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實

虛實

虛實的拼音為xū shí,它的意思是虛假和真實;多指對方的內部情況或勢力。在武術中虛實也是至關重要的,虛實就是以身體重心而言,重心偏於何方,何方即為實,另方為虛;以勁力而言,身手運動的方向為實,其餘為虛;從戰術角度而言,擊敵為實,誘敵為虛。其它發勁為實化勁為虛,剛為實柔為虛等不一而足。總是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實互換,不可截然割裂開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虛實
  • 拼音:xū shí
  • 意思:虛假和真實
  • 意思2:真偽。
詞語概念,基本信息,基本解釋,引證解釋,武術名詞,中醫名詞,繪畫術語,定義,規律,套用,孫子兵法篇目,原文:,譯文:,簡介,作者簡介,

詞語概念

基本信息

詞目:虛實
拼音:xū shí
釋義:虛或實;虛和實。

基本解釋

1. [falsehood versus reality]∶虛假和真實
2. [actual situation]∶多指對方的內部情況或勢力
探聽虛實
虛實盡知。——宋· 司馬光資治通鑑·唐紀》
料其虛實。——宋· 司馬光《資治通鑑》
以北虛實告。——宋·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引證解釋

  1. 虛或實;虛和實。
    韓非子·安危》:“安危在是非,不在於強弱。存亡在虛實,不在於眾寡。”
    蘇轍 《老聃論下》:“今將以求夫 仲尼 、 老聃 之是非者,惟能知虛實之可用與否而已矣。”
    李漁 《蜃中樓·結蜃》:“今日二女在蜃樓眺望, 柳生 在海上閒行,不但有仙凡虛實之分,又有海水滄波之隔,若無神仙暗渡,兩邊怎得相親。”
  2. 真偽。
    後漢書·度尚傳》:“夫事有虛實,法有是非。”
    梁書·朱異傳》:“普通五年,大舉北伐, 魏徐州刺史元法僧遣使請舉地內屬,詔有司議其虛實。”
    蘇軾 《乞不給散青苗錢斛狀》:“今者已行常平糶糴之法,惠民之外,官亦稍利……或雲議者以為帑廩不足,欲假此法以贍邊用。臣不知此言虛實,若果有之,乃是小人之邪說,不可不察。”
    孔貞運《明資政大夫兵部尚書節寰袁公墓志銘》:“於是移檄東江,覈其虛實。而毛帥嫉公(袁可立)如仇,嗾言官尋端中之。”
    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二回:“東皋公曰:‘老漢與子胥亦有一面,請藉此人與吾辨之,便知虛實。’”
    顧炎武 《答次耕書》:“子德書來雲,頃聞將特聘先生,外有兩人,此語未審虛實。”
  3. 指內部的實際情況。
    後漢書·朱俊傳》:“既到州界,按甲不前,先遣使詣郡,觀賊虛實,宣揚威德,以震動其心。”
    舊唐書·劉黑闥傳》:“ 建德 有所經略,必令專知斥候,常間入敵中覘視虛實。”
    水滸傳》第十一回:“他在 滄州 雖是犯了迷天大罪,今日上山,卻不知心腹。倘或來看虛實,如之奈何?”
    太平天囯故事歌謠選·計敗韋鐵牛》:“一路上, 韋鐵牛本想從老百姓的嘴裡,打聽打聽金田村的虛實,但老百姓一見官兵出來,不知是來催糧還是抓丁,都避開了。”
  4. 孫子兵法虛實篇
    《虛實》: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
    翻譯:帶兵的基本戰術要象水往低處流那樣,不吃眼前虧,避其鋒芒,從敵人的薄弱之處打擊。用兵在於隨機應變,象水那樣形狀隨容器的變化而變化。能因敵人變化而變化然後取勝的人,可以稱他為神。所以五行(即 金木水火土)相剋,沒有常勝的;四時(即春夏秋冬)都要變化,不能總停在一個季度;太陽光照射有直射(即‘短’)和斜射;月亮有的時候不能被看到;這說明任何事物是在發生變化。

武術名詞

太極拳未動之時,陰陽未分,虛實未現。一動陰陽即分,虛實立現。
究竟什麼是太極拳的虛實,必須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才能有比較清晰的認識。 虛實的轉換,意念起著決定的作用,"所謂變換虛實須留意也"。所以行功走架不僅身法須正不偏,意念上也須中正不偏。身法中正能八現支撐八面轉換。意念上中正不偏就是主觀上既不偏虛,也不偏實,時時處處處於虛實可以互換的最佳境界。
虛實的轉換在推手(技擊)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周身相隨人難侵"就是在套用時貫徹虛實原則所達到的高級境界。就身體的部位而言,貫徹虛實的原則是"左重則左虛右已去"。與人一接手,虛實就同時存在。如果感覺左手沉重,隨即變虛,右手同時攻擊對方,這是現兩手貫徹虛實原則的體現。從勁路上講,貫徹虛實的原則是表現在粘走,"粘即是走,走即是粘,粘走相生"。粘是貼緊對方,控制對方勁路,為實;走是走化,化掉對方來勁,為虛。在推手中,對方來勁我走化以虛應之。但是不能一味走化,稍微讓過對方力點,隨即由走轉為粘,控制住對方勁路,這是由虛而實。這種粘走相生就是虛實互換的過程,就是虛實高度統一的體現。只有虛實互換的靈,才能克服推手中的"雙重"之病。如拳論所說;"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

中醫名詞

  1. 八綱辨證中辨別邪正盛衰的兩個綱領。邪氣盛為實證,正氣衰為虛證。《素問·通評虛實論》:“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2. 指人體陰陽的消長。《素問·寶命全形論》:“天有寒暑,人有虛實。”吳昆:“虛實,人之陰陽消長也。”

繪畫術語

定義

簡單的理解就是模糊和清晰。素描的“虛實”關係是不可少的。否則畫面就失去了“秩序”,對於物體來說少了立體感,對於畫面來說少了空間感。

規律

【對於一個物體,亮實暗虛】
【對於一個空間,近實遠虛】
【對於整幅畫面,視覺中心實,其他虛】
【對於形,方實圓虛;轉折實,非轉折虛,】
【對於結構,結構處實,非結構處虛】

套用

  1. 虛的地方模糊層次少,實的地方清晰,層次多。
  2. 虛不是不畫,而是處理的明暗對比弱,層次少,概括的畫。
  3. 筆的側鋒虛,中鋒實。擦的效果虛,線條效果實。

孫子兵法篇目

原文:

孫子曰:
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飢之,安能動之。出其所必趨,趨其所不意。
行千里而不勞者,行於無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於無形;神乎神乎,至於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進而不可御者,沖其虛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戰,雖畫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敵寡,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敵所備者多,則吾所與戰者寡矣。故備前則後寡,備後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寡者,備人者也;眾者,使人備己者也。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里而會戰;不知戰之地,不知戰日,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而況遠者數十里,近者數里乎!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雖多,亦奚益於勝哉!
故曰:勝可為也。敵雖眾,可使無斗。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候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故形兵之極,至於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因形而措勝於眾,眾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故其戰勝不復,而應形於無窮。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

譯文:

孫子說,大凡先期到達戰地等待敵軍的就精力充沛、主動安逸,而後到達戰地匆忙投入戰鬥的就被動勞累。所以,善戰者調動敵人而決不為敵人所調動。能夠調動敵人使之自動前來我預想的戰地,是用利益來引誘;能使敵人不能先我來到戰場,是設定障礙、多方阻撓的結果。所以,敵人若處軍安逸,能使之疲勞;若敵人糧食充足就能使之匱乏;若敵人安然不動,就能使他不得不行動起來。通過敵人不設防的地區進軍,在敵人預料不到的時間,向敵人預料不到的地點攻擊。進軍千里而不疲憊,是因為走在敵軍無人抵抗或無力抵抗的地區,如入無人之境。我進攻就一定會獲勝,是因為攻擊的是敵人疏於防守的地方。我防守一定穩固,是因為守住了敵人一定會進攻的地方。所以善於進攻的,能做到使敵方不知道在哪防守,不知道怎樣防守。而善於防守的,使敵人不知道從哪進攻,不知怎樣進攻。深奧啊,精妙啊,竟然見不到一點形跡;神奇啊,玄妙啊,居然不漏出一點訊息。所以能成為敵人命運的主宰。
進攻時,敵人無法抵禦,那是攻擊了敵人兵力空虛的地方;撤退時,敵人無法追擊,那是行動迅速敵人無法追上。所以我軍要交戰,敵人就算壘高牆挖深溝,也不得不出來與我軍交戰,是因為我軍攻擊了它非救不可的要害之處;我軍不想與敵軍交戰,雖然只是在地上畫出界限權作防守,敵人也無法與我軍交戰,原因是我已設法改變了敵軍進攻的方向。所以,使敵軍處於暴露狀態而我軍處於隱蔽狀態,這樣我軍兵力就可以集中而敵軍兵力就不得不分散。(如果敵我總兵力相當),我集中兵力與一點,而敵人分散為十處,我就是以十對一。這樣,(在局部戰場上)就出現我眾敵寡的態勢,在這種態勢下,則我軍所與戰者用力少而成功多也。敵軍不知道我軍所預定的戰場在哪裡,就會處處分兵防備,防備的地方越多,能夠與我軍在特定的地點直接交戰的敵軍就越少。 所以防備前面,則後面兵力不足,防備後面,則前面兵力不足,防備左方,則右方兵力不足,防備右方,則左方兵力不足,所有的地方都防備,則所有的地方都兵力不足。兵力不足,全是因為分兵防禦敵人;兵力充足,是由於迫使敵人分兵防禦我。所以,既預知與敵人交戰的地點,又預知交戰的時間,即使行軍千里也可以與敵人交戰。不能預知與敵人交戰的地點,又不能預知交戰的時間,倉促遇敵,就會左軍不能救右軍,右軍不能救左軍,前軍不能救後軍,後軍不能救前軍,何況遠的相距十里,近的也有好幾里呢。依我對吳國所作的分析,越國雖然兵多,但對他的勝利又有什麼幫助呢? 所以說:勝利是可以創造的,敵人雖然兵多,卻可以使敵人無法有效地參加戰鬥。
通過仔細分析可以判斷敵人作戰計畫的優劣得失;通過挑動敵人,可以了解敵方的活動規律;通過“示形”,可以弄清地形是否對敵有利;通過試探性進攻,可以探明敵方兵力布置的強弱多寡。所以,示形誘敵的方法運用得極其巧妙時,一點破綻也沒有。到這種境地,即使隱藏再深的間諜也不能探明我的虛實,智慧高超的敵手也想不出對付我的辦法。根據敵情採取制勝的策略,即使擺在眾人面前,眾人也理解不了。人們都知道我克敵制勝的方法,卻不能知道我是怎樣運用這些方法制勝的。所以戰勝敵人的戰略戰術每次都是不一樣的,應適應敵情靈活運用。
兵的性態就象水一樣,水流動時是避開高處流向低處,用兵取勝的關鍵是避開設防嚴密實力強大的敵人而攻擊其薄弱環節;水根據地勢來決定流向,軍隊根據敵情來採取制勝的方略。所以用兵作戰沒有一成不變的態勢,正如流水沒有固定的形狀和去向。能夠根據敵情的變化而取勝的,就叫做用兵如神。金、木、水、火、土這五行相生相剋,沒有哪一個常勝;四季相繼相代,沒有哪一個固定不移,白天的時間有長有短,月亮有圓也有缺。萬物皆處於流變狀態。

簡介

《孫子兵法》第六篇《虛實篇》,講的是如何通過分散集結、包圍迂迴,造成預定會戰地點上的我強敵劣,以多勝少。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英文名為《The Art of War》,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三大兵書之一(另外兩部是:《戰爭論》(克勞塞維茨) ,《五輪書》(宮本武藏) )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作者為春秋末年的齊國人孫武(字長卿)。

作者簡介

孫武(約公元前535-?),字長卿,漢族,中國春秋時期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一說博興,或說廣饒)人。著名軍事家。曾率領吳國軍隊大破楚國軍隊,占領了楚的國都郢城,幾滅亡楚國。其著有巨作《孫子兵法》十三篇,為後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譽為“兵學聖典”,置於《武經七書》之首,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為國際間最著名的兵學典範之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