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竇區異物摘除術

蝶竇區異物摘除術,是一種手術的名稱。蝶竇區位於頭顱中央,周圍有多層組織、特別有顱骨的保護,因而異物進入蝶竇區的機會甚少。至今國內外多數為個案報導,而且大多是氣槍子彈異物,所以這種手術的事例不是很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蝶竇區異物摘除術
  • 別名:蝶竇區異物取出術
  • 分類:耳鼻喉科/鼻和鼻竇手術
  • ICD編碼:07.6203
手術名稱,別名,分類,ICD編碼,適應症,相關解剖,1.蝶竇的氣化分型,2.蝶竇與周圍組織的關係,3.與蝶竇相關的解剖徑線,術前準備,麻醉和體位,手術步驟,術中注意要點,術後處理,述評,

手術名稱

蝶竇區異物摘除術

別名

蝶竇區異物取出術

分類

耳鼻喉科/鼻和鼻竇手術/蝶鞍腫瘤手術

ICD編碼

07.6203

適應症

蝶竇區異物摘除術適用於:
1.一般認為凡已確定為蝶竇異物,均應予取除。
2.若蝶竇異物伴有感染,並出現明顯症狀,如劇烈頭痛、流膿涕等,則更應手術取除。
3.如異物位於顱內蝶竇旁,取除困難,或異物很小,且呈粉碎狀,又無感染者,則可不予取出,嚴密觀察。

相關解剖

蝶竇是蝶骨體中的一個含氣腔,其形態和大小因氣化發育程度不同而變異較大。通常上壁與顱中窩相鄰,上有蝶鞍,承托垂體,其前上為視交叉;視神經管位於上壁與外壁交角處。外壁亦構成顱中窩一部分,與海綿竇、頸內動脈、眼動脈及第Ⅱ、Ⅲ、Ⅳ、Ⅴ、Ⅵ腦神經關係密切。內壁為骨性蝶竇中隔,在標本或手術中觀察均證實大部分中隔在通過鞍底時偏離中線,據統計位中線者僅占22%~41%,因此在經鼻蝶竇行鞍內手術時,絕不能以蝶竇中隔作為中線標誌。蝶竇開口位於前壁,多為卵圓形,呈“八”字形排列,內上緣靠近中線。據呂光宇等報導,1/4標本中蝶竇口的上緣與蝶竇腔頂壁等高,因而提示當切除蝶竇前壁時,沿蝶竇開口的下方擴大是安全的。下壁為鼻咽頂。後壁最厚,隔以斜坡與顱中窩的腦橋和基底動脈為鄰。

1.蝶竇的氣化分型

至今尚不統一,因觀察對象、方法不同而分型差異甚大。Elwany僅分鞍前和鞍後型兩型;Hammer分甲介、鞍前和鞍型三型;Van Alya分甲介、鞍前、鞍基底和枕鞍型四型;陳祖芬等和盧范等都分甲介、鞍前、半鞍、全鞍和混合型五型;林尚澤等分未發育、甲介、鞍前、半鞍、全鞍和枕鞍型六型。卜國鉉則分除上述六型外,另有額面分隔型和冠面分隔型八型;櫪木照子分型更為繁雜,共分二類15型,14亞型,僅作為科研用,不適於臨床。
呂光宇等根據對100例經鼻蝶竇鞍區腫瘤手術病人術前X線分析、經手術中核實,以及50例屍體解剖標本調查結果,提出蝶竇兩側組合分型法分為:①相同型,即兩側蝶竇氣化類型相同,占63.5%。再分為五個亞型,其中雙側甲介型(5%)、鞍前型(15%)、半鞍型(22.5%)、全鞍型(30%)、鞍枕型(27.5%)。此五個亞型是根據蝶竇向後發育的程度來劃分的,甲介型竇腔小,其後壁距蝶鞍1.0cm以上;鞍前型竇腔後壁不超過A線;半鞍型竇腔後壁在A、B線之間;全鞍型竇腔後壁則在B、C線之間;而鞍枕型竇腔後壁向後越過C線入枕骨。②不同型,指兩側蝶竇氣化類型不相同,占36.5%,包括甲介鞍前型(4.4%)、甲介半鞍型(4.4%)、甲介全鞍型(0%)、甲介鞍枕型(0%)、鞍前半鞍型(13.0%)、鞍前全鞍型(13.0%)、鞍前鞍枕型(13.0%)、半鞍全鞍型(26.2%)、半鞍鞍枕型(13.0%)、全鞍鞍枕型(13.0%)。
蝶竇氣化類型對選擇經鼻蝶竇手術的進路具有重要意義。選擇經鼻中隔蝶竇進路時,則不論何種類型均能採用,但選擇經鼻外篩竇蝶竇或經上頜竇篩竇蝶竇進路時,雖距離可能較經鼻中隔蝶竇進路為近,但因手術操作不易保持中線,危險性較大,故應遵循以下原則:①相同型中的甲介型及鞍前型,不同型中的一側甲介型,都不宜採用此進路;②相同型中半鞍型,不同型中一側鞍前或半鞍型,另一側為全鞍或鞍枕型,可慎重考慮採用此進路;③相同型中全鞍型或鞍枕型,都可採用此進路;④凡採用此進路時,不論相同型或不同型,其切口均應選擇氣化程度較好的一側,便於看清鞍底輪廓,減少誤傷周圍血管神經的機會。

2.蝶竇與周圍組織的關係

以外側壁與視神經(管)、頸內動脈的關係,以及前上壁與蝶上篩房的關係,對手術最為重要。
與視神經、頸內動脈的關係:視神經管內壁多數與蝶竇相鄰。其突入竇腔內形成隆起者各家報導不一,孫忠亮測得蝶竇腔內視神經管隆起超過管徑的1/4以上者占16.2%。甚至由於蝶竇中隔偏向一側,可使兩側視神經管與同一側蝶竇相鄰。此外,視神經管壁常較薄,有統計其厚度小於0.5mm者占78%,尚有4%標本中該壁骨質缺損。頸內動脈可有31.5%~65%在蝶竇腔內形成隆起,有時也可出現一側蝶竇與兩側頸內動脈相鄰。因此,了解蝶竇與視神經管、頸內動脈的毗鄰關係及可能的變異情況,對我們進行經鼻蝶竇垂體瘤手術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與後篩竇的關係,後篩竇如氣化向後上方擴展,可在蝶竇前上外部形成隆起,如其後壁向後達蝶鞍前壁者,稱為蝶上篩房。國內統計可占15%~22%,說明在經鼻蝶竇手術中約有1/5以上病例會遇到蝶上篩房問題,故熟悉其發育狀況和解剖形態,對手術的順利進行和避免手術併發症有重要意義。

3.與蝶竇相關的解剖徑線

了解這些徑線對選擇手術器械和手術進路有一定指導作用。
(1)前鼻棘至蝶竇前壁開口下緣的距離59mm(50~69mm)。
(2)前鼻棘至蝶鞍底中點的距離為73mm,林尚澤測得69.2mm,楊松青測得72.1mm。
(3)蝶竇口至蝶鞍底的最近距離,Fujii測量為17.1mm,林尚澤測得為15.1mm。
(4)鼻骨下緣至蝶竇前壁的最近距離為49.7mm(41~63mm)。
(5)鼻骨下緣至蝶鞍底的最近距離為64mm(53~76mm)。
(6)前鼻棘至蝶鞍底中點連線與鼻底水平線間夾角為20°~44°(平均為31.16°)。

術前準備

1.術前全身檢查。
2.詳細全面的神經系統檢查。
3.神經放射學檢查 包括頭顱側位(平片及斷層)、顱底位以及CT或MRI等影像學檢查。
4.鼻、咽部細菌培養 為手術前、後選用抗生素預防感染所必要的。
5.術前討論 一切檢查就緒後,應有神經外科、神經眼科、神經放射科、麻醉科及耳鼻咽喉科等醫師集體會診,充分估計蝶竇氣化狀況、異物位置,確定手術方案。
6.術前病人和家屬的思想準備 應詳細正確地說明手術適應證、手術方案和手術中可能出現的危險性,以取得病人和家屬的充分理解、支持和配合。
7.術前處理 ①手術前全身使用抗生素,鼻腔滴用1%呋喃西林麻黃麻黃素或抗生素滴鼻劑;②手術前1d,充分皮膚準備,包括剪鼻毛、股外側或腹壁皮膚清潔滅菌,以備手術中切取局部脂肪及筋膜,用於填塞修補鞍底;③手術前晚,口服苯巴比妥0.1g,術前1h,再肌內注射苯巴比妥0.1g及阿托品0.5mg或東莨菪鹼0.3mg。

麻醉和體位

1.麻醉 可採用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全麻方法同腫瘤切除術;局麻用於經鼻腔異物取除法,多採用1%丁卡因鼻腔黏膜表面麻醉,也有以置換法將麻醉藥灌入蝶篩竇行表麻。
2.體位 經蝶竇蝶鞍內腫物摘除術病人體位有臥位、半坐位兩種:①臥位:一般都採用此種體位,病人仰臥,肩下墊枕,頭部向後伸展,使頦頂線與手術台平面相垂直,頭部兩側以砂袋固定。②半坐位:同鼻中隔手術體位。

手術步驟

多數採用經鼻外篩竇蝶竇進路或經鼻中隔蝶竇進路(具體步驟同經蝶竇蝶鞍內腫物切除術),但僅須進入蝶竇取除異物為止。
如採用經鼻腔(鼻內篩竇蝶竇進路)異物取除法:①經鼻腔行部分篩竇開放術(同鼻內篩竇切除術),儘量靠近中線,在X線監視下達蝶竇前壁(如異物位前壁上,即可取出),切除前壁骨質,並向外側擴大骨孔,進入蝶竇。②取除異物採用特製金屬鉤,鉤長約1cm,鉤端光滑,鉤柄可按需要變換彎曲角度和方向,或用刮匙探及異物的位置,利用鉤或刮匙與竇壁的合力將異物鉤(刮)出,再經鼻腔取出。③鼻腔填塞,鼻腔用指套碘仿紗條壓迫止血。

術中注意要點

1.手術成敗的關鍵是確定異物的位置,術前採用影像學檢查(包括平片和CT等)進行立體定位,手術須在C形臂X線電視監控或X線透視定位和指導下進行,這對金屬性不透光異物是很有價值的。
2.切除蝶竇前壁時,注意切勿傷及外下方的蝶齶動脈,以防出血。
3.若手術後臨床症狀未見減輕,須考慮存在多個異物或並發感染的可能,應予積極檢查處理。

術後處理

1.術後全身套用抗生素3~4d。
2.面頰部術後給以冰敷。如術後2~3d面頰部腫脹仍較重者,局部給以熱敷。
3.鼻腔內紗條24h後抽出,如有滲血,可用麻黃素棉片壓迫。
4.術後5~6d拆除傷口縫線。

述評

單純蝶竇區異物多無嚴重併發症,但如傷及蝶竇周圍結構,可出現嚴重出血、腦脊液鼻漏、顱內感染等併發症,處理方法詳見腫瘤切除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