蚤

蚤目(Siphonaptera)一群吸血昆蟲的統稱,為重要的疾病帶原者和可有重大危害的害蟲。蚤是居於宿主體表的寄生蟲(即外寄生蟲〔ectoparasite〕)。作為中世紀時傳播黑死病(腺鼠疫)的主要媒介,蚤是造成當時歐洲1/4人口死亡的一系列事件中的重要一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蚤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昆蟲綱
  • 蚤目
  • 種類:2000多種
物種介紹,形態,成長曆程,卵,幼蟲,蛹,成蟲,主要危害,寄生,傳播疾病,主要種類,防治原則,

物種介紹

蚤 flea
蚤屬於昆蟲綱蚤目(Siphonaptera),是哺乳動物和鳥類的體外寄生蟲
櫛首蚤屬(Ctenocephalides)的一種櫛首蚤屬(Ctenocephalides)的一種
特徵:
①體小而側扁,觸角長在觸角窩內,全身鬃、刺和櫛均向後方生長,能在宿主毛、羽間迅速穿行。
②無翅,足長,其基節特別發達,善於跳躍。全世界共記錄蚤2000多種,我國已知有454種,其中僅少數種類與傳播人獸共患病有關。

形態

雌蚤長3mm左右,雄蚤稍短,體棕黃至深褐色。有眼或無眼。全身多剛勁的刺稱為鬃(bristle)。
雌蚤
1.頭部 略呈三角形,其中央的觸角窩(antennal fossa)可將頭分為前頭和後頭兩部分,前頭上方稱額,下方稱頰。觸角分3節,末節膨大,常又可分為9個假節。雄蚤觸角較長,平均向下藏在觸角窩內,交尾時將觸角上舉以挾持雌蟲。有的蚤在觸角窩前長有單眼。前頭腹面有刺吸式口
器,由針狀的下顎內葉1對和內唇組成食物管,外包以分節的下唇須形成喙。蚤頭部有許多鬃,根據生長部位稱眼鬃、頰鬃、後頭鬃等,有的種類頰部邊緣具有若干粗壯的棕褐色扁刺,排成梳狀,稱為頰櫛(genal comb)。
蚤
2.胸部 分成3節,每節均由背板、腹板各一塊及側板2塊構成。有的種類前胸背板後緣具有粗壯的梳狀扁刺,稱前胸櫛(pronotal comb)。無翅,足3對長而發達,尤以基節特別寬大,跗節分為5節,末節具有爪1對。
3.腹部 由10節組成,前7節稱正常腹節,每節背板兩側各有氣門1對。雄蚤8、9 腹節、雌蚤7~9腹節變形為外生殖器,第10腹節為肛節。第 7節背板後緣兩側各有一組粗壯的鬃,稱臀前鬃(antepygidial bristle), 保護著其後第8節上的臀板(pygidium),臀板為感覺器官,略呈圓形,板上有若干杯狀凹陷並且各具一根細長鬃和許多小刺。
雌蚤腹部鈍圓,在7~8腹板的位置上可見幾丁質較厚的受精囊。受精囊可分頭、尾兩部分,形狀各種蚤不同。雄蚤腹部末端較尖,其第9背板和腹板分別形成上抱器和下抱器。雄蚤外生殖器複雜,形狀也因種而異,故基與雌蚤受精囊一起被作為分類的依據。

成長曆程

蚤生活史為全變態,包括卵、幼蟲、蛹和成蟲4個時期

橢圓形,長0.4~1.0mm,初產時白色、有光澤,以後逐漸變成暗黃色。卵在適宜的溫、濕條件下,約經5天左右即可孵出幼蟲。
蚤的卵蚤的卵

幼蟲

形似蛆而小,有三齡期。體白色或淡黃色,連頭共14節,頭部有咀嚼式口器和1對觸角,無眼、無足,每個體節上均有1~2對鬃。幼蟲甚活潑,爬行敏捷,在適宜條件下約經2~3周發育,蛻皮2次即變為成熟幼蟲,體長可達4~6mm。
蚤幼蟲蚤幼蟲

成熟幼蟲葉絲作繭,在繭內作第三次蛻皮,然後化蛹。繭呈黃白色,外面常粘著一些灰塵或碎屑,有偽裝作用。發育的蛹已具成蟲雛形,頭、胸、腹及足均已形成,並逐漸變為淡棕色。蛹期一般為1~2周,有時可長達1年,其長短取決於溫度與濕度是否適宜。繭內的蛹羽化時需要外界的刺激。如空氣的震動,動物走近的擾動和接觸壓力以及溫度的升高等,都可誘使成蟲破繭而出。這一特性可解釋為什麼人進入久無人住的房舍時會被大量蚤襲擊。

成蟲

成蟲羽化後可立即交配,然後開始吸血,並在一、二天后產卵。雌蚤一生可產卵數百個。蚤的壽命約一、二年。
雌蚤通常在宿主皮毛上和窩巢中產卵,由於卵殼缺乏粘性,宿主身上的卵最終都散落到其窩巢及活動場所,這些地方也就是幼蟲的孳生地,如鼠洞、畜禽舍、屋角、牆縫、床下以及土坑等,幼蟲以塵土中宿主脫落的皮屑、成蟲排出的糞便及未消化的血塊等有機物為食;而陰暗、溫濕的周圍環境很適合幼蟲和蛹發育。
蚤
蚤兩性都吸血,雌蚤的生殖活動更與吸血密切相關。通常一天需吸血數次,每次吸血約2~3分鐘,然後離去。常吸血過量以致血食來不及消化即隨糞便排出。但蚤抗飢餓能力也很強,某些蚤能耐飢達10個月以上。
蚤的宿主範圍很廣,包括獸類和鳥類,但主要是小型哺乳動物,尤以齧齒目(鼠)為多。由於善跳躍,蚤可在宿主體表和窩巢內外自由活動,個別種類可固著甚至鑽入宿主皮下寄生,如潛蚤(Tunga)。宿主選擇性隨種而異,傳播疾病者大多是選擇性不嚴的種類。
蚤各期發育和繁殖對溫度的依賴都很大,溫度低時卵的孵化、幼蟲蛻皮化蛹都大大延遲。各種蚤發育所需的有效溫度不同,可反應在其地理分布上。致癢蚤(Pulex irritans)發育需較高溫度,成為溫暖地帶常見蚤種。印鼠客蚤(Xenopsylla cheopis)需要更高溫度,該蚤則只在我國南方各省多見。
蚤成蟲也對宿主體溫有敏感的反應,當宿主因發病而體溫升高或在死亡後體溫下降時,蚤都會很快離開,去尋找新的宿主。這一習性在蚤傳播疾病上很重要。

主要危害

1、危害源:人進入有蚤的場所或蚤隨家畜或鼠類活動侵入居室,蚤均可到人身上騷擾並吸血。
2、危害方式:主要是叮刺、騷擾和傳播疾病。
3、危害結果:輕者被叮咬部位常感奇癢,影響休息;嚴重者因抓傷致感染,尤其是兒童被叮咬後可出現丘疹、風團等。穿皮潛蚤的雌蚤寄生於人體皮內,引起潛蚤病,局部劇烈痛癢。

寄生

潛蚤雌蟲寄生於動物皮下。在人體是因穿皮潛蚤(Tunga penetrans)寄生引起潛蚤病。該病見於中南美洲及熱帶非洲,我國尚無記錄。

傳播疾病

蚤主要通過生物性方式傳播疾病。最重要的是鼠疫,其次是鼠型斑疹傷寒(地方性斑疹傷寒);還能傳播犬復孔絛蟲、縮小膜殼絛蟲微小膜殼絛蟲病。
⑴鼠疫:是鼠疫桿菌(Yersinia pestis)所致的烈性傳染病。其自然宿主在我國是旱獺(Marmota)、黃鼠(Citellus)和沙鼠(Meriones),蚤是重要的傳播媒介。當蚤吸食病鼠血後,鼠疫桿菌在蚤的前胃棘間增殖,形成菌栓,造成前胃堵塞。再次吸血時血液不能到達胃內,反而攜帶桿菌回流到宿主體內致使宿主感染。受染的蚤由於飢餓,及血頻繁,因而更多地感染宿主動物。該習性在鼠疫的傳播上具有重要意義。
人蚤人蚤
病原體通過蚤在野棲齧齒動物中傳播,構成鼠疫自然疫源地,當人或家棲鼠類進入疫源地感染了鼠疫,可引起家鼠和人間鼠疫流行。
⑵鼠型斑疹傷寒:由蚤傳播莫氏立克次體(Rickettsia mooseri)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原是熱帶和溫帶鼠類特別是家棲鼠類的傳染病。在人群中僅為散發,偶爾也暴發流行。蚤吸血感染後,立克次體在其胃和馬氏管上皮細胞內繁殖,細胞破裂後隨糞排出。一般認為人是在被蚤叮咬後蚤糞污染傷口而致感染。立克次體在蚤類糞中可保持傳染性長達9年。重要傳播媒介有印鼠客蚤、具帶病蚤和緩慢細蚤等.
絛蟲病:蚤是犬復孔絛蟲、縮小膜殼絛蟲和微小膜殼絛蟲的中間宿主,人體感染主要是誤食了含似囊尾蚴的蚤而致。

主要種類

致癢蚤
致癢蚤(Pulex irritans) 亦稱人蚤,在眼下方有眼鬃毛1根;受精囊的頭部圓形,尾部細長彎曲。呈世界性分布,我國各地均可見,也是人體最常見的蚤。嗜吸狗、豬和人血,對人騷擾性較大,尤以兒童為甚。可傳播鼠疫,也是犬復孔絛蟲、縮小膜殼絛蟲的中間宿主。
蚤的生長過程蚤的生長過程
印鼠客蚤
印鼠客蚤(Xenopsylla cheopis) 眼鬃毛1根,位於眼的前方;受精囊的頭部與尾部寬度相近,且大部分呈暗色。在我國沿海省市多見,主要宿主是家棲鼠類如小家鼠褐家鼠黃胸鼠等。亦吸人血。是人間鼠疫的重要媒介,也傳播鼠型斑疹傷寒和縮小膜殼絛蟲。

防治原則

1.清除孳生地 宜在平時結合滅鼠、防鼠進行,包括清除鼠窩、堵塞鼠洞,清掃禽畜棚圈、室內暗角等,並用各種殺蟲劑殺滅殘留的成蚤及其幼蟲。
2.滅蚤防蚤 藥物敵百蟲、改善環境衛生,保持室內清潔,住房要通風透光,衣服、被褥要勤洗、勤換、勤曬太陽。要捕殺老鼠,不要和貓、犬同室居住。另外可用藥物滅蚤,如威猛士殺蟲劑。家中飼養貓、犬、家畜、同時,注意對狗、貓等家畜的管理,如定期用藥液給狗、貓洗澡。在鼠疫流行時應採取緊急滅蚤措施並加強個人防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