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瓦帕利·拉達克里希南

薩瓦帕利·拉達克里希南

印度政治家和學者。1918~1962年間先後任邁索爾大學、加爾各答大學哲學教授、安得拉大學副校長、牛津大學東方宗教和倫理學教授、貝拿勒斯印度教大學副校長、德里大學校長等職。1946~1952年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印度代表。1949~1952年出任駐蘇聯大使。1962~1967年當選總統。著有《東方宗教與西方思想》(1939)、《世界變革中的宗教》(1967)等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薩瓦帕利·拉達克里希南
  • 外文名: Sarvepalli Radhakrishnan
  • 出生日期:1888年9月5日  
  • 逝世日期:  1975年4月17日
簡介,人物定義,基本資料,貢獻,哲學典範,和教師節的關係,

簡介

人物定義

薩瓦帕利·拉達克里希南(Sarvepalli Radhakrishnan) (1888年9月5日 – 1975年4月17日)印度哲學家政治家
薩瓦帕利·拉達克里希南
拉達克里希南生於南印度馬德拉斯省的蒂魯塔尼。父母是泰盧固族婆羅門,信仰傳統的印度教。但他在基督教教會學校接受中學和大學教育,獲得哲學博士學位,1909年起歷任邁索爾大學和加爾各答大學的哲學教授、安得拉大學和貝拿勒斯印度教大學的副校長、還在英國牛津大學斯波爾丁學院和美國芝加哥大學當過客座講師和教授,講授東方宗教和倫理學。
1927年任孟買印度哲學會第三次會議主席團主席,1931-1939年任日內瓦國際聯盟國際知識合作委員會委員。1939年授英國科學院院士稱號,後為榮譽院士。1944年曾到重慶講學,寫成《印度與中國》一書,並於當年出版。印度獨立後,1946-1950年出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印度代表團團長,1948年任印度大學委員會主席,1949年他擔任印度駐蘇聯首任大使,1952年任印度共和國副總統,訪問了亞洲、歐洲和美洲許多國家。其中包括1957年訪問中國,受到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接見。1962年當選為印度總統。1967年離任後返回家鄉,1975年去世。
他通曉印度哲學,對西方哲學和中國老莊哲學亦有研究,出版宗教哲學著作近20部,《奧義書的哲學》、《印度哲學》、《東方宗教和西方思想》和《宗教與社會》,成名作是《泰戈爾的哲學》。曾榮獲印度、歐洲、北美許多大學的榮譽學位。

基本資料

生日: 1888年9月5日
去世: 1975年4月17日
印度總統 屆: 第二任
即任: 1962年5月13日
離任: 1967年5月13日
後任:扎基爾·海珊博士

貢獻

哲學典範

拉達克里希南在印度現代哲學史上被譽為綜合東西方哲學的典範。他的哲學思想把印度古代吠檀多不二論(見吠檀多派)和西方唯心主義哲學融合在一起。他主張宇宙的最高實在是一種無限的、永恆不變的精神實體,稱為“”或“絕對”。這種精神實體是宇宙萬物存在的基礎。他強調梵的能動性,認為萬事萬物皆是梵的力量的顯現。與此相一致,他認為人的真正本性就在於內部所具有的與梵相同一的精神性,通過直覺的方式證悟這種精神性乃是人生的目的。宗教的道路能使人認識到自己的真正本性,使人從世俗狀態轉化到“真、智、樂”的超俗狀態。拉達克里希南批評印度社會的不平等現象和敗壞的習俗,譴責西方文明的本質是崇拜金錢,主張通過宗教的途徑解決個人和社會生活的各種矛盾。著有《印度哲學》、《印度教的人生觀》、《唯心主義的人生觀》、《東方的宗教和西方的思想》等。

和教師節的關係

9月5日是印度的教師節。這一天是前印度總統薩瓦帕利·拉達克里希南的生日,他本人也是一位教育家。 1962年,拉達克里希南當選為印度第二屆總統,他的一些學生和朋友就請求他同意在9月5日,也就是他的生日這天,舉行慶祝活動。拉達克里希南回答說:“與其單獨給我慶祝生日,不如讓我榮幸地將9月5日這一天作為廣大教師的節日。”於是,印度的教師節由此誕生。
在印度,教師節這天不叫節假日而是慶祝日。老師和學生照常到校,但學校的教學工作被感謝和送賀卡等慶祝活動代替。這一天,有些學校為表達對老師的敬意,教學任務被高年級的學生包下來,由他們給低年級的同學上課,體驗教師工作的辛苦與偉大。校方也會根據這些學生“老師”的表現給他們打分,評出最佳學生“老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