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寶帶橋

蘇州寶帶橋

寶帶橋是中華古代橋樑建築的傑作,位於江蘇省蘇州市東南7.5公里處,橫臥於大運河和澹臺湖之間的玳玳河上,有“蘇州第一橋”之美稱。

唐朝元和年間,蘇州刺史王仲舒為籌建此橋,變賣束身寶帶。當地士坤深為此舉感動,紛紛解囊捐贈,興工建橋。為紀念王仲舒捐帶建橋義舉,人們將此橋命名為寶帶橋。現在的寶帶橋是明朝正統年間重建的,橋的南北兩端原來各有一對石獅子。寶帶橋橋身之長,橋孔之多,結構之精巧,為中外建橋史上所罕見,充分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藝術創造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寶帶橋
  • 地點:江蘇蘇州市東南7.5公里處
  • 開放時間:唐朝
  • 修建時間:唐元和十一年
  • 橋長:約316.8米
簡介,建造,設計特點,結構奇特,設計精巧,作用,歷史地位,

簡介

寶帶橋,又名長橋,與趙州橋、盧溝橋等合稱為中國十大名橋。橫臥在距蘇城三公里的古運河和澹臺湖〈相傳孔子弟子澹臺滅明居此,後宅陷為湖〉之間的玳玳河上。它始建於唐元和十一年至十四年〈公元816年-819年〉,是馳名中外的多孔石拱橋。被列為江蘇省一級文物保護單位。
蘇州寶帶橋蘇州寶帶橋

建造

寶帶橋的建造同我國歷史上的漕運關係十分密切,江、浙一帶,自古被稱為魚米之鄉,歷代帝王無不以此作為征斂財賦重地。隋大業六年〈公元610年〉隋煬帝開鑿江南大運河,將江浙的糧食和珍寶大量運往京都。到唐代,漕運已空前繁忙,但以蘇州到嘉興的一段運河,系南北方向,載滿「皇糧」的漕船,秋冬季節要頂著西北風行進,不背纖是很困難的。可是,纖道在澹臺湖與運河交接處,卻有個寬約三四百米的缺口,於是需填土作堤,「以為換舟之路」:可是,一「填土作堤」也就切斷了諸湖經吳淞江入海的通路,且路堤又會被涗涌湍急的湖水衝決,以橋代堤,勢在必然。蘇州刺史王仲舒,為保證漕運的順利暢通,決計下令廣駁纖道,建橋湖上,並且捐出自己玉質寶帶以充橋資〈寶帶橋因此得名〉。橋建成後,屢經興廢,唐、宋、元、明、清五代曾六次重建、重修〈其中林則徐主持維修過一次〉。1956年9月,在古橋西側,又新建一座與它平行的公路橋。這樣,不僅減輕寶帶橋負荷,還為遊客從側面欣賞古橋提供了方便。
蘇州寶帶橋蘇州寶帶橋
寶帶橋自元和十一年(816)動工,歷四年而建成。彼此,船工縴夫皆受其利。、元以後曾失修坍塌。明正統間(1436—1446)興工,廬陵周恂如以工部右侍郎巡撫此地,與蘇州知府及吳縣、長洲知縣商議重建此橋。正統十一年(1446)興工,當年冬十一月落成,“洞其下凡五十有三,而高其中之三,以能巨艦”,即現今所見形式。清同治二年(1863)英國洋槍隊頭目戈登為鎮壓太平軍,悍然下令拆去第9孔,致使北端26也全部崩塌。抗日戰爭初期,日軍又炸毀南端6孔,直至1956年才得以修復。1982年江蘇省人民政府又撥款維修,橋貌煥然一新。現橋寬4.10米,全長317米(內兩端砌駁引道67米),橋下53孔聯綴,孔徑總長249.80米。南端引橋墩長43.80米,北端引橋長23.40米,橋堍呈喇叭形,寬6.10米。橋兩端原有青石獅一隻,橋北有石碑亭和石塔各一座。第27孔與28孔之間水盤石上也有石塔一座。

設計特點

結構奇特

由53孔的落墩聯孔橋形成。橋從13孔開始逐漸隆起,到15孔為最高點,到17孔又恢復原高度。這種處理使橋形富於變化,既減輕了橋的自重,又增大泄水面積,從而減少洪水對橋身的衝擊。橋的拱石不用灰漿砌合,而是用帶有榫頭、卯眼的石塊拼接。橋體宏偉壯麗,像一條寶帶,古人稱讚它“長虹臥波,鰲背連雲”。
蘇州寶帶橋蘇州寶帶橋

設計精巧

寶帶橋橋面寬闊平坦,下由五十三孔聯綴,孔長249.8米。全長317米 ,寬4.1米。北端引道23.4米,南端引道43.06米。橋堍成喇叭形,下端寬6.1米。橋兩端各有一對威武的青石獅,北端還有四出碑亭和五級八面石塔各一。石塔高4米,以整塊青石雕鑿而成,底座正方形、刻海浪雲龍紋;塔檐塔剎也均以石塊刻成。每級八面,各設佛龕,龕內鐫有佛像。在 26與27孔間水盤石上,也有同樣及塔一座。整座寶帶橋狹長如帶,多孔聯翩,倒映水中,虛實交映,有如蒼龍浮水,又似鰲背連雲;不僅為行人縴夫提供了方便,還為江南水鄉增添了旖旎景色。在工程技術上,它使用的是柔性墩。這樣,可防止多橋孔連鎖倒塌。它的砌拱法,既不同於趙州橋的單拱併合,也不同於盧溝橋的條石弧砌,而是採用了結合兩者之優的「多絞拱」。這在古代建橋史上是極罕見的。

作用

借得它山石,還摒石作梁。直從堤上去,橫跨水中央。白鷺下秋色,蒼龍浮夕陽。濤聲當夜起,併入榜歌長」。這是元代僧人善住對它的描繪。從中可以看出:遠在元代,它不僅已是一座頗具規模的石拱橋,而且肩負著繁忙的運輸任務。

歷史地位

寶帶橋橋身之長,橋孔之多,結構之精巧,為中外建橋史上所罕見,與趙州安濟橋、北京盧溝橋等並列為中國四大古橋。屬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