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質吸收試驗

蛋白質吸收試驗也稱氮平衡試驗。蛋白質分解產生的含氮物質主要由尿、糞、汗液排出,所以攝入氮和排出氮的關係可以基本反映蛋白質的代謝狀況,同時也可了解機體對蛋白質的需要量以及機體對蛋白質的消化吸收情況。氮在糞便中的含量可能受到腸道中細菌及其他含氮物質的影響。又因本方法的操作步驟較繁瑣,常受條件及設備限制,近年來很少套用蛋白質吸收試驗作為臨床診斷吸收不良綜合徵的指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蛋白質吸收試驗
  • 又稱:氮平衡試驗
  • 參考範圍:正常情況下攝入氮=排出氮
試驗方法,正常值參考範圍,臨床意義,

試驗方法

受試者連續每日進食含60~100克蛋白質的試驗餐,用卡紅做標記。留取後72小時的全部糞便,用20%硫酸保存並勻漿,取大便溶液直接注入凱氏燒瓶中。用凱氏定氮法測定糞便含氮量,計算出24小時糞便中氮排泄量和氮吸收量。

正常值參考範圍

正常情況下應是攝入氮=排出氮,在實際工作中,為了安全可靠起見,往往攝入氮較排出氮多出5%,才可認為機體確實處於氮平衡狀態。

臨床意義

1.攝入氮=排出氮,提示氮平衡。
2.攝入氮>排出氮,為正氮平衡,提示部分攝入的蛋白質用於體內合成蛋白質,以供細胞增殖,往往發生在兒童,孕婦,患病初愈的病人,說明蛋白質的需要量大。
3.攝入氮<排出氮,為負氮平衡,常見於蛋白質需要量不足時,如飢餓或胰源性脂肪瀉或蛋
白丟失性腸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