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新城中學

安澤有大小河流12條。其中最大的河流文沁河,發源於沁源縣西北山麓二郎神溝,自羅雲鄉議亭村東入境,流經羅雲、和川、府城、冀氏、馬壁五鄉鎮35村,於馬壁村入沁水縣。境內全長109公里,縱貫全縣,北南落差210米,東西有23條支流匯入,枯水季節清水流量保持在1.2—1.5m3/秒,1993年8月5日1時許,出現了多年罕見的洪峰,流量為2300㎡/秒。境內全年來水量5億立方米,年徑流量4.933億立方米,清水流量為1.78億立方米,洪水流量為3.153億立方米。


沁 河 古稱泊水,發源於沁源縣鐵布山二郎神溝,自羅雲鄉議亭村東入境,北南縱貫流經羅雲、和川、城關、冀氏、馬壁5鄉鎮35村,於馬壁村南出縣。境內全長95公里,河床高程942——732米之間,落差210米,比隆2.21‰。東西兩側有23條支流匯入。枯水季節清水流量保持在1.5立方米/秒以上,流域內植被覆蓋密度大,流水含沙量小,平均年含沙量每立方米約6.95公斤。每年6月進入汛期。60年代前洪水大,汛期長,要津靠木船擺渡。河床繞山多彎曲,兩岸洪積層厚,營造有連綿百里的防護林帶。每年發洪水少者兩三次,多時七八次。新中國建立以來,最大洪峰出現於1993年8月5日凌晨時,流量2300立方米/秒。
藺 河 源於古縣北平鎮党家山下,近藺相如墓得名,由唐城鎮東灣村入境,南流至和川鎮南入沁河,境內長28公里,河床比降度6.6‰,境內集水面積277平方公里。
李垣河 源於三交鄉佛寨村祭星台下,東南向流經三交鄉全境,至城關鎮高壁村入沁河,全長33.6公里,河床比降度16‰,集水面積141.5平方公里。
義唐河 源於城關鎮義唐村西草峪嶺下,東向穿縣城入沁河,長12.5公里,河床比降度17‰,集水面積47.4平方公里。
王村河 源於冀氏鎮李莊村西東塢嶺下,東至冀氏鎮入沁河,長18.9公里,河床比降度20‰,集水面積124.7平方公里。
段峪河 源於馬壁鄉金村西東塢嶺下,東至壁村東入沁河,長37.1公里,河床比降度8‰,集水面積166.3平方公里,劉村以下沿河泉水,數九天不凍。
安上河 源於羅雲鄉上田村東安子山下,西至和川鎮東洪驛村入沁河,長28公里,河床比降度為14.3‰,集水面積117平方公里。
郭都河 源於英寨鄉勞井村東三不管嶺腳下,西至城關鎮第五村入沁河,長16.5公里,河床比降度13‰,集水面積59平方公里。
泗河 源於良馬鄉花寨、床店、小寨、小官道四處故名,西南至冀氏鎮北孔灘村入沁河,長35.3公里,河床比降度8.9‰,集水面積283.5平方公里。
蘭 河 源於長子縣王村鄉之摩坷嶺下,貫穿杜村鄉全境,西南至冀氏鎮北孔灘神灣村入沁河,境內長33公里,河床比降度7.6‰,集水面積213平方公里,古稱八十里川,岸低河床高,多改道沖地,釀成災害。
石槽河 源於沁水縣東峪鄉雕黃嶺下,西南向於石槽鄉辛莊村西界頭入境,至馬壁鄉河東村入沁河,境內全長24公里河床比降度12.7‰,集水面積132平方公里,兩岸土地多沙質,抗洪力差,耕地有逐年減少之勢。
受地質結構影響,沁河東諸支流清水常有,而河西各支流旱年多乾枯斷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