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科

蟾蜍科

蟾蜍科Bufonidae:無尾目的一科。蟾蜍科有24~31屬340~360種。蟾蜍科分布廣泛,遍布大洋洲和馬達加斯加以外的世界各地。蟾蜍是適應力很強的動物,可以生活於密林、高山、草原、甚至荒漠。行動遲緩拙笨,跳躍的能力遠不如蛙類。雄性通常具畢氏器官。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蟾蜍科
  • 拉丁學名:Bufonidae
  • :動物界
  • :無尾目
概述,分布,分屬,分類,大蟾蜍,花背蟾蜍,黑眶蟾蜍,農作物的影響,相關書籍,相關中藥,兩棲動物分類表,

概述

蟾蜍科Bufonidae:無尾目的一科。蟾蜍科有24~31屬340~360種,分布廣泛,遍布大洋洲馬達加斯加以外的世界各地。蟾蜍科中超過一半的種類都屬於同一個屬,即蟾蜍屬Bufo,。蟾蜍科的其它屬多只有少數成員,有些外表和習性與蟾蜍屬有一定差距,大,比如東南亞的漿蟾Pedostibes是樹棲的蟾蜍,身體輕盈纖細,與地棲的粗壯笨拙的蟾蜍屬略有不同。
蟾蜍科
特徵 蟾蜍身體寬短粗壯,皮膚一般都甚粗糙,有腮腺,能分泌毒液。鼓膜明顯。上下頜及犁骨上皆無牙齒。舌端不分
花背蟾蜍
又,舌能自由翻出口外。周帶為弧胸型。椎體屬於前凹型。無肋骨。薦椎的橫突扁平而膨大,薦推具二髁與尾桿骨相接
眼睛後方有耳下腺,可分泌蟾蜍毒素。皮膚粗糙。頭部有骨質棱脊。無齒。頭部骨質化。水平瞳孔。大部份陸棲性。未成年的雄性蟾蜍睪丸前方有畢德氏器,是退化的卵巢,成年後消失。
蟾蜍科的成員體型差別很大,最大的美洲的海蟾蜍身長達到25厘米,而有些小型的非洲蟾蜍的身長只有其1/10。
蟾蜍雖然大小差別很大,但是相貌和習性均比較相似,都是些行動緩慢不擅跳躍的陸棲動物,皮膚粗糙而高度角質化,使得蟾蜍有較強的耐旱能力,蟾蜍能分泌毒素,可以製成蟾酥

分布

蟾蜍科是多種分布於世界各地(除了澳大利亞馬達加斯加南極洲以外)的蛙類。
蟾蜍是適應力很強的動物,可以生活於密林、高山、草原、甚至荒漠。蟾蜍科中超過一半的種類都屬於同一個屬,這個屬的成員幾乎遍及本科的所有分布區,而在北方則是本科唯一的代表。

分屬

巴爾胎生蟾蜍屬
斑蟾屬
斑足蟾屬
蟾蜍屬扁蟾屬
小叢蟾屬
碩足蛙屬
勞蟾屬
平滑蟾屬
黑昧蟾屬
默蟾屬
游蟾屬
N胎生蟾屬
賴比瑞亞胎生蟾蜍屬
對趾蟾屬 奧索蟾屬
漿蟾屬
厚蹼蟾屬
水蟾屬
鉤吻蟾屬
衣索比亞胎生蟾蜍屬
前舌蟾屬
沃蟾屬

分類

大蟾蜍

黑框蟾蜍
大蟾蜍體形很大,雄性體長達10—11厘米。皮膚甚粗糙,全身密布大小不等的瘤粒。背面暗褐色,腹面乳黃色。雄性不具聲囊。白天藏 匿在石塊下或洞穴中,夜間外出捕食昆蟲、蠕蟲、軟體動物等,在消滅害蟲方面對人類大有好處。在華北地區,每年約在三四月間產;卵多成雙行,排列在長條卵帶內,卵帶纏繞在水草上,卵數可達6,000枚。受精卵兩周后孵化。冬季群集於河底泥沙中越冬。分布幾乎遍及中國各地。
蟾蜍蟾蜍

花背蟾蜍

花背蟾蜍,也名芮氏蟾蜍。和大蟾蜍相比,體型較小,體長平均在6厘米左右,雌性最大者可達8厘米。背面多呈橄攬黃色,有不規則的花斑,在分散的灰色粒上有紅點,腹面乳白色。雄性的喉下有一內聲囊。分布於華北、東北、西北和內蒙古一帶。

黑眶蟾蜍

黑眶蟾蜍頭部具有黑色骨質嵴。它不但治滅大量田間有害昆蟲,且能消滅大量白蟻。分布於華南一帶。
蟾蜍蟾蜍

農作物的影響

蟾蜍非常貪食,人們用其來消滅害蟲,但是也帶來了一些生態災害。澳洲引進了海蟾蜍來防治蔗田的害蟲,但是海蟾蜍卻對當地生態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海蟾蜍排擠本土的龜蟾類,捕食當地的小動物,其分泌的毒素又對想捕食它們的當地的捕食者造成了威脅,海蟾也被引進了其它很多種植甘蔗的熱帶地區,大多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

相關書籍

摘 要:
中國蟾蜍科一新屬
對世界蟾蜍科動物的分類現狀做了概述,並對我國原定名為鱗皮游蟾Nectophryne scalptus Liu and Hu(1973)及葉昌嬡等(1978)將其改為鱗皮厚蹼蟾Pelophryne scalptus(Frost,1985訂正種名為scalpta)的海南標本做了進一步研究,與現有蟾蜍科各屬、特別是與東南亞地區的幾個特有屬的特徵做了對比研究。結果表明:原定名為鱗皮游蟾Nectophryne scalptus的海南標本應代表一個新屬即小蟾屬Parapelophryne gen.nov.,因此原定名為鱗皮游蟾(或鱗皮厚蹼蟾)的標本為新屬的成員,即種名應改為鱗皮小蟾Parapelophryne scalpta(Liu and Hu)。

相關中藥

中藥名: 蟾酥。
別 名: 癩蛤蟆,癩獅疼皰。
形態特徵:
全形如蛙而較大,長一般l0cm左右,體粗壯,頭短寬,端圓。頭兩側有凸出的眼及圓形鼓膜。眼後有一對長圓形耳後腺。體背密布大小不等的圓形瘰粒。前肢具4趾,無;後肢5,有蹼。腹面孔黃色,有棕色或黑色細花紋。無聲囊
生境與分布: 多穴居於石下、草叢或土洞內。全縣各地均有分布。
藥用部位: 肉(蟾乾)、分泌物(蟾酥)入藥。
性味功能:
肉:甘、辛、涼,有毒;解毒消腫、止痛、利尿。蟾酥:辛、溫,有毒;解毒、止痛、開竅醒神。
主 治 肉:疔瘡癤腫、多發性毛囊炎、慢性氣管炎。咽喉腫痛、小便不利、水腫。蟾酥:癰疽疔瘡、咽喉腫痛、中暑吐瀉、腹痛神昏、手術麻醉。
套用參考:
1.下肢潰瘍:取活蟾蜍頭7隻,焙研成粉。(為2日量),用白酒沖服,早晚空腹服,7天為1療程。
2.風火牙痛:蟾酥0.03克,放存牙痛處或塞入蛀牙中,吐出流涎,不可咽下。
附註:蟾酥毒性較大,不可過量;一股作丸、散劑。

兩棲動物分類表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