王,後來王小波戰死,李順繼任統帥,擁兵數十萬眾,“所向州縣,開門延納,傳檄所至,無復完壘”,聲威大震,才定國號為“大蜀”,自稱“大蜀王”,向宋太宗趙匡義的龍椅進逼。
李自成當初殺死地方貪官,為了逃避官方的追捕而投奔他舅舅闖王高迎祥,當了一名“闖將”時,恐怕不會想到將崇禎皇帝朱由檢“取而代之”,後來高迎祥被清軍所殺,由他當了闖王,得以統率大軍,南征北戰,才萌生了“取而代之”之心……
有的人一開始便目標明確,聚眾興兵是為了推翻當時的朝廷,直逼皇帝的龍椅,要將其取而代之。東漢的張角、唐朝的王仙芝黃巢、元朝的劉福通、清朝的洪秀全皆屬此類。
武力奪取帝位,成功者少,失敗者多。特別是第二類以武力奪取帝位者,成功者更是寥寥無幾,自秦以下,真正幹上皇帝,並且能坐穩龍椅者,只有劉邦朱元璋兩人。
在正史中,成功者是“某皇”、“某帝”或“某祖”、“某宗”,成敗者則是“叛”,是“賊”,其稱號為“僭”,為“偽”。
但皇帝的頭銜,畢竟比一切頭銜都要誘人,以武力奪取帝位者,只要覺得時機到來,便要即位稱尊,而不管“皇帝”能當多久,龍椅能否坐穩。
安祿山攻取洛陽之後,即自稱“大燕皇帝”。但他的兒子安慶緒不久便將他宰掉,將“大燕皇帝”的頭銜奪去。時隔兩年,史思明又殺了安慶緒,奪得“大燕皇帝”的頭銜。
黃巢率軍攻入長安之後,即改國號為“大齊”,年號為“金統”,行登基禮,部將上尊號曰:“承天應運啟聖睿文宣武皇帝”,立其妻為皇后。黃巢頗通文墨,以一首詠菊詩傳後,他對自己能夠趕跑唐僖宗李儇,得以當上皇帝,做了這樣的解釋:“唐帝知朕起義,改元廣明,以文字言之,唐已無天分矣。‘唐”去‘醜’‘口’而安‘黃’(繁體字“為廣字頭下置一黃字),天意令黃在唐下,乃黃家日月也。土德生金,予以金王,宜改年為金統。”老黃口口聲聲把自己的姓掛在嘴上,一心想著讓江山改姓,壓根沒考慮什麼建立一個施行新政的政府。
李自成進入北京之後,便急吼吼地於武英殿舉行了登基儀式。後來吳三桂降清,李自成率軍親征,在山海關外為吳三桂與多爾袞的軍隊所敗,退回北京。他在清軍兵臨城下,準備撤離北京之前,仍身著皇帝冠冕,列仗受朝,追尊七代皆為帝,立妻高氏為皇后。並命牛金星到南郊行祭天禮,很認真地當了一回皇帝。
洪秀全更是性急,只是占領南京,距清政府首都還有1000多公里,不知哪天才能將鹹豐皇帝愛新覺羅奕詝趕下龍椅,便急吼吼地將南京改名“天京”,定為天朝的首都,大造宮室,建龍鳳殿,擇日登基,即天王位。所謂“天王”,在洪秀全的“天朝”,其權勢等同於皇帝。他閣下這么乾,也就是不管能否將大清皇帝取而代之,先過把皇帝癮再說。
武力奪取帝位,必然要掀起大規模的戰爭。商湯伐夏、周武王伐商,其戰爭如何殘酷,史無詳細記載,但《尚書·武成》說牧野之戰“血流漂杵”,戰場上陣亡將士的血流,使兵器都漂了起來,足見那一仗打得多么慘烈。武力奪取帝位,是從爭奪一城、一地開始的,孟子形容這種爭奪說:“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這些簡單的文字,已足以說明戰爭的殘酷。
夏商以後,史籍對於戰爭的記述逐漸詳細。以大澤鄉起義為發軔的推翻暴秦的戰爭,持續了3年,大小戰役不計其數,巨鹿大戰之後,項羽一次就活埋了投降秦軍20萬人。此後劉項的爭霸戰又持續了5年,歷經大小戰役100餘次,秦朝的首都鹹陽被劉邦攻占時,項羽有大軍40萬,後來只剩下10萬,於垓下一戰全軍覆沒。從這幾個數字,可以大致估計,亡秦的戰爭,有數百萬人戰死,死於戰火的民眾更不知有多少人。可以說,劉邦是踏著數百萬人的屍骨取代秦三世子嬰,登上皇帝寶座的。
《新唐書》在卷末評述唐朝的滅亡時說:“……天將去唐,諸盜並出,歷五姓(五代),兵未嘗稍解,至宋然後天下復安。漢之亡也,天下大亂,至晉然後稍定;晉之亡也,天下大亂,至唐然後復安。治少而亂多者,古今之勢,盛王業業以求治,可少忽哉!”《新唐書》為宋代歐陽修、宋祁所修,這兩位閣下還不能預見到宋代之後的變局,中國歷史上每一次朝代更替,幾乎都要“天下大亂”,按照歐陽修先生的句式繼續寫下去,便是:宋之亡也,天下大亂;元之亡也,天下大亂;明之亡也,還是天下大亂……而大亂最終都歸結到帝位的爭奪上來。這種爭奪帝位的戰爭,有的持續幾年,有的持續十幾年,有的持續幾十年,戰火或燃及十數省,或遍及全國,給人民帶來無窮的災難。可以說,凡是用武力奪取帝位的皇帝,都像劉邦一樣,是踏著如山的屍骨登上龍椅的。
列寧說:“歷史上常常有這樣的戰爭,它們雖然像一切戰爭一樣不可避免地帶來種種慘禍、暴行、災難和痛苦,但是它們仍然是進步的戰爭,也就是說,它們有利於人類的發展,有利於破壞特別有害的反動的制度。”遺憾的是,中國在清朝滅亡以前,這種有利於破壞特別有害的反動的制度的戰爭,就不曾有過,所謂“百代皆施秦政法”,一場戰爭推翻了一個舊王朝之後,新皇帝又建立了一個新王朝,但其特別有害的制度卻沒有變。坐穩了龍椅的劉邦、朱元璋不會改變舊有的制度,黃巢李自成洪秀全如果坐穩了龍椅,也不會改變舊有的制度。只要當上皇帝,江山便成了自己的家當,並且可以名正言順地傳給子孫,還有什麼制度比這種制度更能滿足人的私慾!
黑格爾先生有言:“中國的歷史從本質上看,是沒有歷史的;它只是君主覆滅的一再重複而已。任何進步都不可能從中產生。”黑格爾的說法,未免有些過激,中國的歷史,不是沒有任何進步,而是其進步緩慢如蝸牛爬行,其原因就是新王朝取代舊王朝,然後再被新王朝取代的歷史,是兩千年換湯不換藥的政治體制所造成的。

社會現象

愛皇帝

漢武大帝》正在中央電視台熱播。前不久剛剛播完的,是《鐵齒銅牙紀曉嵐3》,在北京電視台播出時以13.6%拿了本地的收視率冠軍。帝王劇滿天的原因可能有多種,但收視率高,肯定是決定性的因素。換句話說,我們這個民族似乎對皇帝有著過分的喜愛。
古代中國是個身份不固定的國度,不像中世紀的歐洲,貴族是貴族,農民是農民,怎么也顛倒不過來。中國的平頭百姓,有時候連皇帝之尊都敢覬覦。種地的陳勝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小亭長(相當於今天的派出所所長)劉邦看見秦始皇出巡,說:“大丈夫當如是焉”。曹操說要是沒有他,不知有幾人稱帝,幾人稱王,的確如此,不能說人家吹牛。但儘管這樣,還是沒能擋住那個“織席販履”的劉備鑽進四川做了皇帝。
年頭亂的時候如此,年頭太平的時候也一樣。在眼下螢屏上被吹到天上去的康乾盛世,每年都得抓出幾十上百的稱王稱帝的逆案,不知從哪兒冒出個教門,有幾百個信徒,就敢關起門來在炕頭上稱九五之尊,大封三宮六院、丞相將軍。這種狀況大概一直持續到了解放後,直到改革開放,才漸漸杜絕。
皇帝案沒有了,不意味著皇帝夢也消失了。君不見,一打開電視機,滿螢幕的皇帝戲,那個“王朝”,這個“帝國”,這個“天子”,那個“大帝”,沒完沒了;再加上些太后、皇后和寵妃,好像世界被皇帝家包了。
當然,皇帝戲不是不能拍,老百姓看看皇帝戲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但這種戲密集到了這個地步,幾乎三換頻道就能碰上皇帝的時候,怎么說都有點不正常。特別是,螢屏上的這些皇帝,幾乎都沒有缺陷,個個都風流倜儻,才貌無雙,外加智勇雙全,只是偶爾犯點是人都會犯的小錯誤,可愛得緊。
別的不說,這種狀況,至少說明我們這個民族似乎對皇帝有著過分的喜愛。這種喜愛,放在有點權勢的人腦袋裡,反映在行動上,一不留神就會出點蹊蹺事:一個鎮政府辦公樓,能蓋成天安門模樣,一個小小的縣級市,也要搞閱兵,大喊“同志們好!”“首長好!”至於一手遮天,搞一言堂,做土霸王,最後一頭栽倒的,也是層出不窮。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下面的人都自動跪下了,說什麼都跟著喊“喳”的緣故。
其實,無論是誰,在這種文化氛圍里,想要做皇帝的人,跟順從皇帝的人,本質上都是一樣的,有權了就作威作福,自我感覺就是皇帝;沒有權的時候就低眉順眼,讓別人感覺是奴才。皇帝和奴才之間的感覺轉換非常迅速,朝為田舍郎,暮坐天子床,反過來也一樣。
更要命的是,做奴才的時候,背後經常將“皇帝”貶得一錢不值,可只要得勢了,就會無師自通地躬行先前他所詛咒的一切。
我們的編劇導演,是為百姓製造精神食糧的人,他們多半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精英,相信他們對皇帝未必有小百姓那樣心懷虔敬。他們只是常常順著“可看性”隨意塑造,在他們眼裡,帝王將相的歷史無非是些泥巴捏的小姑娘,不僅可以隨意打扮,還可以任他們的性子捏圓捏扁。有良心一點的,還告訴你他那是“戲說”,而那些沒良心的,乾脆公然宣稱自己的作品就是正劇,是尊重歷史的。其實呢,他們心裡都知道皇帝是怎么回事,但是為了收視率和票房,咬牙也得這么乾。
電影電視是大眾文化的主要傳播途徑。眼下,皇帝戲已經影響了不止一代人,越來越多的人把螢屏上故事當真事,皇帝的形象不僅高大全,而且越來越可愛可親,個個都是好兒子或者好孫子、好丈夫、好情人兼好父親。過去有個編排鄉下人的故事說,兩個鄉下人下田割稻的間歇,一個說,皇帝老子如果割稻的話,肯定使金鐮刀。另一個道,瞎說,皇帝哪裡用得著割稻,還不是躲在樹蔭下,西瓜吃吃,芭蕉扇搖搖。電視劇里的皇帝形象,已經在走下神壇,趨向人性化的過程中,變得跟當年鄉下人嘴裡的模樣差不多了。不過,即使是當年鄉下人嘴裡的皇帝,也是皇帝,也一樣有著生殺予奪的絕對權力。如果皇帝真是個好東西,為什麼一百年前,我們的革命先驅要不惜拋頭顱灑熱血把他推翻?而且自從中國實行共和,就不曾再恢復帝制?(本文作者張鳴為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皇帝夢

自古以來,皇帝是文人特別愛談論的話題。雖然也有不少歌頌皇帝、譴責自己的“臣罪當誅,天王聖明”之類的文字,但更多還是嘲笑侮弄皇帝的。戰國時期,孟子談到商紂王,直斥為“獨夫紂”。睢景臣在《高祖還鄉》中對於農村痞子出身的劉邦的流氓作風刻畫得淋漓盡致。有人說這是挑戰皇權,實際上皇帝在中國人心中歷來就缺少神聖感,誰都可以拿皇帝來開開玩笑。明清兩代的笑話里也有許多與皇帝有關的,而且有明顯的類型化傾向。例如許多以乞丐或農民幻想當了皇帝將如何如何之類的笑話就很多。這裡舉兩例。有個叫花子早上起來餓得肚子咕咕直叫,遠處飄來炸油條、烙燒餅的香味。他想,我要是做了皇帝,一邊是炸油條的,一邊是烙燒餅的,我一口一根油條,一口一個燒餅。有個老農,早上起來拾糞,看著自己糞杈已經磨得很短了。他忽然想,要是我做了皇帝一定打個金糞杈。這樣的笑話我們不用分析它是諷刺誰的,但就他們的身份與幻想不協調本身而言,是不是在解構著皇帝的神聖?皇帝那個高踞於彩雲之端的半神半人之物,居然也是乞丐、農夫頭腦中可以企及的。
中國兩千年來各種各樣人等爭做皇帝的實在不少。梁啓超說二十四史是一部“相斫書”,實際上,它也是一部各路“英雄好漢”爭做皇帝之史。“相斫”就是互相兵戎相見,爭做皇帝,爭到了就是皇帝,沒爭到就是賊寇。清末民初蘇北桃源有位學者名張相文,他寫了兩卷的《帝賊譜》,根據歷史上所記載的“帝王”和“盜賊”起事的事跡合為一編。在序中作者說,“成則為王,敗則為寇,帝王之號,原不足恃”。他認為凡是敢於爭奪天下者都屬於“有才有器”之人。這些人或者已經做了皇帝,或者“自號為帝”,大家都是奔著皇帝這個目標去的。這些“帝賊”,也就是“真假皇帝”,張相文就收羅了七百餘人,可見歷代爭做皇帝的人之多。更別提還有許多沒有造反、不敢造反的人們,在內心隱蔽之處也有個做皇帝的夢。爭做皇帝的人真是太多了,可以說“滔滔者天下皆是也”。我還看過一位出身農村的青年剖析自己皇帝夢的文章,他說許多青年都有“偉人夢”,而“偉人夢與天子意識狼狽為奸,互相催化”,孳生出天降大任,拯救天下,做“真龍天子”的狂想。這是與其他一些民族、國家不同的。
一位同事從日本遊學回來,談到日本民俗時說到,他曾問過日本學者,日本人有沒有想當天皇的?那位日本朋友很驚訝,說那怎么可能呢?天皇是神啊。這個回答使我們這些了解中國傳統民風民情的人感到很驚訝,因為這種意識正與自古以來中國老百姓想法相反,日本人真是缺乏造反精神啊。
看一下日本天皇,再對比一下中國皇帝,反差太大。在被一些學者稱為“超穩定結構”的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帝王的寶座是最不穩定的。從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算起,到1911年中華民國成立,幾千年里中國總共產生過幾十個朝代,朝代更替頻繁。歷史上為爭奪皇位而發生的宮廷政變、殺戮和戰爭比比皆是。歷代帝王最大的心腹之患,就是帝位不能長久,江山不能永保。每逢土地與人口嚴重失衡,再也養不活那么多人,加上天災人禍推波助瀾,所謂的農民起義就會爆發,王朝的末日也就來臨。這時的皇帝不再神聖,威嚴掃地,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就給打發,一介武夫項羽看見秦始皇的豪華車隊經過,便野心勃勃地對人說“彼可取而代之”,甚至像李逵這樣的村夫野漢,也動不動就嚷嚷“殺去東京,奪了鳥位”,至於那些科舉失意、不能進入仕途的野心家就更不用說了,或策劃於密室,或運籌於荒野,借著“替天行道”的梯子登上金鑾殿的寶座。總之,在那個時代,再也沒有比當皇帝更加榮耀,也沒有比當皇帝更加危險的事情了。事實上,歷代皇帝及其家族最後很少有好下場的。
中國歷代皇帝們為了皇統的延續殫精竭力,真是傷透了腦筋,而日本的天皇卻無此煩惱。

皇帝情結

自從秦始皇發明了“皇帝”這個詞以後,仿佛它在人們心目中有著極崇高的地位,似乎是神聖不可侵犯的。說到某個具體的皇帝,不能形諸口頭筆下,皇宮中發明了各種各樣巧妙的稱呼,以避免直接說到“皇帝”。皇帝的通稱是“陛下”,皇帝自稱為“朕”,專用的東西要加上“御”字,“御膳”“御妻”之類;對於負面事物,還有一些遮醜的辭彙,如禦敵不力,逃跑了叫“蒙塵”“巡狩”,死了叫“山陵崩”等;甚至用言語冒犯到皇帝就是犯罪,而且在律條上還創造了一個詞,稱為“指斥乘輿”,都不敢明白地把這條“罪行”說成是“指斥皇帝”。可見其地位之神聖與尊崇。
可是在“皇帝”取得極其尊崇地位的同時,它也成為各個階層的人們所追逐的目標。秦末陳勝吳廣起兵反秦,陳勝就用“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來鼓勵造反者,陳勝本人的目標就是做皇帝(這從他不尊奉楚國之後即可得知)。項羽、劉邦看到秦始皇的威風和氣派,項羽說“彼可取而代之”,劉邦說“大丈夫當如此也”。陳勝是貧僱農,項羽是沒落貴族,劉邦是接近遊民的農村基層幹部。他們無一例外地都想當皇帝,真是無師自通、不學而能。這種皇帝情結當然不只是他們三個人的,只要天下出現亂象,起兵爭帝者便大有人在。
皇帝的情結不僅在亂世出現,天下無事之時,想做皇帝的野心家也不能說沒有。那些有可能逐鹿天下的人物有“帝王思想”,有“做皇帝”的野心還情有可原。因為歷史畢竟給了他機會,不管這個機會有多么小。可悲的是那些生活中的失落者,或是因為痴呆愚昧,或是由於狂妄無知,或是被他人利用的人也會生出“做皇帝”的幻想。他們尤其讓人感到可笑和可悲。
《中國底層訪談錄》中也寫了一個關在獄中的“皇帝”曾應龍。這個人想“做皇帝”,犯了顛覆罪、反革命罪,政府念其愚,只判他無期徒刑。雖然他性格樂觀,服從管理,警察、犯人都對他印象不錯,但是他的“做皇帝”的思想意識沒有什麼改變,仍然自稱“真龍天子”,張口“朕”,閉口“口諭”,說自己的過去是“順應天命,回鄉登基”建國“大有”,可笑又可悲。聽從事公安工作的人們說,新中國成立以來,像這樣的人物並非絕無僅有,而是年年都要出幾起類似的事件。都到了21世紀,帝制被推翻近一百年了,做皇帝的意識仍然沒有從許多人的頭腦中退去。只要看一下螢屏銀幕就可以感覺到,大辮子滿台跑,滿清入關後的十位皇帝輪流上,從創作者對他們的美化和觀眾對這些劇目的歡迎就可知人們對於帝王威勢的崇拜和羨慕。

人格殘缺

柏楊先生在分析近代中國落後失敗的原因時,通過對比同一文化基礎的日本,認為原因有四項:
一、中國有長期的科舉制度,日本沒有。
二、中國有士大夫僵化了的階層,日本沒有。
三、中國人在經濟上有安全感,日本人沒有。
四、中國帝王有危險感,日本帝王沒有。
撇開前三項不說,就第四項,柏楊道,中國政府的性質和皇族的地位,跟日本的完全不同。日本天皇被形容為萬世一系,是一種傳奇的政治形態,日本有過將近七百年的幕府政治,但幕府的最高官位不過“征夷大將軍”,他們把天皇的權力剝奪罄盡,但從沒有人想到把天皇廢除,自己去當天皇。但是,中國任何一個有權力的野心家,第一件想到的事就是把皇帝擠下寶座,由自己的屁股坐上去,還要用極殘忍的手段對付失去權力的帝王,以免他死灰復燃。帝王本身也用同樣殘忍的手段對付那些當權的官員,以免他們的屁股發癢。所以中國統治階級對於權力問題,具有高度的敏感和緊張,帝王的最大工作不是治理國家,而是防止官員將領獨攬大權。西洋文化中的民主政治,主要在精神是帝王無權,本人是民造的宰相和議員,而這恰恰嚴重的違反了中國政治傳統,更觸犯了權力中心最大的禁忌。日本天皇事實上一直沒有權力,所以也從不擔心喪失權力,征夷大將軍歸還大政,不過把權力從舊式的幕府轉移給新式的內閣與國會而已。
中國專制政體下的帝王,是世界上危險感最大的人,對野心家的恐懼心理,助長一種對中國傷害最大的貪污罪行。所以坐在權力巔峰上的帝王大多難以擺脫鬱結在內心深處的恐懼感,因為他擁有太多、太廣,所以他的擔憂也最沉,最重,這就像叫化子無論躺倒在哪裡都能鼾睡,而腰纏萬貫的富翁則一定要僱傭保鏢才能入眠的道理一樣。
帝王懷有太多的恐怖感,怕受人欺騙,怕被人架空,怕遭人暗害,怕別人取代,怕讓人推翻,怕被人誹謗,怕被人輕視等等。為了驅逐這種“怕”的主觀心理狀態,他們費盡心機為自己構起最嚴密的安全機制;高大厚實的宮牆,繞護三匝的警衛,嚴禁官員攜帶兵器進宮,級別再高的官員若要上殿接近“陛下”之身,都得由武士夾持,兩把戟劍呈交叉狀擱在其脖子前,就為這一項規矩,連貴為丞相的曹操都不敢上殿與漢獻帝就近交談。猶嫌不夠的是:帝王傳嬪妃“供御”,也得先由太監監視沐浴更衣,乃至由他們將裸身的女子用毯子裹起直接送到“龍床”上,這也是從安全防範。說到這裡,我不禁疑問: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該不是最高領導人毛澤東為排遣內心恐懼心理而發動的一場清除運動吧?
在中國歷史上,那些通過“合法”繼承祖宗江山的皇帝時時擔心著有人起來造反推翻他的龍椅,更別說那些通過各種非常規不“合法”手段奪取帝位的帝王了,他們更擔心有人跳出來以此為由打倒他,揭開帝王用非常規手段走上金鑾殿的道路,便會發現一些秘密:王莽“奉天承運”逼迫皇帝“禪讓”;靠耍“民主推選”黃袍加身的趙匡胤;當過和尚靠造反起家的朱元璋奪得帝位,……形形色色的“登龍”術,這些皇帝登上帝位後心裡老是不踏實,唯恐有人揭出當年實情來,於是變著法子玩弄權術穩定自己的位子。他們連飲食和談情說愛也得隨時提高警惕,腦子裡那根弦繃得緊緊的,這種恐怖感時時刻刻折磨著“天子”的心靈,使他們經常處於焦慮煩躁、激動不安之中,最終導致神經分裂,輕則表現為無端猜疑,越來越不近常理,發展到後來便成為強迫性妄想、產生幻覺,做惡夢,最終表現為精神失控。最典型的是北齊高氏家族。
明太祖朱元璋的強迫性妄想症最為典型,從登基那一天起,可怕的恐懼感就一直在折磨他的心靈,隨著時光流逝而日益加劇,對周圍一切都有歪曲的體驗和感受。杭州府教授徐一夔寫賀表,慶賀皇上生日,寫道“光天之下”、“天生聖人,為世作則”,他勃然大怒說:“‘生’者僧也,罵我當過和尚。‘光’是發,說我是禿子。‘則’音近賊,罵我做過賊!”馬上下令將徐一夔斬首。漢武帝劉徹過了60多歲以後,敏感多疑,脾氣很壞,總認為周圍危機四伏,任意殺戮,製造了無數冤案。有一天“白日做夢”,看見有幾千個手持棍子的木偶朝他打來,其實就是因為長期處在忐忑不安、恐懼緊張中而引起幻想。最後發生巫蠱之禍,逼死太子劉據和皇后衛子夫。秦始皇贏政看到一塊“亡秦者胡也”的石碑,“使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擊胡。”又聽說東南有“天子氣”,竟興師動眾千里迢迢地趕去“厭勝”。恐懼感使得專制帝王癲狂、猜忌、自卑、過激、迷戀權力、縱心所欲、逼位奪嫡、弒父殺兄、骨肉相殘。帝王們像魯迅筆下的“狂人”,身處危機四伏的陷阱,用冷漠甚至是敵視的眼光看待外部世界,把仇恨深掩內心,伺機對付敵對的勢力。
中國文化從本質上說是權力文化。
皇位是寶座,它把人變成神。
皇位又是魔椅,它把人變成鬼。
每當一個封建帝王將要謀求或登上皇位時,希求的渴望和失去的恐懼就像夢魘一樣緊緊地纏繞住他。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隨時在經受煩躁、焦慮、妒嫉和猜疑的折磨,因沉溺其中而扭曲本性,因心理紊亂而人格異化,甚至連至親骨肉也罩上了刀光劍影,血雨腥風。

影視泛濫

談到眼下的歷史題材影視作品,身材瘦小的魏明倫委員激憤得數次幾欲站立起來,右手激動地擊拍面前的桌子。他說,一提到歷史題材,就是各種各樣的“帝王”滿天飛!本來應該百花齊放的文藝創作,怎么陷入了一片“帝王的陰影”?!
如今一開電視,隨便選擇哪個頻道,總是五花八門的各類古代朝廷後宮戲在眼前晃悠,其中以反映清朝事件的居多。這類戲,有的標榜“正劇”,有的宣稱“戲說”、“搞笑”。這類歷史題材,被一些百姓戲稱為“宮廷戲”、“辮子戲”。
魏委員舉例說,個別劇中的主題歌詞“我要活他個五百年呀五百年……”,這分明是帝王老兒的心聲,無非就是要“萬壽無疆”的一種心態。再有,《還珠格格》中小燕子進宮認親一段,處處透著一股濃郁的“攀龍附鳳”的味道。
魏委員說,很奇怪的是,在所有的帝王影視劇中,皇帝一個個都是好皇帝。看完“康熙”,大家知道康熙是好皇帝;看完“雍正”,也有人讚嘆雍正很勤奮,每天要批無數的檔案——可是,比勤奮,還有比雍正批閱檔案更多的,那就是希特勒。而大家都清楚,希特勒是一個暴君。
魏委員說,最近的《天下糧倉》還是如此的思路。“沒有壞皇帝,哪來的那么多貪官?貪官腐敗的根源,正在於‘帝制’。”
魏委員認為,不一定是每一個創作者都在有意識鼓吹帝王,但事實上,鋪天蓋地的“正劇”、“戲說”形成了一個鼓吹帝王的“場”。這種藝術表達,非常可怕。
李默然委員對此很有同感。他說,很多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不顧歷史真實,乾隆不像乾隆,康熙不像康熙。讓人覺得,歷史劇越來越不真實。
浙江美協主席肖峰委員說,很多歷史題材的電影電視,無論是內容,還是上映檔期,要多多考慮到對青少年的影響。他說,很多小孩在家裡動不動就來一句:“小李子,喳!”“皇宮娘娘,再來兩個!”雖是玩鬧,但潛意識裡卻把清朝、皇宮的那一套學會了。
肖委員還舉例,不久前中央電視台播出了一部關於孫中山的片子,而幾乎同時,其他的頻道上儘是一大批清朝戲,而且片中的皇帝個個都像是好皇帝。有些年輕人追著問他:“清朝那么好,幹嘛還要孫中山搞辛亥革命呀?何苦呢!孫中山偉大在哪裡?”
有的朝廷劇創作者辯稱,宮廷戲百姓愛看,各種宮廷戲滿天飛,可以充分迎合滿足老百姓。而李前寬委員對此則認為:“百姓的口味是多種多樣的。說老百姓只喜歡歷史戲,不公平不客觀。其實,好的現實題材作品一出來,大家不也是爭著看嗎?文藝界還應從本身創作思路上多找原因。關鍵是,自身要堅持嚴謹創作。歷史題材當然可以拍,關鍵是怎么拍、怎么把握。”
著名作家陳祖芬強調,不要一味地抱怨老百姓的品位如何,文藝界確實應該拿出更多百姓喜聞樂見的、貼近生活的好作品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