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夫人

衛夫人

衛夫人(272年—349年),本名衛鑠,字茂漪,河東安邑(今山西夏縣)人,晉代著名書法家,廷尉衛展之女。

衛氏家族世代工書,嫁給汝陰太守李矩為妻,丈夫李矩善長隸書。衛夫人師承鐘繇,妙傳其法。衛夫人與王羲之母親為中表親戚,成為“書聖”王羲之的書法老師。永和五年卒,時年七十八,葬於浙江嵊州。

基本介紹

  • 本名:衛鑠
  • 別稱:衛夫人
  • 字號:字茂漪
  • 所處時代:晉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河東安邑
  • 出生時間:272年
  • 去世時間:349年
  • 主要作品:《筆陣圖》《名姬帖》《衛氏和南帖》
  • 主要成就:書法藝術和書法理論
人物簡介,人物影響,相關考證,民間傳說,洗墨池,吃墨,給鵝點睛,墨汁雨,觀音老母烙餅,玉石白菜,用過的玉硯,教王羲之書法,

人物簡介

衛夫人,東晉著名女書法家(272—349年)。河東安邑(今山西夏縣)人,名鑠,字茂漪。族祖衛瓘,西晉司空,錄尚書事,與索靖俱善草書,人稱“一台二妙”,傳為王右軍(王羲之)。之師。汝陰太守李矩之妻,世稱衛夫人。師承道士鐘繇,尤善楷書。傳世楷書八行在《淳化閣帖》,及書論《筆陣圖》,大概均為好事者為之。家學淵源(北派之祖衛瓘侄女、衛桓的堂妹),有名當代。從父衛恆,官終黃門郎,亦善書法,著有《四體書勢》。《法書要錄》說她得筆法於鐘繇,熔鐘、衛之法於一爐。所著《筆陣圖》中云:「橫」如千里之陣雲、「點」似高山之墬石、「撇」如陸斷犀象之角、「豎」如萬歲枯藤、「捺」如崩浪奔雷、「努」如百鈞弩發、「鉤」如勁弩筋節。有《名姬帖》、《衛氏和南帖》傳世。她曾作詩論及草隸書體,又奉敕為朝廷寫《急就章》。其字形已由鐘繇的扁方變為長方形,線條清秀平和,嫻雅婉麗,去隸已遠,說明當時楷書已經成熟而普遍。宋陳思書小史》引唐人書評,說她的書法“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紅蓮映水、碧沼浮霞”,應該不是過譽之詞。
衛夫人像衛夫人像

人物影響

衛夫人不但在書法藝術實踐上有突出成就,不讓鬚眉,而且在書法藝術理論方面也有重大建樹和比較全面深入的論述。她撰有《筆陣圖》一卷,全面深入地參考了有關的書法理論,並提出自己的看法。 她在書中首先提出,書法之妙“莫先乎用筆”。主張學習書法要上溯其源,師法古人,反對諳於道理,學不該贍,以致徒費精神,學無成功。衛夫人又提出,在學習和創作時,要注意選用筆、墨、紙、硯的品種和產地,強調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又著重指出,執筆要有講究,不同書體應採用不同的執筆法,並加以具體分析,說:“有心急而執筆緩者,有心緩而執筆急者。若執筆近而不能緊者,心乎不齊,意後筆先者,敗;若執筆遠而急,意前筆後者,勝。”超出了單純論述執筆的範圍,而對書法藝術中的筆、意關係和書家修養等作出深刻的論述。
對書寫不同字型時的用筆,衛夫人亦有精闢論述,她認為用筆有六種方法,如篆書是“飄揚灑落”,章草為“兇險可畏”,八分書為“窈窕出入”,飛白書為“耿介特立”,倘能“每為一字,各象其形”,則“斯超妙矣,書道畢矣。”應該說,衛夫人關於用筆的論述,在今天也仍然有其可取之處,她實質上是就此提出了書法家把握不同字型書寫風格的問題。具體到筆劃上,衛夫人針對七種不同筆劃的書寫,提出七條標準,衛夫人對七種基本筆劃的描述,形象生動,恰合關竅,實為初學書法者良好的入門途徑。
此外,衛夫人在《筆陣圖》中還提出初學書法,“先須大書,不得從小”,“善鑒者不寫,善寫者不鑒”等理論原則,也都是寶貴的經驗之談。在上述論述的基礎上,衛夫人概括她對書法藝術總體的認識,提出了“力筋”之說。她認為:“下筆點墨畫芟波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
這實質上是衛夫人畢生從事書法藝術實踐所得,代表了她對書法藝術理論總的認識,為後代書法家指出了努力方向和途徑,也成為中國書法理論中的重要內容和評判標準,對歷代書法理論和實踐的發展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儘管衛夫人的《筆陣圖》參考和汲取了前人的某些論點,但衛夫人在繼承的基礎上加以發展創造,功不可沒。

相關考證

衛夫人(272—350)姓衛名鑠,字茂漪,河東安邑(今山西夏縣)人。魏晉時期的河東衛氏是一個著名的書法世家。
衛夫人·簮花小楷衛夫人·簮花小楷
衛夫人的從祖衛覬、從伯衛瓘、從兄衛恆,都是著名書法家、書法理論家。衛夫人自小受家族影響,成為一個書法高手。後來又成為王羲之的書法老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講,沒有衛夫人的啟蒙教育,也就沒有後來的書聖王羲之。關於衛夫人的書法成就、書法特點以及她和王羲之的關係,許多書法史書都有記載。現略舉兩例:劉宋羊欣《采古來能書人名》載:“晉中書郎李充母衛夫人,善鐘法王逸少之師。”唐張懷瓘《書斷》載:“衛夫人名鑠,字茂漪。廷尉展之女弟、恆之從女(應為從妹),汝陰(今安徽阜陽。按:原注“應為江州”,誤。據李矩本傳,李矩年輕時因捍衛家鄉有功,被東海王司馬越任命為汝陰太守。其時世界上還沒有江州。江州即今江西九江,當時叫柴桑。李矩最後官至都督河南三郡軍事、安西將軍、滎陽太守、修武縣侯)太守李矩之妻也。隸書尤善,規矩鐘公。云:碎玉壺之冰,爛瑤台之月,宛然芳樹,穆若清風。右軍少常師之。永和五年卒,年七十八。子克(應為充)為中書郎,亦工書。” 這些記載,都提到衛夫人是王羲之的書法老師及衛夫人書法學鐘繇。其書法的特點是婉媚清穆。除衛夫人是王羲之的書法啟蒙師以外,衛夫人還可能是王羲之的姨母。主要依據是鄭杓《衍極》和陶宗儀《書史會要》都說“衛與王世為中表”。王國棟所修《王氏宗譜》更在羲之之父王曠條下註明“配衛氏”。
衛夫人所嫁的江夏李氏,也是一個書法世家。衛夫人之子李充,李充的從兄李式、李廞等都有書名。尤其是李式,其書法成就在東晉初期已可同當時的書法權威王廙(羲之叔父)和庾翼媲美的程度。發展至唐代,江夏李氏竟出現了李邕那樣的書法大家。江夏李氏,東晉以前未見有以書法名世者。東晉以後李氏書法的興旺,當與衛夫人嫁李家有關。衛夫人雖然只比李式大2歲,但如果衛夫人18歲嫁與李家,那時李式只是一個16歲的少年,可以認為,正是由於衛夫人的傳授才使李家得以登上書法的高峰。張懷瓘《書斷》在介紹李式時說,李式“甚推其叔母(即衛夫人)”就是證明。古代好的書跡不易看到,筆法保密,不輕易傳人。一旦得到正確筆法和看到高水平的書作,就具備了成為名家的重要條件。衛夫人的啟蒙書教,不僅影響了王羲之(羲之還有一個蒙師,即叔父王廙),也造就了江夏李氏這一書法世家。功莫大焉!
衛夫人
永和二年,衛夫人隨兒子李充來剡,永和五年,病故。
衛夫人何時來到剡縣?其子李充《本傳》記載:“征北將軍褚裒又引為參軍。充以家貧,苦求外出。裒將許之為縣,試問之。充曰:‘窮猿投林,豈暇擇木?’乃除剡縣令。遭母憂,服闕,為大著作郎。”
《本傳》還說李充“少孤”。可見衛夫人是由兒子李充贍養的。李充原在京師為王導椽,後轉“記室參軍”,記室參軍是個低級官吏,屬幕僚性質,待遇不高,故自稱“家貧”,且已到了無暇擇木的程度。故他借轉為褚裒參軍之機,提出“外出”的要求。那么,褚氏推薦他為剡縣令在何時呢?據《晉書·穆帝紀》記載:永和二年(公元346年)“秋七月,以兗州剌史褚裒為征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兗州剌史沒有資格“開府”。開府以後才得招聘幕僚,故李充到剡縣的上界在永和二年七月以後。而永和五年七月褚裒北伐失利,退屯廣陵。該年十二月褚即病死。故李充始任剡縣令的時間是永和二年七月至永和五年七月之間,只有3年時間。看來李充始任剡令的時間在永和三年(347)前後可能性最大。據張懷瓘所說,衛夫人永和五年病故。病故的具體時間沒有具體記載。如我推想的《姨母帖》中的姨母是指衛夫人可以成立,那么《姨母帖》寫於十一月十三日。當時羲之尚在京城護軍將軍任上,訃告由剡縣傳至京師需要幾天或十幾天,那么衛夫人逝世當在永和五年的十月底或十一月初。
《晉書·王羲之傳》說:“孫綽李充許詢、支遁皆以文義冠世。並築室東土,與羲之同好。”王羲之永和七年才到會稽任內史。李充當時因母喪在剡閒居,用“築室東土”來形容是可以的,但永和九年蘭亭修禊名單中已無李充之名。說明李充永和八年服喪完畢已到京師任大著作郎了。故羲之與李充在會稽“同好”只有永和七至八年2年時間,這時衛夫人已經去世。

民間傳說

洗墨池

蘇莊村東頭有個十來畝大的泊池,叫衛夫人洗墨池。說的是衛夫人小時習字,態度十分認真,有時一寫就是幾個小時,乏了她就去門前泊池裡把筆硯洗一洗。一次,她練字累了,就把筆硯放在桶中,放在了泊池裡,泊池裡的水從此染成了黑色,後人就把這泊池稱為衛夫人洗墨池。

吃墨

有一個關於衛夫人吃墨的故事。是說,衛夫人常常是邊吃邊看書,一次竟用饃把墨沾吃光了。等到王羲之來看她吃了飯沒有,但見菜原封不動還在桌子上,硯中的墨且光了。衛夫人這才知道自己用饃把墨沾吃光了,兩人不由的笑了。

給鵝點睛

一次,王羲之畫鵝,什麼都畫好了,就是眼睛左也不成右不成,總感覺畫的不好。於是,便請恩師衛夫人給鵝點睛。衛夫人接筆便點,誰知,這一點,鵝撲閃一下竟飛了。

墨汁雨

有年夏天,衛夫人習字,把周圍山上的石頭、樹皮和能寫的地方上幾乎都寫滿了字。一日突下大雨,石塊、樹皮上洗刷一新,而雨水和墨跡又混為一體變為黑水,這樣就有了人們傳說的“山上下過墨汁雨”的故事。

觀音老母烙餅

一天,衛夫人將自己化裝成觀音老母,到集市去賣餅,她打餅和別人不一樣,她把案板放在臉前,烙鏊放在背後,擀一個餅從頭上往身後一扔,並恰恰落在烙鏊中,圍觀人水泄不通,嘖嘖稱讚。一會兒王羲之也來觀看,看到興奮時,不由脫口而說,這個手藝太妙了。衛夫人聽是王羲之的聲音,就說,這還沒有王羲之的字寫得好哩。王羲之認為這是神仙點化他,心裡高興,但又想,這觀音老母烙餅的技術確實太高了,自己的字哪能和她相比。於是暗暗下決心,一定要練的像觀音老母烙餅一樣妙。從此又跟衛夫人苦學了一年,就告別恩師,走向社會,綜合名流特長,集精藝於一身,自成一派, 終成一代書法大家。

玉石白菜

話說,衛夫人的“筆陣圖”寫成後,呈送皇上御閱。皇帝御閱後,連聲稱好,忙叫來大臣,把自己身邊一尊稀世珍寶——玉石白菜賜給她。衛夫人在世時愛不釋手,經常擺放案頭。她死後,家人為表示紀念,經皇上恩準後,把玉石白菜作為衛夫人的殉葬品,隨之入土;這國寶現存於台灣故宮博物館。

用過的玉硯

解放前初期,在蘇莊村學校念過書的學生,沒有人不知道老師桌子上放著一方奇特的大玉石硯。那方大玉石硯有半尺厚,一尺多長,橢圓形,四邊雕有栩栩如生的飛龍。傳說,這玉石硯是大書法家衛夫人用過的,土改時是農會從財主家搜出來後,便送給了學校。從那時起,都把玉石硯當作學校的“傳家寶。”當學生給老師研墨的時候,老師都要求學生要愛護玉石硯,並學習衛夫從小苦學毛筆字時的優秀品質和精神。但五十年代初玉石硯不見了,至今給衛姓人家留下深深的遺憾。
衛夫人

教王羲之書法

東晉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書法的啟蒙老師叫衛鑠,是很有名氣的女書法家,人們稱她衛夫人。
王羲之7歲時,就開始學習書法,衛夫人很喜歡他聰明伶俐,不但盡心教王羲之寫字,還愛用前人練字的故事開導、鼓勵王羲之。有一次,王羲之問衛夫人:“老師,我怎樣才能儘快把字練好呢?”
衛夫人看到王羲之著急的樣子,既可愛,又可笑,便說:“孩子,不要太急了,我先給你講個墨池的故事吧!那是在東漢的時候,有一個名叫張芝的人,他為了練好字,天天在自家門前的池塘邊,蘸著池水研墨練字,從太陽出來,一直練到太陽落山,字寫完後,就在池塘里洗涮筆硯,日長月久,洗出的墨汁把整個池塘都染黑了,後來,他的字越練越好,寫的草書筆勢活潑流暢,富於變化,大家都敬稱他為‘草聖’。”
王羲之一邊聽著衛夫人講述張芝的故事,一邊心裡在想:張芝為了練好字,洗筆硯的水竟把池塘都染黑了,他下的工夫多么大啊!要是自己也像張芝那樣刻苦,一定能把字練好。
從此以後,在衛夫人的具體輔導下,王羲之練字更加努力了。他也像張芝一樣,每天練完字,就到自家門前的池塘里洗筆硯。時間一長,原來清澈如鏡的池塘,也變成了墨池。
後來,王羲之每搬一處,都要在門前的水池裡洗筆硯,據說他留下的墨池比張芝還要多。北宋的文學家曾鞏,十分欽佩王羲之的勤奮刻苦精神,特地寫了一篇《墨池記》讚頌王羲之。
衛夫人教王羲之書法,還教他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不可驕傲懶散。因此,王羲之隨後又學習了張芝的草書,鐘繇的楷書,可他還覺得不夠,決心博覽群書,向更多的書法家學習,把人家的長處統統學到手。
後來,王羲之長大了,先後到武昌、九江等地做官。王羲之每到一地,總記起衛夫人的教導,看看前人留下的碑文題字,他總要細心地臨摹下來,一有空就拿出來看,認真地琢磨體會其中的特點,用心地悟出箇中道理。
衛夫人
王羲之看了那些筆跡之後,他練字入了迷,在路上,或者坐下來的時候,也不忘揣摩字的間架結構、氣勢和運筆的方法。他一邊想,一邊就用手指在自家身上橫一筆豎一道地劃,日子久了,連衣襟都劃破了。
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問他為啥,他對兒子說:“你以後要破體!”
王羲之不斷努力地苦練,他的手腕變得很有勁,運起筆來也十分有力。他心裡常想:按照衛夫人教的,要揉合百家之長,得千變萬化之神,才能有所創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