莨綢

莨綢

莨綢又名黑膠綢,傳統莨綢的生產是以家蠶絲為原料,在提花手拉機上織成平紋織物後,用特有的一種植物——薯莨(Dioscorea cirrhosa Lour)的塊莖汁液多次進行浸漬、晾曬後,使織物附著一層黃棕色的膠狀物,再用含有高價鐵離子的塘泥均勻塗覆於織物表面,反覆多次晾曬、水洗後製成正面黑色、底面咖啡色的面料,是一種昂貴的紗綢製品,被視為中國絲綢的上等佳品。莨綢原產自中國廣東省南海地區。

2008年6月7日,中國(國發〔2008〕19號)《國務院關於公布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的通知》,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申報的“香雲紗染整技藝”被中國國務院批准文化部確定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莨綢
  • 外文名:Gambiered Silk
  • 別稱:黑膠綢
  • 原產地:廣東省南海地區
  • 染整技藝申遺:莨綢染整技藝定為中國第二批非遺
歷史背景,技術綜述,生產條件,生產原料,染色機理,技術環節,國家標準,制訂過程,制訂原則,標準內容,社會影響,社會評論,

歷史背景

北宋沈括已在《夢溪筆談》中記載南人以薯莨染皮製靴。在清同治年間廣東南海西樵開始將平紋絲織物用於曬莨。其產品稱之為莨綢。

技術綜述

莨綢的染整完全是手工操作曬莨染整工藝,精練後的白坯綢經過浸莨汁、曬場曬莨、封莨汁、煮綢、過塘泥等繁瑣複雜的工序製作而成。莨綢獨特的色澤、質感主要來源於其特殊而且非常複雜的染整加工工藝。
1、傳統的染整工藝流程如下:坯綢精練→浸薯莨汁1 次→晾曬→灑莨汁6次→封莨汁6次→煮練1次→封莨汁12次→煮練1次→封莨汁1次→卷綢→過烏→洗滌→曬乾→攤霧→拉幅→整裝。上述染整工藝中,浸莨汁、灑液、封莨汁、煮綢、過塘泥等操作才能完成。
2、也可將傳統的染整工藝流程劃分為6個步驟:坯綢精練→灑液→浸漬→過烏→再浸漬→定幅。

生產條件

莨綢的生產體系中,包含蠶絲織物和植物源染色物質薯莨汁、含高價鐵離子的塘泥等天然原料,以及陽光等自然元素和曬場等基本生產條件。
光照在莨綢生產過程中,光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經過陽光的照射,莨綢的黑色才更加自然、富有光澤。因曬莨工藝對光照強度要求極為嚴格,因此,陽光的強弱決定了一年中莨綢生產的時間。每年只在4月—7月初和8月下旬—10月底開工,只有這2個時期的陽光強度適合曬莨,生產者幾乎每天起早貪黑勞作。每年的7月—8月上旬(即農曆的小暑節氣至立秋節氣)由於陽光過於強烈,氣溫又過高,生產的莨綢會變硬變脆。11月以後,因北方乾燥的季風南下,也不宜曬莨。

生產原料

織物原料
蠶絲織物莨綢的織物原料採用平紋蠶絲織物,即白坯綢。坯綢必須經過精練,用純鹼水煮泡除去絲膠及坯綢上附著的各種雜質,使坯綢具有較好吸水性和良好的著色性能。這一環節工序要求非常考究,精練所用鹼溶液的濃度會影響白坯綢在後續染色工序中的著色效果,因此鹼溶液通常是由富有經驗的技師調配。
植物染料
薯莨莨綢的染料來源於薯莨的塊莖。薯莨又名赭魁、薯良,是多年生纏繞藤本植物,其塊莖肉質肥大,呈長圓形或不規則圓形,有疣狀突起,表面棕黑色,新鮮采割時會流出紅色的黏液。薯莨的塊莖中富含澱粉、纖維素、單寧等物質。將薯莨汁作為染料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北宋時期,就有使用薯莨液汁對織物染色的記載。《本草綱目》記載了薯莨作為天然染料的功用“赭魁閩人用入染青缸中,雲易上色。”已有研究者利用現代分離提取技術對薯莨汁的提取工藝進行了研究。
塘泥
塘泥也是莨綢生產的關鍵物質因素之一。並不是所有的塘泥都適合用於莨綢生產。廣東省順德地區的灰黑色河泥富含高價鐵離子,且未受污染,是莨綢生產過烏的最佳塘泥。紗綢曬莨後過塘泥變成黑色,這是薯莨染料中的單寧與塘泥中的鐵離子發生化學反應產生的現象。由此在絲綢織物上形成的單寧酸鐵經日光照射,光澤柔和內斂。
曬場
曬場是莨綢生產的重要場地。通常一個曬場可容160匹絲綢織物平攤於草地上。曬場要求表面平整,以泥墊底,上面鋪一層細沙,再在曬場上種植長1—2cm的青草。要求所種植的草本身不能太軟,類似足球場的草坪草最為適宜。

染色機理

莨綢的染色是絲綢織物、薯莨汁、塘泥三者之間各種成分的相互結合或發生化學鍵合的過程。絲綢織物中蠶絲的絲素膠朊多肽鍵的羰基氧與薯莨汁含有的單寧酚羥基以氫鍵結合,在絲綢表面形成黃棕色的膠狀物;塘泥泥漿中含有的Fe3+與薯莨汁中的單寧發生反應,生成黑色著色物質凝結於絲綢表面。在整個染色過程中,光照起著非常重要的“催化”作用,薯莨汁、塘泥、曬場、陽光是曬莨工藝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技術環節

灑液將用鹼溶液浸泡脫膠和除雜精練的絲綢織物置於浸槽浸漬薯莨汁,自然脫水後,緯向繃挺,平放於曬場的草地上,均勻淋灑薯莨汁液,並塗抹均勻。等到絲綢織物曬乾後,再次淋灑薯莨汁液,塗勻曬乾,重複數次。薯莨汁淋灑的厚薄程度及陽光照射的程度,都會影響到莨綢染色的效果。淋灑薯莨汁液的次數、份量及日光照曬的時間,都需要由經驗豐富的曬莨技工指導。
浸漬完成灑液工序後,將半成品再次放入薯莨汁液中浸漬,然後平鋪在曬場的草地上晾曬。根據實際需要,該工序可重複多次。通常浸漬的薯莨汁液濃度隨製作流程逐漸稀釋,使絲綢織物表面能夠均勻吸附結合鞣質,並富有舒適良好的光澤。莨綢生產前要先榨制出薯莨汁並將其調配到合適的濃度用於浸泡絲綢織物,再將織物放在曬場的草地上進行整理、固定、晾曬,然後再次用薯莨汁浸泡織物後放到草地上整理、固定、晾曬,此工序反覆多次。完成上述多次工序的絲綢織物在灼熱的日光光照下晾曬後,完全呈現出薯莨汁如火般的赭紅色。
過烏
過烏是整個莨綢生產過程中的關鍵環節,經薯莨汁染色的絲綢織物在這道工序會發生神奇的變化。該工序也稱作“過塘泥”,即將選好的塘泥用水稀釋成泥漿後,用刷子均勻地塗刷於絲綢織物的正面進行媒染。該工序不能見陽光,必須在日出前完成。因為未經陽光照射,塘泥中的Fe3+與薯莨汁中的單寧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的黑色著色物質只附著在織物過塘泥的一面,不會滲透到織物的另一面,即塘泥覆蓋的一面呈黑色、褐色,而另一面則是較淺的赭紅色。最後將織物再次洗乾淨,平攤在曬場草地上曝曬。整個過程需要一周左右,絲綢織物逐漸從淺紅色變成深紅色,再由深紅色變成黑色、褐色。
再浸漬和定幅將過烏後的絲綢織物再經薯莨汁浸漬後,平攤於草地上進行手工拉幅、曬乾,以改善手感,增加透氣性。

國家標準

制訂過程

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以20072316-T-608計畫下達了制訂《香雲紗織物》國家標準的任務。標準起草小組由廣東省絲綢紡織集團有限公司、廣東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等單位組成。由於經考證香雲紗的正式學名為莨綢,並與已發布的FZ/T 81016-2008《莨綢服裝》標準名稱相統一,標準起草小組認為將《香雲紗織物》改為《莨綢》國家標準更確切、適用範圍更廣。從2007年起,標準起草小組先後對中國國內主要莨綢企業、莨綢服裝廠、外貿公司、檢驗檢疫機構、科研院校和有關專家進行了走訪和調研,就標準的適用範圍、技術要求、試驗方法、檢驗規則、包裝和標誌等方面進行了交流和探討,並於2007年9月下旬在深圳召開了《莨綢》標準專題研討會,廣泛聽取和收集了標準的制訂意見,並進行了有關的數據測試和分析,在此基礎上起草了《莨綢》國家標準送審稿,該標準於2008年11月在杭州順利通過審定。

制訂原則

考核項目和方法儘可能與國外標準接軌,體現標準的先進性。
考核項目和指標水平在滿足用戶需求和國家強制性標準相關要求的前提下,兼顧莨綢產品的特性,體現標準的合理性。
考核項目和指標水平的確定均經檢測、驗證,體現標準的科學性。指標水平以大多數莨綢企業經努力均可達到,體現標準的可行性。

標準內容

範圍
因為莨綢產品主要以純桑蠶絲織物為坯綢加工而成,以混紡絲織物作坯綢的不多,且以純桑蠶絲織物為原料加工的莨綢也是最經典、最民族化、最能反映莨綢的特色,故本標準的範圍僅適用於評定以純桑蠶絲織物為原料加工而成的原色或彩色莨綢。
要求
莨綢的要求根據其面料的特點並考慮服裝用戶的需求,主要包括斷裂強力、纖維含量偏差、紕裂程度、水洗尺寸變化率、色牢度等內在質量和色差(與標樣對比)、幅寬偏差率、外觀疵點等外觀質量。
莨綢的基本安全技術指標必須符合GB 18401《國家紡織品基本安全技術規範》的相關要求,莨綢的原料坯綢其密度偏差率、質量偏差率指標應符合GB/T15551-2007 表1規定的三等品及以上要求。
斷裂強力
斷裂強力引用GB/T 15552- 2007 《絲織物試驗方法和檢驗規則》標準,採用GB/T 3923.1-1997 《紡織品織物拉伸性能第一部分:斷裂強力和斷裂伸長率的測定條樣法》。採用紗、綃類輕薄型坯綢加工的莨綢經測試斷裂強力較低,且紗、綃類絲織物也不用考核斷裂強力,故以紗、綃類絲織物加工的莨綢不考核斷裂強力。
纖維含量偏差
纖維含量是紡織品和服裝的重要考核項目之一,中國的GB 5296.4 《消費品使用說明紡織品和服裝使用說明》行業標準中規定紡織品銷售時,必須標註產品的纖維含量。鑒於為降低產品成本,有的企業採用化纖、其它天然纖維或混紡、交織桑蠶絲織物等原料來加工莨綢,而這並非真正意義上的“莨綢”。為了更好地維護消費者的利益、保護好傳統莨綢,本標準規定莨綢僅指以純桑蠶絲織物為原料加工而成的原色或彩色莨綢,其桑蠶絲的含量偏差為0。
紕裂程度
紕裂程度是評價面料主要服用性能的指標之一。莨綢是以桑蠶絲織物為原料織造而成的,考慮到桑蠶絲織物本身是一種較易產生紕裂的織物,絲綢服裝的肩縫、袖縫、側縫易發生紕裂,直接影響服裝的服用性能質量,GB/T 15551-2007《桑蠶絲織物》將紕裂程度列入考核指標,故也將紕裂程度納入《莨綢》標準的考核項目之一。
由於採用紗、綃類輕薄型織物加工的莨綢經測試紕裂程度較差,且紗、綃類絲織物也不用考核紕裂程度,故以紗、綃類絲織物加工的莨綢不考核紕裂程度。
紕裂程度試驗方法引用GB/T15552-2007《絲織物試驗方法和檢驗規則》標準,採用GB/T 13772.1-1992 《機織物中紗線抗滑移性測定方法—縫合法》的B法(定負荷法)。經測試,不論是以輕薄或較厚重的桑蠶絲織物作坯綢在加工成莨綢後,其紕裂程度都有好轉,且所加的負荷用15磅力(67N) 或用10磅力(45N) 沒有明顯的差異,故莨綢紕裂程度不論織物厚薄一律採用15磅力(67N)的負荷。
水洗尺寸變化率、色牢度水洗尺寸變化率、色牢度是面料的主要考核項目之一。尤其是桑蠶絲織物,其水洗尺寸變化率、色牢度也是客戶爭議較多的指標之一,故《莨綢》標準將這二個指標納入考核。
由於莨綢在經過多次反覆的浸泡薯莨汁、曬晾工藝後,其水洗尺寸變化率趨於穩定,故莨綢的水洗尺寸變化率指標要優於桑蠶絲織物。
莨綢的色牢度包括耐水、耐洗、耐汗漬、耐乾摩擦和耐光五項指標。其中耐水、耐汗漬、耐乾摩擦色牢度是GB18401《國家紡織品基本安全技術規範》強制性考核項目。耐光色牢度的設定,則考慮到國外客戶對桑蠶絲織物的色牢度要求中基本上都包括耐光色牢度,並且要求達到4級,且莨綢作為一種涼爽型織物,比較適宜在春夏季節穿著,所以在標準中設定了耐光色牢度。由於未經過砂洗等後整理處理過的原色和彩色莨綢其色牢度較差且不夠穩定,據悉新修訂的GB 18401也規定對臘染、扎染等傳統手工染色的紡織品、非最終成品的紡織品不予考核色牢度,因此,本標準對原色或彩色莨綢坯綢的色牢度不考核。
色差、幅寬偏差率
色差(與標樣對比)、幅寬偏差率是服裝企業需要了解的項目之一,同時也是桑蠶絲織物的考核項目之一。莨綢由於採用薯莨汁液天然染料及特殊手工藝,容易造成顏色和幅寬的偏差。因此,將色差、幅寬偏差率納入莨綢標準考核是必要的。
莨綢的外觀疵點
莨綢的外觀疵點分坯綢固有外觀疵點和莨綢特有外觀疵點二大類,並分別加以考核。
坯綢固有外觀疵點是指製作莨綢的桑蠶絲織物坯綢上原本固有的外觀疵點。雖然桑蠶絲織物坯綢經薯莨汁液浸泡、過河泥工序後,坯綢上原有的部分疵點會被掩蓋掉,但不考核這類疵點,有的企業可能會忽略對坯綢原料的把關。因此,有必要將坯綢固有外觀疵點納入考核。
莨綢特有外觀疵點是指莨綢在加工過程中形成的特有疵點,主要包括反面莨斑、正面莨斑和泥斑。泥斑根據實際疵點形狀分為點狀、條狀和塊狀三種形狀,分別設定不同的起點加以扣分;反面莨斑和正面莨斑主要以長條形為主,故設定不同的寬度起點以長度方向加以扣分。
莨綢的密度偏差率、質量偏差率
由於莨綢絲織物經薯莨汁的反覆浸泡後,織物組織結構變得十分緊密,有的織物難於拆分開計數密度;莨綢的質量偏差率(與絲織物原料質量相比) 視不同品種、曬莨次數而定,經測試最小為+5.48%、最大為+126.59%,該指標難以確定。
指標值的確定
莨綢的內在質量指標(斷裂強力、纖維含量偏差、紕裂程度、水洗尺寸變化率、色牢度) 和外觀質量指標(色差、幅寬偏差率、外觀疵點評分限度) 均經過實際測試及等級試套。由於服裝企業在對面料的檢驗時,大多數採用“四分制”,國外客戶在進口中國面料時,也越來越多地要求採用“四分制”,為了適應服裝企業的要求,並與國際先進標準接軌,莨綢的外觀疵點的評分方法也採用“四分制”。
包裝和標誌
本標準對包裝類型、包裝材料、包裝要求和標誌等都作了具體規定,並針對莨綢的特點,要求綢匹成包時,應保存在通風、溫濕度適當的倉儲條件下,每匹實測回潮率不低於8%,避免布料脆裂。

社會影響

2007年,莨綢製作工藝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6月,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社會評論

創意讓古老的莨綢獲得了新的生命,莨綢背後深藏的民間智慧也日漸被人們所認知。
——共產黨員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