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鍔故居

蔡鍔故居

蔡鍔故居為中國近代偉大的愛國者,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民主革命家蔡鍔將軍的出生地,1882年12月18日(清光緒八年十一月初九日)蔡鍔誕生在這處貧寒的普通農舍里,蔡鍔當年在這裡發蒙識字,度過了童年生活。蔡鍔故居位於湖南省邵陽市大祥區蔡鍔鄉蔡鍔村(原湖南省寶慶府邵陽縣親睦鄉(也稱東鄉)蔣家沖蔡橋頭)。

蔡鍔故居始建於清嘉慶年間,今構保留著清代同治-光緒時期的建築特徵,始建時由一幢連五間正房和一幢連三間的偏屋平面組成“∟”型布局,根據蔡氏族譜記載,這兩棟統稱蔡家老屋,其西面與東面保存有蔡家祖輩、父輩的墳山。正房為兩層,前檐廊的樓上帶木曬廊。偏屋即現在所指的蔡鍔故居:面朝西北,土木結構,青瓦蓋頂,面闊三間帶前廊,單檐懸山頂土磚牆,兩坡頂上蓋小青瓦屋面。東側的山牆外搭有披屋一間,檐廊雙步梁小穿枋,室內硬山擱檁、木檁木椽,屋脊高5.32米。故居的明間正中設雙開板門,門向北偏西35°。明間兼有堂屋起居室的功能作用;右次間為蔡鍔父母臥室,1882年12月18日,蔡鍔出生於此間;左次間為蔡鍔的童年住房;披屋為廚間雜屋。

蔡鍔作為湖湘文化重要領軍式人物,歷史上曾受到湖南熱血青年的追隨。其故居出生地,已成為世人憑弔蔡鍔將軍的特殊場所而倍受關注。目前也是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06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10月30日,蔡鍔故居項目奠基開工,蔡鍔將軍長孫蔡協參加,總投資約十億元,加強對蔡鍔故居的保護開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蔡鍔故居
  • 地理位置:湖南省邵陽市大祥區蔡鍔鄉蔡鍔村
  • 占地面積:300平方米
  • 門票價格:免費開放
  • 著名景點:蔡鍔故居
    蔡鍔生平事跡陳列館
    蔡鍔故里文化博覽園
  • 故居網站:http://蔡鍔故居.中國
故居簡介,蔡鍔生平,故居歷史沿革,北京蔡鍔舊居,歷史沿革,傳奇佳話,洞口蔡鍔舊居,蔡鍔將軍簡介,

故居簡介

蔡鍔故居位於湖南邵陽大祥區蔡鍔鄉蔡鍔村。始建於清嘉慶年間,今構保留著清代同治-光緒時期的建築特徵,為懸山頂土磚、上蓋小青瓦單層的普通農舍。
經勘察蔡鍔故居背倚小山,前臨三口池塘。始建時由一幢連五間正房和一幢連三間的偏屋平面組成“∟”型布局,根據蔡氏族譜記載,這兩棟統稱蔡家老屋。正房為兩層,前檐廊的樓上帶木曬廊,偏屋即現在所指的蔡鍔故居:面朝西北,土木結構,青瓦蓋頂,面闊三間帶前廊,單檐懸山頂土磚牆,兩坡頂上蓋小青瓦屋面。東側的山牆外搭有披屋一間。總面闊14.52米,通進深7.90米,建築面積101平方米。前檐廊用兩根木檐柱,前廊寬1.06米,檐廊雙步梁小穿枋,室內硬山擱檁、木檁木椽,屋脊高5.32米。故居的明間正中設雙開板門,門向北偏西35°。明間兼有堂屋、起居室的功能作用;右次間為蔡鍔父母臥室,1882年12月18日,蔡鍔出生於此間;左次間為蔡鍔的童年住房;披屋為廚間雜屋。房屋座東朝西,正房面闊3間,正房民間為廳房,左右側房為臥室,右側搭偏房1間,正前方有檐木柱過廊,總面闊15.7米,進深8.3米。土磚砌牆,三合泥粉面,屋頂為單檐懸山頂,杉木檀條上鋪設松木椽皮(寬10厘米,厚2厘米),雙坡蓋有小青瓦屋面,小青瓦座正脊,三合土地面,石砌散水台階。房前有一塊200多平方米的小草坪,草坪外置農田和500平方米的停車場,左前方有1口三角形小水塘,南面400米處有棗子山,東面是蔡家祖輩、父輩的墳山。
廳房正面有1條2.1×1.39米高的雙頁木門,大門上方懸掛著啟動書寫的蔡鍔故居四個大字門匾,房內左右隔牆前端各有1條1.7×0.9米的普通單頁木門,後牆的正中鑲有1個1.6×1.2米高的神龕,神龕底部正中處置有蔡鍔1904年從江西回家省親修族譜時用樟樹雕刻的蔡氏歷代神位牌,右側陳列的八仙條桌上展有蔡父裁衣用過的壓條、熨斗和剪刀。
左廂房是蔡鍔童年時代學習和居住過的地方。上下兩層,第一層為三合土地面,樓層杉木檀條上鋪設松樹木板,前後各有1樘1.7×0.9米高的單頁木門和1樘1.1×0.87米高的木窗,與廳房相通。室內保存有蔡鍔當年睡過的木床,床的正面牆壁上懸掛著1張0.6×0.4米高的蔡鍔1916年討袁護國時任第一軍總司令的巨幅照片,照片下方和隔門邊分別陳列有蔡鍔生前用過的鍔魚皮機密檔案箱和木製將軍衣帽箱。
右廂房為蔡鍔父母臥室,其建築風格除通往偏房多了1樘相同規格的隔門外,與左廂房完全相似。1882年12月18日(清光緒八年十一月初九),蔡鍔就誕生於此,室內陳列有蔡鍔父母睡過的木床,全家人吃飯用過的小方桌,蔡母用過的紡車、桐油燈,牆的對面懸掛著1張0.35×0.2米高的蔡母王太夫人慈祥可親的照片。
偏房為廚房,半坡小青瓦屋面,正面有1條1.7×0.9米高的單面木門和1個小木窗,與右廂房有隔門相通。室內保存有蔡家用過的石碓、石磨、碾米的推子,釀酒的蒸子、鍋、缸、碗櫃、木製小臉盆、土壘的大灶小灶等文物。這裡所保存和陳列的一景一物,無不折射出中國近代革命先軀出身貧寒,立志愛國救國的濃濃熱情。
1990年初,為弘揚蔡鍔精神,邵陽市人民政府和大祥區人民政府撥專款5萬餘元,市、區兩級文物部門通力合作,對蔡鍔故居進行全面修繕保護,同年9月18日,邵陽市人民政府公布蔡鍔故里為首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包括蔡鍔故居及蔡氏祖塋等。
2002年5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國家文物局公布的蔡鍔故居說明牌2006年國家文物局公布的蔡鍔故居說明牌
2006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蔡鍔故居自1990年公布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後,前往故里謁拜和參觀者絡繹不絕,累計接納社會各界人士達13萬餘人次,充分發揮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中的作用,從而增強了廣大青少年的愛國意識和熱情。
目前,湖南省邵陽市大祥區人民政府已成立“蔡鍔故居管理局”加強對蔡鍔故居的保護,徵集蔡鍔生前照片135幅和史料60餘篇,在故居隔壁租了1棟4間的閒置民宅。開闢了蔡鍔生平事跡展覽室,制定了保護規劃和修繕方案,並且在規劃增添附屬設施,治理蔡鍔故居周邊環境,以便各界人士和廣大中小學生參觀瀏覽。
蔡鍔故居保護開發建設項目已於2013年5月啟動,該項目以蔡鍔故居歷史文化旅遊為重點,以蔡鍔將軍故里及其綠色生態鄉村為 資源基礎,通過深入挖掘和整合景區內的歷史文化資源,全力將蔡鍔故居打造成為一個旅遊品牌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典範。

蔡鍔生平

蔡鍔,原名艮寅,字松坡。1882年12月18日(清光緒八年十一月初九日)生於寶慶府邵陽縣東之親睦鄉(今邵陽市大祥區蔡鍔鄉蔡鍔村),1916年11月8日(農曆十月十三日)病逝於日本福岡醫院。蔡鍔是中國近代最著名的愛國主義政治家、軍事家、民主革命家、傳奇式英雄、追授上將軍銜、陸軍中將。辛亥革命時期,他在雲南回響武昌起義發動和指揮了重九起義,推翻了清王朝在雲南的統治,成立了雲南軍政府,蔡鍔被推舉為都督。袁世凱復辟帝制時,他為四萬萬人爭人格,挺身而出,救國於危難,在雲南首舉義旗,護國為民,興兵討袁,經過艱苦卓絕、煉獄般的戰爭,推毀了袁世凱帝制,完成了孫中山、黃興未能完成的倒袁任務。
5歲時,隨父母舉家由邵陽遷往武岡州山門橫板橋(今洞口縣山門鎮)。6歲時進私塾,10歲讀完“四書”、“五經”,能寫出流暢的文章,享有“神童”的美譽。12歲因家貧輟學,幸同鄉名士樊錐愛其才,免費收為弟子,研習周秦諸子,尤喜讀《韓非子》和《老子》。光緒二十一年(1985),四月,湖南學政江標到邵陽舉行院試,未滿14歲的蔡鍔受試史學、詞章,以優異成績舉為秀才。光緒二十三年為督學徐仁鑄所薦,考入湖南時務學堂。在同班40名學生中,蔡鍔年齡最小,每月考試成績皆優,所作課卷在《湘報》發表,為中文總教習梁啓超博士等所器重。其時積極參加學臨譚嗣同、教習唐才常等組建的以“愛國之理、求救亡之法”為宗旨的南學會活動,經常在以“開風氣、拓見聞”出名的《湘報》上,宣傳愛國救民思想。光緒二十四年七月,在5000多考生中,蔡鍔以第2名被錄為留日學生,後因戊戌變法失敗而未成行。光緒二十四年。蔡鍔與范源廉等在上海考入南洋公學,旋應梁啓超之召,八月東渡日本,入東京大同高等學校學習日語,研究政治、哲學,常以孟博、奮嗣生等為筆名,向梁啓超主編的《清議報》投稿。稍後,考入橫濱華商之東亞商業學校,與劉百剛、吳祿貞創辦“勵志會”。後加入唐才常組建的“自立會”研究革命理論,光緒二十六年秋蔡鍔與同學十餘人回國,參入唐才常等組織的“自立軍”,準備在武漢策動反清武裝起義,因事泄失敗,師友遇難,蔡鍔悲憤至極,重返日本橫濱,決心投筆從戎,此時始改名為鍔,寓有砥礪鋒鍔之意。同年考入陸軍成誠學校,生活以稿費自給。梁啓超在橫濱主辦《新民叢報》,邀蔡鍔協助。鍔以“奮嗣生”、“擊椎生”為筆名,積極撰稿,《國民民篇》就是他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光緒二十八年,蔡鍔於成誠學校畢業,與黃興結交,參與《遊學譯編》活動。八月投入日本仙台騎兵第二聯隊實習,十一月與蔣百里(方震)自費考入東京士官學校,旋補為官費生。越年十一月畢業。其時,蔡鍔蔣百里張孝準三人有“中國士官三傑”之稱。
光緒三十年(1904)初,蔡鍔回國,上五萬言書請湖南巡撫執行新政。應章士釗之邀,在上海參加華興會外圍組織愛國協會。八月,應江西巡撫夏時之聘,擔任江西續備左軍隨營學堂監督,後改任材官司學校總教習及監督。光緒三十一年正式返湘,應湖南巡撫端方聘請,任教練處幫辦,兼武備、兵目兩學堂教官。期間,常登嶽麓山覽勝,題詩:“蒼蒼雲樹直參天,萬水千山拜眼前,環顧中原誰是主,從容騎馬峰巔。”八月,應廣西巡撫李經羲之聘,出任廣西新軍總參謀兼總教練官,與學生雷飈、岳森等一同赴桂林就任。據李宗仁先生回憶:“蔡氏那時不超過30歲,可稱文武雙全。他騎馬時,沉澱喜歡用皮鞋在馬身邊一揚,當馬跑出數十米時,蔡氏始從馬後飛身追上,雙腳在地上一蹬,兩手向前按著馬臀,一縱上馬。這昂首大馬,已夠威風,蔡氏縱身而上輕鬆矯捷尤是驚人。
光緒三十二年秋,蔡鍔偕雷飈至河南彰德觀操,任中央評判官。光緒三十三年,創辦廣西陸軍學校。蔡鍔任總辦兼兵備處會辦。宣統元年(1909),奉命赴龍州接辦講武黨任監督,並創立“武德會”。在桂期間,不僅培訓了大批軍事骨幹,還勘測了中越邊境要塞。黃興、譚人鳳、急永成為起事鎮南關,偕雷飈加入同盟會。因在廣西極負時譽,又握兵權,遂為咨議局所忌百被近離桂。
宣統三年,應雲貴總督李經羲電邀,蔡鍔入滇供職,始編《曾胡治兵語錄》。7月,經李經羲奏請朝廷,任命蔡鍔為新軍第十九鎮三十協統。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蔡鍔召集下級軍官密議,於10月30日(農曆九月初九)夜在昆明發動起義(史稱重九起義),任起義軍臨時總司令。次日中午,雲南省城光復,各地傳檄而定。11月1日,起義官兵成立雲南軍政府。蔡鍔被推舉為都督,重申“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之綱領,革除陋政,整理財務,注重教育,振興實業。蔡鋁以“澹泊明志,夙夜在公”為座右銘,自奉清廉,曾兩次帶頭減薪,使“廉潔成為一時風尚”,還先後派兵援蜀、援黔、援藏。
民國2年(1913),袁世凱篡權後,控制中央政府和許多省政權,唯滇、黔不在其直接掌握之中,為控制滇、黔,袁世凱視蔡鍔為眼中釘。蔡鍔終被調離雲南,10日4日蔡鍔到北京,袁先後委以陸軍部編譯副總裁、全國經界督辦、統率辦事辦事員、參政院參議、政治會議議員等虛職。蔡鍔明知於國無益,仍勉力為之,遂修訂早年在廣西起草的《軍事計畫》,編譯中外經界國籍,寫成了《經界紀要》等書,並自撰序言。袁世凱野心勃勃,對內實行獨裁,下令解散國民黨、解放國會,廢除孫中山制定的《臨時法約》。民國4年初,日本提出妄圖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蔡鍔義憤填膺,在參政院發表長篇演說,力主拒絕,要求下定作戰決心,並制要作戰計畫提交當局。袁世凱置若罔聞,於5月9日接受“二十一條”。蔡鍔認定“袁氏叛逆,以致強鄰生心,內亂潛滋”。8月下旬,袁指使籌安會,鼓吹“君主較民主為優”,緊鑼密鼓地進行復辟帝制活動,準備當皇帝。蔡鍔由此認清袁世凱的真面目,下定反袁決心。9月初,派專人送密信給在美國的黃興,告以國內形勢和發難計畫。又與雲南總督唐繼堯及在京有關人員,通過集合往返,密電聯絡,準備反袁。並以治病為掩護,到天津與梁啓超密商反袁部署。
袁世凱對其防範甚嚴,常派暗探監探,並派便衣軍警在蔡鍔住宅進行搜查。蔡鍔知事迫,遂於11月巧計擺脫監視,只身前往天津,住進一家醫院,與黃興派來的張孝準密商出走辦法。11月19日深夜,蔡鍔改名化裝,坐上一艘運煤船到日本別府,後轉往神戶。隨即寫信給袁世凱。謂“東渡就醫,行色倉促,未及叩謁聆訓”云云。又預先寫好幾信,寄給袁的親信,托張孝準唐旅行投寄,借轉移袁世凱的視線。實際上蔡鍔與當晚坐貨輪前往香港,經越南河內,於12月19日抵達昆明。12月21日~22日與唐繼堯李烈鈞等連日召開會議,決定發動反袁護國戰爭。蔡鍔在會上慷慨陳詞:“我們興師討袁,所爭者四萬萬同胞之人格。我們與其同屈膝而生,毋寧斷頭而死”。25日,蔡鍔通電全國,宣布雲南獨立。隨即組織護國軍,蔡鍔任第一軍總司令。民國5年(1916)元月1日,袁世凱稱帝,號稱“洪憲”元年。護國軍當天檄告天下,痛數袁世凱十九大罪狀,號召全國人民共討袁逆。1月10日,蔡鍔率第一軍全體官司兵在“擁護共和,誓滅國賊,萬苦千難,捨命不渝”的誓詞聲中,從昆明出發,分左、中、右三路,向四川敘府、滬州、纂江進軍,總計3100餘人。敵軍有北洋軍伍祥禎、馮玉祥部及川共4個師,密集於敘、滬前線。面對強敵,護國軍全體將士毫不畏懼、英勇出擊,一戰而下敘府。1月27日,貴州宣布獨立。2月2日,川軍第二師師長劉存厚在納溪回響護國起義。正當護國軍節節勝利之際,袁世凱調曹錕、張敬堯兩部援軍到達陣前。蔡鍔在從寡分懸殊,後援無繼的情況下,放棄敘府、納溪、退過大州驛,依除固守,並毅然宣布:“要死就死在這裡,再退一步,非我輩死所。”他命令官兵休息待命,自己卻不分白天黑夜,遂個同官兵談話,溫語慰勉,士氣復振。此時,蔡鍔寫有《軍中雜詩》:“蜀道崎嶇也可行,人心奸險最難平。揮刀殺賊男兒事,指日觀兵白帝城。”又:“絕壁荒山二有寒,風尖如刃月如丸,軍中夜半披衣起,熱血填胸睡不安。”期間,蔡鍔常對游擊方式,襲擊袁軍。在老百姓的熱情支持下,全殲張敬堯兩個主力團,穩定戰局。3月15日,廣西宣布獨立,蔡鍔乘機反攻,連克江安、南溪等縣,敵軍死傷慘重,全線動手。袁世凱被迫於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至此,護國倒袁徹底勝利。6月,袁世凱因憂鬱而死。以黎元洪為總統的北總政府成立,任命蔡鍔為四川督軍兼署民政長。7月29日,蔡鍔到達成都時,全城懸掛國旗,各界人士列隊歡迎。於8月7日獲準辭職離川。8月28日到上海,9月9日雲日本治療。11月8日在日本福岡醫科大學醫院與世長辭。時年34歲。有《蔡松坡先生遣集》、《蔡鍔集》傳世。
巨星殞落,舉國哀慟。北京政府追認蔡鍔為上將,並於民國6年(1917)4月12日,在湖南長沙舉行隆重的國葬典禮。蔡鍔遺體安葬於嶽麓山孫中山親手輓聯:“平生慷慨班都護,萬里闖關馬伏波”。
蔡鍔一生最為可貴之處就在於他是真正的大公無私,一生以國家利益為重,維護國家統一和社會進步。竭力伸張國權並保障民權,不謀任何私利。帶病堅持指揮戰鬥,為中華民族的進步事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故居歷史沿革

1882年12月18日(清光緒八年十一月初九日)蔡鍔誕生於此。
1887年,蔡鍔隨父母舉家由邵陽遷居武岡州三門王家橋(今洞口縣山門鎮)謀生,離開了其故居出生地,故居交由蔡氏族人看管。
1894年,蔡鍔十二歲,在父親蔡正陵帶領下,進邵陽縣城(今邵陽市)參加縣學考試,中秀才,在府學讀書,回到故居探親。
1894年冬,邵陽名士、著名維新學者樊錐免費招收蔡鍔就讀,他常回故居小住。
1910年(清宣統二年)蔡鍔由桂林奉母回邵陽,在故居小住。
1916年11月8日,蔡鍔逝世,蔡氏族人在蔡鍔故居明間供奉陳列蔡鍔神主、遺照及將軍生前遺物,供後人憑弔,蔡鍔作為湖湘文化重要領軍式人物,近百年來曾受到湖南熱血青年的追隨。其故居出生地,已成為全球華人憑弔蔡鍔將軍的重要場所而倍受關注。
1944年,日寇入侵邵陽,日寇在蔡鍔故居內關馬。正屋只剩下一間殘垛,無人居住。而偏屋(蔡鍔故居本體)相對保存相對較好。
1951年,蔡家後人在蔡家老屋正屋的原址上恢復成土磚房,重新住家。
蔡鍔故居舊照蔡鍔故居舊照
1986年,蔡鍔將軍的孫子蔡祺、孫女蔡慰慈等回蔡鍔故居祭祖。
1990年,邵陽市人民政府公布“蔡鍔故里”(包括蔡鍔故居及祖塋)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並樹立“蔡鍔故里”保護標誌碑加強對蔡鍔故居的文物保護,同時公布為邵陽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996年,郊區政府、文化局、文管所徵集蔡鍔遺物陳列於故居內。設立“蔡鍔故居陳列室”及“接待室”,陳列展出蔡鍔生平事跡,並接待各地來賓。
1997年初,市郊區政府成立“蔡鍔故居管理所”,加強對蔡鍔故居的文物保護與蔡鍔將軍愛國主義宣傳教育。
2002年1月,湖南省文物局公布“蔡鍔故里”為第七批湖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並公布蔡鍔故居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
2006年6月2日,國務院關於核定並公布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國發〔2006〕19號,蔡鍔故居、公館和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蔡鍔故居
2010年7月27日,湖南省委宣傳部公布“蔡鍔故里”為第三批湖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12年6月8日,省僑聯和省文物局在湖南賓館舉行第一批湖南省涉僑文化遺產授牌儀式,這也是全國僑聯繫統首次舉行涉僑文化遺產授牌儀式。
2012年9月5日,時任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周強參觀了蔡鍔故居,要求當地加大挖掘、研究力度,發揮好故居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作用。他指出,對歷史保留下來的重點文物,不僅要保護好,更要利用好,發揮其強大的精神感召力。
2012年11月22日,經北京大學、湖南大學、湖南師大、省旅遊局相關專家評審,蔡鍔故居被評為第一批湖南省紅色旅遊景點。
2013年3月27日,大祥區蔡鍔故居管理所更名並升格為大祥區蔡鍔故居管理局,由副科級事業機構升格為正科級事業機構。
2013年10月10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湘政函〔2013〕206號,關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蔡鍔故居、公館和墓—蔡鍔故居保護規劃》的批覆與公布,要求確保《規劃》順利實施,保護利用管理好蔡鍔故居。
2013年10月30日,蔡鍔故居保護開發建設項目簽約暨奠基開工典禮,邀請蔡鍔長孫蔡協先生參加。
2016年11月23日,紀念蔡鍔逝世100周年系列活動在邵陽隆重舉行,全國人大原副委員長、民革中央原主席周鐵農出席紀念活動並參觀考察了蔡鍔故居。
蔡鍔將軍出生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蔡鍔故居

北京蔡鍔舊居

北京蔡鍔舊居在北京西城區棉花胡同(明末著名女將軍秦良玉屯兵遺址)66號。由前後兩院組 成,房屋由迴廊相連。現基本保持舊觀。蔡鍔於民國2— 4年(1913年11月一1915年11月)寓此。蔡鍔(1882— 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陽人,近代護國運動首 領。1911年在雲南任十九鎮三十七協協統,回響辛亥革 命武昌起義,成立“大漢雲南都督府”,任都督。後被袁世 凱召令進京任職,然後袁世凱違背民主共和,復辟帝制稱帝,1915年離開北京,12月25日在雲南昆明宣告雲 南獨立,聲討袁世凱。成立護國軍,任第一軍總司令,率軍北上討袁,全國回響反袁,迫使袁世凱取消帝制,1916 年7月任四川督軍,11月病逝。
北京棉花胡同66號北京棉花胡同66號

歷史沿革

據《北洋軍閥史話》記載,66號老宅原是袁世凱的親家天津大鹽商何仲璟的產業,後何仲璟全家搬往天津,就由何的一個姓親戚代為管理。蔡鍔1913年11月來京後就住進了這個院子裡,當時,何仲璟已經在天津去世,而福家也早已搬離這裡。對蔡鍔來京的原因各方意見不一,有人認為蔡鍔是被動地來京,名為住在棉花胡同,實被袁世凱軟禁在這裡;但也有人認為蔡鍔入京並未受任何人逼迫,而是自己爭取的,原因有三,一想到中央推行新型軍事教育,二是恐軍人掌握政權,久之將在滇形成割據勢力,三是雲南複雜的人事阻礙了蔡鍔的工作。而一處宅院的來龍去脈能夠在一部史書中有如此詳細的記載,還依靠了當年發生在這院子裡的一次搜查。
北京蔡鍔舊居北京蔡鍔舊居
據載:蔡鍔雖日日混跡於八大胡同,一副不思進取的樣子,老謀深算的袁世凱還是放心不下,1915年10月14日清晨,蔡宅門口忽然人聲嘈雜,一個操天津口音的劉姓排長喊著“檢查檢查”,但蔡鍔的家中只有些書卷和衣服,沒有任何他們料想中的“違禁物品”。
堂堂將軍宅第被搜,有關方面豈能沒有任何解釋?軍警執法處解釋說,何仲璟的姨太太曾派人將一些金銀細軟藏於此宅,劉氏此番乃是尋寶來了。於是這宅第的來龍去脈得以在史書上留下一筆。蔡鍔當然知道這不過是推托之詞。但袁世凱卻因此事放鬆了警惕。一個月後,蔡鍔秘密離開了北京,輾轉到達雲南,開始了護國運動。從此直至蔡鍔客死日本,他再也沒有回到過棉花胡同的這座住宅。蔡鍔病逝於1916年。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發烈士證蔡鍔烈士證由國家主席毛澤東親署,於時於勢可謂殊榮。愛屋及烏,蔡鍔舊居也應“宅以人存”。蔡鍔的“京緣不深”,只在北京蟄居了兩年,但其舊居能完整的保存至今,實可謂“甚有京緣,京緣甚深”。但蔡鍔的舊居至今未能成為“文物保護單位”,這不能不說是件憾事。拙文之意亦在於引起有關方面的注意,能在北京舊城區的開發改造中,對蔡鍔舊居能妥善處理,切莫付之於推土機而不存。
蔡鍔墓蔡鍔墓

傳奇佳話

所在的舊居,就是蔡鍔自調京以來的居住之地。袁世凱復辟帝制之心已久,他一面派人對蔡鍔嚴加防範,一面誘之以利,把京都名妓小鳳仙介紹給蔡鍔,企圖使蔡鍔沉溺於聲色。在蔡鍔故居,有兩顆鬱鬱蔥蔥的老槐樹,相傳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了,見證著院裡的人和故事,其中最有傳奇色彩的就是蔡鍔和小鳳仙的故事,成為一段佳話。上世紀80年代初有一部電影《知音》,說的就是蔡鍔小鳳仙的故事。影片中的蔡鍔、小鳳仙分別由當時的名演員王心剛張瑜主演,片中的主題曲《知音》曾唱紅大江南北。
在片尾快結束時,身著黑色披風的小鳳仙在上撫琴思念在遠方的蔡鍔,隨之歌聲響起:“山青青,水碧碧,高山流水韻依依;一聲聲,如泣如訴;如悲啼,嘆的是;人生難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難覓。”小鳳仙掩護蔡鍔離開北京,蔡鍔東渡日本,又從日本轉道越南,回到雲南舉兵反袁,蔡鍔成了我國近代史上叱吒風雲、功勳卓著的歷史人物。“一曲琴聲成絕響”,在蔡鍔故居里感受著當年委婉動人的愛情故事,回望著那段風起雲湧、波瀾壯闊的歷史,心中不由激盪起陣陣波瀾。蔡鍔病逝後,小鳳仙曾撰聯懷念知己:“誰識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在院落里,那高山流水的琴聲似乎仍在隱隱約約傳來。

洞口蔡鍔舊居

洞口蔡鍔舊居位於湖南邵陽市洞口縣水東鎮楊灣村大壩組,為原址復建的蔡鍔舊居,具有清末時期的建築特點,整體為黃牆蓋小青瓦的平房農舍,該舊居現已成為當地知名歷史景點。舊居對面便是蔡鍔將軍外公家所在地,後山狀若金山,逶迤秀麗,風水極佳。
湖南省洞口縣水東蔡鍔舊居附近的水東風雨橋湖南省洞口縣水東蔡鍔舊居附近的水東風雨橋
湖南省洞口縣水東蔡鍔舊居湖南省洞口縣水東蔡鍔舊居
湖南省洞口縣水東蔡鍔舊居前風景照湖南省洞口縣水東蔡鍔舊居前風景照
蔡鍔將軍嫡孫蔡協先生於2017年4月親臨湖南洞口縣水東蔡鍔舊居參觀,並為水東蔡鍔舊居題詞。
水東蔡鍔故居周邊其他著名景點有:蔡鍔公館、南嶽秀雲觀水東大壩上、水東蔡鍔廣場、松坡街、周德橋、長難山岐石寨黃泥江濕地水東風雨橋(又名水東遇仙橋、水東紅軍橋、水東老橋)、永樂寺、洞口宗祠群、水東忠烈祠、烈士墓、獅子山、黃泥江特大橋等。
蔡鍔(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陽市人。蔡鍔將軍於1882年12月18日(清光緒八年十一月初九日)出生於湖南省邵陽縣親睦鄉蔣家沖(今邵陽市大祥區蔡鍔村),並在度過了幼年和兒童時期,少年時期遷居至武岡州水東大壩上山門(今洞口縣地名)。蔡鍔將軍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傑出的軍事家,曾經回響辛亥革命和發動反對袁世凱洪憲帝制護國戰爭,是中華民國初年的傑出軍事領袖、護國起義的主要組織者和領導者。曾任雲南都督、中華民國陸軍上將,是反袁護國第一人、中華民國國葬第一人。
水東蔡鍔舊居附近的觀音風雨橋水東蔡鍔舊居附近的觀音風雨橋

蔡鍔將軍簡介

蔡鍔(1882.12.18—1916.11.8) ,原名艮寅,字松坡。漢族,湖南寶慶(今邵陽)人,中國近代愛國將領、軍事家。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陽人。
蔡鍔蔡鍔
1882年12月18日(清光緒八年十一月初九)蔡鍔將軍出生於湖南省寶慶府邵陽縣親睦鄉蔣家沖(今邵陽市大祥區蔡鍔村),並在度過了幼年和兒童時期
1887年,隨家人遷至武岡山門黃家橋(今洞口縣山門鎮)謀生。
1897年入長沙時務學堂,接受了梁啓超等人維新思想的影響。 1899年赴日本,先後畢業於陸軍成城學校和陸軍士官學校,曾參與組織“拒俄義勇隊”。
1904年回國後,在江西、湖南、廣西等地從事軍事教育工作。 其間著有《軍事計畫》一書,對加強國防建設和治軍用兵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見解。
1911年初調雲南,任新軍第19鎮第37協協統,為加強新軍建設,編撰了《曾胡治兵語錄》。武昌起義爆發,他與革命黨人密商回響,10月30日在昆明組織武裝起義,次日起義軍占領全城,被推為雲南軍都督府都督。不久,他鑒於帝國主義覬覦我國西南地區,主持編寫了《五省邊防計畫》,提出了拱衛邊疆,加強防務,對付帝國主義侵略的具體方案。
1913年被袁世凱調北京任參政院參政等職,授將軍府昭威將軍。
1915年袁世凱稱帝,他由北京潛回雲南,與雲南將軍唐繼堯等人於12月25日宣布雲南獨立,組織護國軍,發動護國戰爭。他抱病率第1軍入川,依靠人民支援和士氣優勢,運用近戰和迂迴包圍戰術,同數倍於己的北洋軍鏖戰川南,克宜賓、江安、納溪等地。
1916年6月,護國戰爭勝利結束,任四川督軍兼省長,11月8日病逝於日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