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戰高台

基地長期抗戰,紅軍西路軍從甘肅靖遠西渡黃河,占領甘、肅二州(即張掖、酒泉),控制河西走廊。紅五軍在高台縣和馬家軍進行血戰,軍長董振堂壯烈犧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血戰高台
  • 背景:基地長期抗戰
  • 地點:張掖、酒泉
  • 定義:紅五軍在高台縣和馬家軍進行血戰
背景,出征,西進,血戰,援救,緬懷,補記,

背景

一九三六年,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已踏入東三省,並直逼京津地區,而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為了徹底消滅北上抗日的紅軍,調集數十萬大軍對紅軍圍追堵截。
在革命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十月十一日,中央和中央軍委發布了《十月份作戰綱領》,其中一項主要任務就是:執行寧夏戰役計畫,首先造成西北地區的抗日局面。
1936年12月下旬,"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為了打通"國際路線",背靠蘇聯,建立一個有利於迴旋的戰略基地長期抗戰,紅軍西路軍從甘肅靖遠西渡黃河,占領甘、肅二州(即張掖、酒泉),控制了河西走廊。

出征

一九三六年十月下旬,紅四方面軍第五、九、三十軍奉中央軍委命令,西渡黃河,開始了孤軍奮戰的艱苦征程。
十一月一日至六日,渡河部隊在攻占了吳家川、鎮罕堡、五佛寺、永登、古浪後,取得了一條山大捷,斃敵副總指揮、騎兵五師參謀長馬廷祥,殲敵一千多人。
因局勢變化,十一月八日,黨中央決定放棄寧夏戰役計畫,命令渡河部隊組成西路軍在河西走廊建立根據地,並成立西路軍軍政委員會,所屬部隊有五軍、九軍、三十軍、騎兵師、婦女獨立團、特務團、回民支隊共二萬一千八百餘人。

西進

十一月十二日至二十一日,西路軍九軍、三十軍分別占領永昌、山丹,並在此創建根據地。十二月下旬,由於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國共兩黨結成抗日統一戰線,中央軍委隨命令西路軍繼續執行西進任務。西路軍二萬多指戰員冒著零下二三十度的嚴寒,三十軍及總部直屬隊沿山向臨澤倪家營挺進,九軍居中抵沙河一線,五軍則在攻占臨澤後向高台進軍。
高台位於甘肅省西部,是蘭新公路的咽喉要道,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高台城南是海拔5400餘米的祁連山脈,山頂終年白雪皚皚;城北是一望無際、荒無人煙的大沙漠。我軍要西進,首先必須占領高台。
高台縣城傍河南岸,城牆高約三丈,東西城門各有城樓。城內東街有天主教堂,建築宏偉。北城有大佛寺,建於明代,巍峨挺拔。西關有財神樓,為孤立險要制高點,可控制西門。東郊有一墩,扼守東關。城內守敵除馬步康的一個排和保全隊外,還有縣長馬鶴年、國民黨黨部書記長王兆德新組建的民團,共800多人。在西路軍占領山丹後,倉促組建的民團共800人。西路軍攻占臨澤後,馬步康的一個排就聞風西逃。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三十日晚,西路軍第五軍軍長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楊克明率領三十九團、四十五團、騎兵團兩個連、特務團四個連和軍直屬隊部分人員共二千八百餘人,以四十五團為左路、三十九團為右路,其餘居中,從臨澤連夜向高台進發。行至高台東郊渠口堡一帶,與敵增援的騎兵部隊遭遇。紅五軍騎兵團長呂仁禮率三百多鐵騎健兒,手執大刀,殺聲連天,奮勇殺敵。在特務團配合下,經過一個多小時激戰,將敵兩個連全部殲滅。元旦清晨,紅五軍一舉攻克高台城,守城民團八百多人被俘,拂曉,紅旗插上了高台古城樓。
紅五軍攻占高台後,為團結和依靠貧苦民眾,部隊機關和後勤人員立即投入發動民眾,建立革命政權的工作。
就在三十軍進駐倪家營、九軍攻占沙河一線,五軍攻占高台之際,西路軍接到中央軍委"時局複雜,西路軍就地待命,開展創建根據地"的指示。此時,在一條山、古浪、四十里堡受西路軍重大打擊的敵軍又集結其一百師、騎五師等正規軍二萬餘人,並調集青海湟中、湟源、循化、化隆、大通、祁連、樂都、同仁和甘肅武威、張掖、酒泉等地的二十多個團,共六萬餘人,兵分兩路向紅西路軍撲來。
敵人用部分兵力切斷高台、臨澤的聯繫,並分割包圍、鉗制沙河、倪家營主力,集中馬彪、馬朴、韓起祿、韓三成四個騎兵旅和炮兵團、特務團以及大通陳嘉禾民團、馬德勝民團、馬兆瑞民團等計二萬餘兵力,全力圍攻紅五軍。從一九三七年元月十二起,敵人採取拉大網分層逐漸收縮包圍圈的辦法向高台城逼近。

血戰

1937年元月12日,馬元海調集部隊和民團2萬餘人,在大炮的配合下,攻擊高台城。董振堂指揮紅五軍孤軍奮戰,抗擊敵人進攻,但由於敵軍攻勢猛烈,只能逐步退入城內,依託城牆打擊敵人。
元月十五日,敵人兩個營在炮火掩護下,向財神樓連續發動進攻,我軍將士嚴正以待,用機槍、步槍、手榴彈和石塊,不斷打退敵人的進攻。激烈的戰鬥進行了四天,殲敵六百多人。由於城堡工事遭到嚴重破壞,我軍傷亡很大,情況異常緊急。在一無援兵、二無彈藥的情況下,率部駐守東城的董振堂命令騎兵團長呂仁禮率部突圍,但由於高台是西進必經之地和重要據點,西路軍總部命令五軍死守,不能防棄。面對嚴竣的形勢,紅五軍指戰員採取靈活多樣的攻守策略,打退了敵人數次進攻,又艱難的堅守了三天四夜。
元月二十日晨,敵人集中全部兵力,用人海戰術四面硬拼攻城,指戰員們用刺刀、槍托拼殺,用石塊砸,用矛戳,用口咬,和敵人同歸於盡,繼續浴血奮戰,打退了敵人的一次又一次進攻,使兩千多敵人橫屍城下。我軍因疲憊之師,孤軍奮戰,也傷亡慘重,處境十分危險。一次一次的失利,使敵人更加瘋狂。政治部主任楊克明在率軍政人員增援西關途中,不幸中彈壯烈犧牲,年僅32歲。
一直率四十五團堅守城東南的軍長董振堂最後身邊僅剩1名同志,且已傷痕累累。董振堂本人腿部中彈負傷,在跳下城牆時又摔斷了腰。面對敵人的前堵後追,董振堂命身邊的戰士趕快突圍,自己掩護,等這位同志含淚離去後,他將左輪手槍子彈盡數射向敵人,右手持槍將剩餘的最後一顆子彈射向了自己。
董軍長、楊主任、葉團長等同志的頭顱被割下掛在高台城門樓上示眾。馬匪還把董軍長的頭連同相片一起送到南京領了重賞。
馬家軍攻陷高台後,氣焰更加囂張,燒殺搶掠,無惡不做,全城處於一片白色恐怖之中,進城三天時間前後捕獲、殘害紅軍傷病員和民眾2400多人,城東北角和城南沙灘處,活埋紅軍數百人,一部分被送往張掖、武威、青海後慘遭殺害;290餘間民房被焚燒,幾條街巷幾乎變成火海,有不少婦女被奸,財產被搶,其慘狀目不忍睹。馬匪的暴行罄竹難書。

援救

從元月十二日至二十日,二千八百多紅五軍將士與十倍之敵英勇奮戰九天九夜,除少數人突圍外,大部壯烈犧牲。在高台戰鬥危急時刻,西路軍總部派騎兵師和三十軍八十九師一部支援,但在高台東南的小海子灘遭遇敵人截擊,騎兵師 200多名指戰員犧牲,八十九師部隊也有許多傷亡。

在激烈戰鬥中,師長董彥俊、政委秦賢道等英勇犧牲。
高台失陷後,臨澤、沙河也相斷失守。五軍、九軍餘部突圍至倪家營與主力會合,總兵力不足萬人。二月二十一日,中央電示四軍、三十一軍渡河接應西路軍東返。東返途中,全殲敵憲兵團、及騎兵旅一部及兩個營,此時軍政委員會主任陳昌浩改變主意,命令部隊返回倪家營,再次陷入敵重兵圍困之中。
西路軍自一九三六年十月下旬渡河西征,二萬一千八百餘人,歷時一百九十天,經數百次戰鬥,行程三千多里,抵達新疆星星狹與中央派出的營救代表陳雲滕代遠會合時僅剩四百八十餘人,包括直接返回延安的同志,總計八百餘人。
高台失陷後,敵人挨門逐戶搜捕紅軍傷病員和失散人員,不管敵人多么瘋狂兇殘,許多民眾還是冒著生命危險營救了很多親人,如:營長李中榮、戰士夏德偉、四十五團政委張力雄、通訊員陳永祿、騎兵團團長呂仁禮、幹部團政治處主任徐一新等,為中國革命保存了一批精英,在中國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緬懷

高台大血戰是紅軍長征勝利後我參加的第一場大仗,也是我軍戰史上一場異常慘烈、悲壯無比的惡戰。在這場守城血戰中,紅五軍將士英勇頑強、誓與高台城共存亡的無畏精神和英雄氣概將永遠載入我軍戰史。紅軍將士以最簡陋的武器和10倍於己之敵展開惡戰,堅守孤城達半月之久,這是我軍戰史上的一個奇蹟。敵人攻入城後,紅軍將士們仍寧死拼殺,鮮血灑滿城內每一條大街小巷,紅軍遭受了重大損失,我軍失去了一大批對黨忠誠、英勇善戰的優秀指揮員,特別是傑出的戰將董振堂軍長。1956年,葉劍英元帥在高台悼念英烈時,慨然賦詩:“英雄戰死錯路上,今日獨懷董振堂。懸眼城樓驚世換,高台為爾著榮光。”
董振堂軍長和紅五軍廣大指戰員雖然在高台血戰中壯烈犧牲了,但他們的革命精神將與日月同輝、天地共存。一九三八年黨中央在延安召開了追悼大會,毛主席稱董振堂同志為“堅決革命的同志”。朱德同志為烈士題詞:“偉大革命先驅的事跡和英名將永遠留在人民的記憶里”。
紅五軍西征雖然失敗了,但紅五軍的廣大指戰員,是英勇頑強、威武不屈、革命到底的,這種高度的革命英雄氣概和偉大的獻身精神,像祁連山皚皚的雪峰,永遠存在,永遠留在人民的心中。
為紀念紅五軍的光輝業績,追憶先烈的悲壯歷程,新中國成立後,高台縣人民政府於一九五七年修建了高台烈士陵園(內有董振堂紀念亭和楊克明紀念亭),每年都有十多萬慕名前來的瞻仰者,寄託了各族人民對紅五軍的緬懷之情。人民將永遠銘記在高台英勇獻身的英烈們。

補記

董振堂:字紹仲。1895年生於河北新河。原在馮玉祥軍中任職。1937年12月14日,他同趙博生、季振同等率部17000多人於寧都起義,參加中國工農紅軍。起義部隊改編為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第五軍團。
1934年10月,參加長征,擔任全軍後衛。1936年1月,任紅四方面軍第五軍軍長。10月奉命率部西渡黃河,在高台之戰中壯烈犧牲,年僅42歲。
楊克明:原名陶正,又名陶樹臣、洪濤。1905年出生於四川省涪陵縣(現屬長壽縣)。中學畢業不久,加入中國共產黨。1935年,楊克明隨部隊參加長征。翌年1月,任紅五軍政治部主任。
10月西渡黃河,與軍長董振堂率部轉戰甘肅河西走廊地區。在高台激戰中壯烈犧牲,年僅31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