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香子·丹陽寄述古

《行香子·丹陽寄述古》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詞。這首詞表現了蘇軾對杭州詩友的懷念之情。上片從分手寫起,進而寫自己回憶故人的落寞心情;下片追憶與友人同樂的情景,進而表現其思念之情。憶人與憶景融匯為一,情深意切,詩意盎然,含蓄蘊藉。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行香子·丹陽寄述古
  • 作品別名:行香子·冬思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處:《蘇東坡全集》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蘇軾
  • 詞牌:行香子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評價,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行香子·丹陽寄述古
攜手江村,梅雪飄裙。情何限、處處消魂。故人不見,舊曲重聞。向望湖樓,孤山寺,涌金門
尋常行處,題詩千首,繡羅衫、與拂紅塵。別來相憶,知是何人?有湖中月,江邊柳,隴頭雲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行香子:詞牌名。雙調小令,六十六字。有前段八句四平韻,後段八句三平韻;前段八句五平韻,後段八句三平韻;前段八句五平韻,後段八句四平韻三種。
⑵丹陽:地名,今江蘇丹陽縣。述古:杭州知州陳襄,字述古。
⑶梅雪飄裙:梅花飄雪,灑落在同行歌妓的衣裙上。
⑷何限:猶“無限”。
⑸消魂:魂魄離散,形容極度愁苦的狀態。
⑹故人:指陳述古。
望湖樓:又名看經樓,在杭州。
孤山寺:寺院名,又叫廣化寺、永福寺,在杭州孤山南。
涌金門:杭州城之正西門,又名豐豫門。
⑽尋常行處:平時常去處。
⑾繡羅衫:絲織品做的上衣。
⑿拂紅塵:用衣袖拂去上面的塵土。宋代吳處厚青箱雜記》上說,魏野曾和寇準同游寺廟,各有題詩。數年後兩人又去故地重遊,只見寇準的題詩被人用碧紗籠護,而魏野的題詩沒有,詩上落滿了灰塵。有個同行的官妓很聰明,上前用衣袖拂去塵土。魏野說:“若得常將紅袖拂,也應勝似碧紗籠。”此處以狂放的處士魏野自比,以陳襄比寇準,表示尊崇。
⒀湖:指杭州西湖
⒁隴:小山丘,田埂。

白話譯文

正值梅花似雪,飄沾衣襟的時候,和老朋友攜手到城外遊春。回憶舊地,處處黯然傷神,無限愁苦。去年的同游之人已不在眼前,每當吟誦舊曲之時,就想起望湖樓、孤山寺、涌金門那些詩酒遊樂的地方。
那時遊樂所至,都有題詩,不下千首;到如今這些詩上都已落滿了灰塵,得用繡羅衫去拂淨才能看清。自離開杭州後有誰在思念我呢?當然是往日的友人了。還有西湖的明月,錢塘江邊的柳樹,城西南諸山的名勝景物呢!

創作背景

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蘇軾在杭州通判任上。宋制,知州知府總掌郡政,又設通判監政,共商和裁決管內大事。當時杭州知州陳襄,字述古,是蘇軾的至交詩友。他們都是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被排斥出朝,外任地方官職的。這年十一月,蘇軾因公到常州、潤州視災賑饑,姻親柳瑾附載同行。次年元旦過丹陽(今屬江蘇),至京口(今江蘇鎮江市)與柳瑾相別。此詞題為“丹陽寄述古”,據宋人傅藻《東坡紀年錄》,它是蘇軾“自京口還,寄述古作”,則當作於二月由京口至宜興(今屬江蘇)途中,返丹陽之時。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首詞表現了蘇軾對杭州詩友的懷念之情。
作者以追念與友人“攜手江村”的難忘情景開始,引起對友人的懷念。風景依稀,又是一年之春了。去年初春,蘇軾與陳襄曾到杭州郊外尋春。蘇軾作有《正月二十一日病後述古邀往城外尋春》詩,陳襄的和詩有“暗驚梅萼萬枝新”之句。詞中的“梅雪飄裙”即指兩人尋春時正值梅花似雪,飄沾衣裙。友情與詩情,使他們游賞時無比歡樂,消魂陶醉。“故人不見”一句,使詞意轉折,表明江村尋春已成往事,去年同游的故人不在眼前。每當吟誦尋春舊曲之時,就更加懷念了。作者筆端帶著情感,形象地表達了與陳襄的深情厚誼。順著思念的情緒,詞人更想念他們在杭州西湖詩酒遊樂的地方——望湖樓、孤山寺、涌金門。這三處都是風景勝地。詞的下片緊接著回味游賞時兩人吟詠酬唱的情形:平常經過的地方,動輒題詩千首。“尋常行處”用杜甫《曲江二首》“酒債尋常行處有”字面,“千首”言其多。他們遊覽所至,每有題詩,於是生髮出下文“繡羅衫、與拂紅塵”的句子。“與”字下省去賓語,承上句謂所題的詩。這裡用了個本朝故事。宋吳處厚青箱雜記》卷六載:“世傳魏野嘗從萊公游陝府僧舍,各有留題。後復同游,見萊公之詩已用碧紗籠護,而野詩獨否,塵昏滿壁。時有從行官妓頗慧黠,即以袂就拂之。野徐曰:‘若得常將紅袖拂,也應勝似碧紗籠。’萊公大笑。”宋時州郡長官遊樂,常有官妓相從。“繡羅衫”,如溫庭筠《菩薩蠻》“新貼繡羅襦”,為女子所服。這一句呼應陳襄前詩,也就是喚起對前游的回憶。詞意發展到此,本應直接抒寫目前對友人的思念之情了,但作者卻從另一角度來寫。他猜想,自離開杭州之後是誰在思念他。當然不言而喻應是他作此詞以寄的友人陳襄了。然而作者又再巧妙地繞了個彎子,將人對他的思念轉化為自然物對他的思念。“湖中月,江邊柳,隴頭雲”不是泛指,而是說的西湖、錢塘江和城西南諸名山的景物,本是他們在杭州時常游賞的,它們對他的相憶,意為召喚他回去了。同時,陳襄作為杭州一郡的長官,可以說就是湖山的主人,湖山的召喚就是主人的召喚,“何人”二字在這裡得到了落實。一點意思表達得如此曲折有致,遣詞造句又是這樣的清新蘊藉,借用辛稼軒的話來說:“看使君,於此事,定不凡。”(《水調歌頭·送鄭厚卿赴衡州》)
蘇軾在杭州時期,政治處境十分矛盾,因反對新法而外任,而又得推行新法。他寫過許多反對新法的詩歌,“託事以諷,庶幾有補於國”;又勤於職守,捕蝗賑饑,關心民瘼,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因法以便民”。政事之餘,他也同許多宋代文人一樣,能很好安排個人生活。這首《行香子》正是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宋代士大夫的生活,不僅表現了與友人的深厚情誼,也流露出對西湖自然景物的熱愛。《行香子》是他早期的作品之一,它已突破了傳統艷科的範圍,無論在題材和句法等方面都有顯見的以詩為詞的特點。這首詞雖屬酬贈之作,卻是情真意真,寫法上能從側面入手,詞情反覆開闔,抓住了詞調結構的特點,將上下兩結處理得含蓄而有詩意,在蘇軾早期詞中是一首較好的作品。

名家評價

明·卓人月古今詞統》:前後三句結語自然。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長子。嘉祐二年(1057)進士。累除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禮部尚書。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穎州等。元豐三年(1080)以謗新法貶謫黃州。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還。卒於常州。追諡文忠。博學多才,善文,工詩詞,書畫俱佳。於詞“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題材豐富,意境開闊,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來“詞為艷科”的傳統樊籬,以詩為詞,開創豪放清曠一派,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有《東坡七集》《東坡詞》、《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