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莨(中藥)

薯莨(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薯莨,中藥名。為薯蕷科植物薯莨Dioscorea cirrhosa Lour.的塊莖。分布於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廣西、貴州、雲南及西藏等地。具有活血止血,理氣止痛,清熱解毒之功效。用於咳血,咯血,嘔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月經不調,痛經,經閉,產後腹痛,脘腹脹痛,痧脹腹痛,熱毒血痢,水瀉,關節痛,跌打腫痛,瘡癤,帶狀皰疹,外傷出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薯莨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單子葉植物綱
  • :百合目
  • :薯蕷科
  • :薯蕷屬
  • :薯莨
  • 採集時間:5-8月
  • 毒性:小毒
別名,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炮製,一、採集加工,二、炮製方法,貯藏,形態特性,生長環境,鑑別,一、藥材性狀,二、飲片性狀,藥理作用,現代套用,相關論述,

別名

赭魁、薯良、雞血蓮、血母、硃砂蓮、血三七、雄黃七、血葫蘆、硃砂七、紅藥子、金花果、紅孩兒、孩兒血、牛血蓮、染布薯

入藥部位

塊莖。

性味

味苦,性涼。

歸經

歸肝、大腸經。

功效

活血止血,理氣止痛,清熱解毒。

主治

用於咳血,咯血,嘔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月經不調,痛經,經閉,產後腹痛,脘腹脹痛,痧脹腹痛,熱毒血痢,水瀉,關節痛,跌打腫痛,瘡癤,帶狀皰疹,外傷出血。

相關配伍

1、治咳血:硃砂蓮、藕節各9g,茅草根6g。共炒焦後,煎水服。(《貴州民間藥物》)
2、治衄血,咯血:薯莨12g。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82年)
3、治內痔出血:牛血蓮、旱蓮草、海蚌含珠各15g。水煎服。(《湖北中草藥志》)
4、治紅崩:硃砂蓮、紅雞冠花各9g,百草霜3g。共研末,煮米酒服。(《貴州民間藥物》)
5、治月經不調:牛血蓮10g,月月紅10g。水煎服。(《湘西苗藥彙編》)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絞汁或研末。外用:適量,研末敷或磨汁塗。

使用注意

孕婦慎服。

炮製

一、採集加工

5-8月採挖,洗淨,搗碎鮮用或切片曬乾。

二、炮製方法

取原藥材,洗淨,潤透,切薄片,乾燥,篩去灰屑。

貯藏

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防霉,防蛀

形態特性

藤本,粗壯,長可達20m左右。塊莖一般生長在表土層,為卵形、球形、長圓形或葫蘆狀,外皮黑褐色,凹凸不平,斷面新鮮時紅色,乾後紫黑色,直徑大的甚至可達20多cm。莖綠色,無毛,右旋,有分枝,下部有刺。單葉,在莖下部的互生,中部以上的對生;葉片革質或近革質,長橢圓狀卵形至卵圓形,或為卵狀披針形至狹披針形,長5-20cm,寬(1-)2-14cm,頂端漸尖或驟尖,基部圓形,有時呈三角狀缺刻,全緣,兩面無毛,表面深綠色,背麵粉綠色,基出脈3-5,網脈明顯;葉柄長2-6cm。雌雄異株。雄花序為穗狀花序,長2-10cm,通常排列呈圓錐花序,圓錐花序長2-14cm或更長,有時穗狀花序腋生;雄花的外輪花被片為寬卵形或卵圓形,長約2mm,內輪倒卵形,小;雄蕊6,稍短於花被片。雌花序為穗狀花序,單生於葉腋,長達12cm;雌花的外輪花被片為卵形,厚,較內輪大。蒴果不反折,近三棱狀扁圓形,長1.8-3.5cm,寬2.5-5.5cm;種子著生於每室中軸中部,四周有膜質翅。花期4-6月,果期7月至翌年1月仍不脫落。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350-1500m的山坡、路旁、河谷邊的雜木林、闊葉林中、灌叢中或林邊。分布於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廣西、貴州、四川、雲南及西藏等地。

鑑別

一、藥材性狀

塊莖呈長圓形、卵圓形、球形或結節塊狀,長10-15cm,直徑5-10cm。表面深褐色,粗裂,有瘤狀突起和凹紋,有時具鬚根或點狀鬚根痕。縱切或斜切成塊片,多數呈長卵形,長3-12cm,厚0.2-0.7cm。外皮皺縮,切面暗紅色或紅黃色。質硬而實,斷面顆粒狀,有明顯的或隱約可見紅黃相間的花紋。氣微,味澀、苦。

二、飲片性狀

呈不規則圓形或卵圓形薄片,直徑1.5-10cm。周邊深褐色或褐紅色,凹凸不平,有點狀突起的鬚根痕。切面紫紅色或棕紅色,有多數黃色斑點及斑紋,對光可見“亮銀星。”氣微,微苦、澀,微酸。

藥理作用

1、止血作用。
2、對子宮平滑肌作用。
3、抑菌作用。

現代套用

用於婦女產後惡露不淨、上消化道出血、咳血、風濕性關節炎、細菌性痢疾、瘡癤等。

相關論述

1、《貴州民間藥物》:“收斂固澀,止血痢。治紅痢,紅崩,咳血,水瀉。”
2、《福建藥物志》:“治帶狀皰疹,魚蝦中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