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論

戰爭論

《戰爭論》是普魯士軍事理論家卡爾·馮·克勞塞維茨創作的一部軍事理論著作,首次出版於1832年。

在《戰爭論》中,克勞塞維茨揭示了戰爭從屬於政治的根本性質,認為戰爭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指明了人的因素尤其是精神力量對於戰爭勝負的作用,認為統帥的才能、軍隊的武德等是作戰的關鍵;闡述了戰爭的性質有向民眾戰爭轉變的歷史趨勢,對民眾戰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充分的肯定;探討了戰略和戰術、進攻和防禦、戰爭的目的和手段之間的辯證關係,提出了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敵人等理論。

《戰爭論》被譽為西方近代軍事理論的經典之作,是軍事思想史上自覺運用辯證法總結戰爭經驗的戰爭理論經典,為近代西方軍事思想體系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被譽為“戰略學的《聖經》”。克勞塞維茨因此被視為西方近代軍事理論的鼻祖。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戰爭論
  • 外文名稱:The Theory on War
  • 創作年代:1818年—1830年
  • 作品出處:《卡爾·馮·克勞塞維茨將軍遺著》
  • 作者:【德】卡爾·馮·克勞塞維茨
  • 類別:軍事理論
  • 字數:730000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作品影響,作品評價,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戰爭論》全書共有三卷八篇一百二十四章,分別論述戰爭的性質、戰爭理論、戰略、戰鬥、軍隊、防禦、進攻和戰爭計畫。
1、戰爭與政治的關係: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
克勞塞維茨把戰爭區分為“絕對戰爭”和“現實戰爭”兩種形態。並通過分析“絕對戰爭”認為,不應該把戰爭看成是一種單純的暴力和消滅敵人的行為,而應把絕對戰爭作為整個社會的一部分,放到現實生活中去進行考察。
克勞塞維茨提出,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在此基礎上,克勞塞維茨進一步對戰爭與政治的關係問題作了具體的探討。一方面,政治決定戰爭;另一方面,戰爭反作用於政治。
2、戰爭的特性:充滿危險、充滿勞累、充滿不確實、充滿偶然性
首先,戰爭是充滿危險的領域。戰爭是充滿著艱難險阻的活動,當一個人接觸到程度不同的危險時,只具有普通的勇氣是不夠的。要在各種苦難的條件下泰然自若,就必須具備巨大的勇氣、強烈的榮譽感或久經危險的習慣。
其次,戰爭是充滿勞累的領域。在戰爭中,勞累是暗中束縛人的智力活動和消磨人的心理狀態的許多因素之一。要想不被勞累所壓倒,就需要有一定的體力和精神力量。為此,指揮官應要求軍隊和部下在戰爭中自覺鍛鍊吃苦耐勞的精神。
其三,戰爭是充滿不確實的領域。在戰爭中.一切行動所追求的只是可能的結果,戰爭行動所依據的情況有四分之三好像隱蔽在雲霧裡一佯,是或多或少不確定的。人們對隱藏著的敵情,只能根據不多的材料進行推測,同時也很難每時每刻都確切地了解自己的情況.從而增加了認識和把握戰爭規律的困難。
其四,戰爭是充滿偶然性的領域。人類的任何活動都不像戰爭那樣,給偶然性這個不速之客留有這樣廣闊的活動地盤。偶然性會增加各種情況的不確定性,並擾亂戰爭事件的進程。由於偶然性的不斷出現,就會不斷發生預期計畫與戰爭實際不符的情況,它直接影響到作戰計畫的實施。
3、戰爭的目的:打垮敵人
克勞塞維茨認為,戰爭的直接目的是打垮對方,使敵人無力抵抗是戰爭行為真正的目標。在他看來,打垮敵人這個抽象的戰爭目的,包括三個要素:一是消滅敵人的軍隊;二是占領敵人的國土;三是征服敵人的意志。
4、戰爭理論:不是死板的規定而應是一種考察
克勞塞維茨認為,軍事活動具有自己的特點,企圖為軍事藝術建立一套死板的理論,好像搭起一套腳手架那樣來保證指揮官到處都有依據,是根本不可能的。為消除戰爭理論與實踐之間的矛盾,克勞塞維茨提出,戰爭理論不應是對戰爭實踐的規定,而應是一種考察,這種考察就是對事物進行分析探討。它可以使人們對事物有一個確切的認識。他認為,戰爭理論主要是幫助指揮官和從事戰爭的人們確定思考的基本路線,而不應像路標那樣指出行動的具體道路。
5、精神要素:軍隊的武德和軍事天才
克勞塞維茨之前的軍事理論家往往過分誇大物質因素在決定戰爭勝負中的作用,忽視乃至否認精神因素的作用。克勞塞維茨充分肯定精神因素在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認為精神要素是戰爭中最重要的問題之一,對軍事力量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他指出,在戰鬥過程中,精神力量的損失是決定勝負的主要原因。
6、集中兵力:戰略上最重要又簡單的準則
克勞塞維茨認為,數量上的優勢不論在戰術上還是戰略上都是最普遍的制勝因素。因此,在決定性的戰鬥中儘可能多地集中兵力這個原則,在現在必須提到比過去更高的地位。尤其是交戰雙方在科學水平、武器裝備和訓練等方面越是處於均勢,兵力的對比就越起決定性的作用。
他還把數量上的相對優勢進一步區分為空間上的兵力集中和時間上的兵力集中。在克勞塞維茨看來,雖然在戰術上兵力可以逐次使用,但在戰略上兵力卻必須同時使用。數量上的優勢應該看作是基本原則,不論在什麼地方都是應該首先和儘量爭取的。戰略上最重要而又最簡單的準則是集中兵力。
7、進攻和防禦:兩種最基本的作戰形式
克勞塞維茨認為進攻和防禦是相輔相成的。每一種防禦手段都會引起一種進攻手段,同樣,一種進攻手段是隨著一種防禦手段的出現自然而然地出現的。也就是說,當防禦的方法一經確定,進攻就針對它們採取對策;防禦研究了進攻所使用的手段,於是又產生新的防禦原則。進攻和防禦總是這樣相互作用並得到相互促進的。他指出,戰爭中的防禦(其中包括戰略防禦)決不是絕對的等待和抵禦,而只是一種相對的等待和抵禦,因而多少帶有一些進攻因素。同樣,進攻也不是單一的整體,而是不斷同防禦交錯著的。
8、民眾武裝:燎原之勢的熊熊烈火
克勞塞維茨對民眾戰爭一貫持贊成態度,並對民眾戰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充分的肯定。他認為,民眾武裝如同燎原之勢的熊熊烈火。他們分散隱蔽,突然襲擊,機動靈活,時隱時現,神出鬼沒地採取一切手段打擊和削弱敵人,使敵人索道處處都有抵抗的因素,但是處處又都捉摸不到。

作品目錄

初版序
說明
作者自序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
附錄
第一篇 論戰爭的性質
第五篇軍隊
第七篇進攻(草稿)
作者在1810、1811和1812年為王太子殿下講授軍事課的材料
第二篇 論戰爭理論
第六篇防禦
第八篇戰爭計畫(草稿)
一 呈高迪將軍閣下審閱的授課計畫
第三篇 戰略概論
二 最重要的作戰原則(給王太子殿下授課的補充材料)
第四篇 戰鬥
關於軍隊的有機區分
戰術或戰鬥學講授提綱

創作背景

戰爭論
克勞塞維茨生活在戰爭年代——拿破崙時代。他整個一生實際上是在軍營、帳篷和普魯士軍事學校中度過的。19世紀後期普法戰爭,拿破崙的勝利給克勞塞維茨以極大震動。為了從最大的廣度和深度來闡述戰爭的本質,他開始系統地研究以往各個時代的戰爭,特別是他親歷的幾次戰爭。
1818年克勞塞維茨任柏林軍官學校校長,在任校長的十二年時間裡,克勞塞維茨先後研究了1566~1815年期間所發生過的一百三十多個戰例,撰寫了論述荷蘭獨立戰爭、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戰爭、路易十四戰爭、菲特烈二世戰爭、拿破崙戰爭、1812年衛國戰爭、1813年德意志解放戰爭等許多戰爭著作和評論,這些著作經過進一步加工、整理,逐漸上升為系統的理論。《戰爭論》就這樣誕生了。
1830年他被調到炮兵部工作,當時《戰爭論》尚未修訂完畢。1831年克勞塞維茨因霍亂去世後,他的妻子整理出版了《卡爾·馮·克勞塞維茨將軍遺著》共十卷。《戰爭論》是其中的第一、二、三卷。

作品思想

一、戰爭是政治的繼續。克勞塞維茨認為,戰爭就如同一條變色龍,千變萬化,各不相同。但戰爭的暴烈性,戰爭的概然性和偶然性卻是其根本屬性之一。從戰爭與政治的關係看,政治是戰爭的母體,因而不應把戰爭看成獨立的東西,而要看作是政治的工具,是為政治服務的。軍事觀點必須服從於政治觀點。任何企圖使政治觀點從屬於軍事觀點的做法都是錯誤的。戰爭爆發之後,仍是政治交往的繼續,是政治交往通過另一種手段的實現,是打仗的政治,是以劍代筆的政治。
二、戰爭的目的就是消滅敵人。克勞塞維茨認為,戰爭的政治目的即是消滅敵人,而消滅敵人必然要通過武力決戰,通過戰鬥才能達到,它是一種比其他一切手段更為優越、更為有效的手段。消滅敵人包括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兩個方面。
三、戰略包括精神、物質、數學、地理、統計五大要素。精神要素指精神力量及其在軍事行動中的作用。物質要素指軍隊的數量、編制、各兵種的比例等。數學要素指戰線構成的角度、向心運動和離心運動等。地理要素指制高點、山脈、江河、森林、道路等地形的影響。統計要素指一切補給手段等。克勞塞維茨認為, “這些要素在軍事行動中大多數是錯綜複雜並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其中精神要素占據首位,影響戰爭的各個方面,貫穿於戰爭始終。 “物質的原因和結果不過是刀柄,精神的原因和結果才是貴重的金屬,才是真正鋒利的刀刃”。
四、戰略戰術的基本原則。克勞塞維茨認為,數量上的優勢在戰略戰術上都是最普遍的制勝因素。雖然在實際作戰時.通常不可能處處形成優勢,但必須在決定點上通過巧妙調遣部隊,造成相對優勢。一切軍事行動或多或少地以出其不意為基礎,才能取得優勢地位,使敵人陷入混亂和喪失勇氣,從而成倍地擴大勝利的影響。戰略上最重要而又最簡單的準則是集中優勢兵力。用於某一戰略目的的現有兵力應同時使用,越是把一切兵力集中用於一次行動和一個時刻越好,會戰是戰爭的真正中心,由幾個戰鬥所形成,的大規模會戰能有效地消滅敵軍,所取的成果最大,故高級將領應當重視這種雙方主力之間的戰爭,視其為挫敗敵國交戰意志的重要手段。
五、戰爭中的攻防。克勞塞維茨認為,進攻和防禦是戰爭中的兩種基本作戰形式。二者是相互聯繫、相互轉化的。整體為防禦,局部可能為進攻。進攻中含有防禦因素,防禦中也含有進攻因素。進攻可轉變為防禦,防禦也可以轉變為進攻。一般說來,防禦有離自己的兵員和物資補給地較近,能依靠本國民眾的有利條件,但它的目的是消極據守。進攻具有“占領”這一積極目的,並通過占領來增加自己的作戰手段。
六、要積極向戰爭史學習。克勞塞維茨認為,戰爭理論是成長於戰爭經驗土壤里的果實。戰爭史是最好的、最有權威、最能說服人的教師。戰爭理論和原則的提出,應當在研究戰爭史的基礎上進行。當然,戰爭理論也要隨著時代和軍隊的變化而變化,要適應特定國家的需要,具有時代特點。

作品影響

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是軍事思想史上自覺運用辯證法系統總結戰爭經驗的戰爭理論經典,被譽為“西方近代軍事理論的經典之作”,對近代西方軍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重大作用。其中,克勞塞維茨論述的戰爭是政治的延續的觀點,對後世的軍事理論啟發很大。它突破了單純軍事的觀點,把戰爭置於廣闊的政治背景下考察,這是《戰爭論》的突出貢獻。該書自問世以來先後再版20多次,並被譯為多種語言,作為某些學校的軍事教材引發,是軍事人物學習研究的理論書籍。
列寧1915年讀了《戰爭論》,並做了長達1萬多字的摘錄和批註。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列寧廣泛地運用克勞塞維茨的觀點分析戰爭,指導無產階級革命。
20世紀初《戰爭論》傳入中國。在中國民主革命時期及和平時期,《戰爭論》被軍事人物作為重要的軍事理論書籍進行研究和借鑑。毛澤東在1938年3月讀了《戰爭論》,還組織過一個“克勞塞維茨《戰爭論》研究會”。從毛澤東著作中可以看出,毛澤東贊同和肯定了《戰爭論》的許多觀點,並運用其中的一些觀點指導中國革命戰爭。自1984年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就把《戰爭論》列入軍隊高級幹部加強軍事理論學習的書目。

作品評價

《大不列顛百科全書》:《戰爭論》不愧為全面研究軍事學術的最佳理論著作,在某種程度上講,他的著作就是戰略學的“聖經”。
英國軍事理論家利德爾·哈特:《戰爭論》儼然是一座充滿著哲學理論的迷宮,讀者當中很少有人能夠真正把握其邏輯路線,或者深入其理論境界而不致迷失方向。
英國軍事歷史學家麥可·霍德華:《戰爭論》將成為一切認真從事戰爭與和平研究的人的基本典籍。
日本《現代戰略淪》的作者小山內宏:《戰爭論》揭示了戰爭的本質,其戰略理論正在成為歐美現代戰略思想的出發點。
蘇聯《論資產階級軍事科學》的作者米爾施泰因:許多年來,直到當代,克勞塞維茨的這本書一直是各國資產階級軍事專家、軍官和將軍們的必讀書。在克勞塞維茨死後,資產階級軍事科學還沒有第二部如此完整地闡述最一般的戰爭原理和戰爭哲學的著作。

出版信息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根據德意志共和國國防部出版社1957年的版本,並參照俄、日、英、法和一些中文舊譯本翻譯該書,由商務印書館於1978年2月出版。

作者簡介

卡爾·馮·克勞塞維茨(Carl von clausewitz,1780—1831),普魯士將軍、軍事理論家和軍事歷史學家。他一生參加了四次戰役:萊茵戰役、奧新塔德會戰、法俄戰爭和滑鐵盧戰役。1792年克勞塞維茨參加普魯士軍隊並參加了對法戰爭,因功升為少尉。後進入柏林軍官學校學習。1803年從柏林軍官學校畢業後被任命為奧古斯特副官。1806年在普法戰爭中被俘,第二年被釋放回國。1809年進總參謀部,因反對普魯士與拿破崙結盟而辭職,前往俄國並參加俄國軍隊,以反對拿破崙的入侵。1813年回柏林,後擔任萊茵軍團參謀長,開始軍事理論研究。1818年以將軍銜調任柏林軍官學校校長,任職期間著述了《戰爭論》。
克勞塞維茨克勞塞維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