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塘橋鎮

西塘橋鎮

海鹽縣西塘橋鎮地處杭州灣北岸,位於縣城的東北部,全鎮區域面積97.11平方公里,據有關政府網站統計,總人口6.4萬,是縣區域面積最大的鄉鎮。 南連海塘鄉,西接元通鄉,東、北與平湖市曹橋街道,乍浦鎮毗鄰。鎮人民政府所在地西塘橋集鎮是六平申線要津,南臨滬杭公路,水陸交通方便,市場繁榮。農業以糧、棉、畜等為主,工業以絲織、機械配等行業為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西塘橋鎮
  • 所屬地區:海鹽縣
  • 地理位置:杭州灣北岸
  • 面積:97.11平方公里
  • 人口:6.4萬
  • 方言: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海鹽話
  • 車牌代碼:浙F
基本概況,鎮名來歷,鄉鎮名人,大事記,下屬名村,

基本概況

西塘橋鎮工業經濟已初步形成電子、輕紡、機械、服裝等地方特色,是有名的“螺帽之鄉”和“千斤頂之鄉”,農業產業化進程快速推進,“膳博士”豬肉、“海塘”水產、“尼松”野鴨享譽國內外。
西塘橋鎮
西塘橋鎮地理位置獨特,區位優勢明顯,01省道、乍嘉蘇高速公路和杭浦高速公路穿境而過,杭州灣跨海大橋的建設為西塘橋鎮的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西塘橋鎮文化底蘊深厚,人才輩出,革命老人黃源、“三毛之父”張樂平、奧運名將曹棉英都是西塘橋鎮的優秀兒女。

鎮名來歷

西塘橋鎮唐時屬武原鄉。民國21年(1932)始為建制鎮。因駐地西塘橋得名。西塘橋位於集鎮中間,連線橋南北兩側主要商業區。民國23年(1934),分屬西塘、恭發、女養豈、大鞠惟、四字等鄉鎮。民國35年(1946)初改屬西塘、石橋、場前、涇海等鄉鎮,同年10月為西塘鎮。1950年4月分為西塘、王慶、胡橋三鄉,1956年3月並為西塘鄉,1958年10月屬西塘公社,1981年11月更名為西塘橋公社,1983年10月為西塘橋鄉,1985年8月改置西塘橋鎮。
西塘橋鎮地理圖西塘橋鎮地理圖

鄉鎮名人

潘耐觀,1956年出生,永寧村人。國中文化,農民助理技師。1976~1987年擔任生產隊長,1979年起擔任大隊團支部書記、副大隊長、科技組長。他帶領搞的攻關試驗田糧食畝產達到1508公斤,棉花畝產達143公斤,創出了高記錄。1979年,獲浙江省新長征突擊手標兵稱號,被評為縣級勞模;1981年,獲全國新長征突擊手標兵稱號,同時獲得省級青年隊長標兵;1983年,獲全省“二戶一體”標兵;1990年,獲全省“植棉能手”第一名。1990年,被推薦為村黨支部書記、經濟合作社社長,當時村里負債48萬元,幾家企業已資不抵債。經過幾年的努力,村不僅摘掉負債的帽子,而且村級擁有集體資產300餘萬元,成為一個集貿工、農、商於一體功能齊全的村級經濟服務組織,受到廣大農戶的好評和領導的肯定。
張樂平  張樂平,浙江海鹽人,畢生從事漫畫創作,畫筆生涯達60個春秋。他所創作的三毛形象,婦孺皆知,名播海外,被譽為“三毛之父”。
西塘橋鎮名人三毛之父張樂平西塘橋鎮名人三毛之父張樂平
三毛之父張樂平,是中國當代最傑出的漫畫家之一。1910年11月10日出生於浙江省海鹽縣海塘鄉黃庵頭村。父親是位鄉村教師。母親擅長刺繡、剪紙,是張樂平最早的美術啟蒙者。1923年,在國小老師的指導下,少年張樂平創作了平生第一張漫畫《一豕負五千元》,諷刺軍閥曹錕賄選,在當地名噪一時。1927年在家鄉反對軍閥迎接北伐軍宣傳隊作畫。1929年開始,向上海各報紙投稿。30年代初期,經常在《時代漫畫》等刊物上發表漫畫作品,逐漸成為上海漫畫界較有影響的一員。

大事記

1986~1996年,全鎮各村及集鎮居民、企事業單位普及自來水,總投資245萬元,埋設管道260公里。
1986~1998年,相繼建成西場、西元、西曹3條水泥公路,計9.37公里,總投資430餘萬元。
1987年,西塘橋大橋建成,總投資30萬元,並形成寬24米,長500米新大街。
1996年,總投資80萬元擴建鎮農貿市場1637平方米;全鎮完成村校改造任務;有線電視站建成;由鎮人民政府及集鎮各單位投資興建的鎮幼稚園落成,總投資50萬元,占地面積3.45畝;湧現出3家鄉鎮骨幹企業,即海鹽飛龍絲絹有限責任公司、嘉興市金騰機械實業公司、嘉興金鵬工具有限公司。
1997年5月,鎮中心幼稚園落成,投資50萬元,建築面積697平方米。
1998年,總投資150萬元,建築面積2700平方米的鎮中學綜合樓落成;年底,全鎮擁有程控電話2003部。

下屬名村

永寧村
永寧村地處嘉興郊區、平湖、海鹽三地交界處,西曹公路橫穿而過,交通十分便利。據有關政府網站統計,全村有19個承包組,601戶農戶,總人口2450人,耕地面積2878畝。在縣種子公司的指導、扶持下,1994年起成為省、縣級的棉種繁育基地。1998年,植棉1050畝,為省、縣提供優質棉種25萬斤,繁育棉種“泗棉三號”平均單產最高達114公斤,成為遠近聞名的植棉基地村。在發展棉花生產的同時,其他工副業發展也很快,農民生活條件逐步改善,1998年全村人均收入4205元,90%以上農戶住上樓房,電視機普及率達98%,95%以上的農戶飲上了自來水,電話機普及率達38%,一些高檔家用電器進入農民家庭,村民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