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現性評價(心理學)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表現性評價(performance assessment)通常要求學生在某種特定的真實或模擬情境中,運用先前所獲得的知識完成某項任務或解決某個問題,以考察學生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程度,或者問題解決、交流合作和批判性思考等多種複雜能力的發展狀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表現性評價
  • 外文名:performance assessment
  • 套用學科:心理學
  • 套用範圍:教育心理學
含義,優點,起源,

含義

表現性評價(performance assessment)通常要求學生在某種特定的真實或模擬情境中,運用先前所獲得的知識完成某項任務或解決某個問題,以考察學生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程度,或者問題解決、交流合作和批判性思考等多種複雜能力的發展狀況。它強調創設真實情境,即便是模擬情境,也必須能激發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相似的反應,以考察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有人也將它稱為真實性評價(authentic assessment)。

優點

表現性評價克服了傳統標準化選擇題測驗僅能測試低水平知識和孤立技能的弊端,能測量出學生在真實世界中的複雜成就和情意表現,替代傳統標準化測驗成為影響和推動教學實踐的重要評價方式。因此,也有人將 其 稱 為 替 代 性 評 價(alternative assessment)。

起源

表現性評價興起於20世紀80—90年代,但實際上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紀30—40年代,也就是教育評價發展史中的“泰勒時期”。在這一時期,泰勒第一次提出現代的教育評價概念,將教育評價定義為考察重要目標達成程度的手段,並將其視為教學方案的一部分。他先運用評價概念協助俄亥俄州立大學的教師改進課程測驗,不僅採用傳統選擇題測驗考察學生對知識信息和定義的記憶,而且基於教學目標、結合生活情境編制包括非紙筆形式在內的多樣化測驗題目,考察學生的理解、推理、解釋和套用等複雜能力,在生物、化學、哲學、數學、會計和歷史等多個課程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基於這些經驗,他撰寫《編製成就測驗的一般技術》一文,對中國小教育工作者提出建議,指出測驗編制應包括以下幾個主要步驟:(1)確定教育方案的目標;(2)根據行為和內容對每個目標清楚地加以定義;(3)確定套用目標的情境;(4)設計給出套用目標情境的途徑;(5)設計取得記錄的方式;(6)決定評價方式;(7)設計獲取代表性樣本的方法。在這七個步驟中,第三步和第四步都在強調測驗情境的創設
在“八年研究”(1933—1940年)期間,泰勒進一步發展了這套基於情境的測驗編制技術,開發出行為目標評價模式,評價者要設計情境和方法激發學生的行為,然後將學生表現與既定目標作對比,以評價學生達成教學目標的程度。不難發現,泰勒時期的測驗和評價已經開始強調學生在真實情境中所表現出來的複雜情意和能力,表現性評價的思想已初見端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