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堂鄉(河南省固始縣下轄鄉)

觀堂鄉(河南省固始縣下轄鄉)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觀堂鄉位於河南省固始縣西北邊緣,西隔白露河與淮濱相望,地處兩省(豫、皖)三縣(固始、淮濱、阜南)七鄉(往流、李店、洪埠、楊集、期思、谷堆、王家壩)結合部。鄉域面積84平方公里,30310人。

2006年被市委、市政府評為“文明村鎮”,被省科協評為“河南省科普示範鄉鎮”,2007年被省科協評為“奔小康科普示範鄉鎮”,被省評為“首屆河南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先進集體”,鄉政府所在地距離縣城20公里,是固始面向西北的視窗。境內有“送子觀音”和“單家老林”的優美傳說,吸引著廣大遊客前來旅遊觀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觀堂鄉
  • 行政區類別:鄉鎮
  • 所屬地區:河南省固始縣
  • 下轄地區:1個居委會,12個行政村
  • 地理位置:固始縣西北邊緣
  • 面積:84平方公里
  • 人口:30310人
  • 車牌代碼:豫S
鄉鎮概況,歷史沿革,交通狀況,集鎮建設,資源優勢,發展模式,

鄉鎮概況

觀堂鄉位於固始縣西北邊緣,西隔白露河與淮濱相望,地處兩省(豫、皖)三縣(固始、淮濱、阜南)七鄉(往流、李店、洪埠、楊集、期思、谷堆、王家壩)結合部。鄉域面積84平方公里,30310人,共有28個黨支部,黨員707名,在務工比較集中的北京、鄭州分別建立了黨支部。
交通便利,東接省道204線,西接國道312線,縣鄉公路往新路、觀李路呈“十字型”交叉穿過,2005年全部實現了村村通。鮎魚山渠系三分乾、十六支、十七支呈扇形穿過境內,灌溉條件十分優越。
2006年被市委、市政府評為“文明村鎮”,被省科協評為“河南省科普示範鄉鎮”,2007年被省科協評為“奔小康科普示範鄉鎮”,被省評為“首屆河南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先進集體”,鄉政府所在地距離縣城20公里,是固始面向西北的視窗。境內有“送子觀音”和“單家老林”的優美傳說,吸引著廣大遊客前來旅遊觀光。
觀堂鄉是一個由3個鄉(往流、洪埠、楊集三鄉鎮析出)、10多個偏遠村組建而成的新鄉,位於阜南、淮濱、固始交界,建鄉前是個“三不管”的地帶。當時這裡流傳著一句順口溜:“路面坑坑窪窪,街道疙疙瘩瘩。民眾心有怨氣,年年變化不大。”距離縣城22公里,距商貿重鎮三河尖鎮30公里。
河南省信陽市固始縣觀堂鄉

歷史沿革

觀堂因明未清初有一壯觀的廟宇,供奉觀音菩薩,一直流傳著送子觀音的美好傳說。每年的2月份,四面八方的人到此趕廟會,年復一年,人們便圍繞廟會擇地而居漸成集市,觀堂集因此而得名。
1931年,中共固始縣委在觀堂鄉境內王家學堂,(現王堂村)建立了代店鄉蘇維埃政府,轄往流、洪埠、楊集三鄉的龍港村、倪崗村等30餘個村,縱橫200多平方公里;1948年11月縣受國民主政府轄9個行政區,觀堂鄉屬七區(期思集)管轄;1956年8月,撤區設1鎮46鄉,在觀堂鄉境內(王樓村)建立王樓鄉;1961年9月全縣設9個區、72個人民公社,當時設觀堂公社,1962年6月撤小公社建制,觀堂分別併入相鄰的往流、李店、洪埠、楊集。1988年為了解決觀堂一帶邊、遠、窮和治安混亂問題再次由往流、洪埠、楊集三鄉鎮劃出11個行政村成立觀堂辦事處,1989年4月建鄉。後因淮河治理解決移民安置問題,先後分三批從本縣三河尖童元、建灣兩村移民1253人,組成河灣村,併入觀堂鄉。現轄1個街道居委會,12個行政村,151個村民組。
觀堂鄉

交通狀況

1996年修通連通縣城的洪觀路並鋪裝了柏油。2005年共鋪裝柏油路30.6公里,全部實現了村村通,極大的改善了民眾的交通條件。2006年,除觀堂至大寺路段外,往新路完成了拓寬鋪油任務,基本上溝通了與淮濱、阜南的交通,有力的推動了觀堂社會經濟發展。
觀堂鄉

集鎮建設

1996年對唯一的一條觀正街進行了硬化,鋪裝了柏油;1998年新修新民路(北街),打通了幸福路(老街)。2005年以來,新修了迎賓路、光明路、富民路,三條路總長1380米,完成了綠化、亮化、供排水等基本設施,興建了中心幼稚園、恆順柳編廠、順發柳編廠、公車站,完善了集鎮功能。新建的鄉行政服務中心辦公樓、派出所、財政所辦公樓,與該鄉國中、中心國小破敗的校園環境對比鮮明。
在實施往新路建設過程中,硬化了幸福路、前進大道,鋪裝了柏油,新區的開發和老街的改造使集鎮框架迅速拉大,集鎮總面積約達2平方公里。
2008年,在強力開展“六城聯創”工作中,鄉黨委、政府又投入近200萬元完全改善了集鎮基礎設施,對觀正街新修了水泥路,對四條老街均新修下水道,安裝了路燈,2014年又新安裝太陽能路燈24盞,改善了集鎮夜晚照明條件。

資源優勢

觀堂鄉的主要資源是土地。全鄉耕地6.8萬畝,荒山荒坡1.4萬畝,灘涂1.9萬畝,其中有萬畝以上是天然生態養殖園。其次是水資源。境內有中小型水庫5座,萬方大塘100多口,全鄉水面有0.8萬畝。第三是林業資源。全鄉植樹造林7000多畝,其中退耕還林4700多畝。第四有一批具有專業水平的養殖大戶和能手。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觀堂鄉逐步形成了五大支柱產業。
一是畜禽養殖。近年來,鄉黨委、政府立足本鄉實際,把發展畜牧業作為繁榮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舉措來抓,在實踐中逐步探索出了“豬——沼——魚——樹(糧)”四位一體循環養殖模式,使畜牧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目前,全鄉有5000多戶農民把畜禽養殖作為增收的首選項目,三禽總量已突破200萬隻,其中白鵝養殖已逐步粉起,總量達20萬隻,全年生豬出欄近18萬頭,其中規模養殖戶達700多戶。肉牛養殖也迅速發展,現存欄2000多頭,有一處較大型肉牛養殖場。畜禽養殖品種多樣,有固始雞固始麻鴨淮南豬等優良品種。全年畜禽業產值達1.8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71.53%,畜禽養殖已成為全鄉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2005、2006、2007年連續三年被縣政府評為“畜牧業生產先進鄉鎮”。
二是水稻生產。全鄉每年種植優等質雜交水稻6萬多畝,水稻年產量達33000多噸,人均1000多公斤。
三是水產養殖。由於庫塘多,水面廣,有多處高產精養示範點,年產各種魚類800多噸。
四是林業。全鄉共植樹造林7000多畝,四旁植樹105萬棵,完成路渠林網配套,實現了“生態立鄉”的目標。
五是柳編業。採取“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發展柳編業,在西部白露河圩區共插柳條3000多畝,三年內計畫發展到1萬畝,有正和工藝品、華夏恆順和順發三個柳編有限公司。全鄉柳編從業人員達2000多人,柳編業年產值達3000多萬元。

發展模式

觀堂鄉靠“宣傳+服務”、“支部+協會”、“造林+生態”、“養殖+沼氣”四大模式,讓全鄉經濟步入了快速發展的軌道。一是“宣傳+服務”,引領致富路。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營造了發展畜牧業的濃厚氣氛,用典型示範、典型帶動。在服務上抓“防疫、資金、技術”三環節,環環相扣,形成“一條龍”體系。短短兩年該鄉畜牧業便實現質和量的雙飛躍,躍入了全縣前列。全鄉有5000多戶農民把養殖作為增收的首選項目,三禽養殖量突破100萬隻,生豬存欄12萬頭,成為鄉域經濟的半壁江山。二是“支部+協會”,農民得實惠。成立養豬業協會,加快品種改良,並發揮農民經紀人的作用,解除了養殖戶的後顧之憂,助推養殖產業向規模化發展。三是“造林+生態”,營造好環境。該鄉根據東西部的地理特點,走“以農為主,以林綠山,林牧並舉,綜合發展”的路子,形成了“東部種養加,西部林當家,樹林兼作草,灘涂把柳插”的鄉域經濟發展格局。已完成造林和退耕還林8000餘畝,插植柳條3000畝,為三河尖鎮提供了豐富的編織品原材料。西部的王莊、唐集、巴族等部分村組農民利用林區大片草地發展畜禽養殖。四是“養殖+沼氣”,循環出效益。該鄉利用庫塘多、水面廣的優勢,把養殖業、種植業、水產業有機結合,近500口大塘均形成“豬—沼—魚—樹(糧)”四位一體的立體種養模式。“水中養魚蝦,水上養鵝鴨,堤邊栽楊樹,堤上養豬娃”已成為觀堂鄉經濟發展的新亮點。與此同時,利用存欄生豬近10萬噸的糞便,把發展農村沼氣作為循環經濟的支撐點,按“小沼氣,大產業”的思路,推進“一池三改”建設,全鄉已有200多戶農民用上了沼氣。鄉村面貌明顯改觀,文明村組、文明戶層出不窮。
觀堂鄉黨委、鄉政府硬化鄉村公路50多公里,鋪設柏油路30.69公里,全鄉12個村一次性實現了村村通油路;融投資1200多萬元,新建迎賓路、富民路、光明路,總長1380米,硬化水泥路面20426萬平方米;修繕幸福路、前進路1100米,同時完善了綠化、亮化、供排水等基礎設施,集鎮面積由2004年的不足1平方公里擴大到2平方公里;爭取各類資金4000多萬元,棲鳳床上用品廠和三河尖客商投資的兩個柳編廠紛紛落戶觀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