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籜茶竿竹

薄籜茶竿竹

薄籜茶竿竹(學名:Pseudosasa amabilis var. tenuis)(拉丁名:Pseudosasa amabilis (McClure) Keng f. var. tenusi S.L.Chen et G.Y.Sheng)為禾本科茶稈竹屬下的一個變種。生於向陽山坡。模式標本采自福建三明市莘口。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薄籜茶竿竹
  • 拉丁學名:Pseudosasa amabilis (McClure) Keng var. tenuis S. L. Chen et G. Y. Sheng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單子葉植物綱 
  • :禾本目
  • :禾本科 
  • 亞科:竹亞科 
  • :北美箭竹超族,北美箭竹族,北美箭竹亞族
  • :矢竹屬 
  • 亞屬:茶竿竹亞屬 
  • :茶竿竹 
  • :茶竿竹組
  • 中國植物志:9(1):644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本變種的籜鞘、葉片質地較薄,籜鞘背部散生刺毛,僅在其中部和基部有較明顯的淡棕色刺毛,籜鞘兩側略高,具橢圓狀籜耳或僅有數條繼毛,幼竿籜環下密具白粉和稀疏倒刺毛,與原變種可以區別。
薄籜茶竿竹
茶竿竹(原變種)
竿直立,高5-13米,粗2-6厘米;節間長(25)30-40(50)厘米,圓筒形,幼時疏被棕色小刺毛,老則變為光滑無毛,橄欖綠色,具一層薄灰色蠟粉,竿壁較厚,堅硬,有韌性,髓白色或枯草黃色,呈橫片狀或海綿狀充滿上部節間的內腔,在下部節間空腔內的髓則常乾縮,呈薄片狀或碎片狀附著內壁,中空;竿環平坦或微隆起;竿每節分1-3枝,其枝貼竿上舉,主枝梢較粗,二級分枝通常為每節1枝。籜鞘遲落性,暗棕色,革質、堅硬、質脆,中部和基部較厚,背面密被栗色刺毛,尤以其中下部密集,腹面平滑而有光澤,邊緣具較密的長約5毫米的纖毛,頂端截形,鞘口於籜片兩邊各有數條直而堅硬先端略彎曲的剛毛狀繸毛,其長可達15毫米,籜舌棕色、拱形,邊緣不規則,具睫毛,背面具微毛;籜片狹長三角形,直立,暗棕色,先端銳尖或呈錐形,邊緣粗糙,內卷,縱脈顯著,具小橫脈,質較籜鞘稍薄。小枝頂端具2或3葉;葉鞘除邊緣具纖毛外,余處均無毛,質厚而脆,鞘口兩邊稍高,具幾根直而先端扭曲的繸毛,後者長7-15毫米;葉舌高1-2毫米,邊緣密生短睫毛;葉片厚而堅韌,長披針形,長16-35厘米,寬16-35毫米,上表面深綠色,下表面灰綠色,無毛,嫩葉時基部有微毛,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嫩葉邊緣一側具刺狀小鋸齒,另一側鋸齒不明顯而略粗糙,老葉邊緣近於平滑而內卷,次脈7-9對,有小橫脈;葉柄長約5毫米。花序生於葉枝下部的小枝上,為3-15枚小穗所成的總狀花序或圓錐花序;小穗柄長2-10毫米,生有較長的微毛,其下還具長2-3毫米的小型苞片;小穗含5-16朵小花,披針形,長2.5-5.5厘米;小穗軸節間長約3毫米,粗1毫米,基部扁而細,上部具毛;穎2,背面上部密生纖毛,並在邊緣有較長的纖毛,而下部則無毛,第一穎披針形,長6-7毫米,寬2-2.5毫米,第二穎長圓狀披針形,長9-11毫米,寬4-5毫米;外稃卵狀披針形,先端漸尖,長10-15毫米,寬4-8毫米,背面密生微毛,上部的邊緣有纖毛;內稃廣披針形,長5-9.5毫米,脊間寬1-2.5毫米,下部無毛,脊上具微毛;鱗被3,居中一片較小,匙狀乃至披針形,長2.5毫米,寬約1毫米,膜質,下部則較厚,邊緣上部生纖毛;雄蕊3,花絲長約9毫米,花葯長6-7毫米;子房細長、呈紡錘形,無毛,柱頭3,長約5毫米,勁直,疏生羽毛。穎果成熟後呈淺棕色,長5-6毫米,直徑約2毫米,具腹溝。筍期3月至5月下旬,花期5-11月。

生長環境

生於向陽山坡。

分布範圍

產湖南及福建。模式標本采自福建三明市莘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